卷六 痺症統論
《內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行痺者,行而不定,世稱謂走注疼痛是也。痛痺者,疼痛苦楚,世稱謂痛風是也。著痺者,著而不移,世稱謂麻木不仁是也。夫痺者閉也,五臟六腑之正氣,為邪所閉,則痺而不仁也。
《內經》論痺,又有骨、筋、脈、肌、皮五痺。大率風寒濕所謂三痺之病,又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而命其名,非此行痺、痛痺、著痺之外,又別有骨痺、筋痺、脈痺、肌痺、皮痺也。風寒濕三氣襲人經絡,入於骨則重而不舉,入於脈則血凝不流,入於筋則屈而不伸,入於肉則不仁,入於皮則寒,久不已則入五臟。煩滿喘嘔者肺也。上氣嗌乾厥脹者心也。多飲數溲,夜臥則驚者肝也。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腎也。四肢懈惰,發咳嘔沫者脾也。大抵顯臟症則難治矣。
行痺
行痺者,風氣勝也。風之氣善行而數變,故其症上下左右,無所留止,隨期所至,血氣不通而為痺也。治雖通行血氣,宜多以治風之劑。又壽夭剛柔篇云︰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痺,陰陽俱病,名曰風痺。風痺雲者,以陽邪而入於陰之謂也。故雖驅散風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劑。又有血痺者,以血虛而風中之,亦陽邪入陰所致也。蓋即風痺之症,而自風言之,則為風痺;就血言之,則為血痺耳。若其他風病而未入於陰者,則固不得謂之痺症矣。
四妙散 治行痺走注疼痛。
威靈仙(酒浸,焙乾,五錢) 羯羊角灰(三錢) 蒼耳子(一錢半) 白芥子(一錢,炒)
細末,每服一錢匕,薑湯下。
如意通聖散 治行痺走注疼痛。
當歸 陳皮 麻黃 炙草 川芎 御米殼 丁香(等分)
上用慢火同炒令黃色,每服三錢,水煎服。
按︰麻黃之猛而得粟殼之澀,則內行經絡,不複外發皮毛,故得治痺痛之疾。芎、歸所以行血,陳皮、丁香所以行氣,氣血以行,邪氣以去,炙草則和藥緩急之用耳。慢火同炒者,欲令氣味和合,使不相 而相就也。
丹溪治痺走注疼痛方
蒼朮 黃柏(各酒炒,二錢) 酒威靈仙 白芥子 羚羊角灰(各一錢)
生薑一片,水煎服。
摩風膏
蓖麻子(一兩,去皮研) 草烏頭(半兩,生用) 乳香(一錢,另研)
以豬脂煉去滓成膏,入藥攪勻,以手心摩娑如火之熱,卻以藥塗摩攻注之處大妙。
痛痺
痛痺者,寒氣偏勝,陽氣少,陰氣多也。夫宜通而塞,則為痛。痺之有痛,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也。治宜通引陽氣,溫潤經絡,血氣得溫而宣流,則無壅閉矣。河間云︰痺氣身寒,如從水中出者,氣血不行,不必寒傷而作,故治痛痺者,雖宜溫散寒邪,尤要宣流壅閉也。
沒藥散 治遍身百節走注疼痛。
沒藥(二兩,另研) 虎骨(四兩,酥炙)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酒下,日三服。
一粒金丹
草烏頭(銼炒) 五靈脂(各一兩) 地龍(去皮,炒) 木鱉子(各半兩) 白膠香(一兩,另研) 當歸(去蘆,一兩) 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細末,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溫酒下,服藥後微汗為效。原方有細墨、乳香各半兩,沒藥一兩。八神丹有防風,無當歸、細墨、麝香、沒藥,麵糊丸。酒服十丸,雲汗出則群麻自散。
著痺
著痺者,濕氣勝也。夫濕,土氣也,土性重緩,營衛之氣與濕俱留,則著而不移,其症多汗而濡,其病多著於下,有挾寒、挾熱、在氣、在血之異,須審而治之。
經驗加味二妙丸 (方見腳氣腳膝腫痛。)
治濕熱在下在血之劑,兩足濕痺疼痛,或如火燎,從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痺痿軟,皆是濕熱為病,此藥主之。一方無萆薢,有虎脛骨一兩。
又治婦人腳疼怕冷,夜劇日輕。
生地 白芍 歸梢(各五錢) 黃柏(炒) 黃芩 白朮 蒼朮 陳皮(各三錢) 牛膝(二錢) 甘草(一錢)
上分四服,水煎,帶熱服。
按︰足三陰虛而濕熱襲之,多為腳痛,二術、二黃並除濕熱,地、芍、歸、膝益陰,陳皮、甘草和中,陰氣益則熱易清,中氣和則濕易除,與加味二妙同一機軸。
除熱蠲痛湯 濕痺氣分多者,用此分而消之。
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 羌活 茯苓 澤瀉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入薑汁、竹瀝各二三匙。
大羌活湯
羌活 升麻(各一錢) 獨活(七分) 蒼朮 防風 甘草 威靈仙 茯苓 當歸 澤瀉(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食前後各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羅謙甫云︰真定張大,素嗜酒。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臏亦然,心下痞悶體沉重,不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黃,精神短少。至六月間,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難經》云︰俞主體重節痛,俞者脾之所主,四肢者脾之所屬。蓋其人素嗜酒加之時助濕氣大勝,流於四肢,故為腫痛。《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仲景云︰濕流關節,肢體煩疼,此之謂也。《內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以苦發之,以淡滲之。又云︰風勝濕,羌活、獨活苦溫,透關節而勝濕,故以為君;升麻苦平,威靈仙、蒼朮、防風,苦辛溫發之者也,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辛溫以散之,甘草甘溫益氣,澤瀉咸平,茯苓甘平,導濕而利小便,以淡滲之,使氣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濕也。
