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食散發候
夫散脈,或洪實;或斷絕不足,欲似死脈;或細數;或弦快坐所犯非一故也。脈無常投,醫不能識。熱多則弦快,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凡寒食藥率如是。無苦,非死候也。勤從節度,不從節度則死矣。
欲服散,宜診脈候;審正其候,爾乃畢愈。脈沉數者,難發;難發當數下之。脈浮大者,易發也。人有服散兩三劑不發者,此人脈沉難發,發不令人覺,藥勢行已,藥但受於內發,不出形受於外。欲候知其得力,人進食多,是一候;氣下,顏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瘙,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厭厭欲寐,是五候也。諸有此証候者,皆藥內發五臟,不形出受於外,但如方法服散,勿疑。但數下之,則內虛,當自發也。
諸方互有不同︰皇甫唯欲將冷,廩丘公欲得將暖之意。其多有情致也。世人未能得其深趣,故鮮能用之。然其方法,猶多不盡,但論服藥之始,將息之度,不言發動之後。治解之宜,多有闕略。江左有道弘道人,深識法體,凡所救療,妙驗若神,製《解散對治方》,云︰鐘乳對術,又對栝蔞,其治主肺,上通頭胸。術動鐘乳,胸塞短氣;鐘乳動術,頭痛目疼。又,鐘乳雖不對海蛤,海蛤動乳則目痛短氣。有時術動鐘乳,直頭痛胸塞。然鐘乳與術所可為患,不過此也。雖所患不同,其治亦一矣。發動之始,要其有由,始覺體中有異,與上患相應,便速服蔥白豉湯。
又云︰硫黃對防風,又對細辛,其治主脾腎,通腰腳。防風、細辛動硫黃,煩疼腰痛,或忿無常,或下利不禁。防風、細辛能動硫黃,硫黃不能動彼。始覺發,便服杜仲湯。
白石英對附子,其治主胃,通至脾腎。附子動白石英,煩滿腹脹;白石英動附子,則嘔逆不得食,或口噤不開,或言語難,手腳疼痛。覺發,服生麥門冬湯。
紫石英對人參,其治主心肝,通至腰腳。人參動紫石英,心急而痛,或驚悸不得眠臥;或恍惚忘誤,失性狂發;或黯黯欲眠,或憒憒喜,或瘥或劇,乍寒乍熱;或耳聾目暗。又,防風雖不對紫石,而能動紫石,紫石由防風而動人參。人參動,亦心痛煩熱,頭項強。始覺,便宜服麻黃湯。
赤石脂對桔梗,其治主心,通至胸背。桔梗動赤石,心痛口噤,手足逆冷,心中煩悶;赤石動桔梗,頭痛目赤,身體壯熱。始覺發,即溫酒飲之,隨能數杯。酒勢行則解。亦可服大麥 良。複若不解,複服。
術對鐘乳。術發則頭痛目赤,或舉身壯熱。解與鐘乳同。
附子對白石英,亦對赤石脂;附子發,則嘔逆,手腳疼,體強,骨節痛,或項強,面目滿腫,飲酒食 自愈。若不愈,與白石英同解。
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則煩熱,頭項強,解與紫石英同。
桔梗對赤石脂,又對茯苓,又對牡蠣。桔梗發,則頭痛目赤,身體壯熱,解與赤石同。
乾薑無所偏對。
