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理中丸】
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胃屬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在三焦曰中焦。因中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主,故名曰理中丸。人參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助,是以白朮為臣。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寒則中焦不治。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脾胃居中。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之,故有諸加減焉。
○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氣壅而不瀉,則築然動也。白朮味甘補氣。去白朮則氣易散。桂辛熱。腎氣動者欲作奔豚也。必服辛熱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腎氣。經曰,以辛入腎。能泄奔豚氣故也。
○吐多者。去白朮加生薑。氣上逆者則吐多。朮甘而壅。非氣逆者之所宜。千金方曰。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家聖藥。生薑辛散。於是吐多者加之。
○下多者還用白朮。氣泄而不收則下多。朮甘壅補,使正氣收而不下泄也,或曰濕勝則濡泄。朮專除濕。於是下多者加之。
○悸者加茯苓。飲聚則悸。茯苓味甘滲泄。伏水是所宜也。
○渴欲得水者。倍加朮。津液不足則渴。朮甘以補津液,故加之
○腹中痛者加人參。虛則痛。內經曰:補可以去弱。即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寒多者。加乾薑,以辛熱能散寒也。
○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朮甘壅補。於腹中滿者則去之。附子味辛熱。氣壅郁。腹為之滿,以熱勝寒,以辛散滿,故加附子。內經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此之謂也。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研碎,溫服之。日三二服。
【建中湯】
內經曰: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位在上。腎處在下。左右上下。四臟居焉。脾者土也。應中為中央。處四臟之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膠飴味甘溫。甘草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而甘草為臣。桂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黃帝針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也。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榮衛通,是以薑棗為使也,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裡而芍藥數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製。皮膚之邪為近,則製小其服也,故桂枝湯、芍藥相佐桂枝以發散。非與建中同體。心腹之邪為遠,則製大其服也,故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建脾。非與桂枝同用爾。內經曰:近而奇偶製小其服。遠而奇偶製大其服。此之謂也。嘔家不用此湯,以味甜故也。
芍藥(六兩) 桂枝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七個去子) 生薑(三兩切片) 膠飴(一 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膠飴。更上微火。令消,溫服一升。日三升。
【育氣湯】
通流百脈。調暢脾元。補中脘。益氣海。祛陰寒。止腹痛。進飲食。大益臟虛 疼痛。
木香 丁香 藿香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縮砂 白豆蔻 蓽澄茄 炙甘草(各半兩) 干山藥(一兩) 陳橘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二錢半) 白檀香(半兩)
上十四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用木瓜湯調下。空心食前。鹽湯亦得。
【養胃進食丸】
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痿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全不思食。常 服滋養脾胃。進美飲食。消痰逐飲。避風寒濕冷邪氣。
蒼朮(五兩。泔浸去皮) 神曲(二兩半。炒) 白茯苓(去皮) 濃朴(薑製,各二兩) 大麥 (炒) 陳皮(去白,各一兩半) 白朮(二兩)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為末。水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前溫薑湯送下。粥飲亦得。
