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二

咳嗽

肺如華蓋,司呼吸以覆臟腑。凡五臟六腑外受之邪氣,必上干於肺而為咳嗽,此咳嗽之實証也;凡五臟六腑損傷之病氣,亦上熏於肺,而為咳嗽,此咳嗽之虛証也。病源婁氏《綱目》,繁而難從。今照《景岳全書》,只以虛實分之,甚見簡括。何謂實証?外受之邪,非寒邪即熱邪也。表寒則脈浮,帶弦帶緊,頭痛身痛,或鼻塞時流清涕。輕者六安煎,重者金沸草散,及小青龍湯主之。裡寒者脈沉細,真武湯去生薑,加乾薑、五味、細辛主之。熱輕則脈洪而長,或浮數而有力,口渴面紅,溺赤而短者,瀉白散加減主之,重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寒熱往來而咳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乾薑主之。

六安煎(方見《三字經》)

金沸草散

旋複花(二錢) 荊芥 前胡 麻黃 白芍 半夏(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活人方》有茯苓、細辛,無麻黃、白芍)

何謂虛証?咳嗽為癆傷之漸,非氣虛即精虛也。氣虛者,羸瘦怠倦,少食痰多,言微,脈微細,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主之。如乾薑、五味、細辛、阿膠、半夏、二冬、二母、紫菀之類,隨宜加入。精虛者,面色黯,口燥舌乾,乾咳痰稀氣喘,腰膝酸痛,或面色浮紅,晝輕夜重,脈浮數而虛。右尺脈弱者,八味丸;左尺脈弱者,六味丸。二方俱宜加入麥冬、五味、阿膠、胡桃之類,為標本同治之法。大抵氣虛証是得之勞役飢飽過度,及思慮傷脾所致。氣不化精,陽病必及於陰,精虛証是得之色欲過度,或先天不足。少年陽痿之人,精不化氣,陰病必及於陽。感春溫之氣而咳嗽,宜加玉竹;感夏令暑氣而咳嗽,宜加石膏、麥冬、五味之類;感秋令燥金之氣而咳嗽,用喻嘉言清燥湯,神效;感冬寒之氣而咳嗽,無汗宜金沸草散,有汗宜桂枝湯,加濃朴一錢五分、杏仁二錢、半夏一錢五分。又三焦虛嗽,宜溫肺湯;中焦虛嗽,宜六君子湯,加乾薑、細辛、五味子;下焦虛嗽,宜七味丸加五味;三焦俱虛,宜三才湯。

喻嘉言清燥救肺湯

治憤郁喘嘔,鬱痰加川貝母。

三才湯

天冬(二錢) 熟地(三錢) 人參(一錢)
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歸脾湯 六君子湯 六味丸 八味丸(各見《時方》)

溫肺湯

陳皮 半夏 酒芍 乾薑 炙草(各一錢) 杏仁(去皮尖) 肉桂(或用桂枝) 五味 細辛(各五分)
水煎服。(《仁齋方》有阿膠,無芍藥)

脈法

浮緊屬寒,浮緩屬風,浮數屬熱,浮細屬濕,浮澀屬房勞,浮滑屬痰。浮大者生,沉小者危。弦疾者胃氣敗。

采《聖濟》五臟諸咳嗽

論云︰《內經》謂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吐血;心咳之狀,咳而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痛喉痺;肝咳之狀,咳而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脾咳之狀,咳而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五臟之咳,久而不已,乃傳六腑;六腑之咳,《內經》論之詳矣。

杏子湯(《聖濟》)

治咳嗽晝減夜增,不得眠,食即吐逆。

杏仁(去皮尖) 半夏 桑白皮 白蒺藜 百合 麻黃(去根節) 柴胡 白石脂 款冬花 枳殼 肉桂(去粗皮) 紫菀 旋複花 川貝母(以上各五分) 糯米(三錢) 生薑(二片) 水煎服。

蛤蚧丸(《聖濟》)

