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理中湯類

理中湯

治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脈沉而細;以及中寒霍亂,胃中寒飲,喜唾 並宜服之。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乾薑(各三兩)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 三服。(理中湯主理中鄉,(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於陰陽也。)甘草人參朮乾薑,(人參、甘草 焦之 若 子

桂枝人參湯

治太陽病外証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 理中湯原方加桂枝四兩,甘草加一兩,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枝,更煮取三 升,桂枝人參(湯)甘術薑,太陽協熱利煎嘗,必因數下傷中氣,裡已虛寒用此方。(此必 因數下 始相當 桂,溫 陽、太 証裡証

桂枝附子湯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水六 升,煮取二升,枚,以治下後脈 彼編入《桂枝湯 此。)

朮附湯

治証同前,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宜此。

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白朮四兩,煎服法同。初服,其人身如痺,半日許服三服盡,其人如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桂枝(四兩) 附子(二枚炮)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桂枝附子湯甘草,薑棗煎之風濕嘗,身重難於自轉側,(濕邪重著)脈虛不渴(內外之 陽俱虛) 術朮附湯 小便利 滯關節) 朮附匡。風濕 於濕,白 志之。) 甘薑苓朮湯(一名腎著湯) 治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 腹重 涕。

甘草

白朮(炒各二兩) 乾薑(炮) 茯苓(各四兩)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 中即 俱濕活A 飲食如 ”按

《宣明》(完素)用治胞痺証,少腹膀胱若沃湯,小便不利鼻流涕,通陽行水義當量。(按︰ 風、寒、濕邪,客於胞中,則太陽膀胱之氣不能化,故水道不通。按之若沃以湯,形容小水 脹極之情切著矣。其上為清涕者,足太陽經上絡額腦,太陽經氣不得下行,而但上入於腦,流出於鼻,故為清涕。《宣明論方》用此湯治之,固取其通陽行水,究不若五苓散徹上徹下、表裡兼施之為當也。用者審之。)

甘草乾薑湯

治肺冷唾涎沫而不渴,必遺尿小便數,宜以此溫之;並能回中焦之陽氣。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甘草乾薑(湯)溫肺氣,唾涎(唾涎沫者必有寒飲)溲數(氣化失令)且遺尿,(膀胱 不藏)口無燥 邪者。若火灼 若陽氣不布 亦堪施。(干 方,是回中焦

吳茱萸湯

治陽明胃寒,食穀欲嘔,及少陰吐利,手足逆,煩躁欲死者;又厥陰乾嘔,吐涎 痛者,並主之。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二 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加附子一枚,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脈沉遲者。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薑溫胃好。(吳萸、生薑溫胃散寒,人參大棗緩脾益氣,亦中焦之 能保。(吐利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少陰之陽並露矣。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故能統治以上諸証。)又吳萸加附子湯,寒疝脈沉所宜搗。(疝為肝病,故用吳萸以直溫肝經,加附子以散寒溫腎。)

附子粳米湯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炮)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 附子粳米(湯)半甘棗,益胃通陽溫腎好,(此益胃通陽溫腎之劑。半夏、甘草、粳式B 大棗 字著眼 為逆滿嘔

大建中湯

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 蜀椒(二合炒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 飴一升,微 大建中湯建中陽,(大建中臟之陽,以勝上逆之陰。)蜀椒乾薑(溫中散寒)參飴糖。(建 立中 凝成 米和胃 氣,蜀

〔附〕吳茱萸湯

(《聖濟總錄》)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吳茱萸(洗炒) 官桂 濃朴(薑汁製) 乾薑(炮各二兩) 蜀椒(炒去汗) 陳皮 (去白) 白朮 滓溫服。

《聖濟》吳萸湯術朴,椒薑陳桂七般藥。濁氣在上生 脹,是亦陰陽之反作。(《素問‧陰 陽應象大論》云“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 脹”,是亦陰陽反作也。)宣布五陽驅濁陰 濁降胃和脹自卻。(此溫散降濁之法。吳萸入肝,官桂入心,乾薑入脾,橘紅入肺,蜀椒 腎,皆氣濃性輕,芳香開發之品,用以宣布五陽,驅散濁陰;更以白朮、濃朴,溫中和胃 濁降胃和, 脹立已,真有捷于影響之妙。)

〔附〕連理湯

(汪 庵《醫方集解》) 治傷暑瀉而作渴。

理中湯原方加黃連、茯苓。(原注云︰“外感盛暑,內傷生冷者,非此不可。”) 連理湯方即理中(湯),黃連更與茯苓充。外傷盛暑內生冷,瀉而作渴可為功。(理中湯,治 湯 可知其義仍責重於中臟有寒,故得用理中為主,加黃連所以清暑,茯苓所以滲濕,殊非因渴 而加也。然則凡病渴者,皆當作熱治,而瀉而作渴者,半屬亡津,仍當主以甘溫生津止渴,與夫本濕標熱,雖渴而不欲飲者,治宜苦辛雜用,寒熱兼施,均不得專恃苦寒也,審矣。且 黃連性大寒而味極苦,苦屬火而寒屬水,以治水火相亂,濕熱為病之渴則可;若燥火之渴,而並

〔附〕枳實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寒實結胸,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

理中湯原方加枳實(麩炒)一兩,茯苓二兩,水泛丸。

枳實理中丸茯苓,參甘薑朮互調停,寒痰凝結胸中痛,破結通陽此法靈。(按︰寒實結 胸,肯綮 必獲

〔附〕治中湯

(李東垣) 治憂思鬱結,脾虛氣滯,胸腹痞滿,兼食積者。

理中東加青皮、陳皮各一兩。(更加濃朴,名溫胃湯,治同。) 治中湯製自東垣,鬱結能舒痞滿寬,大法理中湯作主,青陳破滯帶疏肝。(鬱結傷中,則木 破滯而

〔附〕理陰煎

(張介賓《新方八陣》) 治真陰不足,脾腎虛寒等証。若素多勞倦之人,忽感 不能解散,用此溫托最良;婦人經遲腹痛並效。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炙 甘草(一二 黃。甚則加細辛 火衰。)

〔附〕六味回陽飲

(張介賓《新方八陣》) 治陰陽將脫垂危諸証。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製附子(二三錢) 炮薑(二三錢) 炙草(一錢) 熟地(五錢或一兩) 分,溫服。

理陰(煎)歸草乾薑地,此是理中之變義。脾腎中虛陰又虧,忌投剛燥宜斯治。(景岳 自雲“ 用理陰 感 若用寒涼攻 達,而寒邪 更加細辛,溫散,即以 一托於內,肉桂,散 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