【寬中進食丸】
滋形氣。喜飲食。 豬苓(去皮) 半夏(各七錢) 草豆蔻仁(五錢) 神曲(炒半兩) 枳實(四錢) 橘紅 白朮 澤瀉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縮砂 甘草(炙) 大麥 (炒,各一錢半) 人參 青皮 乾生薑(炮,各一錢) 木香(半錢) 一方有檳榔一錢半。合用。
上十六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湯送下。食前。
【和中丸】
治久病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結或溏。此皆胃虛之所致也。常服和中理氣。消痰去濕。濃腸胃。進飲食。 白朮(二兩四錢) 濃朴(薑製。二兩) 陳皮(去白。一兩六錢) 半夏(湯泡一兩) 檳榔枳實(各五錢) 甘草(炙。四錢) 木香(二錢)
上八味為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遠服。
【安胃丸】
治寒邪傷胃溫中補氣安胃進食。 白朮(五錢) 乾薑(炮。三錢) 大麥 (炒。五錢) 陳皮(三錢)青皮(二錢) 白茯苓(去皮。二錢) 縮砂(二錢) 木香(一錢半)
上八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遠。忌冷物。
【補中丸】
補脾虛。調胃弱。止瀉痢。進飲食。定痛。 濃朴(薑製一兩) 甘草(炙。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乾薑(半兩。炮)
上五味為末。煉蜜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細嚼亦得。空心食前。
【加減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 蒼朮(八兩) 濃朴 陳皮(各五兩) 甘草(三兩) 人參 茯苓(各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薑二片。棗子二個。同煎至七分。去薑棗。帶熱服。空心食前,或入鹽沸湯點服亦得。
【嘉禾散】
補脾胃治五噎五膈。
枇杷葉(去毛炙) 薏苡仁(炒) 白茯苓 人參 縮砂(各一兩) 大腹子 隨風子 杜仲 石斛 藿香葉 木香 沉香 丁香 陳皮(冬三錢) 穀 檳榔 五味子 白豆蔻 青皮 桑白皮(各半兩) 白朮(二兩) 神曲 半夏曲(各一錢) 甘草(炙。一兩半)
上二十四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三個。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
【白朮散】
治諸病煩渴。津液內耗。不問陰陽。皆可服之。大能止煩渴。生津液。
干葛(二兩) 白朮 人參 茯苓(去皮) 甘草(炙) 藿香 木香(各一兩)
上七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緩中丸】
治脾胃虛弱。六脈拘急。而指下虛。食少而渴不止。心下痞。腹中或痛,或腹 中窄狹如繩束之急。小便不利而急。大便不調。精神短少。此藥專治大渴不止。腹中急束。而食減 少。神妙。
自晒生薑 白茯苓(去皮) 陳皮(各一兩。去白)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送下。細嚼亦得空心食前。
○如脈弦急,或腹中急 甚。加人參、甘草各三錢。
【沉香鱉甲散】
治一切勞傷諸虛百損。
乾蠍(二錢半) 沉香 人參 木香 巴戟 牛膝 黃 柴胡 白茯苓 荊芥 半夏 當歸 秦艽(各半兩) 附子 官桂 鱉甲(各一兩)羌活 熟地黃(各七錢半) 肉豆蔻(四個)
上十九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二寸。薑三片。棗二個。同煎至七分。去薑、蔥、棗。空心食前服。
【十華散】
補暖元氣。調理脾胃風勞。解二毒傷寒。除腰膝疼痛。療酒色衰憊。霍亂吐利。偏風頑脈脾痛。腳氣注腫。行步不得等証。神效不可俱述。 附子(炮。去皮臍) 桂心 人參 白朮(炒) 黃 乾薑(炮) 青皮(去白。炒) 羌活(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五加皮(一兩。吳茱萸一兩,以水一碗同煮。至水盡為度。去茱萸不用。出五加皮切片焙)
上十味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中盞。薑三片。棗二個。煎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沉香溫脾湯】
治脾胃虛冷。心腹疼痛。嘔吐惡心。腹脅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倦怠,或泄 瀉吐利。
沉香 木香 丁香 附子(炮。去皮臍)官桂 人參 縮砂 川薑(炮)白豆蔻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上十一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作粗末亦可。
【濃朴溫中湯】
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或戌火已衰。不能 運化。又加客寒。聚為滿痛。散以辛熱。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氣溫胃和。痛自止矣。
濃朴(薑製) 橘皮(去白,各一兩) 乾薑(七錢) 甘草(炙)草豆蔻 茯苓(去皮) 木香(各半兩)