治久咳嗽喘急。

蛤蚧(一對,酥炙) 半夏 杏仁(去皮尖 研,各一兩) 栝蔞(大者二枚 去子 取肉 蒸 餅) 阿膠(蛤粉炒) 人參(各五錢) 青皮(去白,二錢五分) 乾薑(湯泡,二兩)
上共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空心米湯送下二十丸。

五靈脂湯(《聖濟》)

治肺咳及諸咳。

五靈脂 馬兜鈴(各一錢) 人參 五味 炙甘草 桑白皮 陳皮 杏仁(去皮尖,各五錢) 生薑(二片)
水煎空心溫服。

人參桔梗散(《聖濟》)

治心咳嗽,咽喉腫痛。

人參(五分) 桔梗(二錢) 茯苓 牛蒡子(炒,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七分)
共為末,薑湯空心下(二錢,日三。)

木乳散(《聖濟》)

治肝咳嗽,兩脅下滿。

木乳(即皂莢樹根皮,酥炙,三兩) 杏仁(去皮尖,研) 貝母(去心,各三兩)炙甘草(一兩)
共為細末。薑橘湯送下二錢。

半夏陳皮湯(《聖濟》)

治脾咳嗽。

半夏 陳皮 杏仁(去皮尖) 赤茯苓 柴胡 麻黃(去根節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一片)
水煎,空心溫服。

四味散(《聖濟》)

治腎咳嗽。

補骨脂(炙) 牽牛子(半生半炒)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郁李仁(五錢) 共研末。茶送下二錢。

黃耆散(《聖濟》)

治大腸咳嗽。

黃耆 人參 白茯苓 桑白皮(各一錢)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滾湯下三錢。

鹿角膠湯(《聖濟》)

治大腸咳嗽。

鹿角膠 杏仁(去皮尖) 甘草 半夏(薑汁炒) 麻黃(去根節,各一錢) 生薑(三片) 水煎,空心溫服。

痰飲

王節齋曰︰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余又從而續之曰︰“痰之成,氣也,貯於肺。(俗云︰治痰先治氣,謂調其肺氣,使之清肅下行也。又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此六語,堪為痰病之綱領。大抵脾肺分其虛實,腎臟辨其水火。肺實者,肺有邪也。若非寒邪,即火邪。寒邪,六安煎、小青龍湯。火邪,清肺飲、清燥救肺湯治之。肺虛者,本臟自虛,治節不行,而痰聚之。或從脾以治之,為扶土生金之法。或從腎以治之,為補子救母之法。蓋肺,天也,脾,地也,地氣上升,則天氣下降。肺,天也,腎,水也,天體不連地而連水。《內經》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氣也。脾土太過,氣滯郁熱而生痰,宜王節齋化痰丸主之。脾土不及,氣虛不運,食少化遲而生痰者,宜六君子湯、理中東加半夏、茯苓、枳實主之。腎具水火,趙養葵曰︰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虛不能製水,則水不歸源,上泛濫為痰,是無火也,故用八味丸以補腎火。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於腎者,猶龍火之出於海,龍興而水附;動於肝者,猶雷火之出於地,疾風豪雨,水隨波湧而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丸補水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也。然則有火之痰,與無火之痰,何以辨之,曰︰無火者,純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為別耳。

長孫男心典按︰痰起於腎,而動於脾,聚於肺,分之則有上中下之殊,合之則一以貫之也。痰者,水也,治腎是使水歸其壑,治脾是築以防堤,治肺是導水必自高源也。

化痰丸(方見《三字經》)

王節齋曰︰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然以之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鬱痰,結成粘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此方開其郁,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凝結之痰,緩以治之。

六味丸 八味丸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各見《時方》)

理中丸(方見《傷寒》)

清肺飲

貝母(去心) 桔梗 橘紅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杏仁
水煎服。

仲景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後人不明四飲之義,加留飲為五飲,不知留飲即痰飲也。)

