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四 營衛生會第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以上總冒提清全篇頭緒以下浩然直往窮原竟委不必回顧提筆而自曲折赴節)岐伯答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 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 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 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以上三意一氣貫注直起直住為第一節)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以上專發少壯不同氣義精詞湛為第二節亦直起直收與上節為一正一反一常一變)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複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 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上焦為宗氣所會本節似言衛氣者宗氣本營衛之所令也故上半節言其常與營俱下半節又怪其不循衛道也)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 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三節暢敘榮衛生會分三焦而又各推其變當作一節讀之若分三節文氣便促而弱矣) 布局則前單後雙。運意則前總後分。兩截似各不相顧。而實大氣盤旋。真力彌滿不拘於分提分應之成法。全以議論駕馭。其閑筆力又足以副之。詞旨圓潤。理致深密。耐人涵泳。局陣整肅。尤有正笏垂紳之度。此篇暢發榮衛之源流正變也。前兩節合提筆數項而總敘之一正一變。後分三焦。中敘之又各一正一變也。若拘拘於分。應提筆轉支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