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痙、厥、癲、狂、癇、癱瘓
厥者,從下逆上之病也。(《傷寒論》厥以手足厥冷而言。陽厥用四逆散,陰厥用四逆湯。此主《內經》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及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之旨與《傷寒》不同。)痙者,強直反張之象也。癇者,猝然昏仆,筋脈螈 ,口角流涎,或作牛馬豬羊雞之聲,後人分為五癇是也。(病有間斷故名為癇。)癲者,或歌或哭,如醉如痴,其候多靜而常昏。狂者,語言狂妄,少臥不飢,其候多躁而常醒。癱瘓者,病在筋骨,左癱右瘓,將成廢人。六症醫書分治,其實一厥陰盡之。治得其要,只取數方,捷如影響。蓋厥陰屬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之氣一逆,則諸氣皆逆。氣逆則火發,火發則風生。風生則必挾木勢而害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其歸並於心也。心氣大虛,而不能御之,或從陽化而為狂,或從陰化而為癲。心氣尚未全虛,受其所凌則昏倒,正氣一複而遂瘥。其症有作有止,則為癇。其逆行於內也。或乘腎氣之虛,則為喑痱而為腎厥。或因煩勞以擾其陽,陽亢陰虧而為煎厥;或怒火載血上行,氣血亂於胸中,相薄而厥逆,則為薄厥。或因怫郁不解,陽氣不能四達,手足與身俱冷,(中風身溫,中氣身冷。)則為氣厥。或陽騰絡沸,則為血厥。或因穢濁蒙神,亂其陰陽之氣,則為尸厥。或于飽食之後,適有感觸,胃氣不行,陽並於上,則為食厥。時見吐蛔,則為蛔厥。濕痰上逆,則為痰厥。以及陽衰而陰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則為陰厥。陰衰而陽湊之,令人足下熱,熱甚則循三陰上逆,則為熱厥。其發見於外也,風火迅發,病起於驟然,手足抽掣,角弓反張。或從實化,為無汗之剛痙。或從虛化,為有汗之柔痙。《內經》云︰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醫者可於此而驗風邪之體假焉。土為木克,則聚液而成痰,痰挾風而流注,則左癱而又右瘓。《左傳》云︰風淫末疾。醫者可於此而知風邪之流極焉。凡此六者,症各不同,其源則一。余只以烏梅丸益厥陰之體,以宣厥陰之用。又以風引湯治厥陰風火,痰涎幻變錯雜之病。舉凡治剛痙,用葛根湯,柔痙用桂枝加栝蔞根湯。痙之表症急者,用小續命湯以攻表,痙之裡症急者,用承氣湯以攻裡之類而不效。治寒厥用六物附子湯,熱厥用六味湯,薄厥用蒲黃湯,煎厥用玉女煎、龍薈丸,氣厥用八味順氣湯,血厥用白薇湯,尸厥用蘇合香丸,食厥用加味平胃散,蛔厥用掃蟲煎,腎厥用地黃飲子,痰厥用瓜蒂散之類而不效。治狂用白虎湯、生鐵落飲、涼膈散、滾痰丸。治癲用定志丸、天王補心丹、導痰湯及獨參東加竹瀝、薑汁之類而不效。治癇用龍薈丸、丹礬丸、五癇丸及紫河車丸之類而不效。治癱瘓用二妙散及舒筋保肝散之類而不效者。種種方藥,無不對症,對症而猶不效,其故何也?蓋緣未嘗求于厥陰一經,而信服烏梅丸、風引湯二方神妙也。二方本於仲景,而喻嘉言獨得其旨,但引而不發,淺學人捫索不來,至葉天士則引伸觸類,妙義無窮。若風火犯於上者,(此風火二字即上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之義,勿誤解為外來風火。)不免凌金爍液,用麥門冬湯及瓊玉膏,為補金柔製法。若風火犯於中而為嘔為脹者,用六君子湯去朮加木瓜、薑、芍之類,及附子粳米東加人參,為補脾凝肝法。若風火震動心脾,而為悸為消者,用甘麥大棗湯合龍、牡之屬,為緩其急、鎮其逆法。若少陽相火,挾厥陰風木之威,而乘巔搖絡者,用羚羊、鉤藤、元參、連翹之劑,為熄風清絡法。若肝膽厥陰化風旋逆者,用龍膽、蘆薈、木通、青黛之類,為苦降直折法。若本臟自痛,而體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類,為寒暄各得法。若因母臟之虛,而擾及子臟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龜甲、磁朱,及複脈湯去薑、桂,入雞子黃之屬,為安攝其子母法。至於痿厥之治,(厥陰病風旋陽冒神迷則為厥;陽明病絡空四末不用則為痿。)尤覺神奇,取血肉介類,改湯為膏,謂其力濃重實,填隙止厥最速。凡此之類,雖不明用烏梅丸、風引湯成方,而細味其旨,無一不從此二方神悟出來。甲寅歲,余在吳航書院掌教,嘗與學徒講論,以“讀于無字處,文到有神時”,二句為舉業妙諦,而學醫者,亦必到此境地,方許出而論証也。
