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瘡腫門

丙午歲。予居 城。人多患疔瘡。縣尹董公謂予曰:今歲患疔瘡者極多,貧民無力醫治,近於史侯處得數方,用之無不效。官給藥錢,君當舍手醫之。遂諾其請。董公榜示通衢。有患疔瘡者,來城中羅謙甫處取藥,如此一年餘。全活者甚眾,保生鋌子、千金托裡散、神聖膏藥、破棺丹,凡四方。至元戊寅歲,董公拜中書左丞兼樞密院事。

【保生鋌子】
治疔瘡背疽瘰癧。一切惡瘡。

金腳信 雄黃 砂(各二錢) 麝香(一錢) 輕粉(半大匣。重二錢)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上為極細末,用黃蠟五錢溶開。將藥和成鋌子,冷水浸少時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錢眼大。將瘡頭撥開,安一餅子,次用神聖膏貼,後服托裡散。若瘡氣入腹危者,服破棺丹。

【神聖膏藥】
治一切惡瘡。

當歸 本(各半兩) 沒藥(二錢) 黃丹 黃蠟(各二兩) 乳香(二錢) 琥珀(二錢半) 白芨(二錢半) 膽礬 粉霜(各一錢) 白膠香(三兩) 清油(一斤) 木鱉子(五十個。去皮) 巴豆(十五個。去皮) 槐枝 柳枝(各一百二十條)
上件一處,先將槐柳枝下油內熬焦,取出不用,後下餘藥,熬至藥焦。亦取出不用,將油澄清,下黃丹再熬成膏,用緋帛攤之,立有神效。

【千金托裡散】
治疔瘡發背,一切惡腫。

官桂 人參 甘草 川芎 香白芷 芍藥(各一兩) 木香 沒藥(各三錢) 乳香(二錢) 當歸(半兩) 連翹(一兩二錢)黃耆(一兩半) 防風 桔梗 濃朴(各二兩)
上十五味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三二沸,和渣溫服,無時。

【破棺丹】
治瘡腫一切風熱。

大黃(二兩。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後。茶清、溫酒任化下。童便半盞研化服亦得。忌冷水。

【二仙散】
治疔腫惡瘡,太醫院李管勾傳。

白礬(生用) 黃丹(各等分。一方加雄黃少許。更捷)
上各另研,臨用時各抄少許和勻。三棱針刺瘡見血,待血盡,上藥,膏藥蓋之。不過三易,決愈。曲陽縣慈順裡劉禪師,善治瘡瘍瘰癧,其效更捷。壬子歲孟春。詔到六盤山。回瓜忽都地而住冬。朝夕相從。傳得四方。太乙膏、玉燭散、克效散、翠玉膏。用之每有神效。甲寅歲仲秋。王師還。遣使送禪師回鄉裡。賜院門額曰慈濟禪院。

【太乙膏】
治 子瘡。神效。

腦子(一錢。研) 輕粉 乳香(各二錢。研) 麝香(三錢。研) 沒藥(四錢。研) 黃丹(五兩)
上用清油一斤,先下黃丹熬,用柳枝攪。又用憨兒蔥七枝,先下一枝熬焦,再下一枝。蔥盡為度。下火不住手攪。覷冷熱得所,入腦子等藥攪勻。瓷器盛之。用時旋攤。

【克效散】
治 子瘡。

官桂 砂(各半錢) 赤小豆(四十九粒) 粳米(四十九粒)斑蝥(四十九個。不去翅足)
上五味。研為末。初服一字,次服二字,次服三字,次服四字。煎樟柳根湯送下。空心服。小便淋瀝為效,如惡心嘔吐黃水。無妨瘰癧。日日自消矣。

【玉燭散】
治瘰癧,和血通經,服之自消。日進一服,七八日取效。

當歸 芍藥 川芎 甘草 芒硝 熟地黃 大黃 黃芩(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翠玉膏】
治 瘡。

瀝青(一兩) 黃蠟 銅綠(各二錢) 沒藥 乳香(各一錢)
上先研銅綠為末,入油調勻,又將黃蠟、瀝青火上熔開,次下油,調銅綠攪勻,將沒藥旋入、攪勻。用河水一碗,將藥傾在內,用手扯拔勻,油紙裹,覷瘡大小,分大小塊,口嚼捻成餅子,貼於瘡上。紙封,三日一易之。

【黃連消毒湯】
治膏粱之變,發背腦瘡。始覺者,能消之。(此方元遺尤生服之大效)

黃連 黃芩(各一錢) 黃柏 本 當歸 桔梗(各五分) 生地黃 知母(各四分) 防己(五分) 羌活 獨活 防風 連翹(各四分) 人參 黃耆 澤瀉 甘草 蘇木(各三分) 陳皮(二分)
上 咀,都作一服,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食後。

【五利大黃湯】
治人年四十以前,血氣壯實,多苦,患癰疽,大小便不通。(出外蜜)

大黃(煨。三兩) 升麻(二兩) 黃芩(三兩) 芒硝 梔子仁(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

【內消升麻湯】
治証同前。

大黃 升麻(各二兩) 黃芩(去黑心) 枳實(麩炒去穰)當歸(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芍藥(一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前。

【複元通氣散】
治諸氣澀閉,耳聾耳痛,腹癰便癰,瘡疽無頭,通一切氣。

青皮 陳皮(各四兩) 甘草(三兩。半生半熟) 穿山甲(炮)栝蔞根(各二兩) 金銀花(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如瘡無頭。津液調塗。此方活血止痛。內消瘡腫。

【乳香消毒散】
專治惡瘡。

錦紋大黃(煨)黃耆(擇箭者) 牛蒡子(炒) 牡蠣(鹽泥裹燒)金銀花(各五兩) 甘草(二兩。炙) 沒藥 乳香 懸蔞(各半兩)
上九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

