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門
(凡攻氣者攻其聚,聚可散也。攻血者攻其瘀,瘀可通也。攻積者攻其堅。在臟者可破 可行 實有 所 賊 藩 蓋 最 元 急 乃 其
大承氣湯
(仲景) 治傷寒陽明腑証,陽邪入裡。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陽明外証,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此為在經,仍當汗散。若熱邪已入胃腑,痞滿燥熱堅全見者,為當下。實則譫語,亂言無 次也。虛則鄭聲,一語頻言也。陽明多血多氣,法當自汗,過汗亡液,無水以製火,腸胃有 燥糞,結而不下,故妄見妄言也。經曰︰何緣行陽明病?曰︰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 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便難也。又曰︰太陽初病,發其汗,汗先 出不徹,因轉屬陽明。陽明証,能食為中風,風陽邪,能消穀。不能食為中寒,寒陰邪,不能消穀,以此為辨。胸悶不食為痞,胸腹膨脹為滿。大便枯少為燥,腹滿痛不大便為實,按 之石硬為堅,)亦治陽明剛痙。(此太陽兼陽明証,其証腹滿口噤,臥不著席,攀足 齒而無 汗,謂之剛痙,宜下之者。以陽明主潤宗筋,風寒濕熱,傷陽明胃,津液不行,筋失所養,故以此湯下濕熱,行津液。喻嘉言曰︰傷寒腹滿可下,胸滿不可下,謂熱邪尚在表也。此証 入裡之熱,極深極重,陽熱既極,陰血立至消亡。小小下之,尚不能勝。必大下之,以承領 其一線之陰,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複有急下救陰之 活法。學人深造,端在斯矣。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以胃為水穀之 海,四旁病,皆傳入胃。已入胃腑,則不複傳他經矣。)
大黃(四兩酒洗。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 後,先煎朴 大黃,淡豉不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用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 堅。 郁奪 枳實 大 氣 大 病 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此斷其入陽明之路,仍從外解,則不內攻也。又曰︰陽明病,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皆仲景慎於攻下之意也。喻嘉言曰︰陽明以胃實為正,則皆下証也。陽明之邪,其來路則由太陽。凡陽明証見八九,而太陽証有一二未罷,仍從太陽而不從陽 明,可汗而不可下也。其去路則趨少陽,凡陽明証雖見八九,而少陽証略見一二,則從少陽 而不從陽明,汗下兩不可用也。惟風寒之邪,已離太陽,未接少陽,恰在陽明界內,亟為攻 下,則不再傳他經,津液元氣,兩無虧損矣。庸愚無識,必待七日,傳經已盡,方敢議下,不知太陽有十餘日不解者。若不辨經,而但計日,其誤下仍在太陽。至陽明二三日,即顯下 証 景 古人有治惡寒戰栗用大承氣下燥而愈者,此陽邪入裡,熱結於裡,表虛無陽,故惡寒戰栗。 此陽盛格陰,乃熱病,非寒証。誤投熱藥,則死矣。) 加甘草等分,名三一承氣湯。治大承氣証,腹滿實痛。調胃証,譫語下利。小承氣証,內熱 承氣 仲景 與仲 入 六 草 ( 醫 芍 大便 上 乘 入 未嘗云脾弱也。喻嘉言曰︰脾弱即當補矣,何為反用大黃朴實乎?此脾土過燥,使腸胃津液 枯槁,致中消便難,使脾果弱,非溏即瀉,焉能反約少胃中之穀食乎。陽明証中,凡宜攻下 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勿硬。又恐初硬後溏,未可妄攻,故先與小承氣,試其轉失氣,方 可攻之,皆是慮夫脾氣之弱也。若脾約証,在太陽即當下矣,何待陽明耶,朱丹溪曰︰此由 久病,大汗大下之後,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於脾而成。肺金受火,氣無所 攝,腎為肺子,肺耗則液虧,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其可得乎。肺失傳送,脾失轉輸,故大便秘而小便數也。理宜滋養陰血,使火不熾而金化行,木有製而脾土暈,津液乃能入 胃腸,潤而通矣。此方施之熱盛而氣實者則安,若熱盛而血虛者,勿膠柱而鼓瑟也。) 當下諸証(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脈滑 大,表裡証 不明,而內燥 燥,此 邪熱入 中燥者 証也。 子四逆 宗筋 承氣 少陰 空者 摸床 而愈 忌下諸証(太陽病,外証未解,不可下。脈浮大為在表,不可下。惡寒為邪在表,不可 下。 不能 胃邪 熱邪 可下
