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裡仁第四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而不選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怎麼能說是明智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不仁的人不能夠長久地處在貧困的境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在安樂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於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去喜愛人,才能夠正確地去厭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孔子說:“如果立志修養江德,就不會有邪惡了。”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說:“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君子是不擺脫的。君子一旦離開了仁道,還怎麼成就好名聲呢?所以,君子任何時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頓飯的短暫時間裡也不離開仁道,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說:“人的過錯各有不同的類型。觀察一個人的過錯也可以知道這人有沒有仁心。”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上悟得真理,就是當晚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卻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懷法度,小人卻一心貪圖實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說:“只根據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來很多的怨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怕的是沒有擔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讓人知道的本事。”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以後,學生們問曾子說:“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忠恕兩個字罷了。”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一想如何與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一下有沒有與他相同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於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委婉地勸阻。如果見他們不願意聽從,仍然應該恭敬地侍奉他們,不得冒犯。雖然心裡憂愁,但也不能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要離家遠行。如果非遠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掛在心頭。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說:“因為嚴於律己而犯錯誤的是很少的。”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一定會有同志和朋友。”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遊說:“服事君主太頻繁瑣碎,反而會招來羞辱;與朋友相交大頻繁瑣碎,反而會遭到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