【內消丸】
治瘡腫初生。及瘰癧結核。熱毒鬱滯。服之內消。

廣朮(炮) 三棱(炮,各三錢) 青皮(去白) 陳皮(各一兩。去白) 牽牛(半斤。取頭末) 薄荷葉 皂角(不蛀者。水煮軟揉取汁,去渣。熬成膏,各半兩) 沉香(半兩)
上為末,入牽牛頭末。和勻。用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送下。食後。

【竹葉黃 湯】
治發背發渴。通治諸瘡大渴。

淡竹葉(二兩) 生地黃(八兩) 黃 麥門冬(去心)當歸 川芎 人參 甘草 黃芩 芍藥 石膏(各三兩)
上十一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五香連翹湯】
治瘰癧、癰疽、惡腫。

沉香 乳香 生甘草 木香(各一錢)連翹 射干 升麻 獨活 桑寄生 木通(各三錢) 丁香(半兩) 大黃(一兩)麝香(一錢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熱服。

【五香湯】
治毒瓦斯入腹托裡。

丁香 木香 沉香 乳香(各一兩)麝香(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空心稍熱服。
○嘔者。去麝。加藿香一兩。渴者加人參一兩。
○總錄聖惠、千金、外台。治諸瘡腫方中皆載。與此方大同小異。大抵此藥治 毒瓦斯入腹煩悶氣不通者,其餘熱渴昏冒。口燥咽乾。大便硬小便澀者。皆莫與服之。

【赤芍藥散】
治一切惡疔瘡癰疽。腫初覺不消。增寒疼痛。 金銀花(半兩) 大黃(七錢半) 赤芍藥(半兩) 當歸 枳實 甘草(各三錢)
上件,入栝蔞大者一個,同為粗末。作四服,每服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金銀花散】
治發背惡瘡。托裡、止痛、排膿。 金銀花(四兩) 甘草(一兩。炒)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者。(申顯卿傳)

【乳香丸】
治諸般惡瘡癤。 乳香(另研) 穿山甲 當歸(各五錢) 豬牙皂角 木鱉子(各七錢)
上用松枝。火燒存性為細末,入乳香研勻。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食前。

【水澄膏】
治熱毒腫痛。大效。

大黃 黃柏 鬱金 白芨 大南星 朴硝(各一兩)
上入黃蜀葵花乾者一兩。共前藥為細末。每藥末二錢,以新水一盞半,攪勻澄沉底者。去浮、水,以紙花子攤於腫上貼之,如覺燥。津唾潤之,如皮膚白色者。勿用。

【拔毒散】
治熱毒丹腫。游走不定。 寒水石(生用) 石膏(生用。各四兩) 黃柏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用生水調掃於赤腫處,或紙花子塗貼之,如干則水潤之。

【龍麝追毒丹】
治一切惡瘡內毒瓦斯未出盡者。皆可用之,如箭頭、針刺、癰癤、惡瘡。內有毒瓦斯不著骨者。不過一二上藥,其針刺自出。破傷風惡瘡不痛者。亦效。

龍腦(三分) 麝香(一分) 輕粉 粉霜 雄黃(各五分) 乳香 砒黃(各一字) 巴豆(十四個。去皮。心腹)
上研極細。麵糊丸如麥粒大。每用之。先以針捻瘡口,入藥。量輕重上藥。後一兩時辰。腫痛盡是應,如患下疳瘡。蝕莖或半或盡者。用漿磨一兩粒搽之。不三上。立效。

【桃紅散】
斂瘡口。生肌肉。定血。辟邪風。

寒水石(燒) 滑石(各四兩) 乳香 小豆粉 輕粉(各一錢)
上為末。每用少許干糝。血不止者。加燈草貼瘡口上,以帛裹之。

【木香散】
治多時不斂一切惡瘡。此藥能生肌肉。止痛。

木香 南黃連 檳榔(各半兩) 白芷(三錢)
上為末。每日一遍乾貼。

又方。
加地骨皮為末。先口噙溫漿水洗瘡口上。 乾貼藥。及治下疳瘡神效。

【玉龍膏】
摩風止痛。消腫化毒。治一切傷折瘡腫。

栝蔞(大者一個。去皮) 黃蠟(一兩半) 白芷(半兩) 麻油(清真者)麝香(研。一錢) 松脂(研。一錢半) 零香 藿香(各一兩)杏仁(去皮尖) 升麻 黃 赤芍藥 白芨 白蘞 甘草(各一錢)
上以油浸七日。卻取出油。先煉令香熟。放冷,入諸藥。慢火煎黃色。用絹濾去渣,入銀石鍋內,入蠟並麝香、松脂熬。少時以瓷合器盛。每用少許。薄攤絹帛上貼。若頭面風。癬癢瘡腫疼痛。並塗磨令熱。頻用之,如耳鼻中肉鈴。用紙捻子每日點之。至一月即愈,如治灸瘡。及小兒瘤瘡。塗之。兼滅瘢痕。神效。

【司馬溫公解毒膏】
治諸瘡及杖瘡。尤宜貼之。 乳香(三錢) 木鱉子(二十四個。去皮) 杏仁(四十八個) 蓖麻子(三十四個) 巴豆(十四個) 槐枝(四兩。長四指) 柳枝(二兩) 桃枝(三兩)黃丹(春秋三兩半。夏四兩。冬三兩)
上件。用清油一斤。下諸藥熬黑。滴水內不散成也。用好綿濾過。用時於水內浴貼之。