脈息
宜實大,忌沉細。漸緩則漸愈,漸數則漸甚。若數而弦緊,及見牢革促代諸脈,難治。
葛根湯(方見《傷寒》)
小續命湯(方見《時方》)
風引湯(方見《金匱》)
桂枝加栝蔞湯(方見《金匱》)
原方加栝蔞,分兩倍於桂芍。
六物附子湯
治寒厥。
附子 肉桂 防己(各二錢) 炙草(一錢) 白朮 茯苓(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六味湯(方見《時方》)
白虎湯(方見《傷寒》)
麥門冬湯(方見《金匱》)
白薇湯(《本事》)
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氣過血遠,陰陽複通,移時方寤,名曰血厥,婦人多有之。
白薇 當歸(各二錢)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杯,煎一杯,溫服。
蒲黃湯
治薄厥。
蒲黃(一兩) 清酒(十六盞熱沃之) 溫服。
八物順氣湯
治氣厥。
白芷 台烏藥 青皮 陳皮(各一錢) 人參(七分) 茯苓 白朮(各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水煎服。
地黃飲子(方見《時方》)
平胃散(方見《時方》)
玉女煎(見頭痛)
瓜蒂散 大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俱見《傷寒》)
附子粳米湯(方見《金匱》)
三才湯(見咳嗽)
涼膈散(方見《時方》) 或加膽南星、石菖蒲,見中見。
舒筋保肝散
治左癱右瘓,筋脈拘攣,身體不遂,腳腿少力,乾濕腳氣,及濕滯經絡,久不能去,宣導諸氣。
木瓜(五兩) 萆薢五靈脂 牛膝(酒浸) 續斷 白僵蠶(炒) 松節 芍藥 烏藥 天麻 威靈仙 黃 當歸 防風 虎骨(酒炒,各一兩)
上用無灰酒一斗,浸上藥二七日,緊封扎,日足,取藥焙乾,搗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浸藥酒調下,酒盡,用米湯調下。
喻嘉言曰︰此治風濕搏結於筋脈之間,凝滯不散,阻遏正氣不得通行之方。
滾痰丸(方見《時方》)
治一切實痰異症,孕婦忌服。
生鐵落飲(方見《三字經》)
治狂妄不避親疏。
定志丸(《千金》)
治言語失倫,常常喜笑發狂。
人參 茯苓(各三兩) 石菖蒲 遠志(甘草湯泡,去骨,一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飲服七十丸,亦可作湯服。血虛加當歸、有痰加半夏、橘皮、甘草、生薑。
五癇丸
治五癇。
朱砂 真珠(各二錢) 水銀 雄黃(各五分) 黑鉛(一兩五錢,用水銀 ,結成砂)
研末,蜜煉丸,如麻子大。小兒每服三、四丸,大人加倍。煎金銀花、薄荷湯送下。
紫河車丸
癲癇多由母腹中受驚,積久失調,一觸而發,遂成此症。此先天受病,故用河車丸,以人乳送下,取同氣相求之義。時賢加當歸、人參各二兩,朱砂五錢,此方如龍骨、龜版、石菖蒲,皆可加入。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洗去血,生搗) 禾米蒸熟,晒乾研末,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五十丸,人乳送下。
當歸龍薈丸(方見《時方》)
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疼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用之。(葉天士云︰動怒驚觸,致五志陽越,莫製狂亂,不避親疏,非苦降之藥,未能清爽其神識也。)
丹礬丸(張石頑)
治五癇甚效。
黃丹(一兩) 白礬(二兩)
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
甘麥大棗湯(葉天士加減方)
治厥發丑寅,陽明少陽之陽震動。
生地 天冬 阿膠 雞子黃 生龍骨 小麥
水煎服。本方原只小麥、大棗、甘草三味,治婦人臟躁,悲哀欲哭。
葉天士方