上七味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二盞。薑三片。煎一盞。去滓溫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雙和湯】
治虛勞養氣血。 白芍藥(七兩半) 當歸(四兩) 黃 熟地黃 川芎(各三兩) 甘草 官桂(各二兩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一個,煎至六分。空心食前服。
【小沉香丸】
和中順氣。嗜食消痰。又治痰及酒後乾嘔痰涎。氣噎痞悶。 甘草(炙。二兩八錢) 益智仁(一兩八錢) 舶上丁香皮(三兩四錢) 甘松(一兩八錢。 去土) 廣朮(炮) 縮砂(各四錢) 沉香(六錢) 香附子(一兩八錢。去毛)
上八味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食後薑湯送下,或嚼亦得。
【木香分氣丸】
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脅肋膨脹。胸膈注悶。痰嗽喘息。乾嘔醋心。 咽喉不利。飲食不化。 氣不宣暢。並皆治之。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薑黃 乾生薑 當歸 白朮 玄胡索 廣朮(炮) 三棱(炮) 赤茯苓(去皮) 肉豆蔻(各等分)
上十三味為末。白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日三服。忌馬齒莧、生茄子。
○秋冬加丁香
【木香餅子】
快氣消食。利胸膈。化痰涎。止宿酒痰嘔。吐噦惡心。
木香 官桂(去皮) 薑黃 香附(炒。去毛) 香白芷 甘松(去土) 川芎 縮砂仁(以上各二兩) 甘草(炙。半兩)
上九味為末。水和捻成餅子。每服十數餅。細嚼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法製陳皮】
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茴香(炒) 青鹽(炒) 甘草(各二兩。炙) 乾生薑 烏梅肉(各半兩) 白檀(二錢半)
上六味為末。外以陳皮半斤。湯浸去白。淨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碗。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干。少時用干藥末拌勻焙乾。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薑湯下。不拘時。
溫中益氣治驗
中書左丞相史公。年六旬有七。至元丁卯九月間。因內傷自利數行。覺肢體沉重。不思飲食。嗜臥懶言語。舌不知味。腹中疼痛。頭亦痛而惡心。醫以通聖散大作劑料服之。覆以濃衣。遂大汗出。前証不除而反增劇。易數醫。四月餘不愈。予被召至燕。命予治之。予診視得六脈沉細而微弦。不欲食。食即嘔吐。中氣不調。滯於升降。口舌乾躁。頭目昏眩、肢體倦怠。足 冷。臥不欲起。丞相素不飲酒。肢體本瘦。又因內傷自利。又複獲汗,是重竭津液。脾胃愈虛。不能滋榮周身百脈,故使然也。非甘辛、大溫之劑,則不能溫養其氣。經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又脾不足者,以甘補之。黃 、人參之甘。補脾緩中,故以為君。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當歸辛溫。和血潤燥。木香辛溫。升降滯氣。生薑、益智、草豆蔻仁辛甘大熱,以蕩中寒。理其正氣。白朮、炙甘草、橘皮。甘苦溫乃濃腸胃。麥 面寬腸胃而和中。神曲辛熱。導滯消食而為佐使也。上件 咀一兩。水煎服之。嘔吐止。飲食進。越三日。前証悉去。左右侍者曰。前証雖去。九日不大便,如何。予曰:丞相年高氣弱。既利且汗。脾胃不足。陽氣虧損。津液不潤也。豈敢以寒涼有毒之劑下之。仲景曰。大發汗後。小便數。大便堅。不可用承氣湯,如此雖內結。宜以蜜煎導之。須臾去燥屎二十餘塊。遂覺腹中空快。上下氣調。又以前藥服之。喜飲食。但有所傷,則以橘皮枳朮丸消導之。至月餘,其病乃得平複。丞相曰。病既去矣。當服何藥以防其複來。予曰:不然。但慎言語。節飲食。不可服藥。夫用藥如用刑民。有罪則刑之。身有疾則藥之。無罪妄刑,是謂瘧民。無病妄藥。反傷正氣。軍志有曰。允當則歸。服而舍之可也。丞相說而然之。
【參朮調中湯】
治內傷自利。臍腹痛。肢體倦。不喜食。食即嘔。嗜臥懶言。足 冷。頭目昏。
人參 黃耆 (各五錢) 當歸身 濃朴(薑製) 益智仁 草豆蔻 木香 白朮 甘草(炙) 神曲(炒) 麥 面 橘皮(各三錢)
上十二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
金匱要略云:夫男子平人脈大者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力。寒熱氣促。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眩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瞑。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也。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治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桂枝(去皮)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五味。 咀。水七升,生薑三片切。大棗十二個擘,煎至三升,去渣,分三服。短劇云:脈浮。汗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
【黃耆建中湯】
