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泄瀉
泄瀉之症有五,而總不離於濕。初起只以平胃散加豬苓、澤瀉治之,他方皆不逮也。又有五更天將明時,必洞瀉一二次,名曰脾腎泄,難治。蓋以腎旺于亥子,今腎大虛,閉藏失職,故五更之時而特甚也。亦謂之脾者,以泄瀉之時,一定不移,五行之土,猶五常之信也,四神丸加味主之。大抵初瀉與瀉之未甚,宜利水,次補脾;久瀉大瀉,宜補腎,以胃關煎、八味丸之類為主,兼服補中益氣湯,以升其下陷之氣。蓋以腎為胃關,二便開合,皆腎所主也。
脈息
宜沉細,忌浮大。
加味平胃散
蒼朮(二錢,炒) 炙草 陳皮(各一錢) 豬苓 濃朴(薑汁炒) 澤瀉(各一錢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服。
如頭痛發熱惡寒者,外感風寒也,加紫蘇二錢,川芎、防風各一錢。
如傷食飽悶脹痛等症,加山楂、麥芽之類;大醉之後,更加干葛二錢。
如腹痛不休,脈細手足冷,中寒也,加乾薑二錢,肉桂、吳萸各一錢。
如脈洪數有力,口中熱,舌紅,腹痛時作時止,小便短澀,火瀉痛也,加木通一錢、干葛一錢五分;若兼腸垢裡急後重,再加黃連一錢、白芍三錢。
如暑月水瀉口渴,小便不利,加滑石三錢研末。
如瀉而腹痛不止,為土傷木賊,加酒白芍三錢、防風一錢。
如服前藥不能效者,是脾腎虛寒,宜加補骨脂、炒扁豆、白朮各二錢、吳萸八分、乾薑一錢以溫之;如滑脫不止,再加訶子、肉豆蔻一錢五分,罌粟殼一錢以澀之。
四神丸(方見《時方》)
鄉前輩林公諱祖成,加白朮八兩、罌粟殼二兩、肉桂一兩,醋調炒米粉為丸,名六神丸,治同。再加杜仲四兩、茯苓四兩,名固腎啟脾丸。自注云︰久服此丸,俾脾元足而營衛運,斯分消之力旺,腎元足而開合神,斯固攝之權行。
溫補脾腎元氣主方(《林公傳》)
杜仲(二錢) 人參 白朮(各五分) 茯苓 肉豆蔻(去油,各一錢) 補骨脂 砂仁(各五分) 五味(二分)
水煎,空心午前服。小腹隱痛,加肉桂五分;小便不利,加澤瀉一錢。
胃關煎
治大瀉將脫,久瀉不止。
熟地(三四五七錢) 白朮(二三錢) 乾薑(一二錢,炒) 吳萸(五七分) 炙草(一錢) 扁豆(炒,研) 山藥(炒,各二錢)
水煎服。
按︰以上為治瀉之恆法。又有變通活法,不可不知。
如久瀉服溫補及固澀之藥不止,或愈而複作,或既愈,次年又應期而作,俱是痼積未除,宜通因通用之法,《本事》溫脾湯主之。
又有感秋金燥氣,始則咳嗽,久則往來寒熱,泄瀉無度,服溫補藥更甚,或完穀不化,有似虛寒,而不知肺中之熱,無處可宣,急奔大腸,食入則不待傳化而直出,食不入則腸中之垢,亦隨氣奔而出,是以瀉利無休也。宜以黃芩、地骨皮、甘草、杏仁、阿膠潤肺之藥,兼潤其腸,則源流俱清。寒熱咳嗽泄瀉,一齊俱止矣。
又有瀉久亡陰,過服香燥之品,發熱口渴,微喘汗出,煩躁,陰氣虛盡,陽氣不能久留,宜急養其陰,以阿膠、地黃、門冬等類,熬膏三四斤,日服十餘次。半月藥盡遂效,另製補脾藥末善後,痊愈。此喻嘉言之驗案也。
溫脾湯(《本事方》見《時方》)
主治痼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千金》溫脾湯(方見《實在易》)
治積久熱痢赤白。
生薑瀉心湯 治心下痞硬,乾噎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甘草瀉心湯
下後痞益甚,日利數十行,谷不化,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便硬也。
半夏瀉心湯
嘔而發熱,心下滿而不痛。
黃芩湯
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者。
若嘔者,加生薑一錢五分、半夏一錢,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連湯
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者。
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以和表裡。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下利,醫複吐下之,食入口即吐。
此方治嘔家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昔張石頑先生借治脾胃虛寒、腸有積熱之泄,甚效。
濃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此仲景治汗後腹脹滿之方也。張石頑借治瀉後腹脹滿,甚效。