有說者云︰藥性,草木則速發而易歇,土石則遲發而難歇也。夫服藥,草、石俱下受於喉,其勢厲盛衰,皆有先後。其始得效,皆是草木先盛耳,土石方引日月也。草木少時便歇,石勢猶自未成。其疾者不解消息,便謂頓休,續後更服;或謂病痼藥微,倍更增石;或更雜服眾石;非一也。石之為性,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臟,其滓穢便同灰土也。夫病家氣血虛少,不能宣通,雜石之性卒相和合,更相塵瘀,便成牢積。其病身不知是石不和,精華不發,不能致熱消疾,便謂是冷盛牢劇,服之無已。不知石之為體,體冷性熱,其精華氣性不發,其冷如冰。而疾者,其石入腹即熱,既不即熱,服之彌多,是以患冷癖之人不敢寒食,而大服石,石數彌多,其冷癖尤劇,皆石性不發而積也。亦有雜餌諸石丸酒,單服異石,初不息,惟以大散為數而已。有此諸害,其証甚多。
《短劇方》云︰道弘道人製《解散對治方》,說草石相對之和,有的能發動為証。世人逐易,不逆思尋古今方說,至受於動散,臨急便就服之,既不救疾,便成委禍。大散由來是難將之藥,夫以大散難將,而未經服者,乃前有慎耳。既心期得益,苟就服之;已服之人,便應研習救解之宜,異日動之,便得自救也。夫身有五石之藥,而門內無解救之人,輕信對治新方,逐易服之,從非棄是,不當枉命誤藥邪?檢《神農本草經》,說草石性味,無對治之和,無指的發動之說。按其對治之和,亦依本草之說耳。且《大散方》說主患,注藥物,不說其所主治,亦不說對和指的發動之性也。覽皇甫士安撰《解散說》及將服消息節度,亦無對和的發之說也。複有廩丘家,將溫法以救變敗之色,亦無對和的動之說。若以藥性相對為神者,栝蔞惡乾薑,此是對之大害者。道弘說對治而不辨此,道弘之方焉可從乎?今不從也。當從皇甫節度,自更改栝蔞,便為良矣。患熱則不服其藥,惟患冷者服之耳,自可以除栝蔞;若虛勞腳弱者,以石斛十分代栝蔞;若風冷上氣咳者,當以紫菀十分代栝蔞。二法極良。若雜患常疾者,止除栝蔞而已,慎勿加餘物。
皇甫云︰然寒食藥者,世莫知焉,或言華佗,或曰仲景。考之受於實︰佗之精微,方類單省,而仲景經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數種相出入,節度略同;然則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且佗之為治,或刳斷腸胃,滌洗五臟,不純任方也。仲景雖精,不及受於佗。至受於審方物之候,論草石之宜,亦妙絕眾醫。及寒食之療者,御之至難,將之甚苦。近世尚書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眾人喜受於近利,未睹後患。晏死之後,服者彌繁,受於時不輟,余亦豫焉。或暴發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長互,舌縮入喉;東海王良夫,癰瘡陷背;隴西辛長緒,脊肉爛潰;蜀郡趙公烈,中表六喪;悉寒食散之所為也。遠者數十歲,近者五六歲;余雖視息,猶溺人之笑耳。而世人之患病者,由不能以斯為戒,失節之人,多來問余,乃喟然嘆曰︰今之醫官,精方不及華佗,審治莫如仲景,而競服至難之藥,以招甚苦之患,其夭死者焉可勝計哉?咸寧四年,平陽太守劉泰,亦沉斯病,使使問余救解之宜。先時有薑子者,以藥困絕,余實生之,是以聞焉。然身自荷毒,雖才士不能書,辨者不能說也。苟思所不逮,暴至不旋踵,敢以教人乎?辭不獲已,乃退而惟之,求諸《本草》,考以《素問》,尋故事之所更,參氣物之相使,並列四方之本,注釋其下,集而與之。匪曰我能也,蓋三折臂者為醫,非生而知之,試驗亦其次也。