【善應膏】
黃丹(二斤。細上等者)沒藥(研)白蘞(生)官桂 乳香(研)木鱉子(生)白芨(生) 當歸 白芷 杏仁(生,各一兩) 柳枝(一兩,如箸條長)
上除黃丹、乳香、沒藥外。餘藥用麻油五斤。浸一宿。於炭火上鐵鍋內。熬至變黑色。濾去藥不用。將黃丹入油內上火。用柳條如小錢粗四指長。攪令微變褐色。出火。再用柳枝攪令出煙盡,入乳香、沒藥。再用柳條攪令勻。候冷傾入瓷盆內。切成塊。油紙裹之。後用如常法。

【大紅膏】
治從高墜下。及落馬墮車。筋骨疼痛。

當歸 赤芍藥 烏藥(各一兩) 小油(半斤。浸上藥七日七夜)沒藥(一兩。研) 乳香(二兩。研) 琥珀(二兩。研) 黃丹(十兩)瀝青(一斤)
上將瀝青於銀石器內熔開,入油。覷冷熱硬軟。滴水不散。用綿濾在銀石器內,入黃丹並諸藥末。用手不住攪。令勻為度。用時攤紙上貼傷處。大有神效。

【消毒膏】
治一切腫毒結硬疼痛。

柴胡 本 牛膝 續斷 丹參 牡丹皮 甘草 細辛 槐白皮 蒼朮(各一錢半) 羌活 何首烏 天麻 白芷(各二錢) 玄參 葛根 升麻 白蘞 木通 木香 當歸(洗焙) 川芎 白附子 亂髮(水洗淨。令乾)赤茯苓(各二錢半) 木鱉子(去皮。三錢) 沉香 桃仁(湯浸去皮尖)杏仁(湯浸去皮尖,各三錢半) 白芨(四錢) 防風(五錢)赤芍藥(五錢)黃耆(五錢) 黃丹(十三兩) 麻油(一斤四兩)
上件藥三十三味,入油內浸七日七夜。於淨銀石器內。慢火熬。候白芷焦黃色。放溫,以白綿濾去渣。於瓷罐內密封三晝夜。候取出。傾於鍋內、慢火溫。再濾去渣。傾入好沙鍋中。慢火再熬,次下黃蠟十五兩。用竹篦不住手攪令勻,次下黃丹,攪勻,以慢火再熬動。出火攪勻,續次再上火三日。方欲膏盛於瓷合子內密封,每用時,以軟白絹上攤勻,貼患處。

【綠白散】
治湯熨火燒疼痛。

苦參(不以多少)
上細末。用香油調搽。

【冰霜散】
治火燒燎損湯油熱澆,傷皮,爛肉大痛。

寒水石(生) 牡蠣(燒) 明朴硝 青黛(各一兩)輕粉(一錢)
上為末。新汲水調或油調。濕則乾貼痛處。立止如神。

【如神散】
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

川大黃
上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

【黃連散】
斂多年不效瘡。

木香 檳榔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先洗瘡淨。乾貼。水出勿怪。未效。隔三日。再用貼之。

瘡總論

大凡瘡疾有五善七惡之証,不可不察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腫 尤甚,膿血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反青,瞳子上看,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則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口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言清爽,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則危。然則病有源同七惡。皮緊急者如善,病有源同五善,皮緩虛者如惡。夫如是者豈凡醫之所知哉。若五善病至,則妙無以加也,如七惡並臻,則惡之劇矣。

汗之則瘡已

丁巳歲。予從軍回,住冬於曹州界,以事至州。有趙同知謂予曰:家舅牛經歷,病頭面赤腫。耳前後尤甚,疼痛不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粘,飲食難下,不得安臥。一瘍醫於腫上砭刺四五百餘針。腫赤不減,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願請君一見。予遂往診。視其脈浮緊,按之洪緩。此証乃寒覆皮毛,郁遏經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經云:天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身中,皮膚致密,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內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後水可行,地可穿,人脈亦猶是也。又云:冬月閉藏,用藥多而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則已。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宜以托裡溫經湯。麻黃苦溫,發之者也,故以為君。防風辛溫,散之者也。升麻苦辛,葛根甘平,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中之邪,故以為臣。血留而不行者則痛,以香白芷、當歸身辛溫以和血散滯。濕熱則腫。蒼朮苦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膚腠間濕熱。人參、甘草甘溫。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裡,故以為佐。依方餌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濃被覆其身。臥於暖處,使經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伸。大汗出。後腫減八九分。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黍粘子。腫痛悉去。經言汗之則瘡已。信哉斯言,或人以仲景言。瘡家雖身腫痛。不可發汗,其理何也?予曰:此說乃營氣不從。逆於肉理而患瘡腫。作身疼痛。非外感寒邪而作疼痛,故戒之以不可發汗。若汗之則成 也。又問仲景言鼻衄者不可發汗。複言脈浮緊者。當以麻黃湯發之。衄血自止。所說不同,其故何也?願聞其說。予曰:此議論血正與瘡家概同。且夫人身血之與汗。異名而同類。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今衄血妄行。為熱所逼。更發其汗。反助邪熱。重竭津液。必變凶証,故不可汗。若脈浮則為在表。脈緊則為寒。寒邪郁遏。陽不得伸。熱伏榮中。迫血妄行。上出於鼻。則當麻黃湯散其寒邪,使陽氣得舒,其衄自止。又何疑焉,或者嘆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弊無窮。潔古之學。可謂知其要者矣。

【托裡溫經湯】
治寒覆毛皮。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而為赤腫。痛不可忍。惡寒發熱,或相引肢體疼痛。

人參(去蘆) 蒼朮(各一錢) 白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半)白芷 當歸身 麻黃(去根節,各二錢) 防風(去蘆)葛根(各三錢) 新升麻(四錢)
上 咀,每服一兩重。水三盞。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餘藥同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訖。臥於暖處,以綿衣覆之。得汗而散。