石頑治總戎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痛,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盛而數,按之則濡,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與濃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泄利未已。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二劑瀉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二劑而安。
葛根黃芩黃連湯(各見《傷寒》)
此湯仲景治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之症。今借治表邪未解,腸胃俱熱之瀉,甚效。
按︰君氣質輕清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後納諸藥。解肌之力緩,清中之氣銳,又與補中逐邪者殊法矣。
鍋粑蓮肉散
治老幼脾瀉久不愈神方。
飯鍋粑(四兩,淨末) 蓮肉(四兩,去心,淨末) 白糖(四兩)
上共和勻。每服三五匙,一日三次,食遠服。
丹礬蠟榴丸
治一切久瀉,諸藥不效,宜服止丸。
黃丹 枯礬 黃蠟(各一兩) 石榴皮(八錢,炒研)
將蠟溶化小銅勺內,再以丹、礬、榴皮三味細末,乘熱為丸,如豆大,空心服五丸。兼治紅痢,用清茶下,白痢用薑湯下。
鍋粑松花散
治白瀉不止神效方。
飯鍋粑(二兩) 松花(二兩,炒) 蠟肉骨頭(五錢,烘脆)
共為末,砂糖調,不拘時服。
火腿紅曲散(各見《種福堂》)
治脾泄。
陳火腿骨( 存性研末) 紅曲
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砂糖調陳酒送下。
風痺痿
風、痺、痿三症不同,近世不能為辨,而混同施治,誤人不淺。茲特分別之。
風者,肢節走痛也。《內經》謂之賊風,後人謂之痛風,又謂之白虎歷節風。其中表裡寒熱虛實,宜因脈辨症而藥之。至久痛必入絡,如木通、刺蒺藜、紅花、金銀花、鉤藤之類,最能通絡,可隨宜加入。久痛必挾郁,郁而成熱,熱盛則生痰,如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鬱金、川貝、竹瀝、薑汁之類,俱能解郁清熱化痰,可隨宜加入。多用桑枝、桑寄生者,蓋以桑為箕星之精也;多用虎骨者,以風從虎,亦以骨治骨之義也。用烏、附、辛、桂之藥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麥冬、桑葉、脂麻、生 、菊花、蒺藜、阿膠、甘草之類為膏,滋養陽明,亦是柔潤熄肝風之法。
痺者,閉也。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痺,與痛風相似。但風則陽受之,痺則陰受之。雖行痺屬風,痛痺屬寒,著痺屬濕,而三氣之合,自當以寒濕為主。蓋以風為陽邪,寒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重著而沉痛。是痺症不外寒濕,而寒濕亦必挾風。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說也。《內經》云︰在陽命曰風,在陰命曰痺。以此分別,則兩症自不混治矣。至於治法,不外三痺湯及景岳三氣飲之類為主,如黃 五物湯、黃 防己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之類,皆古聖經方,當知擇用。張景岳云︰只宜峻補真陰,宣通脈絡,使氣血得以流行,不得過用驅風等藥,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若胸痺、胞痺及臟腑之痺,當另立一門,方能分曉,《醫門法律》分別甚詳,宜熟玩之。
痿者,兩足痿弱而不痛也。《內經》分為五臟︰肺痿者,主皮毛痿也;心痿者,脈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腎痿者,骨痿也。而其要旨,在獨取陽明。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若陽明虛,不能藏受水穀之氣而布化,則五臟無所稟,宗筋無所養,而痿 作矣。醫者不知,誤投薑、獨風藥,則火得風而益熾;誤投烏、附劫藥,則陰被劫而速亡。要知此症無寒,當遵張子和為定論。若用痛風三痺蒸湯灸燔等法,立見其危。至於方治,以虎潛丸、加減四斤丸為主。痿久者,間服六君子東加黃柏、蒼朮、竹瀝、薑汁。黑瘦人血虛多燥,宜間服二妙地黃丸。肥白人氣虛多痰,宜間服當歸補血東加竹瀝、薑汁。定不可誤服辛熱之藥,或問辛熱既不可用,何張石頑雲,老人痿厥用虎潛丸而不愈,少加附子而即愈乎?不知此法是借附子辛熱之力,以開通經隧,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也。
脈息
宜浮數,忌虛弱。
