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胎死腹中及胞衣不下
《聖濟總錄》云:胞衣不下,急於胎之未生;子死腹中,危於胎之未下。蓋胎兒未下,子與母氣,通其呼吸。若子死腹中,胞臟氣寒,胎血凝冱,氣升不降。古方多用行血、順氣藥,及硝石、水銀、 砂之類。然胎已死,軀形已冷,血凝氣聚,複以至寒之藥下之,不惟無益,而害母命也多矣。古人用藥,深于用意。子死之理有二端,用藥寒溫、各從其宜。如娠婦胎漏,血盡子死者;有墜墮顛撲,內傷子死者;有久病胎萎子死者︰以附子湯進三服,使胞臟溫暖,凝血流動。蓋以附子能破寒氣墮胎故也。若因傷寒熱証、溫瘧之類,胎受熱毒而死,留於胞中不下者。古人慮其胎受熱毒,勢必脹大難出,故用朴硝、水銀、砂之類,不惟使胎不脹,且能使胎化爛,副以行血順氣之藥,使胎即下也。
熱病胎死腹中,新汲水濃煮紅花汁,和童便熱飲,立效。(見《本章經疏》)妊病去胎,大麥芽一升,蜜一升,服之即下。(見《千金方》)
齊仲甫曰︰墮胎後血出不止︰一則因熱而行;一則氣虛不能斂。瀉血多者,必煩悶而死。或因風冷墮胎,血結不出,搶上攻心,煩悶而死,當溫經逐寒、其血自行。若血淋漓不止,是衝任氣虛,不能約製故也,宜膠艾東加伏龍肝散。
王孟英按︰有無故墮胎而惡露全無者,此血虛不能榮養,如果之未熟而落。血既素虧,不可拘常例而再妄行其瘀也。
問︰何以知胎死?曰︰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子活母死;面舌俱青,子母俱死。死胎墜脹瘀痛,亦與常產不同。
王孟英按︰吳鞠通云:死胎不下,不可拘執成方而悉用通法。催生亦然。當求其不下之故,參以臨時所現之脈証若何,補偏救弊,而胎自下也。余謂諸病皆爾,不特下死胎也。又《寓意草》有用瀉白散加芩、桔以下死胎之案。可見人無一定之病,病非一法可治,藥無一定之用,隨機應變,貴乎用得其當也。
王孟英按︰許裕卿診邵涵貞室,娠十七月不產,不敢執意憑脈,問諸情況,果孕非病,但雲孕五月以後不動,心竊訝之。為主丹參一味,今日服七錢。兩旬胎下,已死而枯。其胎之死,料在五月不動時。經年在腹不腐而枯,如果實在樹,敗者必腐,但亦有不腐者,則枯胎之理可推也。余謂此由結胎之後,生氣不旺,未能長養,萎於胞中,又名僵胎。亦有不足月而自下者,並有不能破胞而自落者,余見過數人矣。若胎已長成,則豈能死於腹中而不為大患,至年餘而始下哉?惜許君言之未詳也。丹參長於行血,專用能下死胎,凡胎前皆宜慎用。世人謂其功兼四物,以之安胎,因而反速其墮,而人不知之,余見亦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