治驚恐,陽升風動,宿癇遂發,吐痰嘔逆,不言,絡脈失利也。
羚羊角 石菖蒲 膽星 遠志 連翹 鉤藤 天麻 橘紅 水煎服。
小半夏東加白糯米
葉天士云︰衝脈乃陽明所屬,陽明虛則失闔,厥氣上犯莫遏。《內經》治肝不應,當取陽明,製其侮也。暫用通補入府,取乎府以通為補之義。
葉天士藥膏方
案云︰嘗治顧某陰絡空隙,內風掀然鼓動而為厥。余用鹹味入陰和陽,介類有情之潛伏,頗見小效。但病根在下深遠,湯劑輕浮,焉能填隙,改湯為膏,取藥力味重以填實之,亦止厥一法。
鮮鱉甲 龜版 豬脊髓、羊骨髓 生地 天冬 阿膠 淡菜 黃柏 熬膏,早服七錢,午服四錢。
烏梅丸(方見《傷寒》)
統治厥陰諸症,厥熱相間,及蛔厥久利。
柯韻伯曰︰六經惟厥陰難治,其本陰而標熱,其體風木,其用相火。《內經》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治厥陰法也。仲景立方,皆以辛甘、甘涼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方用之者,以厥陰主肝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內經》曰︰木主酸,酸入肝,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黃連瀉心以除痞,佐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腎者肝之母,用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本也。肝欲散,用細辛、乾薑之辛散,以遂其所欲也。肝藏血,用桂枝、當歸之溫潤,所以引其歸經也。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故佐以人參調其中氣,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加蜜為和,少與而漸加之,緩以治其本也。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症之法,叔和編于吐蛔條下,令人不知有厥陰之主方,觀其用藥,與諸症符合,豈止吐蛔一症耶。
癇症續論
王叔和主陽蹺、陽維、陰維、督脈,詳載《脈經》及《李瀕湖奇經考》,宜參觀之。
張石頑云︰晝發灸陽蹺,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夜發灸陰蹺,宜六味丸加鹿膠。
薛氏云︰凡有此症,欲發未發前二三日,先宜看耳後高骨間,有青筋紋,抓破出血,可免其患。
張石頑云︰癇症之發,由腎中龍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從挾助也。惟有肝風,故作搐搦,則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隨逆而吐出於口也。陰氣虛不能寧謐於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於身,則隨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
當歸承氣湯(《秘傳方》)
治男婦痰迷心竅,逾牆越壁,胡言亂語。
當歸尾(一兩) 大黃(酒洗) 芒硝 枳實 濃朴(各五錢) 炙甘草(三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
溫膽湯
絡氏《內經拾遺》云︰癲狂之由,皆是膽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溫膽,亦治癇病。即二陳東加鮮竹茹,枳實各二錢,或調飛礬分半。
磁朱丸(方見《時方》) 治癲、狂、癇如神。
疝氣
疝氣,睪丸腫大,牽引小腹而痛。丹溪云︰專屬肝經。景岳云︰病名疝氣,以治疝必先治氣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俱當兼用氣藥也。
長孫男心典按︰雖有寒、水、筋、氣、血、狐、 七疝之名,其治法不外溫經散寒,除濕行氣,活血、導火、軟堅為主。《別錄》云︰以五苓散加木通、川楝子、橘核、木香統治之,實為簡捷可從。若苦楝子丸,及三層茴香散,為久患不愈者立法。《千金翼》洗方,為暴痛欲死者立法,不可不知。 瘕,即婦人之疝也。
脈息
宜沉實,忌虛弱。