服寒食散,二兩為劑,分作三帖。清旦溫醇酒服一帖,移日一丈,複服一帖,移日二丈,複服一帖,如此三帖盡。須臾,以寒水洗手足,藥氣兩行者,當小痺,便因脫衣,以冷水極浴,藥勢益行,周體涼了,心意開朗,所患即瘥。雖羸困著床,皆不終日而愈。人有強弱,有耐藥;若人羸弱者,可先小食,乃服;若人強者,不須食也。有至三劑,藥不行者,病人有宿癖者,不可便服也,當先服消石大丸下去,乃可服之。
服藥之後,宜煩勞。若羸著床不能行者,扶起行之。常當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
若藥未散者,不可浴,浴之則矜寒,使藥噤不發,令人戰掉,當更溫酒飲食,起跳踴,舂磨出力,令溫乃浴,解則止,勿過多也。又當數令食,無晝夜也。一日可六七食,若失食,飢亦令人寒,但食則溫矣。
若老小不耐藥者,可減二兩,強者過二兩。
少小氣盛及產婦臥不起,頭不去巾帽,濃衣對火者,服散之後,便去衣巾,將冷如法,勿疑也。虛人亦治,又與此藥相宜。實人勿服也。藥雖良,令人氣力兼倍,然甚難將息,適大要在能善消息節度,專心候察,不可失意,當絕人事。唯病著床,虛所不能言,厭病者,精意能盡藥意者,乃可服耳。小病不能自勞者,必廢失節度,慎勿服也。
若傷寒者,大下後乃服之,便極飲冷水。若產婦中風寒,身體強痛,不得動搖者,便溫服一劑,因以寒水浴即瘥。以浴後,身有痺處者,便以寒水洗,使周遍,初得小冷,當數食飲酒受於意。後憒憒不了快者,當複冷水浴,以病甚者,水略不去體也。若藥偏在一處,偏痛、偏冷、偏熱、偏痺及眩煩腹滿者,便以水逐洗,受於水下即了了矣。如此晝夜洗,藥力盡乃止。
凡服此藥,不令人吐下也,病皆愈。若膈上大滿欲吐者,便 食即安矣。服藥之後,大便當變受於常,故小青黑色,是藥染耳,勿怪之也。若亦溫溫欲吐,當遂吐之,不令極也。明旦當更服。
若浴晚者,藥勢必不行,則不堪冷浴,不可強也,當如法更服之。凡洗太早,則藥禁寒;太晚,則吐亂,不可失過也。寒則出力洗,吐則速冷食。若以飢為寒者,食自溫。常當將冷,不可熱炙之也。若溫衣、溫食、溫臥,則吐逆顛覆矣,但冷凍飲料食、冷浴則瘥矣。
凡服藥者,服食皆冷,唯酒冷熱自從。或一月而解,或二十餘日解,當飲酒,令體中醺醺不絕。當飲醇酒,勿飲薄白酒也,體內重,令人變亂。若不發者,要當先下,乃服之也。
寒食藥得節度者,一月轉解,或二十日解。堪溫不堪寒,即以解之候也。
其失節度者,頭痛欲裂,坐服藥食溫作癖,急宜下之。
或兩目欲脫,坐犯熱在肝,速下之,將冷自止。
或腰痛欲斃,坐衣濃體溫,以冷洗浴,冷石熨也。
或眩冒欲蹶,坐衣裳犯熱,宜淋頭,冷洗之。
或腰疼欲折,坐久坐下溫,宜常令床上冷水洗也。
或腹脹欲決,甚者斷衣帶,坐寢處久下熱,又得溫、失食、失洗、不起行,但冷食、冷洗、當風立。