次男元犀按︰仲景《金匱要略》,分辨詳盡,方治神奇,學人宜細心體認。今為初學立法,難以語上,不得不俯以從時,而尋其簡要,只四字可以蔽其義,曰︰微甚虛實。微甚者,以病勢而言;虛實者,以病患之身體而言也。飲之微者,小青龍驅之於外,真武湯鎮之於內,再以倍朮丸以燥之,五苓散以利之,桂苓朮甘湯以化之,可以收功矣。飲之甚者,邪伏於背俞高處,內與中氣相通,外與表氣相接,故邪動即大隊俱起,勢如伏兵,此當表裡並治,宜小青龍湯,又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湯治之。又當上下分治,喘不能息,氣閉上也。宜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腹滿腸間有水,氣閉于下也,宜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如飲甚內痛,必用十棗湯之峻,方可搗其巢穴,此治飲之大略也。又當察其人之虛實,以為用藥輕重緩急之準。

葉天士曰︰飲為陰邪,非離照當空,氛霧焉能退避。若以地黃、五味陰藥,附和其陰,則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製,宜附子、人參、茯苓、大棗配生薑汁,除陰維陽為妙。

次孫男心蘭按︰葉天士此論,為飲症之虛者而言。

又仲師云︰微飲氣短,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此二句可為治虛飲之法。

仲景治痰飲咳嗽諸方,列喘症門,宜細心研究。

倍朮丸

白朮(炒二兩) 桂心 乾薑(炒,各一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加至三十五丸,食前服。

小青龍湯 五苓散(方各見《傷寒》)

木防己湯(方見《金匱》)

開三焦水結,通上中下之氣屬虛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水邪實結,愈而複發。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於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於後,濁者從大便而下,此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

腎氣丸

苓桂朮甘湯

治胸脅支滿目眩,並治飲邪阻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甘遂半夏湯

治飲邪流連不去,心下堅滿。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於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堅以芍藥之苦,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以相使,此苦堅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斯之謂歟?

尤氏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白芍、白蜜不特安中。亦緩毒藥耳。

十棗湯

治懸飲內痛,亦治支飲。

大青龍湯

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熱者,宜此涼發之。

澤瀉湯

支飲雖不中正,而迫近於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轉而乍見眩黑也,宜此湯主之。

濃朴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支飲原不中正,飲盛則偏者,不偏故直驅之從大便出。)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支飲不得息。

小半夏湯(各方見《金匱》)

治心下支飲,嘔而不渴。

茯苓飲(《外台》)

治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証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橘皮(一錢二分五厘) 生薑(二錢)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三因》白散(方見《三字經》)

梨藕汁膏

治痰嗽諸虛,奇驗如神。

梨汁 藕粉 蘿卜汁 生薑 人乳 白糖 砂糖 童便(各四兩)
將八味放瓷瓶內,用炭火熬煎至一斤為止,每日空心百滾湯調下四五錢,服完即愈,能常服則精神強健,永無虛損。

款冬冰糖湯

小兒吼嗽,並大人咳嗽方。

款冬花(三錢) 晶糖(五錢)
將二味放茶壺內,泡湯當茶吃,自然漸愈。

海浮石滑石散

治小兒天哮,一切風濕燥熱,咳嗽痰喘,並治大人等症。

海浮石 飛滑石 杏仁(各四錢) 薄荷(二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用百部煎湯調下。

人參冬梨方

治痰火骨蒸,吐血,不足之証,重十服八服即愈。

人參 天冬 麥冬(各一錢五分) 茯苓(五分) 杏仁(二枚,去皮尖) 紅棗(二枚,去核) 蓮子(六枚,去皮心) 人乳(二匙) 白蜜(三匙) 大甜梨(一個,削刀挖去心)
將前藥製碎,納梨內,仍以梨蓋蓋之,用綿紙封固,飯上蒸熟,日間吃其藥,臨臥吃此梨。

青黛蛤粉丸

治咳嗽吐痰,面鼻發紅者,一服即愈,其效如神。

青黛(水飛極細,晒乾,再研,用三四錢) 蛤粉(三錢)
二味煉蜜為丸,如指頭大,臨臥口噙三丸。

枇杷蜜湯

治痰火。

用枇杷五十葉,去毛,水五十杯,煎至五六杯,再重湯燉至三四杯,每藥三茶匙,冬蜜一茶匙調下。

薑糖湯(各方見《種福堂》)