加味五苓散
白朮(炒,三五錢,利腰臍之死血,導濕實脾為君) 茯苓(二三錢,導心與小腹之氣,下行從膀胱而泄)豬苓 澤瀉(各二錢,利水行濕) 木通(一錢入絡止痛又引熱下行) 橘核(三錢,行滯氣為導引之品)肉桂(五分或一錢,溫肝腎,血中氣藥止痛如神,又入膀胱化氣利水) 苦楝子(去核,一錢五分苦降以納諸藥到于患所) 木香(一錢,調氣止痛)
水三盅,煎八分,空心服。或入食鹽一捻,寒甚加附子、乾薑一二錢;熱甚加黃柏、梔子一二錢;濕勝加防己一錢;堅硬如石加昆布一錢、牡蠣 三錢;痛甚加桃仁二錢、穿山甲五片、炒乳香五分。
苦楝子丸
治奔豚、小腹痛、疝氣,如神。
川楝子 茴香(各二兩) 附子(一兩)
三味用酒二升同煮,晒乾為度,焙乾為末,每藥末一兩,入元胡索(三錢,一作五錢) 全蠍(十八個炒) 丁香(十八粒)
共為末,酒煉丸如桐子大。溫酒下五十丸,空心服,如痛甚,煎當歸酒下。
三層茴香丸
治一切疝氣如神。
大茴香(五錢,同鹽五錢炒,和鹽秤一兩) 川楝(淨肉) 沙參 木香(各一兩)
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或鹽湯下,才服盡,接第二料。
照前方加蓽拔一兩、檳榔五錢,共五兩半,依前丸服法;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照前二方加茯苓四兩、附子炮一兩,共前八味重十兩,丸服如前,但每服三錢,雖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蜘蛛散(方見《金匱》)
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
洗陰腫核痛(《千金翼》)
治丈夫陰腫如斗,核中痛。
雄黃末 礬石(研各一兩) 甘草(一尺)
水一斗,煮二升洗之,如神。
淋洗囊腫神效(《錦囊秘方》)
連鬚蔥白頭(一十一根,不必洗淨去土) 川椒 麥冬(炒焦) 地膚子(各一兩)
四味煎湯,淋洗囊上良久,次日再洗;以消為度。
荔枝散(《種福堂》)
治陰中腫大不消。
頂大荔枝核十二三個, 灰存性,以火酒調和糊,吃下即消,若未消,連吃二三服。
眩暈
《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搖也。眩,昏亂旋轉也。皆由金衰不能製木,木旺生風,風動火熾。風火皆屬陽而主動,相搏則為旋轉。《內經》又云︰上虛則眩,是正氣虛而木邪干之也。又云︰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皆言不足為病。仲景論眩以痰飲為先,丹溪宗河間之說,亦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皆言有餘為病。前聖後賢,何其相反如是。余少讀景岳之書,專主補虛一說,遵之不效。再搜古訓,然後知景岳于虛實二字,認得死煞,即於風火二字,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蓋風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則風生而火發,故河間以火風立論也。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究之腎為肝母,腎主藏精,精虛則腦海空而頭重,故《內經》以腎虛及髓海不足立論也。其言虛者,言其病根,其言實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貫,但河間諸公,一于清火驅風豁痰,猶未知風火痰之所由作也。余惟於寸口脈滑,按之益堅者為上實,遵丹溪以酒大黃治之。如寸口脈大,按之即散者為上虛,以一味鹿茸酒治之。寸口脈微者,以補中益氣湯,或黃 白朮煎膏入半夏末治之。然欲榮其上,必灌其根,如正元散及六味丸、八味丸,皆峻補腎中水火之妙劑。乙癸同源,治腎即所以治肝,治肝即所以熄風,熄風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治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難以筆楮傳也。如鉤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潤熄風之品,無不可于各方中出入加減,以收捷效也。
診法