小承氣湯
(仲景 一名三物濃朴湯。) 治傷寒陽明証,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 滿不通。 大黃(四兩) 濃朴(二兩薑炒) 枳實(三枚麩炒) 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 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猶潮水之來,其來有時。陽明燥金,旺於 申酉 故 下焦真陰也。(陽明証,有正陽陽明,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自陽明經傳入胃腑,不惡 寒,腹滿便硬者,宜大承氣下之。若汗多發熱,微惡寒者,為外未解,其熱不潮,未可 與承氣。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謂陽明有在經者,未全入 腑,尤宜審慎。陽明少自病,多由太陽傳入。成無己曰︰自太陽少陽傳入者,眾所共知。自 三陰傳入者,鮮或能識。三陰有急下之証多矣,豈非仲景之微旨與。經曰︰傷寒脈浮緩,手 足溫者,系在太陰,當發黃,若小便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陽明病也。程 郊倩曰︰此証謂之太陰陽明,陽明為病,本之胃實,不特三陽受邪,能轉屬陽明,三陰亦能 轉屬陽明。推之少陰三大承氣,厥陰一小承氣,何非轉屬陽明之病哉。) 金匱用治支飲胸滿,更名濃朴大黃湯。(徐忠可曰︰言支飲,則必稍偏矣。然不引痛脅 下,此即 對照 焦通利 堅實之
調胃承氣湯
(仲景) 治傷寒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吐後腹脹滿者。(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已入裡,則表証罷,故不惡寒,身熱 而反惡熱也。汗多亡津,熱又入裡,故口渴,便 。無水以製火,內有燥屎,故妄見 譫語。吐後不解,腹脹滿者,熱入胃也。然滿而痛,不宜急下,故少與調胃和之。)陽 不吐不下而心煩者。(吐後煩為內煩,下後煩為虛煩,不吐不下心煩者,胃有鬱熱也 渴証,中消,善食而溲。
大黃(酒浸) 芒硝(一兩) 甘草(炙五錢) 少少溫服。 大黃苦寒,除熱蕩實,芒硝鹹寒,潤燥軟堅,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不 致傷 正陽 之分 本湯 其 酒 為 此仲景之妙法也。大承氣統治三焦,小承氣不犯下焦,調胃承氣不犯上焦。) 加當歸,薑棗煎,名當歸承氣湯。(河間)治裡熱火鬱,或皮膚枯燥,或咽燥鼻乾,或 便溺秘 胃也。) 亦非胃 營分已 肺,通 便閉 存真 脆薄 人,牢固 粉,實 奧 各 喜 感 欲熱 欲熱 証解 純 來 及遇外感賊邪之難治易治,可治不可治,強半憑此。粗工不知,無論新久虛實,但見身熱,風藥混表。一覺滿悶,攻中破氣雜投。不效,大黃枳朴繼進,必求一便以畢其技能。豈慮熱 得風而益熾,陰被劫而速亡,何其與先賢之意相反乎。)
大陷胸湯
(仲景) 治傷寒下早,表邪內陷,膈內拒痛,心下因硬成結胸証。或重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上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按之 硬痛者為結胸,硬而不痛者為痞。下之太早,邪熱乘虛入結於心胸之間,故硬而痛。又有硬 痛而無熱証者,為寒實結胸,白散主之。結胸固當下,然脈浮大者,下之則死。以其猶帶表 邪,下之重虛,結而又結,故死。嘉言曰︰太陽誤下之脈,主病皆在陽,在表即有沉緊沉滑 之殊,皆不得以裡陰名之。六書云︰胸膈滿者,胸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 脹滿也,非腹中滿。蓋表邪傳裡,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証,宜微汗。脅 滿多帶半表半裡,宜和解。胸中痰實者,宜涌之。如結實燥渴便秘,宜以此湯下之。附白散,巴豆一分,去心皮炒黑研,貝母桔梗各三分,治寒實結胸。巴豆辛熱,以散寒結。貝母苦辛,以散痰熱。結在胸,故以桔梗浮而上之,利膈清表。故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
