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火門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慘。何者。蓋緣燔灼焚焰。飛走狂越。一動便傷元氣偏寒遺害他經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劉河間推展五運。為病屬肝者。諸風之火。屬脾胃者。諸濕痰火。屬心肺者。諸實熱火屬腎者。諸虛之火。散於各經。浮游之火。入氣分。無根之火。入血分。消陰伏火。故曰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症。要分內外虛實。外因邪鬱經絡。積熱臟腑。此為有餘火。內因飲食情欲。氣盛似火。此為有餘之中不足。陰虛火動。乃不足之火。又有大怒之火。起於肝。則手掉目眩。醉飽之火起於胃。則痞塞腫滿。悲哀之火。起於肺。則氣鬱喘息。房勞之火。起於腎。則骨蒸潮熱。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熱從腳下起至腹者。虛之極也。若壯實之人有此。是濕鬱成熱之候也。不可不辨。實火內外皆熱。口渴日夜潮熱。大小便閉。虛火潮熱有間口燥不渴。虛火可補。實火可瀉。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之。君火正治。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濕折。惟從其性而伏之。即如實火發狂。宜三黃湯治。虛火發狂。先與薑湯。然後補陰。其火自降。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必酒炒過。或兼溫散。能緩急。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脈云
經曰:脈來弦數無力為虛火。實大有力為實火。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見於右關為脾火。見於兩尺腎與命門火。
立方
黃連解毒湯 治實火躁亂。煩渴蓄熱內盛。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仁(各二錢)
水煎服。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
滋陰抑火湯 治陰虛火動。火起於湧泉穴此補坎水降離火。
當歸 川芎 知母 白芍(各一錢二分) 生地 黃連 人參 熟地(各一錢) 龜板(二錢) 丹皮 杜仲(各八分)棗二枚。煎服。
葆膈散 治一切鬱火。
連翹 黃芩 山梔 薄荷(各一錢二分) 大黃(三錢) 甘草(五分) 芒硝(二錢)
加薑三片煎服。如咽喉痛。加桔梗。荊芥。酒毒加黃連。干葛。淡竹葉。咳而嘔。加半 衄血。加當歸。赤芍。生地。小便淋瀝。加滑石。茯苓。風眩加防風。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荊芥。赤芍。防風。天花粉。咳嗽。加桑皮。杏仁。桔梗。款冬花。譫語發狂。加黃連。目生翳瘴流淚。加菊花。木賊。生地。
益元散 治火不流通。(方見傷寒門)
碧雪 治積熱不行。口舌生瘡。心煩喉閉。並痰火神效。
芒硝 石膏 青黛 寒水石 馬牙硝(各二兩研細末) 甘草(六兩) 牛黃(三錢)
上將甘草煎濃湯去渣。入諸藥末。再以柳木條不住手攪令硝溶。入青黛和勻。傾砂盆內候冷。結成霜。研為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下。
清咽丸 治肺火作嗽。咽喉痛甚。
薄荷葉(五兩) 犀角(一兩五錢) 川芎(八錢) 防風(一兩) 桔梗(二兩) 真柿霜(一兩五錢)
上研細末。蜜為丸。如龍眼核大。噙化。
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咽喉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二兩) 黃芩 大黃(各四兩酒浸蒸晒)
共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玄明粉 治邪熱所干。胸中氣滯。一切痰火。咳嗽等症。
朴硝二十斤。入鍋化開炒極燥。貯陽城罐內。上以園瓦蓋之。鹽泥封固。入火 至裡外通紅為度。乘熱傾入水研化。用竹籃上以布綿紙二層將水瀝下清汁。露一宿明早去水。其下凝結白如冰者。複照前法。滾湯化開。又露約數次。待其味淡即成粉矣。晒收瓷罐內。每一斤加甘草生熟各一兩為末。和勻每服一二錢不拘時服。
清火神秘湯 治四肢發燒。鬱火不散。心煩內熱。口苦咽乾。
丹皮 地骨皮 柴胡 沙參(各一錢二分) 人參(一錢) 玄參 天花粉 生地 當歸(各二錢) 白芍 甘草 知母(各六分)
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祛火利痰丸 治一切痰火。久嗽不住。
大黃(錦紋者一斤切片好酒浸二日上下柳葉蒸黑色晒乾為末) 巴戟天(四兩水泡去骨)蘿卜子(炒) 真蘇子(炒) 麥芽(炒) 枳實(炒各二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茶下。
凡大怒動火起於肝經。醉飽動火起於脾經。悲哀動火起於肺經。房勞動火起於腎經。思慮動火起於心經。見牙痛齦宣。腮頰頤腫。此胃火動也。見月黃口苦。坐臥不安。此膽火動也。見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腸火動也。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此三焦火動也。瀉各經之火藥。
黃連瀉心火 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人中白瀉肝火。知母黃柏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青黛瀉五臟之鬱火。玄參石膏瀉胃經之游火。龍膽草瀉肝膽之火。童便降諸經之火。山梔仁能去一身曲折之火。滑石能降三焦妄火。大黃瀉大腸火。玄明粉能潤十二經之燥火。此皆苦寒之劑。能瀉有餘之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