或心痛如剌,坐當食而不食,當洗而不洗,寒熱相結,氣不通,結在心中,口噤不得息,當校口,但與熱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氣兩得行,氣自通。得噫,因以冷水澆淹手巾,著所苦處,溫複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受於諸痛之內,心痛最急,救之若赴湯火,乃可濟耳。
或有氣斷絕,不知人,時蹶,口不得開,病者不自知,當須傍人救之。要以熱酒為性命之本。不得下者,當斫齒,以酒灌咽中。咽中塞逆,酒入腹還出者,但與勿止也。出複內之,如此或半日,酒下氣蘇,酒不下者,便殺人也。
或下利如寒中,坐行止食飲犯熱所致,人多疑冷病。人又滯癖,皆犯熱所為,慎勿疑也,速脫衣、冷食飲、冷洗也。
或百節酸疼,坐臥太濃,又入溫被中,衣溫不脫衣故也。臥下當極薄,單布不著棉也。當薄且垢故,勿著新衣,多著故也。雖冬寒,常當被頭受風,以冷石熨,衣帶不得系也。
若犯此酸悶者,但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浴也。
或矜戰惡寒,如傷寒,或發熱如瘧,坐失食忍飢,洗冷不行。又坐食臭故也。急冷洗起行。
或惡食如臭物,坐溫食作癖也,當急下之。若不下,萬救終不瘥也。
或咽中痛,鼻塞,清涕出,坐溫衣近火故也。但脫衣,冷水洗,當風,以冷石熨咽顙五六遍自瘥。
或胸脅氣逆,乾嘔,坐飢而不食,藥氣熏膈故也。但冷食、冷凍飲料、冷洗即瘥。
或食下便出,不得安坐,有癖,但下之。
或淋不得小便,為入坐溫處及騎馬鞍,熱入膀胱也。冷食,以冷水洗小腹,以冷石熨,一日即止。
或大行難,腹中牢固如蛇盤,坐犯溫,入積腹中,乾糞不去故也。消酥若膏,便寒服一二升,浸潤則下;不下,更服即瘥。
或寒栗頭掉,不自支任,坐食少,藥氣行於肌膚,五臟失守,百脈搖動,與正氣爭競故也。努力強飲熱酒,以和其脈;強冷食、冷凍飲料,以定其臟;強起行,以調其關節。酒行食充,關節以調,則洗了矣。云了者,是瑟然病除,神明了然之狀也。
或關節強直,不可屈伸,坐久停息,不自煩勞,藥氣停止,絡結不散越,沉滯受於血中故也。任力自溫,便冷洗即瘥。云任力自溫者,令行動出力,從勞則發溫也,非濃衣近火之溫也。
或小便稠數,坐熱食及啖諸含熱物餅黍之屬故也。以冷水洗少腹,服梔子湯即瘥。
或失氣不可禁止者,坐犯溫不時洗故也。冷洗自寒即止。
或遺糞不自覺,坐久坐下溫,熱氣上入胃,大腸不禁故也。冷洗即瘥。
或目痛如剌,坐熱,熱氣沖肝,上奔兩眼故也。勤冷食,清旦溫小便洗,不過三日即瘥。
或耳鳴如風聲,汁出,坐自勞出力過矣,房室不節,氣迸奔耳故也。勤好飲食,稍稍行步,數食節情即止。
或口傷舌強爛燥,不得食,坐食少,穀氣不足,藥在胃脘中故也。急作梔子豉湯。
或手足偏痛,諸節解、身體發癰瘡硬結,坐寢處久不自移徙,暴熱偏並,聚在一處,或硬結核痛,甚者,發如癰,覺便以冷水洗、冷石熨;微者,食頃散也;劇者,數日水不絕乃瘥。洗之無限,要瘥為期。若乃不瘥,即取磨刀石,火燒令熱赤,以石投苦酒中,石入苦酒皆破裂,因搗以汁,和塗癰上,三即瘥。取糞中大蠐螬,搗令熟,以塗癰上,亦不過三再即瘥,尤良。
