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黃膽

癉者熱也。黃膽俱因正氣不宣郁而生。黃有如遏醬相似。其症有五。條分縷析。脈症始得而詳明也。一曰濕熱發黃。小便如梔。染衣成黃。而面目身體之黃。不待言矣。此因茶酒湯水。聚而不散。郁成壯火。故成此症。但有熱多濕少者。有濕多熱少者。有濕熱全無者。不可以不辨也。熱多濕少者。脈來弦數。黃中帶亮。宜用茵陳柴苓湯。若渴而飲水者。宜用柴胡芍藥湯。加茵陳。澤瀉。乃得三焦氣化行。津液通。渴解而黃退。金匱云。疸而渴者難治。慮其津液枯竭。初非不治之症也。濕多熱少者。脈來沉細而緩。其色黃而晦。宜用茵陳四苓湯。若大便自利。上氣喘急。宜加參朮。不可誤用寒涼。傷損脾氣。至於濕熱全無者。既無血食酒汗之症。又無黃赤小便。但見身黃倦怠。肢體無力。虛陽上泛為黃也。宜用加減八物湯。今醫治此。概用五苓套劑。豈能愈乎。谷疸者。飲食鬱結。正氣不行。抑而成黃。其症胸膈不寬。四肢無力。身面俱黃。脈來洪滑者。症屬於陽。合用二陳消食之劑。但火熱鬱結。遏生苔衣。乾澀難下。今人動用蒼朴燥劑。但治其食。不治其熱。疸之一字。置於何所。無怪乎治之不痊也。更有粗工。專用針砂綠礬等藥。不思積滯雖去。津液隨亡。大失治疸之體。惟用養血健脾湯。大有殊功。脈沉細緩者。症屬於陰。其人四肢青冷。大便時溏。宜用香砂理中湯。加炮薑肉桂之類。不可概以熱治也。然谷疸之症。每兼發腫。初起見之無妨。日久氣虛。多主危殆。

女勞疸者。身黃加以額黑也。其症臍下滿悶。大便時黑。日晡寒熱。皆蓄血之所致也。男子勤於房事。血不化精。滯於小腹。故成此症。女子經水未淨。交合血滯。亦有此症。脈來弦芤者。宜用加減柴物湯。若脈來細緩無力。或澀而細者。元氣大虛。雖有蓄血。不宜消導。宜用十全補中。大扶元氣正氣盛則邪氣自退。若用消導之劑。是促之使亡也。然女勞之血宜在小腹。若大腹盡滿。血散成臌。不治之症也。仲景云。腹滿如水者不治。旨哉言乎。

酒為濕熱之最。因酒而成疸者。其人小便必如梔汁。合用茵陳柴苓湯矣。若心中懊憹。熱不能食。時欲嘔吐者。濕熱積於上焦。必有老痰在胃。宜用清熱化痰湯。若頭面目赤。身熱足寒。脈來寸強尺弱。陽氣不能下達。宜於前方加大黃下之。如大便帶黑。面色黃黑者。其人必有蓄血。蓋嗜酒之人。多喜熱飲蕩死血脈積於胃中。隱而未發。亦宜加減柴物湯。緩緩調治。酒疸之黑。與女勞之黑。相去一間。女勞為腎氣所發。酒疸乃柴血腐敗之色。柴物湯有半補半消之功。若用大黃峻劑。榮血益趨於敗而已。治者明之。黃汗者。汗如梔汁。染衣成黃。多因汗出浴水。水浸皮膚。壅遏本身。榮衛郁而生黃也。亦有內傷茶酒。濕熱走於皮毛。亦令發黃。初起身熱惡寒。頭疼身痛者。可用柴陳湯。加蘇葛桑皮。以微散之。日久津虛。宜用柴胡芍藥湯。此症脈多洪大無力。或細緩不勻。不可誤用補劑。以其發熱不止。必生惡瘡留結癰膿也。

茵陳柴苓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豬苓 澤瀉 赤茯 茵陳 麥冬 赤芍

濕少熱多。固宜分利。使熱從小便而去。佐以小柴胡。方有清熱之功。濕蒸熱郁。必先燥其肺氣。所以小水不行。茵陳辛涼清理肺熱。肺金一潤。其氣清肅下行。膀胱之壅熱立通。小便利而黃退矣。(古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法尤宜慎審)

加減八物湯

人參 白朮 白茯 甘草 當歸 白芍 熟地 石斛 苡仁 遠志 秦艽 陳皮

養血健脾湯

當歸 白芍 麥冬 枳殼 濃朴 山楂 赤茯 杏仁 桔梗 陳皮

香砂理中湯 方見食門。

加減柴物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香附 玄胡 丹皮 丹參

清熱化痰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陳皮 白茯 杏仁 山梔 枳殼 桔梗 赤芍

柴胡芍藥湯

柴胡 黃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麥冬 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