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驚風
(附︰慢脾)
總括 面紅卒然渾身熱,唇黑牙關氣如絕;目翻搐搦喉有聲,此是急驚容易決。
又︰陰虛陽盛病已深,吐餘瀉後睡揚睛;神昏搐緩涎流甚,此症分明是慢驚。
脈法 浮數洪緊為急驚,沉遲散緩為慢驚。虎口紋青紫為驚風,情勢彎入裡者為順,出外者為逆。
《醫學綱目》云: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表裡之異。身熱力大者為急驚,身冷力小者為慢驚。仆地作聲,醒時多沫者為癇;頭目仰視者為天吊;角弓反張為 ,而治各不同也。
看手法,風關青黑如懸針,主水驚,易治;氣關赤色如懸針,主疳病,兼肺臟積熱,猶可治;命關凡有此脈不問五色,皆是危症。又三關通度如懸針,主慢驚,難治;風關青如魚刺,易治,乃初驚之候,黑色難治;氣關青如魚刺,主疳癆、身熱,易治;命關青如魚刺,主虛風邪傳脾,難治。三關青是四足驚,赤是水驚,黑是人驚。
驚風有四症八候。四症者,驚、風、痰、熱是已。八候者,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已。搐者兩手伸縮;搦者十指開合;掣者勢若相撲;顫者頭偏不正;反者兩手仰向後;引者臂若開弓;竄者目直視怒視;視者睛露不活。四症已具,八候生焉。四症既無,八候安有。
急驚風大叫三兩聲者心絕,難治。急驚四肢俱軟者不治;急驚鼻中出血者為熱將散,易治;口中出血,則難治。大小便秘者易治,尿屎遺者難治;關黑紋直者死。
四肢厥冷,二便不禁,服 胃回陽以治之。治之不效,乃稱不治。予曾治而效,不可因其有此症,便說不治也。
《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蓋小兒系純陽之體,為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肺金受製而無以平木,故肝木常有餘,而脾土常不足也。為父母者,或失於保養,抱子當風,近於熱地,或辛辣多食,衣衾過濃,邪熱郁蒸,積於心,傳於肝,再受人物驚觸。未發之時,夜臥不穩,睡中或笑或哭,嚙齒咬乳,鼻額有汗,氣促痰鳴,忽爾悶絕,目直上視,口噤不開,手足搐掣,此熱甚而然,沉兼面紅脈數可辨。蓋心有熱而肝有風,風主乎動,火得風,則煙焰起,二陽相鼓,風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熱則神魂易動,故發驚也。心主乎神,獨不受觸,遇有驚則發熱,熱極生風,故能成搐,名曰急驚,以寬氣飲、三解散去參主之。如暴感此証,未別陰陽虛實,先用五苓散和寬氣飲,少加寬熱飲,三藥合用,薑汁沸湯調灌即解。大抵治搐之法,以寬氣為妙,氣順則搐停,此自然之理。乎嘗感慨諸人,每見驚風搐作,不明標本,混為一症,遽用金石腦麝蜈蠶蛇蠍大寒搜風等劑,投之耗傷真氣,其症益甚,多致勿救。殊不知驚生於心,風生於肝,搐始於氣,是為三症。其驚與風,首已詳及。所謂搐始於氣者,蓋因風寒暑濕燥火之氣,有一不順,便蓄於喉靨間,搏於心肺,傳入肝經,其氣上不能升,下不能降,使津液郁滯,不得流行,故痰涎壅蔽而作搐也,亦宜寬氣飲治之。
病有相似而實不同,此余素所經驗。近有小兒先覺身熱,少頃便僵仆不知人事,目睛上視,口唇牽動,狀如驚風,掣跳不止。一醫以驚風治之,食頃間屢醒屢搐,故招予視之。予問曰︰兩日熱否?病家曰︰前日時發熱,至傍晚方止,昨日無恙,不意今午後熱,遂成驚風。予曰︰此宿食頑痰膠固於中,榮衛不行,邪正相攻,乃瘧疾也。以金石鎮驚之藥投之,寧無助火為患乎。命渠且勿服藥,恐藥毒交攻,病勢交劇,至下午少減,以二陳東加楂麥青皮檳榔葛防服之,至次日瘧作而餘症悉退,又服消痰散表之藥,四劑而痊愈。然當知所以受病。如病在驚,驚由痰熱得,只可退熱化痰,其驚自止;病在風,風由驚作,只可利驚化痰,其風自散;病在痰涎,急須退熱化痰,若也有搐,須用截風散驚,此不治之症也。
東垣云:小兒瀉青有驚,當先補其土,後瀉其木,其風木旺症,右關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者是也。今立一方黃耆益黃散主之。人參甘草黃耆各等分,此三味皆溫補脾土,益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能瀉火,酸能瀉肝木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木之位,土旺則火虛矣。風木何由而來克土,然後瀉邪,火旺能實其木,木旺故來克土,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瀉火以甘寒,補金以酸涼,故致脾土中金旺火衰,則風木自虛也矣。
有傷風後發搐者,口中氣出熱,呵欠煩悶,手足動搖,此氣血未實,不能勝任故也,治當先發散,大青膏主之。
有傷食後發搐者,身溫多睡,或嘔吐不思乳食,此食滯而氣亦因之而滯,故發搐也,當先定搐,加羌活、防風、兼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用異功散養其氣。
有欲出麻痘而發搐者,身溫多睡,或嘔吐不欲飲食,此乃熱乘於心,心火炎上,故目睛上竄。其症耳葉鼻尖手足梢冷,噴嚏眼澀,睡中驚跳是也,但無痰涎為異耳。治法當平肝木,利小便。平肝木則風自去,利小便則心熱除。風熱既退,則痘出而搐愈矣,宜導赤散加白芍、防風、荊芥之類。