大黃(二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為末) 先煮大黃去渣,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
表邪入裡,結於高位,以致三焦俱實,手不可近,証為危急,非常藥所能平。故以甘遂 苦寒 功。 於心 故曰 頭痛 客 曰 矣 乎 又 動膈,心中懊,當以梔子豉湯,吐去胸中之邪。陶節庵曰︰結胸乃下早而成,未曾經下者,柴 分淺深從緩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過下則傷元氣也。崔行功曰︰傷寒結胸 欲 枳 自然解了,蓋理中治中焦故也。胃中雖和,傷寒未退,宜候日數足,欲以承氣再下之,蓋前 來之下未是也。其水結胸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又有血結胸証,手 不可近,漱水不欲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宜犀角地黃湯。)
小陷胸湯
(仲景) 治傷寒誤下。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及痰熱塞胸。(前 証上下俱硬,此則正在心下,前証痛不可近,此則按之則痛。結胸脈沉緊,或寸浮關沉。 脈浮滑,知熱未深,與此湯以除膈上結熱。)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栝蔞(大者一枚)
黃連之苦寒以泄熱,栝蔞之寒潤以滌垢,半夏之辛溫以散結。結胸多由痰熱結聚,故用 三物 實旋
大陷胸丸
(仲景) 治傷寒結胸,項強如柔痙狀。(有汗為柔痙,胸膈實滿,故項強而不能俯 項屬太陽部位。)
大黃(八兩) 杏仁(去皮尖) 葶藶(炒) 芒硝(各半升) 合研,取如彈丸一枚。 別搗甘遂末 降氣,葶藶
十棗湯
(仲景)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而裡未和。邪熱內蓄,有伏飲者。(下利嘔逆,裡受邪也。汗出不惡寒,表已解也。頭痛痞硬,引脅下痛,乾嘔短氣,邪熱內蓄,而有伏 也,此為水氣上逆。嘔逆頭痛,與表証頭痛稍別。周揚俊曰︰此証與結胸頗同,故湯亦與 胸相仿,表解後攻,與結胸之戒不殊也。) 芫花(炒黑)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棗(十枚) 先煮棗去滓,內前藥末。強人服 一錢,虛人 芫花大戟之辛苦,以遂水飲,甘遂苦寒,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三藥過峻,故 桂 表 咳 痛 棗朮 恣 逐 是 除大棗,加大黃黑丑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間)治壯實人風痰鬱熱,肢體麻 痺,走 涎塞,以去痰 小胃丹。(
赤金豆
(亦名八仙丹) 治諸積不行。凡血凝氣滯,疼痛腫脹,蟲積,結聚,証堅,宜此主之。此丸去病極速,較之硝黃棱莪之類。過傷臟氣者,大為勝之。
巴霜(去皮膜 略去油 一錢五分) 生附子(切 略炒燥 二錢) 皂角(微炒焦 二 錢) 丁 餅為丸,蘿卜子 或煎藥。或薑醋 此藥得熱則行,甚者一二十丸 湯送下。
三物備急丸
(千金) 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痛滿欲死,及中惡客忤卒暴諸病。 滯腸胃,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故痛脹欲死。內實者。法當下之。)巴豆霜 大黃 乾薑 等 分。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中惡口噤者,折齒灌之。崔氏干 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豆辛熱,以下寒結。加乾薑辛散,以宣通之。乾薑辛溫,開五 臟六
太平丸