四物湯(治風先治血) 四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六君子湯 當歸補血湯(血生於氣,各見《時方》) 桂枝湯麻黃湯(各見《傷寒》) 防己黃耆湯(方見《金匱》)
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關節疼痛,腰以下疼重,脈浮,自汗惡風等症。後當如蟲行皮中,腰以下冰涼,後坐被上,又以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沖心加桂枝,有陳氣加細辛。(陳氣久積之寒氣也)
防己湯(《千金》)
治歷節四肢痛如錐刺。
即前方去黃 、大棗;本方防己、冬朮、生薑各四錢,甘草三錢,加桂心、茯苓各四錢,烏頭一枚,(去皮,熬),人參二錢。以苦酒和水煮,日三夜一服,當覺焦熱,痺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覺,複服,以覺乃止。(忌醋物、桃李、生蔥、豬肉、冷水)
黃 桂枝五物湯
治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症身體不仁,狀如風痺。
桂枝芍藥知母湯
治肢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氣短,溫溫欲吐。
此方為補藥之妙。解見徐忠可《金匱論注》。
烏頭湯(俱見《金匱》)
治歷節疼痛,不可屈伸。
獨活寄生湯(《千金》)
治風寒濕痺,偏枯腳氣。
獨活(二錢) 桑寄生 秦艽 細辛 歸身 生地 芍藥 川芎 桂心 茯苓 杜仲 牛膝人參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舒筋保安散(見痙症)
按︰此方治痛行痺極效。
三痺湯
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痺。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杜仲 續斷 防風 桂心 細辛 秦艽 白茯苓牛膝 川獨活 甘草(各等分) 生薑(三片) 紅棗(一枚)
水三盞,煎五分,不拘時服。
三氣飲(《景岳》)
治氣血虧損,風寒濕三氣乘虛內侵筋骨,歷節痺痛之極,及痢後鶴膝風痛等症。
當歸 枸杞 杜仲(各二錢) 熟地(三錢或五錢) 牛膝 茯苓 芍藥(酒炒) 肉桂(各一錢) 細辛(或代以獨活) 白芷 炙草(各一錢) 附子(隨宜用一二錢) 生薑(三片)
水二盅,煎服。氣虛加參、朮;風寒勝加麻黃一二錢,亦可浸酒飲之。
加減四斤丸(三因)
治肝腎虛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足不任地,驚恐戰栗,潮熱時作,飯食無味,不生氣力。
肉蓯蓉(酒浸淡) 牛膝 木瓜(俱酒浸) 鹿茸(酥炙) 熟地(或用生地) 杜仲 菟絲子(各等分)
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飲下。
虎潛丸(《丹溪方》見《時方》)
治腎陰不足,筋骨痿,不能步履。
徐靈胎曰︰痿症皆屬於熱,經有明文。此方最為合度,後人以溫補治痿,則相反矣。
痿有屬痰濕風寒外邪者,此方又非所宜。
外治法(筋骨之病總在軀殼,古人多用外治。)
《靈樞》治之以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靈樞》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 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乾後複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乾,並用滓。以綿絮複布為複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濕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複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歸酒
治風寒濕痺。
羌活 桂枝 秦艽 防風 續斷 附子(各一錢) 當歸身 金毛狗脊 虎骨(各一錢五分)杜仲 晚蠶砂(各二錢) 川芎(八分) 桑枝(三錢) 生薑(切片,一錢) 大棗(二枚)
陳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寶療痺膏
川烏 草烏 南星 半夏 當歸 紅花 獨活 羌活 大黃 桃仁(各四錢) 山甲 肉桂(各一兩) 白芷(五錢) 陀僧(二兩) 硫黃(半斤) 松香(一斤) 生薑汁(一碗) 麻油(一斤) 竹汁(一
碗)
上收煎好。加乳香、沒藥、血竭、胡椒、樟腦、細辛、牙皂末(各二錢)。若加商陸根、鳳仙、鬧羊花、鮮煙葉、鮮蒜、鮮 等汁,更妙。