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浮弦為肝風;右手滑實為痰積,脈大是久病,虛大是氣虛。
正元丹(《秘旨》)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陰火上沖,則頭面赤熱,眩暈惡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腹脹急。
人參(三兩,用川烏一兩煮汁收入,去川烏) 白朮(二兩,用陳皮五錢煎汁收入,去陳皮)茯苓(二兩,用肉桂六錢酒煎汁收入,晒乾勿見火,去桂) 甘草(一兩五錢,用烏藥一兩煎汁收入,去烏藥) 黃耆(一兩五錢,用川芎一兩酒煎收入,去川芎) 薯蕷(一兩,用乾薑三錢煎汁收入,去乾薑)
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緩緩焙乾,勿炒傷藥性,杵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紅棗一枚,擘,煎數沸。入鹽一捻,和渣調服,服後飲熱酒一杯,以助藥力。此方出自虞天益《製藥秘旨》,本《千金方》一十三味,卻取烏頭、薑、桂等辛燥之性,逐味分製四君、 、薯之中。較七珍散但少粟米,而多紅棗,雖其力稍遜原方一籌,然雄烈之味既去,則真滓無形,生化有形,允為溫補少火之馴劑,而無食氣之虞。真《千金》之功臣也。
一味鹿茸酒
注云︰緣鹿茸生於頭,頭暈而主鹿茸,蓋以類相從也。
鹿茸(半兩)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
一味大黃散
丹溪云︰眩暈不可當者,此方主之。
大黃酒製三次,為末,茶調下,每服一錢至二三錢。
加味左歸飲
治腎虛頭痛如神,並治眩暈目痛。
熟地(七錢) 山茱萸 懷山藥 茯苓 枸杞(各三錢) 肉蓯蓉(酒洗,切片,四錢 細辛) 炙草(各一錢) 川芎(二錢)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頭痛
景岳云︰頭痛一証,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痛者必因元氣。但暫病者,有外感頭痛,有火邪頭痛。久病者,有陰虛頭痛,有陽虛頭痛。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証而詳察之,不可執也。或寒熱,脈緊,清涕,咳嗽,脊背疼痛者,此寒邪在表而然,治宜疏散,九味羌活湯及茶調散、清空膏主之。或內熱脈洪,頭腦振振,痛而兼脹者,此火邪在裡而然,治宜清降,玉女煎及一味大黃散主之。或因水虧而火動,蒸熱脈弦,痛兼煩躁者,此陰虛血虛而然,治宜補陰,以六味湯、左歸飲,加肉蓯蓉、細辛、川芎主之。或因遇陰則痛,遇寒亦痛,倦怠脈微者,此陽虛氣虛而然,治宜扶陽,以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川芎、八味湯、右歸丸主之。或外感頭痛,當察三陽厥陰。蓋三陽之脈俱上頭,厥陰之脈亦會巔,太陽在後,陽明在前,少陽在側,此又當有所主,亦外感所當辨也。但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為拘耳。至真頭痛者,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或灸百壯,吞黑錫丹,可救十中之一。
脈息
宜浮滑,忌短澀。
九味羌活湯(方見《時方》)
治太陽輕症。
葛根湯(方見《傷寒》)
治陽明。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治少陽。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見《傷寒》)
治少陰。
當歸四逆湯(方見《傷寒》)
治厥陰。
川芎茶調散(《局方》)
治久風化火,頭痛及偏正頭風。
川芎 白芷 羌活 防風 荊芥 薄荷 甘草(炙,各一兩) 香附(童便浸,炒,二兩)為末,食後清茶調服二兩,日三服,婦人產後,黑豆淋酒服,輕者三服,重者五七服效。一本無香附,有細辛五錢。
清空膏
治頭風濕熱上盛,遇風即發。
羌活 黃芩(各一錢,酒炒) 甘草(炙,七分) 防風(一錢) 黃連(五分,酒炒) 柴胡(四分) 川芎(三分)
水煎,入清茶一匙服。
玉液湯(《濟生》)
