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風候
中風者,風氣中於人也。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萬物。從其鄉來者,人中少死病;不從其鄉來者,人中多死病。其為病者,藏受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其入經脈,行於五臟者,各隨臟腑而生病焉。
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黃,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複治,五六日而死。
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青面黃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複治,數日而死。
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複治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發直,面土色者,不可複治。
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旁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者,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複治。其人當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而死。
診其脈,虛弱者,亦風也;緩大者,亦風也;浮虛者,亦風也;滑散者,亦風也。
二、風候
風邪之氣,若先中受於陰,病發於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裡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發汗身軟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體直者,七日死。
三、風口噤候
諸陽經筋,皆在於頭。手三陽之筋,並結入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
診其脈遲者生。
四、風舌強不得語候
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
五、風失音不語候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戶;舌者,聲之機;唇者,聲之扇。風寒客受於會厭之間,故卒然無音。皆由風邪所傷,故謂風失音不語。
《養生方》云︰醉臥當風,使人發喑。
六、賊風候
賊風者,謂冬至之日,有疾風從南方來,名曰虛風。此風至能傷害於人,故言賊風也。
其傷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轉動,痛處體卒無熱。傷風冷則骨解深痛,按之乃應骨痛也。但覺身內索索冷,欲得熱物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氣相搏,乃結成瘰癧及偏枯;遇風熱氣相搏,乃變附骨疽也。
七、風痙候
風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體痙直者,死也。由風邪傷受於太陽經,複遇寒濕,則發痙也。
診其脈,策策如弦,直上下者,風痙脈也。
八、風角弓反張候
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九、風口候
風邪入於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 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
診其脈,浮而遲者可治。
《養生方》云︰夜臥,當耳勿得有孔,風入耳中,喜令口 。
十、柔風候
血氣俱虛,風邪並入,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陰則腹裡急。柔風之狀,四肢不能收,裡急不能仰。
十一、風痱候
風痱之狀,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時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十二、風退候
風 退者,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腰腳緩弱,不自覺知是也。由皮肉虛弱,不勝四時之虛風,故令風邪侵於分肉之間,流於血脈之內使之然也。經久不瘥,即變成水病。
十三、風偏枯候
風偏枯者,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受於風濕,風濕客於半身,在分腠之間,使血氣凝澀,不能潤養,久不瘥,真氣去,邪氣獨留,則成偏枯。其狀半身不隨,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變,智不亂是也。邪初在分腠之間,宜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
診其胃脈沉大,心脈小牢急,皆為偏枯。男子則發左,女子則發右。若不喑,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其年未滿二十者,三歲死。又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太陽經虛者,則病惡風偏枯,此由愁思所致,憂慮所為。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疝、大風、偏枯、諸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痺、偏枯,令人耳聞聲。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又云︰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暝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涌泉是也。
又云︰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治疽、痺、大風偏枯。
又云︰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十四、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
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春遇痺,為筋痺,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陰,肝之經也。肝通主諸筋,王在春。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受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診其脈,急細如弦者,筋急足攣也。若筋屈不已,又遇受於邪,則移變入肝。其病狀,夜臥則驚,小便數。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手前後遞互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涌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身氣平,頭動,膊前後欹側,柔膊二七。
去膊井冷血。筋急,漸漸如消。
又云︰兩手抱左膝,伸腰,鼻納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
又云︰兩手抱右膝著膺,除下重難屈伸。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痺。
又云︰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去膊內風,兩膊井內冷血,兩掖筋脈攣急。
又云︰踞坐,伸左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痺。
十五、風身體手足不隨候
風身體手足不隨者,由體虛腠理開,風氣傷受於脾胃之經絡也。足太陰為脾之經,脾與胃合。足陽明為胃之經,胃為水穀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為胃消行水穀之氣,以養身體四肢。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為胃通行水穀之氣,致四肢肌肉無所稟受;而風邪在經絡,搏受於陽經,氣行則遲,機關緩縱,故令身體手足不隨也。
診脾脈緩者,為風痿,四肢不用。又心脈、腎脈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腎脈來多,即死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極力左右振兩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振兩臀者,更互,猶言厥,九通中間,偃伏皆為之,名蝦蟆行氣,久行不已,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不覺痛癢,作種種形狀。
又云︰偃臥,合兩膝,布兩足,伸腰,口納氣,振腹自極七息。除壯熱疼痛,兩脛不隨又云︰治四肢疼悶及不隨,腹內積氣,床席必須平穩,正身仰臥,緩解衣帶,枕高三寸,握固。握固者,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兩腳豎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余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齒,然後咽唾,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引氣、吐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引氣五息、六息,一出之,為一息;一息數至十息,漸漸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大飽食後,喜怒憂恚,悉不得輒行氣。惟須向曉清靜時行氣,大佳,能愈萬病。
