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五苓散類

五苓散

治太陽病發汗後,汗出惡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 煩,有表裡証,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此主之。通治水腫,霍亂身疼,胸 臍下悸,吐涎,頭眩等証。此利水之祖方也。

豬苓 茯苓 白朮(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五錢) 為末,以白飲和服 方寸匕,日

〔附〕辰砂五苓散

(汪 庵《醫方集解》) 治暑熱。

五苓散加朱砂。

〔附〕蒼朮五苓散

治寒濕。

五苓散加蒼朮。

茵陳五苓散

治黃膽。

五苓散加茵陳蒿。

〔附〕春澤湯

(汪 庵《醫方集解》) 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後渴者。

五苓散加人參。(再加甘草,亦名春澤湯。) 五苓散治太陽腑,(王好古《此事難知》曰︰“五苓散為下藥,乃太陽裡之下藥也。太陽 高 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桂術澤瀉豬茯苓,多飲暖水取微汗,雙解表 解也。服後多飲暖水,取其氣散營衛,令得似汗而表裡雙解矣。)小便不利而渴飲,飲蓄胸 中水氣停。(胃中乾燥而渴飲,此無水也,與水則愈,宜白虎湯。小便不利而渴飲,此蓄水 也,利水則愈,宜五苓散。)水入即吐名水逆,(胸中有水,則不能容水,故水入則吐。水入 合看益分明。(按︰五苓証,一則曰“傷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一則曰“中風發熱 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二條合看,益知五苓為利水而設,非治煩渴也。)故用五苓(散) 通水道,不然煩渴豈堪烹。(水氣蒸騰,為煩,為渴,與五苓以利水,水去則煩渴 治病必求其本也。若煩渴非因水氣者,豈五苓所可治哉﹗)身疼霍亂分寒熱,表裡陰 行。(霍亂身疼,須分寒、熱二証︰若熱多欲飲水者,宜五苓散和太陽之表裡;若寒 水者,宜理中丸理中臟之陰陽。)若以桂枝更肉桂,(此本一方二法。治傷寒用桂枝,用肉桂,乃有表無表之分。)吐涎眩悸水邪聽。(臍下悸,吐涎沫,水氣自下而上逆頭 精氣不布於上也。惟利其水,則眩悸吐涎悉愈。)水邪內著誠能卻,外溢肌膚腫亦靈 治內著之水,誠為合度,即裡水外滲於肌肉而為腫滿者,亦靈。)除桂名為四苓散,渴服之寧。(周揚俊曰︰“但小便不利而渴,只用四苓足矣。”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 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裡証,則不必用肉桂。)辰砂清熱蒼除濕,黃膽茵陳 (五苓散加辰砂清熱,名辰砂五苓散,加蒼朮勝濕,名蒼朮五苓散,加茵陳治疸,苓散,皆仍五苓之名。)春澤(湯)加參名便易,病前病後渴能平。(五苓散加人參,湯,取古詩“春水滿泗澤”意,明言此湯治胸中有蓄水之渴也。一因無病而津氣先虛 病後而津氣未複,故加參以生津益氣。)五苓(散)利水之專劑,作散方能布水精。(五 利水之專劑,作散服者,取其停留胸中,緩循經絡,以輸脾歸肺,下達膀胱,水精四布 經並行,則水得盡去,而津液不傷,此仲景之微意也。)寧靜水邪從下竭,(小青龍治動 逆之水,故汗而散之;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故引而竭之。)變湯鮮效古來評。(徐靈 台軌范》曰︰“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湯,往往鮮效。”終當從古法為是,用者審之

豬苓湯

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並治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 不得眠者。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研) 阿膠(各一兩) 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化,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苓湯內二苓全,澤瀉阿膠滑石研。利水育陰兼瀉熱,(此即五苓散去桂、術,加阿膠 育陰 苓散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溺秘心煩嘔渴痊。(心煩為熱,小便不利屬濕,濕 熱鬱蒸,則嘔而口渴。)汗多胃燥非宜用,恐令亡津大便堅。(《傷寒論‧陽明篇》云︰“汗多 胃燥

茯苓甘草湯

治傷寒汗出,厥而心下悸,口不渴者。

茯苓 桂枝(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薑(三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茯苓甘草(湯)桂生薑,泄水(茯苓生薑)扶陽(桂枝甘草)厥悸嘗。(水停心下則悸,陽氣不布 厥而心 汗出厥 諸家不 為陽 用茯 湯。 之証 則為 使非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治傷寒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者。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以甘瀾水一斗,先 煮茯苓減二升 苓桂甘草大棗湯,草棗培土苓製水,還加桂枝保心陽,茯苓重用法先煮,(凡方中重用 之藥 之。 緩。 下悸 凌心 獺A 桂能伐 悸宜

苓桂朮甘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及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苓桂朮甘(湯)蠲飲劑,崇脾以利膀胱氣。(膀胱氣鈍則水蓄,脾不行津液則飲聚。白朮、甘 胸脅 當以 當 則曰︰“苓桂朮甘湯主飲在陽,呼氣之短;腎氣丸主飲在陰,吸氣之短。蓋呼者出心肺,吸者 出腎肝。茯苓入手太陰,桂枝入手少陰,皆輕清之劑,治其陽也;地黃入足少陰,出萸入足 厥陰,皆重濁之劑,治其陰也。一証二方,豈無故哉﹗”)誤汗動經身振搖,陽虛輕者斯能 御 意

〔附〕桂苓甘露飲

(劉完素《宣明論方》) 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小便秘 茯苓 澤瀉(各一兩) 豬苓 白朮 肉桂(各五錢) 滑石(四兩) 甘草 石膏 寒 水石(各

〔附〕桂苓甘露飲

(張子和《儒門事親》) 治伏暑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虛者。

即河間方中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五錢,干葛一兩,藿香五錢,木香一分。河間 桂苓甘露飲,五苓散加三石甘,(此即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中暑煩渴 秘,清熱利濕所宜諳。(王晉三《古方選注》曰︰“消暑在於消濕去熱,故用五苓去濕 解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三石減半豬苓去,加參葛藿木 此是子和(桂苓)甘露飲,脈虛水逆(水入則吐,名曰“水逆”。)服之堪。霍亂轉筋煩 益虛去濁用無慚。(程扶生曰︰“吐瀉亡津煩渴,法宜補脾胃,生津液,升清降濁,此方最為合度。”喻嘉言《醫門法律》曰︰“河間之桂苓甘露飲,用五苓、三石 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 ”)

〔附〕六一散

(劉完素《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治暑邪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砂 吐瀉瘧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汪 庵《醫方集解》 加辰砂名

〔附〕清六散

(朱震亨《丹溪心法》) 治赤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紅曲五錢。(一云二兩半)

〔附〕溫六散

(吳昆《醫方考》) 治白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乾薑五錢。

〔附〕三生益元散

(吳昆《醫方考》) 治血淋。

即益元散三錢加生扁柏葉、生車前、生藕節汁各一杯調服。

六一(散)滑石同甘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故名“六一”。又名天水散。) 解肌行 能勝熱 加甘草 津虧無 解暑利 生脈散 鎮心神 薑溫六(散)白 車前藕節搗。(加

〔附〕大橘皮湯

(劉完素《宣明論方》) 治濕熱小便不利,大便泄瀉,及水腫等証。

滑石(六兩) 甘草(二錢) 赤苓(一兩) 豬苓 澤瀉 白朮 肉桂(各五分) 陳皮(一兩) 大橘皮湯治濕熱,五苓(散)六一(散)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瀉泄。 (小水並 榔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