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

呂曰:心肺在膈上。臟中之陽,故呼其氣出。腎肝在膈下。臟中之陰,故吸其氣入。脾者。中州主養四臟,故曰呼吸以受穀氣。丁曰:經言呼出者。非氣自心肺而出也。為腎肝在膈下。主內。因呼而出至心至肺,故呼出心與肺也。又心肺者在膈上。主外,故吸即隨陰而入至腎至肝,故經曰: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其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之間。乃脾受穀味也。又脾者主中州,故言其脈在中也。浮者、陽也。

丁曰:謂脈循行皮膚血脈之間。在肌肉之上。則名曰浮也。

楊曰: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曰浮。

虞曰:陽象火而炎上、故曰浮也。沉者、陰也。

丁曰:謂脈循行帖節輔骨。名曰沉。

楊曰:按之有餘。舉之不足,故曰沉。

虞曰:陰象水而潤下,故曰沉。故曰陰陽也。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故脈來浮而大散。其大者是臟。散者是腑也。肺者、西方金也。金主燥。其脈浮澀而短。短者、臟也。澀者、腑也。

楊曰:細而遲。來往難且散。或一止。名曰澀也。

虞曰:心象火。明燭於外,故浮大而散。肺屬金。其位居高,故浮短而澀,故曰心肺俱浮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

丁曰:肝者、東方木也。其脈牢而長。牢者、臟也。長者。腑也。

楊曰:按之但覺堅極,故曰牢。

虞曰:肝屬木。根本生於地。牢義可知。枝葉長於天。長理出此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丁曰:腎者、北方水也。主寒。其性濡沉。濡者、臟也。沉滑者、腑也。

楊曰:按之不足。舉之有餘。謂之濡也。大而長。微強。按之應指然者。謂之實。

虞曰:火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內剛。舉指來實。則其義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

丁曰:脾者、中央土也。能成養四旁,故隨四時而見。所以經不言脈之象也。

楊曰:脾王於季夏。主養四臟。其脈來大小浮沉,故依四時。王脈俱至四季一十八日。即變寬緩。是脾之王氣也。上有心肺。下有腎肝,故曰在中也。

虞曰:上文言呼吸之間。脾受穀味。此言脾者中州。其脈在中。者、穀也。穀、空也。謂人之呼吸之氣。自穀而有。脾土屬土。位居中央。土者、五方物始終以之,故受穀味。乃處中州,故曰其脈在中也。是陰陽之法也。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

丁曰:經前引五臟之脈。以應五行。今引此三陰三陽之脈。以應六氣。其浮滑長。三陽也。其沉短澀。三陰也。凡持三部中。察此六脈。即可知陰陽伏匿之法也。若皮膚之下。是脈之下為陽部也。若有此三陰之脈見。是陰上乘於陽也。若肌肉之下。是脈之下為陰部也。若有此三陽脈見。即是陽氣下乘於陰也。此乃是上下察陰陽之法也。

楊曰:過於本位謂之長。不及本位謂之短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

楊曰:按之往來流利展轉替替然。謂之滑。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

丁曰:其脈若在左尺而見。此是腎與膀胱表裡。順也。若在左寸口。即為病脈。逆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此脈見於陰部。即是陽下乘於陰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此者是陽伏於陰也。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

丁曰:浮澀者肺脈。當見右手寸口。即是本部之陰陽。即順也。若在左關。病。即是逆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

丁曰:即乏血氣。皆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丁曰:若有陽部見之。此謂陰伏陽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楊曰:隨春夏秋冬。觀其六脈之變。則知病之逆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