或飲酒不解,食不複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複寒,甚者數十日,輕者數日,晝夜不得寐,愁憂恚怒,自驚跳悸恐,恍惚忘誤者,坐犯溫積久,寢處失節,食熱作癖內實,使熱與藥並行,寒熱交爭。雖以法救之,終不可解也。吾嘗如此,對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賴家親見迫奪,故事不行。退而自惟,乃強食冷、飲水,遂止。禍不成,若絲發矣。凡有寒食散藥者,雖素聰明,發皆頑,告舍難喻也。以此死者,不可勝計。急飲三黃湯下之。當吾之困也,舉家知親,皆以見分別,賴亡兄士元披方,得三黃湯方,合使吾服,大下即瘥。自此常以救急也。
或脫衣便寒,著衣便熱,坐脫著之間無適,故小寒自可著,小溫便脫,即洗之即慧矣。
慎勿忍,使病發也。洗可得了然瘥,忍之則病成矣。
或齒腫唇爛,齒牙搖痛,頰車噤,坐犯熱不時救故也。當風張口,使冷氣入咽,漱寒水即瘥。
或周體患腫,不能自轉徙,坐久停息,久不飲酒,藥氣沉在皮膚之內,血脈不通故也。
飲酒冷洗,自勞行即瘥。極不能行,使人扶曳行之。帶寧違意,勿聽從之,使支節柔調乃止,勿令過差。過則使極,更為失度。熱者複洗也。
或患冷,食不可下,坐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可作白酒麋,益著酥,熱食一兩頓。
悶者,冷凍飲料還冷食。
或陰囊臭爛,坐席濃下熱故也。坐冷水中即瘥。
或腳趾間生瘡,坐著履溫故也。脫履著屐,以冷水洗足即愈。
或兩腋下爛作瘡,坐臂脅相親也。以懸手離脅,冷熨之即瘥。
或嗜寐不能自覺,久坐熱悶故也。急起洗浴飲冷,自精了。或有癖也,當候所宜下之。
或夜不得眠,坐食少,熱在內故也。當服梔子湯,數進冷食。
或咳逆,咽中傷,清血出,坐臥溫故也;或食溫故也。飲冷水,冷熨咽外也。
或得傷寒,或得溫瘧,坐犯熱所為也。凡常服寒食散,雖以久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中冷也。若得傷寒及溫瘧者,卒可以常藥治之,無咎也。但不當飲熱藥耳。傷寒藥皆除熱,瘧藥皆除癖,不與寒食相妨,故可服也。
或藥發輒屏臥,不以語人,坐熱氣盛,食少,谷不充,邪干正性故也。飲熱酒、飲食、自勞便佳。
或寒熱累月,張口大呼,眼視高,精候不與人相當,日用水百餘石澆,不解者,坐不能自勞,又飲冷酒,複食溫食。譬如 人,心下更寒,以冷救之愈劇者,氣結成冰,得熱熨飲,則冰銷氣通, 人乃解。令藥熱聚心,乃更寒戰,亦如 人之類也。速與熱酒,寒解氣通,酒氣兩行於四肢,周體悉溫,然後以冷水三斗洗之,盡然了了矣。
