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
濕之為病。散見各門。此將濕之原委。逐一講貫。治之。方不謬也。有自外而傷者。有自內而中者。從外而傷者。即如冒雨而行。霧露而處。冷水灌汗。濕從上受也。若涉水履冰。當風洗足。坐臥濕地。濕從下受也。初起濕邪在經。未郁為熱。但覺骨中冷痛。或皮肉微腫。微微惡寒。其脈細緩而不洪數。可知其為寒濕也。俱用人參敗毒散加減。濕留日久。壅遏本身正氣。即成濕熱。脈多洪緩數大。向之細緩者。今則烏有矣。但看上下部分。紅腫酸痛。惡寒發熱者。知其為濕熱也。雖宜解表。但可用辛涼。不宜用辛溫。如柴葛二妙湯。上下俱可著用。如寒熱已退。紅腫不消。宜用加減柴苓湯。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見治濕之法。又以利小便為第二義矣。然而利小便之法。有濕則利濕。無濕則損津液。腫盛者可用。微腫而痿弱者。又當除濕養榮。內經云。因於濕。首如裹。言濕邪初客。未郁為熱。但覺蒙昧不清。如以物裹其首也。又云大筋軟短。小筋馳長。是言濕客日久。濕郁為熱。熱傷其血。則大筋為之軟短。濕傷其筋。則小筋為之馳長。明此數語。方知治濕之不可過於燥矣。此濕從外受者也。至於濕從內中者。又有上下之不同。如茶酒湯水。脾虛不能消散。積於上焦。即為上焦之濕。其人頭面發腫。或生癮疹。是為濕中生熱。治當涼散。不宜溫散。亦用柴葛二妙湯。若其人小便不利。在上之濕。難於下趨。又當用柴苓湯。利其小便。若脈來細緩無力。小便色白。不時淋滴而多汗。一切利水之藥。即不可施。其有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濕熱上壅。陽氣不能下通於陰。宜用柴胡東加大黃下之。濕積於下。即為下焦之濕。合用柴苓湯利之矣。若其人惡寒發熱。或兩尺洪盛。余脈沉細。濕熱下壅。陰氣不能上通於陽。必用柴葛二妙湯。散其標邪。方可利水。若脈來細緩。小便色白者宜用獨活寄生湯。助陽以驅濕。亦不得不用之法也。
人參敗毒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人參 白茯 甘草
寒甚者。加桂枝。無人參。以白朮代之
柴葛二妙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蒼朮 黃柏
濕熱之脈。洪數者多。亦有濕邪壅滯。脈沉細緩者。但問身熱內煩。即以此方散之。在上者去黃柏。加連翹。
加減柴苓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澤瀉 赤芍 枳殼 苡仁 木瓜
除濕養榮湯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牛膝 杜仲 木瓜 苡仁 續斷 黃芩 石斛 五茄皮
加味柴胡湯
柴胡 黃岑 甘草 花粉 白芍 麥冬 山梔 大黃
獨活寄生湯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參 茯苓 甘草 杜仲 牛膝 續斷 秦艽 防風 獨活 細辛 肉桂 桑寄生
(按此方重在助陽以驅濕小溲清白脈來尺微寸緩是其的劑若濕熱未盡者尤宜三複庶免抱薪救焚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