治諸虛不足,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後不複。
黃 官桂(各三兩) 甘草(二兩) 白芍藥(六兩)
上四味為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渣。入餳少許。再煎令溶。稍熱服。空心食前。
○集驗云:嘔苦加生薑。腹滿去餳、棗。加茯苓。肺虛損補氣。加半夏五兩為妙。
【人參黃 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乾頰赤。心忡潮熱。盜 汗減食。咳嗽膿血。胸脅不利。
人參(去蘆。一兩) 秦艽 茯苓(各二兩) 知母(二兩半) 桑白皮(一兩半) 桔梗(一兩) 紫菀(一兩半) 柴胡(二兩半) 黃(三兩半) 地骨皮(二兩) 生地黃(二兩) 半夏(湯泡七次) 赤芍藥(各一兩半) 天門冬(去心。三兩) 鱉甲(三兩。酥炙。去裙) 炙甘草(一兩半)
上十六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服。食遠。
【續斷湯】
治骨蒸熱勞。傳尸瘦病。潮熱煩躁。咳嗽氣急身體疼痛。口乾盜汗。神效方。
生地黃 桑白皮(各五兩) 續斷 紫菀 青竹茹 五味子 桔梗(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赤小豆(半升)
上九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五十粒,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日三服。兼 治咳嗽唾膿血。童男室女亦可服。
【柴胡散】
治虛勞羸瘦。面色痿黃,四肢無力。不思飲食。夜多盜汗。咳嗽不止。
地骨皮(一兩半) 柴胡 鱉甲(去裙。醋炙) 知母(各一兩) 五味子(半兩)
上五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烏梅兩個。青蒿五葉,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秦艽鱉甲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氣粗,四肢困倦。夜有盜汗。
柴胡 鱉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一兩)秦艽 當歸 知母(各半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青蒿五葉。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空心臨臥各一服。
【人參地骨皮散】
治臟中積冷。營中熱。按之不足。舉之有餘。陰不足陽有餘之脈也。 人參 地骨皮 柴胡 黃 生地黃(各一兩半) 知母 石膏(各一兩) 茯苓(半兩)
上八味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細細溫服。連夜頓服。間服生精補虛地黃丸。
【地仙散】
治心臟積熱口乾,或煩渴。頰赤。舌澀。生津液。兼治汗後餘熱地骨皮 防風(各一兩)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四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青蒿五七葉,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無時。無青蒿。用竹葉五七片。
【調中益氣湯】
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按之無力。中指下時一澀,其証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臥。溺色變赤,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時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黃 (一錢) 人參 甘草(炙) 當歸 白朮(各錢半) 白芍藥 柴胡 升麻(各三分)橘皮(二分) 五味子(十五個)
上十味。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論曰:內經云:勞則氣耗。熱則氣傷,以黃 甘草之甘。泄熱為主,以白芍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
又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以人參甘溫。補氣不足。當歸辛溫。補血不足,故以為臣。白朮、橘皮。甘苦溫。除胃中客熱,以養胃氣而為佐。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為脾胃之氣下溜。上氣不足,故從陰引陽以補之。又以行陽明之經為使也。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 無。內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証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也。誤服白虎湯必危。此病得 之於肌困勞役。 黃 (一兩) 當歸(二錢。酒洗)
上二味。 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犀角紫河車丸】
治傳尸勞。服三月必平複,其餘勞証。只數服便愈。此藥神效。 紫河車(一具。即小兒胞衣是也。米泔浸之一宿。洗淨。焙乾用) 鱉甲(酥炙) 桔梗(去蘆) 胡黃連 芍藥 大黃 貝母(去心) 敗鼓皮心(醋炙) 龍膽草 黃藥子 知母(各二錢半) 犀角(鎊末) 蓬朮 芒硝(各一錢半) 朱砂(二線)