治老人上氣喘嗽,不得臥。

生薑汁(五兩) 黑砂糖(四兩)
用水煎二十沸,時服半匙,漸漸咽之。

五味子湯

治傷燥,咳唾中有血,牽引胸脅痛,皮膚乾枯。

五味子(五分,研)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竹茹 桑根皮 續斷(各一錢) 生地(二錢) 赤小豆(一撮)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長孫男心典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錢,囫圇不研,最能退熱補肺,但有寒熱往來忌之。去續斷、赤豆、地黃,加葳蕤、門冬、乾薑、細辛,亦妙。

麥門冬湯(各見《千金》)

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麥冬(二錢,去心)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 紫菀茸 竹茹(各一錢) 麻黃(七分,去根節) 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研) 生薑(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喘促

喘症最重而難醫。吾觀庸醫凡遇喘症,必投蘇子降氣湯一二劑;不愈,即用貞元飲治之;不愈,即加沉香、黑鉛、磁石、牛膝之類。曰︰吾遵景岳法施治,無如其病深弗效也。斯說也,倡之於某老醫,今已傳為成矩,誠可痛恨。余即以景岳之說正之。景岳曰︰喘有虛實。實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湧,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論中未嘗不以風寒燥火怒氣痰飲分別而治之。又曰︰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皇皇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降,勞動則甚,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論中未嘗不以老弱久病,脾肺腎臟大虛,及血後汗後、婦人產後等症,臚列而分治之。其中不無語病者,蓋未研究《傷寒論》、《金匱》之旨,而徒涉獵醫書,無怪其有膚淺處、有似是而非處也。余俯從時好,即景岳虛實兩語,而參以古法,羅列經方及妥當時方,以為臨症擇用。

實喘方

越婢加半夏湯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脈浮大者。

小青龍湯

肺脹咳而上氣,心下有水氣,脈浮者。

桂苓五味甘草湯

小青龍湯雖治寒飲咳嗽上氣之良方,而下虛之人,不堪發散,動其沖氣,急用桂苓伐腎邪,五味斂肺氣,以輯其火,甘草調中氣,以製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加薑辛湯(方各見《金匱》)

既藉桂苓之方,下其沖氣,而反更咳胸滿者,是寒邪貯胸,雖用桂而邪不服,嫌其偏於走表而去之。加乾薑、細辛,取其大辛大熱,以驅寒泄滿也。

《金匱》法,前症兼冒而嘔者,加半夏以驅飲,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前症兼形腫者,是肺氣滯而為腫,加杏仁利之,名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前症又兼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其面,加大黃三錢以利之。(脈氣不利,滯於外而形腫,滯於內而胃熱,既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氣,複以大黃利其胃中之熱。)名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大黃湯。

徐忠可曰︰仲景數方,俱不去薑、辛,即面熱亦不去薑、辛,何也?蓋以薑、辛最能泄滿止咳,凡飲邪未去,須以此二味刻刻預防也。

桂枝加濃朴杏仁湯(方見《傷寒》)

喘家主之,太陽病下之,微喘,以此解表。

射干麻黃湯

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者。

皂莢丸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稠痰粘肺,非此方不能清滌稠痰矣)

葶藶大棗瀉肺湯

肺因支飲滿而氣悶,氣閉則呼吸不能自如,此方苦降以泄實邪。

十棗湯

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

喻嘉言曰︰五飲之中,獨膈上支飲,最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無外邪而支飲漬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況支飲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氣逆沖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飲之故,而令外邪可內,下邪可上,不去支飲,其咳嗽終無寧宇矣。

麥冬湯(方各見《金匱》)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此方主之。

瀉白散

治肺火喘嗽。

四磨飲

治七情氣逆而為咳,並治一切實喘。

蘇子降氣湯(方各見《時方》)

治痰嗽脹滿喘促,上盛下虛。

紫蘇湯(《聖濟》)