凡治病必察其下

戊午冬。予從軍住冬於成武縣。有賈倉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後數日。疽發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不任其痛。瘍醫視之。曰膿已成。可開發矣。公懼不從。越三日。醫曰。不開恐變証生矣。遂以燔針開之。膿泄痛減,以開遲之故。迨二日變証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 火。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也。邪氣酷熱。固宜以寒藥治之。時月嚴凝。複有用寒遠寒之戒,乃思內經云: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証可也。與瘍醫議。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秤一兩五錢。作一服服之。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複進前藥,其証悉除。後月餘平複。又陳錄判母。年七十有餘。亦冬至後腦出疽。形可甌面大。命瘍醫診視。俟瘡熟以針出膿。因怒笞侍外家。瘡輒內陷。凹一韭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複嘔吐。脈極沉細而遲。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已滌肥膿之氣。獨存瘦瘁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與瘍醫議。速製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瘍複大發。隨証調治而愈。內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也。諸痛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舍時從証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年逾五旬有七。右臂膊腫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變。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此乃脈証俱寒。予舉瘍醫孫彥和視之。曰:此乃附骨癰。開發已遲,以燔針起之。膿清稀解,次日肘下再開之。加呃逆不絕。彥和與丁香柿蒂散兩服。稍緩,次日。呃逆尤甚。自利。臍腹冷痛。腹滿。飲食減少。時發昏憒。於左乳下黑盡處。灸二七壯。又處托裡溫中湯。用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藥。 咀一兩半。欲與服,或者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當盛暑之時。用乾薑附子可乎。予應之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脈細皮寒、瀉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況呃逆者。胃中虛寒故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言其定理也。此証內外相反。須當舍時從証也。非大方辛熱之劑急治之,則不能愈也。遂投之。諸証悉去。飲食倍進。瘡勢溫。膿色正。彥和複用五香湯數服。後月餘平複。噫。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知者之事。知常而不知變。細事因而取敗者亦多矣。況醫乎哉。守常知變。豈可同日而語乎哉。

【托裡溫中湯】
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清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逆。氣短促。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沉香 丁香 益智仁 茴香 陳皮(各一錢) 木香(一錢半) 甘草(炙。二錢) 羌活 乾薑(炮。三錢) 黑附子(炮。去皮臍。四錢)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忌一切冷物。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故以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裡之表,故以為君。羌活味苦辛溫。透關節。炙甘草甘溫。補脾胃、行經絡。通血脈。胃寒則嘔吐呃逆不下食。益智仁、丁香、沉香。大辛熱,以散寒為佐。瘡氣內攻氣聚而為滿。木香、茴香、陳皮。苦辛溫。治痞散滿為使也。

打撲損傷從高墜下

繆刺論云:人有所墜。惡血留內。腹中痛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則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當歸導滯散】
治打撲損傷。落馬墜車瘀血。大便不通。紅腫暗青。疼痛昏悶。蓄血內壅欲死。

川大黃(一兩) 當歸(三兩) 麝香(少許。另研)
上為末,入麝香研勻,每服三錢。熱酒一盞調下。食前。內瘀血去,或骨節傷折。疼痛不可忍,以定痛接骨紫金丹治之。

【複元活血湯】
治從高墜下。惡血留於脅下。疼痛不可忍。

大黃(一兩。酒浸) 柴胡(五錢) 栝蔞根 穿山甲(炮) 當歸(各三錢) 紅花 甘草(各二錢) 桃仁(湯泡去皮尖。研如泥。五十個)
上除桃仁為 咀,每服一兩重,水二盞半。酒半盞。同煎至七分。下桃仁泥。再煎一兩沸。去渣。大溫服。食前,以利為度。利後痛不盡者。當服乳香神應散。黃帝針經云: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損於脅下則傷肝。肝膽之經。俱行於脅下。經屬厥陰少陽,以柴胡為引用為君,以當歸和血脈。又急者痛也。甘草緩其急。亦能生新血。甘生血。陽生陰長故也。為臣。穿山甲、栝蔞根、桃仁、紅花。破血潤血為佐。大黃酒製以蕩滌敗血為使。氣味相合,使氣血各有所歸。痛自去矣。

【聖靈丹】
治一切打撲傷損。及傷折疼痛不可忍。

乳香(五錢) 烏梅(去核。五枚) 萵苣子(一大盞。炒黃色。二兩八錢) 白米(一捻)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熱酒送下。吃一服。不痛勿服,如痛再服。

【神效接骨丹】
治打撲損傷。傷筋折骨。及寒濕腳氣腿疼,或一切惡瘡疼痛不止。皆可服之。

乳香 沒藥 白膠香 密陀僧(各四兩。各另研)紅豆 香白芷 大豆 貫芎 赤芍藥 自然銅(火 。醋淬如銀為度) 菰子仁 當歸(洗三次。焙) 水蛭(各四兩)
上先以自然銅。火燒紅。醋淬燒如銀為度。用四兩入前十二味藥。各等分,同為末,以黃蠟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黃米酒一盞煎開。和渣溫服。年少者只一服。年老者加添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此藥內去自然銅、水蛭、菰子、加桂花、川楝子、茴香為細末。酒麵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酸石榴湯送下。食前。日進二服。治小腸氣如神。一切臍腹疼痛。並皆治之。此藥男子婦人老幼皆可服。神效不可具悉。

【乳香散】
治杖瘡大有神效。

乳香 沒藥(各三錢) 茴香(四錢) 當歸(五錢) 自然銅(火燒。醋淬七次。五錢)
上細末,每服五錢,溫酒調下立效。

【五黃散】
治杖瘡定痛。

黃丹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 乳香(冬等分)
上為細末。新汲水調成膏。用緋絹帛子攤在上。貼於瘡上。

