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桂麻各半湯類

兩方合為一劑,《內經》謂之“複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者,正虛也;面色反有熱色,身癢如蟲行皮中,邪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故 也,宜此汗之。

桂枝湯、麻黃湯各取三分之一,合為半服。

桂枝二麻黃一湯

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風乘汗入,玄府反閉,形如瘧狀,日再發 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脾一湯

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桂枝湯二分,越脾湯一分,合二升,溫服一升。

桂枝麻黃湯各半,助正驅邪小發汗。太陽如瘧脈雖微,熱多無汗仍須散。(太陽如瘧脈 微,為陰陽俱虛,汗、吐、下皆在所禁。然熱多寒少,面有熱色,身無汗,膚癢如蟲行皮丑A 以邪氣怫郁在表,欲自出不得,雖脈微不可發汗,而熱多無汗,又不得不汗,故立此法。助 正之力,侔于散邪,但取小汗即已,庶無大汗亡陽之慮。)風瘧緣何屬太陽,因其止作無間 斷。(太陽如瘧,一日二三度發,不似少陽之瘧一日一發也。因風邪客於皮膚中,欲出不出,故止作無定,後人因名之曰“風瘧”。)又有桂二麻一湯,主治略同微有判。此因有汗桂枝 多,發散之功更和緩。(此與各半湯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若夫桂枝(二)越脾(一)法,體虛邪亦輕微按。無陽是亡陽分津,脈弱熱多義當玩。(此 無陽與亡陽不同。無陽者,即陽分亡津之謂。蓋其人本非壯盛,而邪氣亦輕,故身有寒熱,而脈微弱,若發其汗,必致有叉手冒心、臍下悸之變,故用桂枝湯四分之二以行陽,越脾湯 四分之一以行陰。行陰者,發越脾氣而行胃中之津,俾陽和津生而脈複,令得似汗而解。蓋 凡暴病發熱,脈雖弱而治從外感;久病脈弱,熱雖盛而治從內傷,此其要也。尤在涇《傷寒 貫 與麻黃合劑,則能盡麻黃之力,而並去其悍;與石膏同用,則能資石膏之益,而不撓乎權。

是雖麻、石並行,而實以桂枝為主,蓋非滋養營衛,則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氣不足,邪氣亦微,而仍須得汗而解者,宜於此三方取則焉。後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

桂枝去芍藥加麻附細辛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水七升,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二升,分溫三服,當汗 桂枝麻附細辛湯,去芍原來是複方。心下如盤堅大者,水寒結聚此能攘。又方枳朮為湯 飲,(枳朮湯亦治此証,歌訣另編。)法別陰陽義益彰。(喻嘉言謂“心下”即胃之上也。胃 中陽氣不布,心下乃為水飲之陰占據,雖總一陽氣之權不伸所致,然有陰陽二候。陽氣虛而陰氣乘之,結於心下,必用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寒,而加麻黃、附子、細辛,共散胸中之水寒。

以少陰主內,水寒上入,即從少陰溫經散寒之法而施治也。所以方下雲“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則愈”,可見胃中之陽不布,即胸中之陽亦虛,胸中陽虛,並衛外之陽亦不固,故其汗出時如蟲行皮中,尚顯陽氣滯澀之象,設非桂、麻、辛、薑協附子之大力,心下水寒能散走皮中乎?水寒散斯重雲見 ,而心下之堅大者,豁然空矣。其有陽邪自結於陽位,陰寒未得上入者,但用枳、朮二味,開其痰結,健其脾胃,而陽分之陽邪,解之自易易耳。《金匱》雖未明言,究竟氣分之水,不越此陰陽二治也。)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証未去者。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半夏(二合半) 大小柴胡合桂枝湯,(名柴胡桂枝湯)太少二陽合病方。和其營衛通津液,(二湯合用之功如此)肢節煩疼(太陽証)痞嘔(少陽証)康。太陽熱重寒輕者,脈弱陽微宜此匡。陽微切勿重發汗,誤汗傷津陽必亡。(太陽熱多寒少,脈弱無陽之証,仲景主以桂枝二越脾一湯。

柯韻伯曰︰“脈弱陽微,不可發汗,何得更用麻黃、石膏,重竭其陽。審証用方,惟柴胡桂枝湯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