治卒氣短。

紫蘇(四錢) 陳皮(一錢) 紅棗(二枚)
水酒煎服。

虛喘方

加味六君子湯

治肺脾虛寒,痰嗽氣喘。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甘草(炙) 乾薑(各一錢) 細辛(八分) 五味(七分)
水煎服。

參附湯

治元氣虛脫,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氣短欲絕。

愚按︰此上中下俱脫之症。若中焦脾氣脫者,以白朮一兩代人參,名朮附湯;上焦肺氣脫者,以炙黃 一兩代人參,名 附湯,但黃 輕浮,必加麥冬三錢,五味一錢以納之;下焦腎氣脫者,以熟地黃一兩代人參。但熟地性滯,非痰所宜,且功緩,非急症所倚,須加茯苓四錢導之,方為穩當。觀仲景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真武湯三方,皆以茯苓為君,皆治汗出不止。蓋以汗之大泄,必引腎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鎮之。此以平淡之藥,用為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黑錫丹

治脾胃虛冷,上實下虛,奔豚,五種水氣,中風痰潮危症。

喻嘉言曰︰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証,捨此再無他法之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帶隨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藥,且欲吾身元氣溫養其藥,藉手效靈,厥功歷歷可紀。

徐靈胎曰︰鎮納元氣,為治喘必備之藥,當蓄在平時,非一時所能驟合也。

六味丸(方各見《時方》)

治腎陰虛不能納氣者,加麥冬五錢、五味一錢。

腎氣丸(方見《金匱》)

治腎陽虛不能納氣。

全真一氣湯(《馮氏錦囊》)

治上焦虛熱,下焦虛冷,此方清肅在上,填實在下之法。

熟地(一兩)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另燉調複) 麥冬 牛膝(各二錢) 冬白朮(炒,三錢) 五味(七分) 附子(一錢,須重用)
水煎服。

枸杞湯(方見《時方》)

治氣短。

貞元飲(見《三字經》)

余推景岳製方之意,以氣為陽,血為陰。大汗亡血,產後及熱病之後,血虛則氣無附麗。孤陽無主,時見喘促,故以此飲濟之緩之。其要旨在“濟之緩之”四字,今人順口讀過,便致許多誤事。蓋陰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潤以濟之,猶恐濟之不及濟,故加當歸以助其濟之之力;呼吸氣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緩之,猶恐緩之不能緩,故用至二三錢,以成其緩之之功。

熟地(三五錢至一兩) 當歸 炙草(各二三錢)
水煎服。

長孫男心典按︰氣為夫,血為妻。無妻夫必蕩,自然之勢也。此方補血為主,使氣有歸附,漸漸而平,緩劑也。今人于真陽暴脫、氣喘痰湧危症,不知議用附子湯、真武湯及黑錫丹等藥,而以貞元飲投之,則陰霾沖天,痰涎如湧,頃刻死矣。此方入經,不能入腎,不可不知。

真武湯

治水氣咳嘔,小便不利,四肢腫,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飲。因仲景雲“短氣皆屬飲”一語,悟出無數方法,藥到病瘳,指不勝屈。方知取法貴上也。真武為北方水神。以之名湯者,借以鎮水也。附子辛熱,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白朮之溫燥建中土,則水有所製;附子得生薑之辛散,于補水中寓散水之意;白朮合茯苓之淡滲,于製水中寓利水之道;尤妙在芍藥之苦降,以收真陽之上越。蓋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借其性味,亟令陽氣歸根於陰也。

附子湯(方各見《傷寒》)

此方即真武湯,去生薑加人參,其補陽鎮陰。分歧只一味與分兩略殊。學人讀古人書,必於此處究心,方能受益。

《金匱》云︰氣短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甘朮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飲邪阻礙呼吸,故氣短。但呼吸幾微之介,不可辨。若呼之氣短,是心肺之陽有礙,宜苓桂朮甘湯以通其陽,陽氣通,則膀胱之氣竅利矣;若吸之氣短,是肝腎之陰有礙,宜腎氣丸以通其陰,陰通則少陰之關開矣。