蒼朮黑豆飲
治痺方。
茅山蒼朮五斤,洗淨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層,拌蒼朮一層,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砂鍋內熬濃汁。去渣,隔湯燉,滴水成珠為度,每膏一斤,和煉蜜一斤,白湯調服。
一老人專用此方,壽至八十餘,身輕體健,甚於少年。
七製松香膏
治濕氣第一神方。
松香三斤,第一次薑汁煮,第二次蔥汁煮,第三次白鳳仙汁煮,第四次燒酒煮,第五次鬧羊花汁煮,第六次商陸根汁煮,第七次紅醋煮。
桐油(三斤) 川烏 草烏 蒼朮 官桂 乾薑 白芥子 蓖麻(以上各四兩) 血餘(八兩)
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藥枯發消,滴水成珠。濾去渣,入牛皮膏四兩烊化。用前製過松香,漸漸收之,離火,加樟腦一兩,好麝香三錢,濃紙攤之,貼患處。神效。
虎骨木通湯
治一切麻木痺証,痛風歷節。
虎骨 木通(各等分)
煎湯頻頻多吃,即愈。
紅花白芷防風飲
治歷節四肢疼痛。
紅花 白芷防風(各五錢) 威靈仙(三錢)
酒煎服,取汁,三服痊愈。
山甲白薇澤蘭飲
治箭風,俗名鬼箭打。或頭項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錢,炒研) 白薇(二錢) 澤蘭(三錢)
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黃敷痛膏(俱見《種福堂》)
治痛風歷節,四肢疼痛。
用醋磨硫黃敷之,或用蔥杵爛,炒熱熨之。
鶴膝風
喻嘉言曰︰鶴膝風者,即風寒濕之痺于膝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養其氣血,使肌肉滋榮,後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偏枯之症大同小異。急溉其未枯者,使氣血流行而複榮。倘不知此,但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鮮不全枯者。故治鶴膝風而急攻其痺,必並其足痿而不用矣。
大防風湯
治邪襲足三陰,腿膝疼痛,及痢後脛膝痛,鶴膝風、附骨疽症,但赤熱腫者禁用。
四君子湯去茯苓,加肉桂、附子、黃 、牛膝、杜仲、熟地、白芍、川芎、羌活、防風。
五積散(方見《附方》)
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冷秘,寒疝寒瘧等症。
孫心典按︰鶴膝風多是虛寒,腳氣多是濕熱。一補一攻,治法各判。然腳氣有腎氣素虛,氣喘小腹痺者,腎氣丸必不可緩。鶴膝赤熱 腫者,二妙散、桂枝芍藥知母湯亦必所需,此活法也。
二妙散
治濕熱痿症。
黃柏 蒼朮(去皮,鹽水炒)
水煎服。
三氣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俱見《金匱》)
見 膏(《種福堂》)
專治風寒濕骨節痛,歷節痛風,痿痺麻木不仁,鶴膝風,偏頭風,漏肩風等症。並治跌撲閃挫等傷,陰証無名腫毒,已破爛者勿貼,小兒孕婦勿貼。
活短頭髮(晒乾,二兩,用壯年人剃下者) 大黃 靈仙 雄鼠糞(各一兩) 川烏 草烏 劉寄奴(各八錢) 土鱉(大者二十個) 羌活 獨活 紅花 當歸 蛇床子 蒼朮 生南星 生半夏 白芥子 桃仁(各一兩)
上十八味,俱切碎。
樟冰(一兩) 甘松 山奈 花椒 豬牙皂 山甲(炙,研) 蓽拔(以上各三錢,不必去油,同乳香炙熱,同眾藥研細) 乳香 白芷(各五錢)
上十味,研極細末。
鮮煙葉汁(一斤,松香六兩收,晒乾) 鮮商陸根汁(一斤,松香六兩收) 鮮鬧羊花汁(半斤,松香三兩收) 鮮艾葉汁(半斤,松香三兩收) 白鳳仙花汁(半斤,松香三兩收) 生薑汁(半斤,松香三兩收) 韭汁(半斤,松香三兩收) 蔥汁(半斤,松香三兩收) 大蒜(四兩,松香二兩收)
用足秤,秤麻油三斤四兩,先將頭發入油,熬至半炷香,再將前藥入油。熬至焦黃色,不可太枯,即濾去渣。入前松香熬化,再將絲綿濾去渣。再熬至油面起核桃花紋,先加入極細密陀僧四兩 再徐徐加入西硫黃末一斤。投此二味時,務須慢慢洒入,不可太多太驟。以滴水成珠,離火待溫,然後摻入細藥攪勻。瓷器收貯,熬時須用桑枝不住手攪,青布攤貼。每張淨藥重四錢,臨時加肉桂末五厘、細辛末二厘。
腳氣
東垣云︰“腳氣實由水濕,然有二焉。南方卑濕,清濕襲虛,則疾起於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飲酒太過,脾胃有傷,不能運化,水濕下流,此內而至外者也。”