治胸腹疼痛脹滿,及食積氣積,氣疝血疝,邪實秘滯等証。(此方借些微巴豆以行 之力。去滯最妙如欲其峻。須用巴豆二錢。)
陳皮 濃朴 木香 烏藥 白芥子 草豆蔻 三棱 蓬莪朮(煨) 乾薑 牙皂(炒煙 斷) 澤瀉(各三錢) 以上十一味,共為細末,另將巴豆,用滾湯泡去皮心並膜,稱足一錢,用水一碗,微火煮半碗。將巴豆撈起,用乳缽研極細,仍將煎湯攙入,研勻。然後量藥 多少,入蒸餅浸爛搗,丸前藥如綠豆大。每用三分,或五分,甚者一錢,隨証用湯引送下。 凡傷食停滯,即以本物湯下。婦人血氣痛,或紅花湯下,或當歸湯下。氣痛,陳皮湯下。疝 氣,茴香湯下。寒氣,薑湯下。欲瀉者,用熱湯送下一錢,未利再服,利多不止,用冷水一 二口,即止。
砂丸
(本事) 治一切積聚痰飲,心脅引痛。
砂 巴豆(去油) 三棱 乾薑 白芷(五錢) 木香 青皮 胡椒(二錢半) 干漆(炒) 大 三棱大黃末,同煎 此治肉積氣積血積通劑也。砂化肉食,( 砂性大熱,能爛五金。本草言其能化人心 為血,故治膈噎症瘕肉積有殊功。)干漆散瘀血,木香青皮行滯氣,三棱破血而行氣,肉蔻 暖胃 熱有 用 人 藥 消,自無
敦阜丸
治堅頑食積,停滯腸胃,痛劇不行等証。
木香 山楂 麥芽 皂角 丁香 烏藥 青皮 陳皮 澤瀉(各五錢) 巴霜(一錢) 上 共為 用湯引
木香檳榔丸
(子和) 治胸腹積滯,痞滿結痛,二便不通。或瀉泄下痢,裡急後重食瘧實積。 腹痞滿瀉痢,由於飲食留滯,濕熱郁積而成。二便不通,由於熱結。裡急後重,由於氣 按裡急後重,有因火熱者,火燥物而性急也。有因氣滯者,大腸氣壅,不得宣通也。有 滯者,腸胃有物結墜也。有氣虛者,中氣陷下,不能升也。有血虛者,津枯腸燥,虛坐 是也。當分証論治,脈洪大而實為裡實,宜下。若脈浮大,慎不可下。)
莪朮(醋煮) 三棱(醋煮) 黃連(吳萸湯炒) 黃柏(酒炒) 枳殼 陳皮(去白) 青皮(醋炒) 丸,量人虛實服,一 三棱陳皮,名木香導氣 濕熱在三焦氣分,木香香附,行氣之藥,能通三焦,解六郁。陳皮理上焦肺氣,青皮平 下焦 行則 血中 痞之 推蕩 少陽
百順丸
治一切陽邪積滯。凡氣積血積蟲積食積,傷寒實熱秘結等証。但各為湯引,隨宜送 無往不利。 川大黃(錦紋者一斤。) 牙皂角(炒微黃一兩六錢) 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 每用五
枳實導滯丸
(東垣)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痞悶不安,腹內硬痛,積滯泄瀉。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神曲(五錢) 白朮(土 炒) 茯苓(三 飲食傷滯,作痛成積。非有以推蕩之,則不行。積滯不盡,病終不除,故以大黃枳實攻 而 佐 太
倒倉法
(丹溪)
黃牡牛肉(肥嫩者。二三十斤。)切碎洗淨。用長流水,桑柴火煮糜爛,濾去滓。取淨 汁。再 坐其 吐而 病之 止渴 養半 霞天膏,即照前法。每肉十二斤,可熬膏一斤,瓷罐盛之。夏月水浸,可留三日。寒天 久留 朱丹溪曰︰牛坤土也,黃,土之色也。以順為德,而法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胃之 藥也 丸散 能停 異人 以
蜜煎導法
(仲景) 治陽明証,自汗,小便利,大便秘者。(胃實自汗,小便複利,此為津液 竭,非熱結也。若與下藥,則液愈耗矣。雖大便硬,不可攻之。宜俟其欲大便,然後用外 之法。) 蜜七合,銅器中微火煎,頻攪勿令焦,候凝如飴,捻作錠子。令頭銳大如指,長寸許,摻皂 軟堅 蜜能潤腸,熱能行氣,皂能通竅。津液內竭,概不可攻,須俟其欲便,乃導而通之,不 欲以 屎,
豬膽導法
(仲景) 治証同前。 豬膽一枚,取汁,入醋少許。用竹管長三四寸,一半納穀道中,將膽汁灌入,頃當大便。 便 膽 相 繩 宜 惟 宜於蜜道中,加薑汁生附子末,或削陳醬薑導之,此補長沙之未備也。)
大螺著小腹法
宋季饒醫熊彥誠,年五十五歲,病前後便溺不通,五日,腹脹如鼓。同輩環視,皆不能 措力 外高 施一 寸三 人,不見矣 螺,便
罨傷寒結胸法
凡傷寒結胸,其有中氣虛弱,不堪攻擊內消,須以此法外罨之,則滯行邪散
蔥白頭(四兩) 生薑(四兩) 生蘿卜(此味加倍,如無以子代之。) 上三味,共 搗一處,炒 無不即時 又法以大蒜頭一二十個。搗爛,攤濃紙或薄絹上,貼於脹處,少頃即散。用治一切腹脹,無
竹葉熏法
凡大便不通,實結在肛門,而不得下。將烈火煮竹葉一鍋,乘滾熱傾淨桶內,上撒絛礬 末一
蘿卜菜熏法
用蘿卜菜,如上法,亦妙。如無蘿卜菜,即青菜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