十六、風濕痺身體手足不隨候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其三氣時來,亦有偏多偏少。而風濕之氣偏多者,名風濕痺也。
人腠理虛者,則由風濕氣傷之,搏受於血氣,血氣不行,則不宣,真邪相擊,在於肌肉之間,故其肌膚盡痛。然諸陽之經,宣行陽氣,通受於身體,風濕之氣客在肌膚,初始為痺。若傷諸陽之經,陽氣行則遲緩,而機關弛縱,筋脈不收攝,故風濕痺而複身體手足不隨也。
十七、風痺手足不隨候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風多者為風痺。風痺之狀,肌膚盡痛。諸陽之經,盡起受於手足,而循行於身體。風寒之客肌膚,初始為痺,後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血氣行則遲緩,使機關馳縱,故風痺而複手足不隨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痺不隨。
十八、風半身不隨候
風半身不隨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脾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潤養身體。脾胃既弱,水穀之精潤養不周,致血氣偏虛,而為風邪所侵,故半身不隨也。
診其寸口沉細,名曰陽內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臂偏不舉。
又寸口偏絕者,則偏不隨;其兩手盡絕者,不可治也。
十九、偏風候
偏風者,風邪偏客於身一邊也。人體有偏虛者,風邪乘虛而傷之,故為偏風也。其狀,或不知痛癢,或緩縱,或痺痛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痺,膊內冷注,偏風。
又云︰一足踏地,一手向後長舒努之,一手捉涌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時極勢。左右易,俱二七。治上下偏風、陰氣不和。
二十、風曳候
風 曳者,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受於肌肉經絡也。胃若衰損,其氣不實,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受於筋而使 曳也。
二十一、風不仁候
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
診其寸口脈緩,則皮膚不仁。不仁,脈虛數者生,牢急疾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赤松子曰︰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仁、足寒。
又云︰展兩足,上。除不仁、脛寒之疾也。
二十二、風濕痺候
風濕痺病之狀,或皮膚頑濃,或肌肉酸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痺。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為風濕痺也。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久不瘥,入於經絡,搏受於陽經,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隨。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任臂,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痺不任行,腰脊痺痛。又正臥,疊兩手著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痺,不任行,腰脊痛痺。有偏患者,患左壓右足,患右壓左足。久行,手亦如足用行,滿十方止。
又云︰以手摩腹,從足至頭,正臥,蜷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閉氣不息十二通,以治痺濕不可任,腰脊痛。
二十三、風濕候
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也。若地下濕,複少霜雪,其山水氣蒸,兼值暖, 退人腠理開,便受風濕。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臟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痺弱,變成腳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真誥》云︰櫛頭理發,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櫛,更番用之。
二十四、風痺候
痺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痺。其狀︰肌肉頑濃,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病在陽曰風,在陰曰痺;陰陽俱病,曰風痺。其以春遇痺為筋痺,則筋屈。筋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肝。其狀︰夜臥則驚,飲多,小便數。夏遇痺者為脈痺,則血凝不流,令人萎黃。脈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心。其狀︰心下鼓,氣暴上逆,喘不通,嗌干喜噫。長夏遇痺者為肌痺,在肉則不仁。肌痺不已,複遇邪者,則移入脾。其狀︰四肢懈惰,發咳嘔汁。秋遇痺者為皮痺,則皮膚無所知。皮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肺,其狀,氣奔痛。冬遇痺者為骨痺,則骨重不可舉,不隨而痛。骨痺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於腎,其狀喜脹。
診其脈大而澀者,為痺;脈來急者,為痺。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受於後。
《養生方》云︰因汗入水,即成骨痺。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痺。
又云︰大汗勿偏脫衣,喜偏風半身不隨。
《養生經要集》云︰大汗急敷粉,著汗濕衣,令人得瘡,大小便不利。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痺;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痺;三曰兩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體痺。
又云︰偃臥,合兩膝頭,翻兩足,伸腰,口納氣,脹腹自極七息。除痺痛熱痛、兩脛不隨。
又云︰踞坐,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引兩手布兩膝。除痺嘔。
又云︰偃臥,端展兩手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痺,厥逆。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大風、偏枯、諸痺。
又云︰左右手夾據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痺,利九竅。
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痺、偏枯;令人耳聞聲。久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痛痺。
又云︰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痺不隨。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皆倔強而悶,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日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痺、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盡除。
二十五、血痺候
血痺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痺,故為血痺也。其狀,形體如被微風所吹。此由憂樂之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膚腠開,為風邪所侵也。診其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血痺也。宜可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二十六、風驚邪候
風驚邪者,由體虛,風邪傷受於心之經也。心為手少陰之經,心氣虛,則風邪乘虛傷其經,入舍受於心,故為風驚邪也。其狀,乍驚乍喜,恍惚失常是也。
二十七、風驚悸候
風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腑為風邪所乘;或恐懼憂迫,令心氣虛,亦受於風邪。風邪搏受於心,則驚不自安。驚不已,則悸動不定。其狀,目精不轉,而不能呼。
診其脈,動而弱者,驚悸也。動則為驚,弱則為悸。
二十八、風驚恐候
風驚恐者,由體虛受風,入乘臟腑。其狀,如人將捕之。心虛則驚,肝虛則恐。足厥陰為肝之經,與膽合;足少陽為膽之經,主決斷眾事。心肝虛而受風邪,膽氣又弱,而為風所乘,恐如人捕之。
二十九、風驚候
風驚者,由體虛,心氣不足,為風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脈,心氣不足則虛,虛則血亂,血亂則氣並受於血,氣血相並,又被風邪所乘,故驚不安定,名為風驚。
診其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養生方》云︰精藏受於玉房,交接太數,則失精。失精者,令人悵悵,心常驚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