【紫金丹】
治打撲損傷。及傷折疼痛不可忍。

川烏(炮) 草烏(炮,各一兩) 五靈脂 木鱉子(去殼) 黑牽牛(生) 骨碎補 威靈仙 金毛狗脊 自然銅(醋淬七次) 防風 禹余糧(醋淬七次) 地龍(去土) 烏藥 青皮(去白) 茴香(炒,各五錢) 乳香 沒藥 紅娘子 麝香(各二錢半) 陳皮(去白。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

【乳香神應散】
治從高墜下。疼痛不可忍。及腹中疼痛。

獨科栗子 雄黑豆 桑白皮 乳香 沒藥(各一兩) 破故紙(炒。二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醋一盞於砂石器內煎至六分,入麝香少許溫服。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傷撲損。急以此藥糝傷處,如內損、血入腸胃。煎童便入酒調下二錢。服之立效。

石硫黃(四兩) 花蕊石(一兩)
上二味為粗末。拌勻。先以紙筋和膠泥固濟。瓦罐子一個內可容藥。候泥干入藥在內。泥封口了焙籠內焙乾。令透熱。便安在四方磚上。用炭一秤。籠疊周匝。自巳午時從下生火。令漸漸上徹。有墜下火。旋夾火上。直至經宿火冷炭消盡。又放經宿。罐冷定取出細研。瓷合內盛。依前法使用。

【涌鐵膏】
取箭頭一切針刺入肉。盡皆治之。

糞鼠頭(一個) 螻蛄蟲(十九個) 土消蟲(十個) 芫青 馬肉中蛆(焙) 醬內蛆(焙)蜣螂 巴豆 信蛄 砂 夏枯草 磁石 黃丹 蘇木 地骨皮(各一兩) 石腦油(三兩) 蒿柴灰汁(三升)
上將灰汁。石腦油,以文武火熬成膏,次下諸藥。令勻。瓷器內收貯。臨用時看瘡大小點藥。良久箭頭自然涌出。

【萬聖神應丹】
出箭頭魚骨針麥芒等。遠近皆治之。隨陝西行省出軍。曾用。莨菪科(今天仙子苗是也)上於端午前一日。持不語尋上項科。取酌中一科。要根枝葉實全。道先生你在這裡耶。道罷。用柴灰自東南為頭圍了。用木篦撅取子根下土,次日端午。日未出。依前不語。用 只一下。取出。用淨水洗了。不令雞犬婦人見。於淨室中石臼中搗如泥。丸如彈子大。黃丹為衣。紙袋內封了。懸高處陰乾,如有著箭,其箭頭不能出者,以緋絹袋盛一丸。放在臍下。用綿裹肚系了。先用象牙末於箭瘡上貼了。後用此藥。若箭瘡口生合。用刀子微刮開,以象牙末貼之。

【神聖膏】
取針因誤入皮膚。

車脂(不以多少)
上成膏子者好。攤紙上如錢大。貼之。二日一換。三五次針自出。大有神效。

【烏翎散】
取針鐵誤入皮膚。

烏翎(三五枚。火炙焦)
上為末。好醋調成膏。塗瘡上。紙蓋一兩次,其針自出。神效。

【黃石膏】
治金瘡深者。若以藥速合則潰,宜用。

黃丹 滑石(等分)
上研細敷之。

【又方】
降真香一味更好。

【刀箭藥方】
鍛石(四兩) 烏魚骨(一兩)
上五月五日平旦。本人不語。采地上青薊。萵苣菜各一握。同前藥搗。於日未出時。摶作餅子。晒乾。用時旋刮削敷之。早用並不作膿。

疣瘤疥癬皴揭附

癸丑歲承應。冬住於瓜忽都。有太醫大使顏飛卿傳四方。用之嘗效,故錄之。

【井金散】
枯瘤 大有神效。

土黃(三錢) 砂 雄黃(各二錢。另研) 粉霜 輕粉(各一錢) 乳香 沒藥(各半錢)
上為末。假令瘤如胡桃大。用藥末少許(半錢)。用唾調如稀麵糊得所。攤於瘤頂上,如小錢大。唾濕紙花兩重。蓋之。後用黃龍膏蓋之。間日一度上藥,次添藥徹的周回。大如韭葉,如此上之。無複漸漸拆之。後根搖自然有裂 。隨後自然下來。

【黃龍膏】
涼肌退腫。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唾調。攤在紙上。

【生肌青龍膏】
訶子皮 龍骨 高茶(等分)
上為末。干糝上。

【做土黃法】
砒黃(研。二兩) 木鱉子(去殼) 巴豆(不去油,各半兩) 砂(研。二錢)
上件砒黃一處為末。後用木鱉子同石腦油。和成一塊。油紙裹。埋於坑內四十九日。取出。收於瓷器內盛。劈作小塊。

【灸瘤子法】
治果報面生疣瘤。
上用艾丸灸十壯。即用醋磨雄黃塗紙上。剪如螺螄靨大。貼灸處。用膏藥重貼。二日一易。候癢擠出膿如綠豆粉。即愈。

【枯瘤膏】
草烏(半斤) 川烏(四兩) 乾桑耳 桑朽木(各三兩) 細白鍛石(三碗陳者) 桑柴灰(二碗)
上朽木等四味。燒令存性。同二灰研勻,用水一桶。淋汁如法。熬成膏用之。

【寶金散】
偏醫癭氣。無不瘥。神效。

豬羊靨(十對。暖水洗去脂膜後。晒乾。杵為細末) 海藻 海帶(各二兩) 琥珀(研) 麝香(研) 木香 丁香(各二錢半) 真珠(半兩。研)
上為末,入研藥合勻。再研極細。重羅,每服一錢。熱酒一盞調下。夜臥服。垂頭臥。若是在室男女。不十服必效,如男子婦人患。一月見效。婦人有胎不可服。切宜忌之。