治眉棱骨痛。
半夏(六錢,湯泡七次,切片,作一服) 生薑(十片)
水煎,去渣。納沉香末少許服。
玉女煎(《景岳》)
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大,頭痛,牙疼,失血等症。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麥冬(二錢) 知母 牛膝(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玉真丸(《本事》)
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調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石堅。
硫黃(二兩) 石膏( ) 半夏(湯洗) 硝石(各一錢五分)
為末,生薑汁糊丸,如梧子大,陰乾。每服二十丸。或薑湯或米飲下,更灸關元穴百壯。
補中益氣湯(方見《時方》)
當歸補血湯(方見《時方》)
治血虛頭痛。
按︰加鹿茸三錢,沙參五錢,黃酒半杯煎,更效。
又方,只用當歸二兩,黃酒四杯,煎一杯半,分兩服效。
加味左歸飲(方見《時方》)
治腎虛頭痛如神,此余鄉前輩胡先生新定方也。
清震湯(《保命》)
治雷頭風,頭面疙瘩,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錢) 蒼朮(四錢) 荷葉(一個)
水煎,食後服。
頭風摩散(方見《金匱》)
治大寒犯腦頭痛。
止痛太陽丹(《奇效》)
天南星 川芎(等分)
為末,同蓮鬚、蔥白作餅,貼太陽痛處。
秘方貼頭痛風熱病大黃
朴硝(等分)
為末,用井底泥捏餅,貼兩太陽穴。
氣攻頭痛方(《奇效》)
蓖麻子、乳香各等分,搗成餅,貼太陽穴。如痛止,急於頂上解開頭發出氣,即去藥。
透頂散(《本事》)
治偏正頭風,遠年近日皆效。並治鼻塞,不聞香臭。
細辛(三莖) 瓜蒂(七枚) 丁香(七粒) 粳米(七粒,一作赤小豆) 龍腦(半分) 麝香(一分)
研末。置小口罐中,緊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隨左右,搐一豆大於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後再搐。
按︰此本《金匱》納藥鼻中取黃涎之法。酒客多濕頭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頭風,以生萊菔搗汁,令患者仰臥,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頭風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陽陽明之絡,以毫針刺痛處數穴,立效。
張石頑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兩,晚蠶砂二兩,僵蠶如患年歲之數。以
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鍋中以濃紙糊滿,中間開錢大一孔,取藥氣熏蒸痛處,每日一次。雖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發。平時置新鮮木瓜于枕邊,取香氣透達,引散肝風,亦良法也。
簡易方
頭風腦中空痛,用川芎、當歸各三錢,共研末,黃牛腦一個和勻。分三次,熱酒送下。
盡醉臥,醒即愈。
頭風諸藥不效,用大附子一只切片,同綠豆一升。(今用二盞。)煮熟,去附子,但服綠豆及汁,即愈。
生薑貼法(《種福堂》)
治太陽風寒頭痛,及半邊頭痛。
生薑三片,將桑皮紙包好,水濕,入灰中煨熱,乘熱將印堂、兩太陽各貼一片,以帶纏之,立愈。
桂麝太陽膏(《種福堂》)
治風寒半邊頭痛。
肉桂心(一分) 麝香(二厘) 人言(一厘) 細辛 辛夷(各五厘) 胡椒(十粒)
共為末,用棗肉搗丸,如豌豆大一粒,放膏中心,貼準太陽穴內,一日見效。如壯年火盛者,愈後服黃芩、大黃瀉火,則痛自愈。
白芷細辛吹鼻散(《種福堂》)
治半邊頭痛。
白芷 細辛 石膏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上各味等,為研細末。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