河東裴季彥,服藥失度,而處三公之尊,人不敢強所欲,已錯之後,其不能自知,左右人不解救之之法,但飲冷水,以水洗之,用水數百石,寒遂甚,命絕受於水中,良可痛也。夫以十石焦炭,二百石水沃之,則炭滅矣。藥熱雖甚,未如十石之火也。沃之不已,寒足殺人,何怨受於藥乎?不可不曉此意。世人失救者,例多如此。欲服此藥者,不唯己自知也,家人皆宜習之,使熟解其法,乃可用相救也。吾每一發,氣絕不知人,雖複自知有方,力不複施也。如此之弊,歲有八九,幸家人大小以法救之,猶時有小違錯,況都不知者哉﹗或大便稠數,坐久失節度,將死候也,如此難治矣。為可與湯下之,倘十得一生耳。不與湯必死,莫畏不與也。下已致死,令不恨也。
或人困已,而脈不絕,坐藥氣盛行於百脈,人之真氣已盡,唯有藥氣尚自獨行,故不絕。非生氣也。
或死之後,體故溫如人肌,腹中雷鳴,顏色不變,一兩日乃似死人耳。或灸之尋死,或不死,坐藥氣有輕重,故有死生。雖灸之得生,生非已疾之法,終當作禍,宜慎之,大有此故也。
或服藥心中亂,坐服溫藥與疾爭結故也。法當大吐下,若不吐下當死。若吐不絕,冷飲自了然瘥。
或偏臂腳急痛,坐久藉持臥溫,不自轉移,熱氣入肌附骨故也。勤以布冷水淹 之,溫複易之。
或肌皮堅如木石枯,不可得屈伸,坐食熱臥溫作癖,久不下,五臟隔閉,血脈不周通故也。但下之,冷食、飲酒、自勞行即瘥。
或四肢面目皆浮腫,坐食飲溫,又不自勞,藥與正氣停並故也。飲熱酒、冷食、自勞、冷洗之則瘥。
或瞑無所見,坐飲食居處溫故也。脫衣自洗,但冷凍飲料食,須臾自明了。或鼻中作雞子臭,坐著衣溫故也。脫衣冷洗即瘥。
或身皮楚痛,轉移不在一處,如風,坐犯熱所為,非得風也。冷洗熨之即瘥。
或腳疼欲折,由久坐下溫,宜坐單床上,以冷水洗即愈。
或苦頭眩目疼,不用食,由食及犯熱,心膈有 故也,可下之。
或臂腳偏急,苦痛者,由久坐臥席溫下熱,不自移轉,氣入肺胃脾骨故也。勤以手巾淹冷水迫之,溫則易之,如此不過兩日即瘥。
凡治寒食藥者,雖治得瘥,師終不可以治為恩,非得治人後忘得效也。昔如文摯治齊王病,先使王怒,而後病已。文摯以是雖愈王病,而終為王所殺。今救寒食者,要當逆常理,反正性,或犯怒之,自非達者,得瘥之後,心念犯怒之怨,不必得治之恩,猶齊王殺文摯也,後與太子不能救,況受於凡人哉﹗然死生大事也,如知可生而不救之,非仁者也。唯仁者心不已,必冒犯怒而治之,為親戚之故,不但其人而已。
凡此諸救,皆吾所親更也。試之不借問受於他人也。要當違人理,反常性。重衣更寒,一反也;飢則生臭,二反也;極則自勞,三反也;溫則滯利,四反也;飲食欲寒,五反也;癰瘡水洗,六反也。
當洗勿失時,一急也;當食勿忍飢,二急也;酒必淳清令溫,三急也;衣溫便脫,四急也;食必極冷,五急也;臥必衣薄,六急也;食不厭多,七急也。
冬寒欲火,一不可也;飲食欲熱,二不可也;常疹自疑,三不可也;畏避風涼,四不可也;極不能行,五不可也;飲食畏多,六不可也,居貧濃席,七不可也;所欲從意,八不可也。
務違常理,一無疑也;委心棄本,二無疑也;寢處必寒,三無疑也。
二、解散痰癖候
服散而飲過度,將適失宜,衣濃食溫,則飲結成痰癖。其狀︰痰多則胸膈痞滿,頭眩痛;癖結則心脅結急是也。
三、解散除熱候
夫服散之人,覺熱則洗,覺飢則食。若洗、食不時,失其節度,令石勞壅結,痞塞不解而生熱,故須以藥除之。
四、解散浮腫候
服散而浮腫者,由食飲溫而久不自勞,藥勢與血氣相並,使氣壅在肌膚,不得宣散,故令浮腫。或外有風濕,內有停水,皆與散勢相搏,致令煩熱而氣壅滯,亦令浮腫。若食飲溫,不自勞而腫者,但煩熱虛腫而已。其風濕停水而腫者,則必腫而煩熱,或小便澀而腫。