【海帶丸】
治癭氣久不消。

海帶 貝母 青皮 陳皮
上件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食後噙化一丸。大效。

【海藻潰堅丸】
治癭氣大盛。久不消散。 海藻 海帶 昆布(各一兩) 廣朮 青鹽(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指尖大,每服一丸。噙化。食後。

【何首烏散】
治脾肺風毒攻沖。遍身疥癬癢痛,或生癮疹。搔之成瘡。肩背拘急。肌肉頑痺。手足皴裂。風氣
上攻。面頭生瘡。及治紫白癜頑麻等風。

荊芥穗 蔓荊子 威靈仙 何首烏 甘草(炙) 防風(各一兩)
上用呵 草干一兩,同為末,每服一錢。食後溫酒調下。沸湯亦得。

【 茹散】
治疥經年不瘥。

水銀(一錢) 好茶(二錢) 茹(三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每用不以多少。油調搽之。

【苦參散】
治遍身瘡疥瘙癢。經年不瘥。

蔓荊子 何首烏 荊芥穗 威靈仙 苦參(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二錢。食前茶酒調下。日三服。忌發風物。甚妙。

【硫黃散】
治疥。

硫黃 川椒 石膏 白礬(各等分)
上為末,以生油調搽。神驗。

【狗脊膏】
治疥。

硫黃(半兩) 雄黃(半兩) 信(一錢) 川烏 黑狗脊 白礬(各半兩) 巴豆(二個)
上為末。先以油熬,次下黃蠟調勻。搽之效。

【柏脂膏】
治乾濕癬。

地瀝青(一斤) 黃蠟(半斤) 杏仁(四十五個。銼) 朴硝(一抄)
上於鐵器內。熬老生蔥三根。一順攪五七沸。濾過。成膏。搽瘡(元顏和卿傳)

【祛濕散】
治乾濕癬。

蠶砂(四兩) 薄荷(半兩)
上為末。生油調搽之。濕者干糝之。

【苦參丸】
治肺毒邪熱。頭面生瘡。生疥癬。並宜服之。

苦參(不以多少)
上為末。粟米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湯送下。

【玉粉散】
治熱汗浸漬成瘡。腫癢 痛。

粟米粉(二兩) 寒水石( ) 定粉(各一兩) 白石脂 白龍骨 石膏(各半兩) 滑石(八兩) 蛤粉(九兩半)
上為末。再研極細。每用藥干搽汗處。

【七寶散】
治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已。

黃 當歸 防風 木通 荊芥穗 地骨皮(各三兩)
上為粗末,入白礬生末一兩勻。每用一兩。水三碗。煎五六沸,去渣。熱洗拭乾。避風少時。先師東垣老人。路次方城北獨樹店客舍。有推江軸者。皮膚皴裂。不任其痛。兩手不能執轅。足不能履地。停轍止宿。因製此與之。即效。明日遂行。

【潤肌膏】
治手足皴澀。皮膚裂開。疼痛不能迎風入手。屢用屢效,故錄於此。 珠子瀝青(四兩) 白黃蠟(八錢) 乳香(二錢)
上於鐵鐺內。先下瀝青。隨手下黃蠟、乳香,次入麻油一二匙。俟瀝青熔開。微微熬動。放大淨水盆於其旁以攪藥。用鐵 滴一二點於水中。試之如硬。少入油。看硬軟合宜。新綿濾於水中揉扯,以白為度。瓷器內盛,或油紙裹。每用。先火上炙裂口子熱。捻合藥亦火上炙軟。塗裂口上。用紙少許貼之。自然合矣。

煩躁門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若汗若下之後而煩熱者。胸中窒者。亦以梔子豉湯。仲景云: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之。

【梔子豉湯】
肥梔子(四兩。碎) 豆豉(半合)
上水二盞。先煎梔子至一盞。下豉同煎七分。服加吐。止後服。一云:快利止後服。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有熱。若懊 之狀。皆膈
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宜從權衡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

朱砂(一錢。另研。水飛。陰乾) 黃連(去鬚淨。一錢二分) 生地黃(三分) 當歸(去蘆) 甘草(炙,各半錢)
上為末。酒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津唾送下。食後。此緩治之理也。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而為君。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以為臣。當歸補血不足。朱砂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八物定志丸】
平補心氣。安神鎮驚。除膈熱痰實。

遠志(去心) 菖蒲 麥門冬 茯神 白茯苓(去心,各一兩) 白朮(半兩) 人參(一兩半) 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末,入牛黃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熟水送下。無時。

胸膈痞

【人參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滿。利脾胃壅滯。調大便秘利。推陳致新。消飲進食。 藿香(一錢半) 當歸(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半) 人參(三錢) 甘草(炙。五錢) 濃朴(薑製。二兩) 枳實(五錢) 大黃(酒浸焙。一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溫湯送下。此治膈氣之聖藥也。一方。湯浸蒸餅丸亦可。

【桔梗枳殼湯】
治傷寒痞氣。胸膈欲絕。 枳殼(去穰。麩炒) 桔梗(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赤茯苓湯】
治傷寒嘔噦。心下滿。胸膈宿有水氣。頭眩心悸。 人參(去蘆) 赤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各一兩) 白朮 川芎 半夏(湯泡七次,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通氣湯】
主胸膈氣逆。 桂(去皮。三錢) 生薑(六錢) 吳茱萸(炒。四錢) 半夏(湯泡。八錢) 大棗(四個)
上 咀,用水一升。煎取四合。分作三服。放溫服之。對病增損。

膈氣噎

【桂香散】
治膈氣反胃。諸藥難效。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者食已輒出,其效如神。

水銀 黑錫(各三錢) 硫黃(五錢)
上三味。銚內用柳木捶研。煞微火上。細研為灰。取出、後入丁香末二錢、桂末二錢、生薑末三錢。一處研勻,每服三錢。黃米粥飲調下。一服取效。病甚者再服。