腳氣有乾濕不同。如兩脛腫大,名濕腳氣,是為壅疾,不宜驟補,宜雞鳴散疏通其下,不使其壅;若壅既成者,宜砭去惡血,然後服藥,如兩脛不腫,或頑痺、或攣急、或緩縱,名乾腳氣,宜四物湯加牛膝、木瓜、蒼朮、黃柏、肉桂、澤瀉之類主之。二症雖不宜驟補,而三陰受病,上氣喘急,及上入少腹不仁,急宜八味丸補火以利水。外以礬石一兩,酸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之。丹溪以白芥子、白芷等分末,薑汁調敷之。
腳氣症,小腹頑痺不仁,不過三五日,即令嘔吐,名腳氣入心,死症。
治腳氣入心,仲景用腎氣丸通膀胱之氣,安其腎水,不使攻心。巢氏用風引湯,取石性易於下達,勝其濕熱,不使攻心。二方皆為救危之神劑,一治腎氣之虛,一治濕熱之盛,宜憑症擇用之。
診法
脈浮弦起於風,濡弱起於濕,洪數起於熱,遲澀起於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澀澀不調,毒在血分也。夏暑腳膝冷痛,其脈陽濡陰弱,濕溫也。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論冷熱不同
問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熱?答曰︰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故有表裡冷熱。冷熱不同,熱者療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脾受陽毒即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痺。
論腫不腫
凡有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別。於後因他病發動,療之得瘥。後直患嘔吐,而複腳弱。余為診之,乃告為腳氣。病者曰︰“我平生不患腳腫,何因名為腳氣?”不肯服湯。余醫以為初發,狐疑之間,不過一旬而死。故腳氣不得拘定以腫為候。有腫者,亦有不腫者。其以小腹頑痺不仁者,腳多不腫。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克心火故也。
腳氣腫滿
病源,此繇風濕毒瓦斯搏於腎經。腎主水,今為邪所搏,則腎氣不能宣通,水液不傳於小腸,致水氣擁溢腑臟,浸漬皮膚,故腫滿也。
千金翼溫腎湯 主腰脊膝腳浮腫不遂方。
茯苓 乾薑 澤瀉(各二兩) 桂心(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療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腫骨疼者方。
烏牛尿一服一升,日二服,腫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結乃服之。
又方 生豬肝一具細切,以淡蒜齏食之令盡。分再食之。
崔氏療腳氣遍身腫方
大豆(二大升) 桑白皮(一握切) 檳榔(十四枚) 茯苓(二兩)
上四味,和老酒二升煎服。
療腳氣滿小便少者方
檳榔(四升) 大豆(三升) 桑白(一升)
水煎。
徐玉枳實散
宜春秋服,消腫利小便,兼補療風虛冷脹不能食方。
枳實(半斤,炙) 桂心(一尺) 茯苓 白朮(各五兩)
上四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手腳酸痛兼微腫方
烏麻(五升,微熬,研碎)
上一味,以酒一升,漬一宿,隨多少飲之。
唐侍中療苦腳氣攻心 此方正散腫氣極驗。
檳榔(七枚) 生薑(二兩) 橘皮 吳萸 紫蘇 木瓜(各一兩)
水三升,煎服。
腳氣上氣入腹腫方
野椒根一升,酒二升,投安瓶中,泥頭溏,火燒得一沸,然後溫服。
常山甘草湯方
常山(三兩) 甘草(一兩)
若寒熱,日三服。
寒甚陰傷者,腎氣衰微者。
鹿茸 淮山藥 紅棗(各三兩) 地黃 黃 茯苓 丹皮(各二兩) 川附(半斤) 澤瀉(一兩)
水煎服。
千金風引湯
療兩腳疼痺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癰腫方。
麻黃(二兩,去節) 吳萸 秦艽 桂心 人參 細辛 乾薑 防己 川芎 甘草 附子(各一兩) 石膏(二兩) 杏仁(六十枚) 白朮(三兩) 茯苓(二兩) 生蒜 桑枝(各一斤) 鳳仙(二兩)
上諸味杵末,用麻油五斤,將藥浸入油內,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數已足,入潔淨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去渣,將油稱準。每油一斤,封定黃丹六兩,用桃柳枝不時攪之,以黑如漆亮如鏡為度。滴入水內成珠,用布攤貼。(隨時貼此膏應用麝香一分敷在患處)
風引湯(方見《金匱》)
雞鳴散(方見《時方》)
治腳氣第一品藥,不問男女可服。如感風濕流注,腳痛不可忍,筋脈腫者,並宜服之。加鹿茸者,其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