熱痺
熱痺者,閉熱於內也。《內經》論痺有云︰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所謂陽遭陰者,腑臟經絡,先有蓄熱,而複遇風寒濕氣客之,熱為寒鬱,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則 痺 然而悶也。
升麻湯
升麻 射干 甘草 芎 (各二兩) 麥冬 葳蕤 生薑(各三兩) 赤小豆(炒,三合)
每服四錢,入生地黃汁半合,青竹葉十五片,水煎,溫服無時。
河間升麻湯 治熱痺,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縱,皮色變。
升麻(三兩) 茯苓 人參 防風 犀角 羚羊角 羌活(各一兩) 官桂(三錢)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二盞,薑二片,竹瀝半酒杯,同煎至一盞,溫服無時。
《千金》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見風症。)
腸痺
腸痺者,《內經》所謂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是也。夫大腸者,傳導之腑,小腸者,受盛之官,皆水穀氣味,出入之要路也。今風寒濕三氣痺之,邪氣獨留,正氣遂閉,由是水道不通,糟粕不化,則雖多飲而不得溲便,中氣喘滿而時發飧泄也。
吳茱萸散 治腸痺,寒濕內搏,腹痛氣急,大便飧泄。
吳茱萸(湯炮,焙乾) 乾薑(泡) 甘草(炙) 肉豆蔻(煨,各五錢) 砂仁 神曲 白朮(各一兩) 濃朴(薑汁炒) 陳皮(去白,焙) 良薑(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米飲下。
胞痺
胞痺者,《內經》云︰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是也。膀胱藏津液而稟氣化,邪氣痺之,水氣不行,則蓄而生熱,積而成實,故按之內痛,若沃以湯而澀於小便也。足太陽之脈,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邪氣不得下通於胞者,必反而上逆於腦,腦氣下灌出於鼻竅,則為清涕也。
腎瀝湯 治胞痺,小腹急痛,小便赤澀。
麥冬 五加皮 犀角(鎊,各一錢) 杜仲 桔便 赤芍 木通(各一錢半) 桑螵蛸(一個)
上水盞半,入羊腎一只,去脂膜切細,竹瀝少許,同煎一盞去滓,空心頓服,日再服。
一方有桑皮,無螵蛸。
按︰腸痺、胞痺,同為內痺,而胞痺為腎虛,熱壅膀胱;腸痺為風寒濕著於脾胃。腎瀝湯用清涼以化熱壅,吳茱萸散用辛辣以開邪痺也。
腎著湯 治胞痺,小便不通。
臂痺
臂痺者,臂痛連及筋骨,上支肩胛,舉動難支,由血弱而風中之也。
十味銼散
附子 黃 當歸 白芍(各一錢) 川芎 防風 白朮 茯苓 肉桂(各七分) 熟地(酒浸,焙乾,二錢)
上水一盅,薑三片,棗二枚,食後臨臥服。
《本事方》服桑枝法。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服二升,一日服盡無時。《圖經》云︰桑枝平,不冷不熱,可以常服,療體中風癢,乾燥腳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乾。《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枝煎不服。出《抱朴子》。政和間,予嘗病二臂痛,服諸藥不效,依此作數劑,臂痛尋愈。
治風寒濕痺,四肢麻木不仁,烏頭粥法。
川烏頭生末四錢,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慢火同熬,令稀薄不要稠,下薑汁一茶匙許,蜜三大匙,攪勻,空心啜之為佳。如若中濕,更入薏苡米二錢,增米作一中碗服。許氏云︰此粥大治手足麻木不遂,腫痛不能舉者。左氏風淫末疾,謂四肢為末也,脾主四肢,風邪客於肝則淫脾,脾為肝克,故疾在末,此以穀氣引風濕之藥,徑入脾經,故四肢得安。此湯劑極有力,予嘗以此方授人,服者良驗。
攣症
攣皆屬肝,經云︰肝主身之筋膜故也。有熱,經云︰肝氣熱,則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是也。有寒,經云︰寒多則筋攣骨痛。又云︰寒則筋急是也。有濕熱,經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馳長為痿是也。有虛,經云︰脈弗榮則筋急,屈伸不利。仲景云︰血虛則筋急是也。
治案︰楊吉老治歙丞張德操內筋攣,腳不得屈伸,逾年,動則令人抱。楊吉老雲︰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治筋極養血地黃丸 (春夏服之。)
熟地 蔓荊(各一分) 山萸 黑狗脊(炙) 地膚子 白朮 干漆 蠐螬(炒) 天雄 車前子(各三分) 萆薢山藥 澤瀉 牛膝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空心。
治筋痺肢節冷痛,羚羊角湯 (秋服之。)
羚羊角 肉桂 附子 獨活(各一兩三錢半) 白芍 防風 川芎(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治寒冷濕痺,留於筋脈,攣急不能轉側,烏頭湯方 (冬服之。)
大烏頭 細辛 川椒 甘草 秦艽 附子 官桂 白芍(各七分) 乾薑 茯苓 防風 當歸(各一兩) 獨活(一兩三錢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