【丁香附子散】
治膈氣吐食。

丁香(半兩) 檳榔(一個。重三錢) 黑附(一個。重半兩。炮。去皮臍) 舶上硫黃(去石研) 胡椒(各二錢)
上先將四味為末,入硫黃和勻,每服二錢。用附子一個去毛翅足腸肚。填藥在內。濕紙五七重裹定。慢火燒熱取出嚼。食後用溫酒送下。日三服,如不食葷酒。粟米飲下。不計時。

【漢防己散】
治五噎。 官桂(去皮) 陳皮(各一兩。去白) 漢防己(五錢) 杏仁(湯浸去皮尖一兩) 紫蘇 羚羊角(鎊) 細辛(各七錢半)
上七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去渣,溫服。忌酸味生冷滑物。一日兩服。

【紅豆丸】
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 胡椒 縮砂 揀丁香 紅豆(各二十一粒)
上為末。薑汁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棗一個去皮。填藥。麵裹煨熟。細嚼。白湯下。空心日三服。

心下痞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又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用桂枝湯解表。表解乃可用此湯攻痞。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伊芳尹湯液論云,大黃黃連黃芩湯三味。今監本無黃芩。脫落之也)
上 咀,以煎沸湯二大盞。熱漬之。一時久。絞去渣(暖動)。分作二服。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悶。及積年久不愈者。

半夏(湯泡七次。四錢) 乾生薑 神曲(炒黃) 砂仁 甘草(炙,各一錢) 豬苓(一錢半) 人參 橘皮(各二錢) 濃朴(製。三錢) 枳實(麩炒。五錢) 黃連(去鬚) 黃芩(去焦,各五錢) 白朮 薑黃(各一兩) 一方加澤瀉(三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白湯送下。食後。

【枳實理中丸】
治中脘痞滯。氣不宣通。積寒停飲。食入不化。

人參(去蘆) 乾薑(炮) 枳實(麩炒)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送下。湯化亦得。不拘時。

【三脘痞氣丸】
治三焦痞滯。氣不升降。水飲停積。不得流行。脅下虛滿,或時刺痛,宜服。 沉香 大腹子 檳榔 縮砂(各半兩)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木香 白豆蔻 三棱(炮,各一兩)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陳皮湯亦得。食後。

【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脈浮緊。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乾生薑(一錢) 人參 白茯苓 甘草(炙)白朮 麥 曲(各二錢) 半夏曲(三錢) 濃朴(製。四錢)枳實(麩炒) 黃連(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無時。量虛實加減。

藥戒

客有病痞者。積於其中。伏而不得下。自外至者捍而不得納。從醫而問之。曰:非下之不可。歸而飲其藥。既飲而暴下。不終日而向之伏者散而無餘。向之捍者柔而不支。焦膈導達。呼吸開利。快然。若未始有疾者。不數日痞複作。投以故藥,其快然也亦如初。自是不逾月。而痞五作而五下。每下輒愈。然客之氣。一語而三引。體不勞而汗。股不步而栗。膚革無所耗於前。而其中柔然莫知其所來。嗟夫。心痞非下不可已。予從而下之。術未爽也。□然獨何如。聞楚之南有良醫焉。往而問之。醫嘆曰。子無怪是□然者也。凡子之術固而是□然也。坐。吾語汝。且天下之理。有甚快於吾心者,其末必有傷。求無傷於終者,則初無望其快於吾心。夫陰伏而陽蓄。氣與血不運而為痞。橫乎子之胸中者。共累大矣。擊而去之。不須臾而除甚大之累。和平之物。不能為也。必將擊搏震撓而後可。夫人之和氣。沖然而甚微。汨乎其易危。擊搏震撓之功未成。而子之和蓋已病矣。由是觀之,則子之痞凡一快者。子之和一傷矣。不終月而快者五。子之和平之氣。不既索乎,故體不勞而汗。股不步而栗。□然如不可終日也。且將去子之痞而無害於和也。子歸燕居三月。而後與之藥可為也。客歸三月。齋戒而後請之。醫曰。子之氣少複矣。取藥而授之曰。服之三月而疾少平。又三月而少康。終年而複常。且飲藥不得亟進。客歸而行其說。然其初使人懣(莫困反)然而遲之。蓋三投藥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見其所攻之效。久較則月異而時不同。蓋終歲而疾平。客謁醫。再拜而謝之。坐而問其故。醫曰,是醫國之說也。豈特醫之於疾哉。子獨不見秦之治民乎。悍(下罕反性急悍也)而不聽分。墮而不勤事。放而不畏法。令之不聽。治之不變,則秦之民嘗痞矣。商君見其痞也。厲以刑法。威而斬伐。悍厲猛驚。(脂利反)不貸毫發痛 (楚恨反)而力鋤之。於是乎秦之政如建(紀偃反)瓴。(戶經反)流通四達。無敢或拒。而秦之痞嘗一快矣。自孝公以至二世也。凡幾痞而幾快矣。頑者已圯。(部鄙反。段也) 強者已柔。而秦之民無歡心矣。(史商公傳。孝公用衛鞅欲變法。孝公曰,善。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五而相守。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故猛政一快者。歡心一亡。積快而不已。而秦之四支枵然。徒具其物而已。民心日離而君孤立於上,故匹夫大呼。不終日而百疾皆起。秦欲運其手足肩膂。而漠然不我應,故秦之已者,是好為快者之過也。昔者先王之。民其初亦嘗痞矣。先王豈不知砉然擊去之以為速也。惟其有傷於終也,故不敢求快於吾心。優柔而撫存之。教以仁義。導以禮樂。陰解其亂而除去其滯。旁視而懣然有之矣。然月計之。歲察之。前歲之俗。非今歲之俗也。不擊不搏。無所忤逆,是以日去其戾氣而不嬰其歡心。於是政成教達。安樂久而無後患矣,是以三代之治。皆更數聖人。歷數百年。而後俗成,則予之藥終年而愈疾。蓋無足怪也,故曰天下之理。有快於吾心者,其末也必有傷。求無傷於其終,則初無望其快吾心。雖然。豈獨於治天下哉。客再拜而記其說。