按︰氣短分及呼吸,其旨微矣。

脈息

宜浮滑,忌短澀。景岳曰︰微弱細澀者,陰中之陽虛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虛者,陽中之陰虛也。微弱者順而易醫,浮空者險而難治。

哮症

《聖濟總錄》曰︰呷嗽者,咳而胸中多痰,結於喉間,與氣相系,隨其呼吸,呀呷有聲,故名呷嗽。宜調順肺經,仍加消痰破飲之劑。

次男元犀按︰痰飲咳嗽喘証,俱宜參看。

射干丸(方見前用)

治久呷嗽,喉中作聲,發即偃臥不得。

杏仁丸(《聖濟》)

治呷嗽有聲。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各一兩) 大黃(蒸) 牙硝(熬,各五錢)
共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薑湯送下二十丸。

紫菀杏仁煎(《聖濟》)

治肺臟氣積,呷嗽不止,因肺虛損,致勞疾相侵,或胃冷膈上熱者。

紫菀 酥(各二兩) 貝母 薑汁(各三兩) 大棗(去皮核,半斤) 五味 人參 茯苓 甘草 桔梗 地骨皮(洗,各一兩) 白蜜(一斤) 生地汁(六兩)
共末,與蜜生地汁同煎,器盛三五次,成飴煎,仰臥含化一匙,日二服。

驚悸

有所觸而動曰驚,無所觸而動曰悸,凡怔忡 惕,皆其類也。高鼓峰曰︰此心血少也。起於腎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劑歸脾湯去木香,加麥冬、五味、枸杞,吞都氣丸,(楊乘六云︰治怔忡大法。無逾此旨。)如怔忡而實,挾包絡一種有餘之火,兼痰者,則加生地、川貝母、黃連之類以清之。

胡念齋曰︰雖緣心血不足,然亦有胃絡不能上通者,有脾脈不能入心者,有宗氣虛而虛裡穴動者,有水氣凌心者,有奔豚上乘者,治法不甚相遠。惟水氣與奔豚,當另法治之。

孫男心典按︰水氣凌心,輕則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以泄之,重則用茯苓甘草湯安之,再重則用真武湯鎮之。奔豚用桂枝東加桂主之,或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脈息

不論浮沉遲數虛實大小,最忌促結代數。

方藥

桂枝加桂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王晉三曰︰腎氣奔豚,治宜泄之製之。茯苓、桂枝通陽滲泄,保心氣以御水凌。甘草、大棗補土以製水泛,甘瀾水緩中而不留,入腎而不著,不助水邪,則奔豚臍悸之勢緩。是湯即茯苓甘草湯。惡生薑性升而去之。其義深切矣。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金匱》)

真武湯(方見《傷寒》)

都氣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一兩。(見《實在易》。)

歸脾加梔子丹皮湯(方見《時方》。)即歸脾東加山梔、丹皮(各一錢)。

血症

朱丹溪云︰血隨火而升降。凡治血症,以治火為先,然實火、虛火,燈燭之火,龍雷之火,不可不辨。何謂實火?外受風寒,郁而不解,醞釀成熱,以致大吐大衄,脈浮而洪,或帶緊,宜用蘇子降氣湯,加荊芥、茜草根、降真香、玉竹之類以解散之。如風寒鬱而不解,以成內熱,或陽臟之人,素有內火,及酒客蘊熱、大吐大衄、脈洪而實、或沉而有力,宜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以涼瀉之。四生丸雖是止血通套藥,然止血之中,兼有去瘀生新之妙,所以可用。今人於此症,不敢用大苦大寒之品,而只以止血套藥,如黑梔子、白芨末、百草霜、三才東加藕節之類。似若小心,其實姑息容奸,釀成大禍。(止血而不去瘀,則瘀血停滯,而為發熱咳嗽皮肉甲錯,成乾血勞症。仲景所以有 蟲、水蛭、虻蟲、大黃之治法。)蓋此症火勢燎原,車薪之火,非一杯之水所可救。芩、連、梔、柏及大黃之類,補偏救弊,正在此時。俟火勢一平,即以平補溫補之藥維之,所謂有膽由於有識也。凡此之類,俱宜釜下抽薪,而釜中之水,無沸騰之患矣。

