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
(瘧母詳細當與積聚參看)
總括 面黃發豎瘧之因,外感風寒暑濕成;內郁七情飢餓後,故令寒熱往來生。
脈法 瘧脈因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曰︰夏傷於暑,秋必 瘧。丹溪曰︰ 瘧皆生於風。此前人論瘧之大概也。殊不知風寒暑濕邪自外來,飲食居處邪由內作,豈特夏傷於暑,秋必發瘧哉﹗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深者遠而為, 者久瘧也。要知瘧之寒熱,乃陰陽之二氣互相勝負而作也。邪並於巨陽則陰實陽虛,故寒作;邪並於巨陰則陽實而陰虛故熱作,此陰陽相移也。病氣舍於皮膚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日行陽、夜行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是以日作,此受之淺也。其氣之舍深,薄於五臟,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終爭不得出,故間日作,此受之深也。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爭,故休數日乃作,此受之最深也。然瘧之狀不一,足太陽瘧(膀胱經)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 然,熱止汗出乃已;足少陽瘧(膽經)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則惕惕然,熱多汗甚;足陽明瘧(胃經)令人先淅淅寒,寒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火氣乃快;然足太陰瘧(脾經)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足少陰瘧(腎經)令人嘔吐甚,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矣;足厥陰瘧(肝經)令人腰痛,小腹滿,小便不利,如癃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經之瘧也。肺瘧者令人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心瘧者令人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鳴,鳴已汗出;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眩眩然,此五臟之瘧也。
東垣云:寒瘧屬太陰,熱瘧屬陽明,風瘧屬少陰,溫瘧屬厥陰。又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屬少陰,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屬厥陰,作於辰戌丑未日者屬太陰,蓋三日一作故耳。而丹溪又有食瘧、痰瘧、風瘧、暑瘧、老瘧、瘧母之名,皆不越乎五臟六腑經之所主也,但所感不同耳﹗然因其所挾而立名也。今並及之,以備參考。若夫小兒抱持解脫,不避風寒,又冒暑濕,致令邪氣客於皮膚,痰飲乳食潰於臟腑。初起雖先於消導,然抉胃氣為本,後隨其得病所由而調理之。如邪瘧及暫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延綿不休。凡熱多寒少,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汗多者,柴胡桂枝湯。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湯。小便赤,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寒多熱少者,用清脾飲、養胃湯。久不止者,鬼哭散止之。熱多汗出,腹痛而渴者,大柴胡湯下之。久瘧不愈,腸中結塊者,鱉甲飲調之。凡脾虛而患瘧者,不論三陰六經,悉以六君子湯為主,熱多加柴胡、山梔、黃芩,甚者加知母、地骨皮、鱉甲。寒多加乾薑、肉桂。有汗加黃耆、浮麥。無汗加蒼朮、葛根。元氣下陷及肝木乘脾並加升麻、柴胡為善。若用青皮、常山、草果之類,正氣益虛,邪氣益深而變症百端矣。
有小兒瘧疾,變作虛浮,外腎腫大,或食傷脾胃,以致浮腫。夫浮者脾之外應也,宜大腹皮湯、草果飲治之。然後以實脾補劑進之可也。若乳母七情六欲不調及飲食不節,或寒熱似瘧,肝火熾盛,致兒為患者,又當治其乳母斯無誤矣。
有陰虛症,每日午後惡寒發熱,似乎瘧者,至晚亦得汗而解,若作瘧治,而用常山、草果等藥,誤矣﹗且陰虛脈虛濡而數,瘧脈弦數為辨耳。有癖痞而為寒熱似瘧者,亦不可作瘧治也。
(批︰久瘧則元氣虛損,若誤服清脾飲,多致不起,慎之。截瘧飲亦不宜服。瘧後食少無力,面黃身弱,以四君子東加二陳湯、薑汁炒黃連、枳實。若草果常山性猛善驅逐,病患稍虛者勿用。)
瘧脈弦數腎胃虛,外感內傷共有之,歸芎人參鱉甲飲,半朴檳青甘草施。二朮烏梅薑黑豆,桃枝煎酒露飲之。寒多加桂因寒盛,熱多柴苓酒炒宜。渴加知母天花粉,元氣不足升麻提。夜發升麻加桔梗,久瘧常山草果隨。截法常山蒼濃朴,陳皮黃連檳榔果,七味烏梅酒水煎,何首茯苓三四兩,二三陳朴不須言,十分甘草煎宿露,藥飲空心瘧遇仙。
〔附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 白芍 麻黃 甘草 杏仁 生薑 大棗
柴胡桂枝湯 柴胡 桂枝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
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 知母 桂枝 甘草
小柴胡湯 見諸吐症內(去薄荷)。
清脾飲(初起者宜服) 蒼朮 半夏 草果 青皮 黃芩 柴胡 濃朴 陳皮 茯苓 枳殼 紫蘇 甘草
養胃湯(病虛者宜服) 藿香 蒼朮 濃朴 半夏 陳皮 草果 茯苓 人參 甘草
鬼哭散 大腹皮 常山 茯苓 鱉甲
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芍藥 枳實 甘草 大黃(酒製)
鱉甲飲(李自才用何首烏紅白各半,酒煎服)白朮 陳皮 草果 川芎 芍藥 檳榔 黃芩 濃朴 鱉甲 甘草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大腹皮湯 枳殼 蒼朮 檳榔 甘草 三棱 蓬朮 大腹皮
草果飲 濃朴 青皮 草果 藿香 半夏 丁香 甘草 乾薑 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