心胃痛及腹中痛

【草豆蔻丸】
治因飢飽勞役。脾胃虛弱。而心火乘之。不能滋榮心肺。上焦元氣衰敗。因遇冬冷。腎與膀胱之寒水大旺。子能令母實。助肺金大旺相輔。而來克心乘脾,故胃脘當心而痛。此大複其仇,故經云:大乘必大複。理之常也,故皮毛血脈分肉之間。元氣已絕於外。又以大寒大燥二氣。並而乘之,其人苦惡風寒。耳鳴及腰背相引。而鼻內苦 肉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時眩。寒水反乘脾土。痰唾沃沫。飲食反出。腹中常痛。心胃痛。脅下急縮。有時而痛。腹不能伸。大便多泄而不秘。下氣不絕,或腹中鳴。胸中氣亂。心煩不安。而成霍亂之意。膈咽不通。極則有聲。鼻中氣短。遇寒滋甚,或居暖處。方過口吸風。寒則複作,四肢厥逆。身體沉重。不能轉側。頭不可以顧。小便溲而欠。此脾虛之至極也。

橘皮(八分) 僵蠶(八分) 草豆蔻(一錢四分。麵裹煨熟。去皮)澤瀉(一錢) 青皮(六分) 吳茱萸(八分。洗去苦) 半夏(一錢)黃(八分) 益智仁(八分) 人參(八分) 神曲(炒。四分)生甘草(六分) 薑黃(四分) 桃仁(湯浸去皮尖。六分) 當歸身(六分)柴胡(四分。詳脅下痛。多少用之) 大麥 (一錢半) 甘草(炙六分)
上除桃仁另研外。餘同為末,入桃仁研勻。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白湯送下。旋斟酌虛實多少用之。

【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脅痛。腎氣痛。痰積痛。

木香 胡椒(各二錢五分) 乾蠍(七個) 巴豆(去心。膜油。十個)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令勻。湯浸蒸餅為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丸。薑湯下。

【丁香止痛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

良薑(五兩) 茴香(炒) 甘草(炙,各一兩半) 丁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不拘時。

【失笑散】
定心氣痛不可忍。小腸氣痛。

蒲黃(炒香) 五靈脂(酒研。洗去砂土。各等分為末)
上先用釅醋調二錢。熬成膏,入水一盞。煎七分。食前熱服。

【二薑丸】
治心脾疼,溫養脾胃。療冷食所傷。

乾薑(炮) 良薑
上二味等分。為細末。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陳皮湯下。妊婦不宜服。

【七氣湯】
治七氣為病。內結積聚。心腹絞痛。時發時止。

人參 官桂 炙甘草(各一兩) 半夏(五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薑三片。煎七分。稍熱服。

【益智散】
治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絞痛。

川烏(四兩) 益智(二兩) 乾薑(半兩) 青皮(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二盞入鹽一捻。薑五片。棗二個。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食前。

【茱萸丸】
治脾胃虛冷嘔逆。醋心腹悶不快。大效。

官桂(二兩) 蓽茇 蓽澄茄(各一兩) 濃朴(薑製) 胡椒(各一兩) 黑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乾薑(炮。一兩) 吳茱萸(揀淨。三兩。好 酒少許。洗焙)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米飲送下。日三服。

【高良薑湯】
治心腹 痛如刺。兩脅支滿而悶不可忍。 良薑(五錢) 濃朴(薑製) 當歸(炒) 官桂(各二錢)
上 咀,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強人分作二服。弱人分作三服。一服痛定。止後服。對病增損。

胃脘當心而痛治驗

兩浙江淮都漕運使崔君長男雲卿。年二十有五。體本豐肥。奉養膏粱。時有熱証。友人勸食寒涼物。及服寒涼藥。於至元庚辰秋。病瘧久不除。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送下。禁食熱物。瘧病不除。反添吐瀉。脾胃複傷。中氣愈虛。腹痛腸鳴。時複胃脘當心而痛。不任其苦。屢易醫藥。未嘗有效。至冬還家。百般治療而不瘥。延至四月間。因勞役煩惱過度。前証大作。請予治之。具說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黃而不澤。情思不樂。惡人煩冗。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嘔吐酸水。發作疼痛。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相抵而坐。少時易之。予思內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炅則已。炅者、熱也。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遂製此方。

【扶陽助胃湯】
乾薑(炮。一錢半) 揀參 草豆蔻仁 甘草(炙) 官桂 白芍藥(各一錢) 陳皮 白朮 吳茱萸(各五分) 黑附子(炮去皮。二錢) 益智仁(五分。一方一錢)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三盞,生薑三片。棗子兩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三服大勢皆去。痛減過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餘壯。生發元氣。滋榮百脈,以還少丹服之,則喜飲食。添肌肉。潤皮膚。明年春。灸三裡二七壯,乃胃之合穴也。亦助胃氣。又引氣下行。春以芳香助脾。複以育氣東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懲忿窒欲。慎言語。節飲食。一年而平複。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散寒,故以為君。草豆寇仁、益智仁、辛甘大熱。治客寒犯胃為佐。脾不足者以甘補之。炙甘草甘溫。白朮、橘皮苦溫。補脾養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熱以退寒水。芍藥味酸以瀉木克土。吳茱萸苦熱。泄厥氣上逆於胸中,以為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