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症

總括 失音之症古名○,大抵多因病後成;補瀉隨時加減用,地黃丸服有音聲。

《內經》曰︰舌者,音之機也;喉者,音之關也。小兒卒然無音,乃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出,致其門闔不啟,故無音也。若咽喉音聲如故,而舌不能運轉言語,則為舌 。此乃風冷之邪克於皮之絡,或中於舌下廉泉穴所致。蓋舌乃心之苗,心發聲為言,風邪阻塞其經絡,故舌不能轉運也。若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 ,此亦為風冷所客,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而喉無音也。然或因風痰阻塞,或因心經氣虛,或因脾之絡受風,或因風痰滯於脾之絡,或因脾氣不足,或胃中清氣不升,皆足以致 。大抵此症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耗損,會厭乾涸不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肺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於津液耗者,用七味白朮散;清氣不升者用補中益氣湯;稟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用六味地黃丸。若仰首咳嗽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切牙等症,悉屬腎虛,非地黃丸不能救也。

若患吐瀉或大病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物,有不能咽者非失音,此腎怯不能上接於陽也,當以參朮溫補之劑主之。《保嬰集》云,小兒五六歲,心氣不足而不能言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黃丸。

三十二問,解顱。仲陽謂生下囟不合,腎氣衰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 白身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見腎虛症。楊氏曰︰小兒年大,頭縫開解而不合者,腎主髓,腦為髓海,腎氣有虧,腦髓不足,所以頭顱開而不能合也。人乏腦髓,如木無根,凡得此者不遠千日,亦有數歲,乃成廢人。故有此症亦不可束手待死也,宜與錢氏地黃丸,仍用天南星,微炮為末,米醋調敷於緋帛,烘熱貼之,亦良法也。

三十三問,囟陷囟填。囟陷者始因臟腑有熱,渴飲水漿致成泄瀉,久則血氣虛損不能上沖腦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滿,用狗頭骨炙黃為末,雞子清調敷之。囟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飢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沖,為之填脹,囟突而高,如物堆起,毛發短黃自汗是也。若寒氣上沖則牢靳,熱氣上沖則柔軟。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劑量輕重,兼與調氣。小兒肝盛風熱交攻亦然,此症未易退瘥,或熱症用大連翹散主之。有表熱症柴胡散主之,又有封囟散掩之。

論曰︰小兒胃和沖和則腦髓充盛,囟頂漸合。若胃熱熏蒸臟腑,則渴而引飲,因致泄利。今臟腑壅熱,血氣虛弱,不能上沖腦髓,所以囟陷也,用當歸散、地黃丸。

齒遲、語遲、行遲︰齒遲者腎氣不足;語遲者心氣不足;行遲者稟受不足。

天柱骨倒︰項軟者胎氣不足。大病後後項軟即天柱骨倒也。或吐瀉之餘,傷寒失表,脾受風熱者,速與祛風追熱,及以強筋之劑。

(小兒肌體雄壯,不為瘦瘁,忽然項軟傾倒,此名下竄,皆因肝腎氣虛,客邪侵入臟腑,傳於筋骨,故成此疾。蓋肝主乎筋,腎主乎骨,筋骨俱弱則項軟、垂下無力,亦名天柱骨倒,與五軟相類,不過調元散、補腎地黃丸。)

〔附方〕

七味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藿香 木香 干葛 甘草

補中益氣湯 見脫肛症內。

六味地黃丸

菖蒲丸 治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石菖蒲 赤石脂(各三錢) 人參(五錢) 丹參(二錢) 天冬 麥門冬(各一兩)

連翹散 見風毒症內。

柴胡散

封囟散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門冬(二錢) 膽草(一錢,酒炒) 防風(一錢) 柴胡(五分)

當歸散 見諸瀉症內。

地黃丸

調元散 人參 茯苓 茯神 白朮 白芍 熟地 當歸 黃耆 川芎 石菖蒲 山藥 甘草

補腎地黃丸 見五淋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