上十五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服之,如膈熱。食後服之。重病不過一料。
【人參柴胡散】
治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此藥補和 真氣。解勞倦。及婦人血熱虛勞骨蒸。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柴胡 甘草(炙) 半夏曲 當歸。 干葛 赤芍藥(各等分)
上九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四片。棗二個,煎至八分。帶熱服。不拘時候。但是有勞熱証皆可服。病退即止。大抵透肌解熱。干葛為君。柴胡次之。所以升麻葛根湯為解肌之冠也。
【清神甘露丸】
治男子婦人虛勞。病患不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並皆治之。 生地黃汁 牛乳汁(生用) 白蓮藕汁(各等分)
上三味。用砂石器內,以文武火熬成膏子。用和後藥。
人參 白朮 黃連 胡黃蓮 五味子 黃 (各等分)
上六味為末。用前膏子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人參湯送下。不拘時。
【雙和散】
治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疾、中 、伏暑。
柴胡(四兩) 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後熱服。此藥冬月可以潤肺止咳嗽。除壅熱。春夏 可以御傷寒時氣。解暑毒。居常不可缺。不以長幼。皆可服之。
【四君子湯】
治榮衛氣虛。
人參 甘草 茯苓 白朮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溫服。不拘時。
【豬肚丸】
治男子肌瘦氣弱。咳嗽。漸成勞疾。 牡蠣( ) 白朮(各四兩) 苦參(三兩)
上三味為末,以豬肚一個煮爛熟。銼研如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湯送下。日 三四服。此藥神效。瘦者服之即肥。莫測其理。
【酸棗仁丸】
治膽經不足。心經受熱。精神昏憒。恐畏多驚。情思不樂。時有盜汗。虛煩 不眠。朝瘥暮劇或發眩運。
地榆 酸棗仁(炒,各一兩) 茯苓 菖蒲 人參(各半兩) 丹砂(二錢。研)
上六味為末。水蜜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煎人參湯送下。不拘時。米飲湯亦得。
【定志丸】
治心氣不足。
遠志 菖蒲(各二兩) 人參 白茯苓(各三兩)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湯下。食後。臨臥。日三服。
【麥煎散】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 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牡蠣( ) 黃 麻黃根(各等分)
上三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不拘時。日進三 服。
【獨聖散】
治盜汗及虛汗不止。
上以浮小麥。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一法取 陳小麥同乾棗煎服。更妙。
【溫粉】
治多汗不止。煩躁不得眠。撲之。 白朮 白芷 本 川芎(各等分)
上四味。搗為細末。每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勻。用粉撲周身。能止汗。
虛中有熱治驗
建康道按察副使奧屯周卿子。年二十有三。至元戊寅三月間病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多。腸鳴不思飲食。舌不知味。懶言語。時來時去。約半載餘。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按之無力。正應王叔和浮脈歌云: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要補虛。先灸中脘,乃胃之經也,使引清氣上行。肥腠理。又灸氣海,乃生發元氣。滋榮百脈。長養肌肉。又灸三裡。為胃之合穴、亦助胃氣。撤上熱,使下於陰分,以甘寒之劑瀉熱,其佐以甘溫。養其中氣。又食粳米羊肉之類。固其胃氣。戒於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病氣日減。數月。氣得平複。逮二年。肥盛倍常,或曰。世醫治虛勞病。多用苦寒之劑。君用甘寒之藥。羊肉助發熱。人皆忌之。令食羊肉粳米之類。請詳析之。予曰:內經云:火位之主,其瀉以甘。藏氣法時論云: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瀉之。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以瀉其土,使脾土愈虛。火邪愈盛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十劑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先師亦曰: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虛損之病。食羊肉之類。何不可之有,或者嘆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