五、解散渴候
夫服石之人,石勞歸受於腎,而勢沖腑臟,腑臟既熱,津液竭燥,腎惡燥,故渴而引飲也。
六、解散上氣候
服散將適失所,取溫太過,熱搏榮衛,而氣逆上。其狀︰胸滿短氣是也。
七、解散心腹痛心候
鬲間有寒,胃脘有熱;寒熱相搏,氣逆攻腹乘心,故心腹痛。其寒氣盛,勝受於熱氣,榮衛秘澀不通,寒氣內結受於心,故心腹痛而心 寒也。其狀︰心腹痛而戰,不能言語是也。
八、解散大便秘難候
將適失宜,犯溫過度,散勢不宣,熱氣積在腸胃,故大便秘難也。
九、解散虛冷小便多候
將適失度,熱在上焦,下焦虛冷,冷氣乘受於胞,故胞冷不能製受於小便,則小便多。
十、解散大便血候
將適失度,或取熱,或傷冷,觸動受於石,冷熱交擊,俱乘受於血,致動血氣,血滲入於大腸,腸虛則泄,故大便血。
十一、解散卒下利候
行上違節,飲食失度,犯觸解散,而腸胃虛弱,故卒然下利也。
十二、解散下利後諸病候
服散而飲食失度,居處違節,或霍亂,或傷寒,或服藥而下利,利雖斷而血氣不調,石勢因動,致生諸病。其狀︰或手足煩熱,或口噤,或嘔逆之類是也。隨其病証而解之。
十三、解散大小便難候
積服散,散勢盛在行內,熱氣乘受於大小腸,大小腸痞澀,故大小便難也。
十四、解散小便不通候
夫服散石者,石勢歸受於腎,而內生熱,熱結小腸,胞內痞澀,故小便不通。
十五、解散熱淋候
夫服散石,石勢歸受於腎,若腎氣宿虛者,今因石熱,而又將適失度,虛熱相搏,熱乘受於腎。腎主水,水行小腸,入胞為小便。腎虛則小便數,熱結則小便澀,澀則莖內痛,故淋瀝不快也。
十六、解散發黃候
飲酒內熱,因服石,石勢又熱,熱搏脾胃,脾胃主土,其色黃,而候受於肌肉,積熱蘊結,蒸發於肌膚,故成黃也。
十七、解散腳熱腰痛候
腎主腰腳。服石,熱歸受於腎,若將適失度,發動石熱,氣乘腰腳,石與血氣相擊,故腳熱腰痛也。其狀︰腳煩熱而腰攣痛。
十八、解散鼻塞候
石發則將冷,其熱盡之後,冷氣不退者,冷乘受於肺,肺主氣,開竊受於鼻,其冷滯結,氣不宣通,故鼻塞。
十九、解散發瘡候
將適失宜,外有風邪,內有積熱,熱乘受於血,血氣壅滯,故使生瘡。
二十、解散癰腫候
六腑不和而成癰。夫服散之人,若將適失宜,散動熱氣,內乘六腑,六腑血氣行於經脈,經脈為熱所搏,而外有風邪乘之,則石熱癰結,血氣痞澀,而成癰腫。
二十一、解散煩悶候
將適失宜,冷熱相搏,石勢不得宣化,熱氣乘受於臟,故令煩悶也。
二十二、解散嘔逆候
將適失宜,脾胃虛弱者,石勢結滯,乘受於脾胃,致令脾胃氣不和,不勝受於谷,故氣逆而嘔。調之即愈。
二十三、解散目無所見目疼候
將適失宜,飲食乖度,鬲內生痰熱,痰熱之氣熏肝,肝候目,故目無所見而疼痛。
二十四、解散心腹脹滿候
居處犯溫,致令石勢不宣,內壅腑臟,與氣相搏,故心腹脹滿。
二十五、解散挾風勞候
本患風勞,而服散石,風勞未盡,石勢因發,解石之後,體尚虛羸,故猶挾風勞也。
二十六、解散飲酒發熱候
服散而積飲酒,石因酒勢而盛,敷散經絡,故煩而發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