四生丸

蘇子降氣湯

何謂虛火?勞役飢飽過度。東垣謂之內傷,以補中益氣湯主之。思慮傷脾,倦怠少食,肌肉瘦削,怔忡不寐,薛立齋以歸脾湯主之。東垣云︰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進一分,則火退一分,所謂參、耆、甘草為瀉火之良藥是也。此症吐血咳血,必積漸而來,以至盈盆盈斗,脈必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必以前湯及當歸補血湯,峻補其虛,虛回而血始止。況血脫益氣,古訓昭然。脫血盈盆盈斗,若用柔潤之藥,凝滯經絡,鮮克有濟。必以氣分大補之品,始可引其歸經,此余屢試屢驗之法也。又有脈細小而手足寒冷,腹痛便滑,此虛寒之症,《仁齋直指》所謂陽虛陰必走是也,以理中東加木香、當歸主之。若泥於諸血屬火之說,而用涼血止血套藥,止而複來,必致不起,可不慎哉。

補中益氣湯

歸脾湯

次男元犀按︰白芍易木香,是高鼓峰法,以建中湯得來,妙不可言。或加五味五分,麥冬二錢,血不止,加梔子、茜草各一錢。

當歸補血湯
以上三方,宜因症加減。如血不止,外以白芨三錢、藕節三錢。研末,以藥汁送下三錢即止。蓋凡藥必由胃而傳化諸經,而此散能直入肺竅而止血也。或另用童便送下四錢亦妙。

何謂燈燭之火?人身陰陽,曰水曰火,水火之宅,俱在兩腎之中。如先天不足,腎水素虛,又兼色欲過度,以竭其精,水衰則火亢,必為咳嗽、吐血、咳血等症。其脈浮虛而數、或澀而芤。外症乾咳骨蒸,口舌生瘡,小便赤短。如燈燭之火,油盡而自焚。治之之法,忌用辛熱,固不待言。即苦寒之品,亦須切戒。蓋以腎居至陰之地,若用寒涼,則孤陰不生。而過苦之味,久而化火,俱非陰虛症所宜也。須用甘潤至靜之品,補陰配陽。趙養葵云︰燈燭之火,雜一滴水則滅。(指苦寒之物。)惟以六味丸養之以膏油。余每於水虛火亢之重症,用大補陰丸,多收奇效。

大補陰丸(方各見《時方》)

此方滋陰降火,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勿以知柏之苦寒而疑之也,余向亦不能無疑,後讀《名醫方論》,極有發揮,遂信用之。

何謂龍雷之火?腎中相火不安其位,以致煩熱不寧,舌燥口渴,為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其脈兩寸洪大,過於兩關。兩關洪大,過於兩尺,浮按洪大,重按濡弱如無。宜用景岳鎮陰煎、馮氏全真一氣湯、七味丸、八味丸主之。蓋龍雷之火,得雨而愈熾,惟桂附辛熱之藥,可以引之歸原,所謂同氣相求是也。

鎮陰煎(《景岳》)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

熟地(一二兩) 牛膝 澤瀉(各二錢) 附子 肉桂 炙草(各一錢)
水煎,溫服。如熱甚喉痺,以水浸冷服。此方使孤陽有歸,則血自安。

八味丸(方見《時方》)

去附子名七味丸。

全真一氣湯(馮氏)

滋陰降火之神方。

熟地(一兩)冬白朮(人乳拌,蒸晒,二三錢) 麥冬(三錢)附子(一錢) 牛膝(二錢) 五味(八分) 人參(二、三錢或七八錢,用開水別燉調入)
水煎服。

咳血、唾血、吐血,方書分別肺胃等症,何庸陋之甚也。凡吐血、衄血、下血,一切血症,俱不必瑣分。惟認其大綱,則操縱自如。

下血之方甚多。火盛者,以苦參子九粒,或十四粒,去殼取仁、勿破,以龍眼肉包好,開水送下甚效。又於血症諸方中,擇其應用者,再加槐花、地榆各三錢、黃芩一錢為使。

下血症屬火固多,而虛寒亦複不少。宜以景岳壽脾煎,或聖朮煎加黑薑服之。又常服黑地黃丸甚妙。

仲景以先便後血為遠血,用黃土湯。先血後便為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神驗。

黃土湯

治下血,並治吐血衄血如神。

赤小豆散(方各見《金匱》)