有痘後發搐者,此氣血虛弱,複感風寒熱毒交滯,且不敢發散清利,不治者多矣。
有小兒聞聲即掣跳者,乃肝肺不足,魂魄不安,故神有不穩,非謂驚也,可服犀角地黃丸。
又有小兒心氣虛怯,神不安定,連並掣跳者,可服四君子東加辰砂少許服之。
暑風一症,因夏日感冒風熱太甚,致面垢唇紅,脈沉細數,忽發驚搐,不省人事,治用消暑清心飲、辰砂五苓散及抱龍丸。
慢驚屬陰,陰主乎靜而搐緩,故曰慢驚。或得於大病之餘,或傳誤轉之後,目慢神昏,手足偏動,口角流涎;或口氣冷緩;或囟門陷下,睡則揚睛;或半開半合,此真陽消耗而陰邪獨盛,陰盛生寒,寒為水化,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胃為脾之腑,故中有風,螈 漸生,兩肩微聳,兩手垂下,時複動搖不已也。此症有汗者必不治。故仲景曰︰陰不得有汗。蓋陰症無汗,有汗者亡陽耳。治法不可一概用藥。如吐瀉得之,則理中東加木香以溫其中,五苓散以導其水;如臟寒泄瀉得之,則先與朮附湯;下積取轉得之,則先與調氣湯調和脾胃;如外感風寒,則可與桂枝湯、葛根湯,其他可類推矣。然慢驚雖屬陰,視其淺深如何,不可純用溫藥及燥烈之劑。惟於平胃氣中加截風定搐之劑,如全蠍、僵蠶、白附、天麻、南星等劑為良方。若吐不止,可投定吐飲;瀉不止,宜服六柱散、五苓散;若痰多唇白,四肢如冰,不醒人事,方可回陽,用固真湯速灌之,以生胃氣。胃氣既回,投醒脾散,徐徐調理。
慢脾之候,面青額汗,舌卷低頭,眼合不開,困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熱,其脈沉細。蓋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慢脾。若逐風則無風可逐,若療驚則無驚可療,但脾間涎痰虛熱往來,其眼合者,脾困氣乏,神志昏迷,痰涎壅滯然耳,世所謂難療者是也。大要生胃回陽,金液丹、生附四君子湯酌而用之,胃氣漸複,仍服醒脾散、異功散之類。諸藥不效者,如有太沖脈,則取百會穴灸之可也。
急驚不治症(口中出血,通關不嚏,間或亦有生者)︰眼睛反轉,口中出血,兩手擺挑,肚腹搐動,或神緩而摸體尋衣,或症篤而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不嚏,心中熱痛,忽大叫者,不治。
慢驚不治症︰四肢厥冷,面黯神慘,鴉聲魚口,口生白瘡,發直搖頭,眼不轉睛,頭項軟,二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不治。
慢脾不治同。
補遺
凡遇驚風發搐時,聽其自動自止,不可搶緊,使其氣得通暢。不然,定有驚癱之症。急驚用藥,先與截風定搐,次與下熱。熱去則無風,風去則不搐。傷風傷寒之症,熱極不能發搐,但牙關不緊,此為似搐。
小兒驚風握拳者,此胸中有毒涎耳﹗須看男左女右。男子握大指於內為順,叉指者惡症也。其吉凶雖不盡系此,然亦有驗。
〔附方〕
寬氣飲 枳殼(炒) 枳實 人參 甘草
三解散 人參 防風 天麻 茯神 山梔 白附 大黃 赤芍 黃芩 僵蠶 全蠍 枳殼 甘草 實者加大黃、藿香,虛者加人參。
五苓散 白朮 豬苓 茯苓 澤瀉 肉桂
寬熱飲 玄明粉 枳殼 大黃 甘草
黃耆益黃散 人參 黃耆 甘草 白芍 陳皮 黃連 白茯苓
大青膏 白附 青黛 天麻 全蠍 朱砂 烏蛇 麝香 天竺 大青葉
瀉青丸 當歸 膽草 川芎 山梔 羌活 防風 大黃
白餅子 滑石 輕粉 半夏 南星 巴豆(四十粒,去皮尖,水一升,煎水盡為度,研入藥內為餅)
異功散 人參 甘草 白朮 茯苓 陳皮 木香
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 竹葉
犀角地黃丸 天冬 麥冬 茯苓 茯神 前胡 柴胡 人參 玄參 生地 川芎 天麻 羌活 防風 甘草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消暑清心飲 藿香 澤瀉 白朮 茯苓 肉桂 辰砂
牛黃抱龍丸 西牛黃(二錢) 天竹黃(一兩) 琥珀(七錢) 陳膽星(一兩) 僵蠶(六十個) 川貝(一兩)枳殼(一兩) 茯神(六錢) 沉香(五錢) 製腰黃(五錢) 麝香(一錢) 飛辰砂(一兩) 金箔(三分)竹瀝丸 去西黃、南星、天蟲,名琥珀抱龍丸;余加製軍五錢、蟬衣五十只,生甘草湯丸,名赤抱龍丸。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炙甘草
朮附湯 白朮 附子 甘草
調氣湯 木香 香附 人參 陳皮 藿香 甘草
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生薑 甘草 大棗
葛根湯 干葛 麻黃 芍藥 桂枝 甘草
定吐飲 半夏 生薑 薄桂
六柱散 人參 茯苓 木香 白朮 肉果 熟附子
固真湯 人參 附子 白朮 茯苓 山藥 黃耆 肉桂 甘草
醒脾散 木香 全蠍 白附 天麻 石蓮 菖蒲 茯苓 白朮 人參 甘草
金液丹 舶上硫黃十兩,研細入罐內, 過用。
生附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生附子(如前藥四分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