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消渴

消渴一症。責在於下。腎水虧虛。則龍火無所留戀。而游行於中上。在胃則善食易飢。在肺則口渴喜飲。亦有渴而不善食者。亦有善食而不渴者。亦有渴而亦善食者。火空則發是也。若火灼在下。耳葉焦而面黑。身半以下。肌肉盡削。小便所出。白濁如膏。較之上中二消為尤甚。亦有上中二消。而及於下消者。勿泥看也。治法壯水生津。製火保元。而尤 於救脾胃。蓋水壯則火熄。土旺則精生。真火歸原。在上則肺不渴矣。在中則胃不飢矣。在下則肉不消矣。倘補陰之法不應。正治之法不效。不得不從反佐之法。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投八味救脾胃之藥。亦不可缺也。但白朮宜慎用耳。張景岳專以救腎為主。而進八味丸。謂枯禾得雨。生氣歸巔。必須腎中元氣薰蒸。津液生而精血旺。三消之症。方可漸愈。不然徒用白虎之方。暫解一時。多服寒涼。反能助火。真火自焚。五臟灼枯。肌肉受敵。絡脈不通。榮氣不從。逆於肉理。疽發而病不救矣。若其人壯實。脈洪有力。人參白虎。亦未嘗不可投。但在臨症者。神明變化耳。培養元氣。俾薰蒸以生津液精血。愈三消之法。莫善於此。與古法用寒涼者。奚啻霄壤之隔。若實大在胃。第患口渴。即進茶湯。亦可解免。以此思消症豈白虎所能治者哉。

八味丸(見審虛實門)

人參白虎湯

石膏(一 打碎) 知母(六兩)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渣。溫服一升。日一服。

丹溪方 治胃熱善消水穀。

黃連 天花粉(等分為末) 生地汁 白花藕汁二汁熬膏。入上藥末。和入牛乳薑汁。白蜜為膏。徐徐留於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則渴飲不思。

易簡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乾。面赤浮躁。

人參 生地 熟地 黃耆(蜜炙) 天冬 麥冬 澤瀉 石斛 枇杷葉(去毛蜜炙) 甘草(炒各等分)
上 咀。每三錢。水煎服。

忍冬丸 治渴疾愈後。預防癰疽。

忍冬(根莖花葉皆可用)
上用米曲酒浸於瓶。糠火煨一宿取出。晒乾。入甘草少許為末。即以所浸酒和為丸。每服五十丸。酒飲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