治下血,先血後便為近血。

又婦人血崩方,不外惜紅煎加減。如未效,即宜大溫大補,黃耆、白朮可用二、三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方效。(惜紅煎見婦人門。)

又男婦尿血,(不痛為尿血,痛為血淋。)以六味東加血餘灰一兩,煎好,入生藕汁服。亦有氣虛者,當歸補血湯為主。挾熱者,加竹葉、梔子主之。挾寒者,加附子主之。

脈息

失血脈芤,或兼澀象。轉緊轉危,漸緩漸愈。虛微細小,元氣不支。數大浮洪,真陰不足。雙弦緊疾,死期可決。

喻嘉言龍雷之火論

龍雷之火,潛伏陰中,方其未動,不知為火也。及其一發,暴不可御,以故載血而上溢。蓋龍雷之性,必陰雲四合,然後遂其升騰之勢。若天清日朗,則退藏不動矣。故凡涼血清火之藥,皆以水製火之常法,施之於陰火,未有不轉助其虐者也。吾為大開其局,則以健脾中之陽氣為一義。健脾之陽,一舉有三善也︰一者,脾中之陽氣旺,如天清日朗,而龍雷潛伏也。一者,脾中之陽氣旺,而胸中窒塞之陰氣,則如太空不留纖翳也。一者,脾中之陽氣旺,而飲食運化精微,複生其已竭之血也。況乎地氣必先蒸土為濕,然後上升為云。若土燥而不濕,地氣於中隔絕矣,天氣不常清乎。古方治龍雷之火,每用桂附引火歸元之法。然施之於暴血之症,可暫不可常。蓋已虧之血,不能製其悍,而未生之血,恐不可滋之擾耳。究而論之,龍雷之火,全以收藏為主,以秋冬則龍雷潛伏也。用收藏藥不效,略用燥烈為響導,以示同氣相求之義則可。既已收藏,豈敢漫用燥烈乎?夫大病須用大藥,大藥者,天地春夏,而吾心寂然秋冬是也。昔人逃禪二字甚妙,夫禪而名之曰逃,其心境為何如哉。學人若此症,必以崇土為先,土濃則濁陰不升,而血患自息,萬物以土為根,元氣以土為宅,不可不亟講矣。

荸薺酒飲

治大便下血。

荸薺搗汁半盅,將好酒半盅沖入,空心溫服。

旱蓮丸

治大便下血虛弱者。

旱蓮草陰乾為末,以槐花煎湯,調炒米粉糊丸如桐子大,每日服五錢,以人參五分煎湯下,二服即愈。

牛膝酒煎

治男子莖中痛,及婦人血結少腹痛。

牛膝一大握;酒煮飲之。

旱蓮車前汁(各方見《種福堂》)

治小便下血。

旱蓮草 車前子(各等分)
將二味搗自然汁,每日空心服一杯。

桂扁豬臟飲(《種福堂》)

治大便下血,日夜數次,歷年久病,服之立愈。

雄豬臟一條,洗淨,桂圓肉二兩,鮮白扁豆花四兩。
將二味搗爛,用白糯米拌和,裝入豬臟內,兩頭扎住,砂鍋內燉爛。忌見鐵器。然後將人中白炙脆,研末蘸吃,用醬油蘸吃亦可。不論吃粥吃飯,空心皆可吃,吃四五條即愈。

甘草青鹽丸

治大便下血。

甘草(一斤) 青鹽(四兩)
將甘草研細末,用滾水沖入青鹽,將青鹽水煉甘草末為丸,如桐子大,早晚服之,無不見效。

甘草乾薑湯

理中湯(方各見《傷寒》。)
加木香、當歸各等分。

瀉白散(方見《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