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吐
(女子嘔吐甚者死,以其陰在上故也)
總括 面青唇白冷為真,熱吐腥酸頭額溫;停食作痰嘔乳逆,不宜尿濕燥紅唇。
脈法 脈浮而遲,氣少不語者難治。
《內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夫吐謂有物無聲,噦謂有聲無物,嘔者謂有物有聲也,前人以吐為屬火,此特其一端耳。吐屬太陽,多血少氣,乃血病;噦屬少陽,多氣少血,乃氣病;嘔屬陽明,多血多氣,氣血俱病也。
冷吐者,片乳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有汗。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寒,理中湯、定吐飲。如不虛,以參香飲治之。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食不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悅而多煩渴躁,宜服香薷飲。
諸吐者,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乳滯胃,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為食積所傷,吐酸 氣,或宿食並出。兒小 乳不化,宜三棱散。
傷風嗽吐,有熱生風,有風生痰,痰結胸中,肺氣不順,連嗽不止,和痰吐出,此為嗽吐。痰壅而作,乃為實症,宜去風化痰,先服小柴胡湯。若瀉久脾虛,土不生金,面白唇燥,干嗽乾嘔,無痰可去,溫補為上,用茯苓濃朴湯、惺惺散。
傷乳吐者,才飲乳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飲無度,脾氣虛弱,不能運化,譬之小器盛物,滿則溢也。更當節乳,投三棱散。
嘔家多渴,胃之津液干也,欲飲水以自救,宜少與之,不可多也,多則反吐,謂之水逆,宜五苓散。
有時惡心常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即暫止,飢則甚者,此胃中有蛔蟲也,宜檳榔散。大抵嘔吐,第一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蓋節者樽節之節,無過飽也。如不明此理,動輒斷一二日,以致餒甚而胃虛,反致不救者多矣,切須知之。
丹溪曰︰胃中有熱,膈中有痰,令人時常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症,用二陳湯,加薑汁、炒黃連、山梔、蒼朮、川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少加木香以行滯氣,加薑,水煎服。批︰嘔家聖藥生薑信矣,然氣逆作嘔,生薑散之;痰與水作嘔,半夏逐之。生薑治寒証最佳,然熱嘔不可無烏梅也。
凡病嘔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此丹溪之論。而東垣乃云: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在所當禁。二說相反,要當審其通與不通而治耳。
〔附方〕
理中湯 見驚風症內。
定吐飲 見驚風症內。
參香飲 人參 沉香 丁香 藿香 薑汁
香藿飲 香藿 扁豆 濃朴 黃連
三棱散 人參 莪朮 三棱 陳皮 枳殼 香附 青皮 益智 神曲 穀芽 半夏 大黃 紫蘇 甘草
小柴胡湯 半夏 黃芩 柴胡 人參 薄菏 甘草
茯苓濃朴湯 茯苓 濃朴 半夏 甘草
惺惺散 人參 桔梗 茯苓 白朮 防風 川芎 細辛 膽星 天花粉 甘草
五苓散 見驚風症內。
檳榔散 黑錫炒成灰,檳榔末各等分,米飲調服,苦楝湯下亦可。
和中桔梗湯 茯苓(一錢) 半夏(七分) 陳皮(八分) 白朮(八分) 生薑(九片) 枳實(八分炒)濃朴(八分,薑汁炒) 桔梗(八分)
荊黃散 荊芥(二錢)人參(一錢)甘草(五分)大黃(六分)加檳榔末(一錢)木香(五分)
二陳湯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