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要圖
ps8a1.bmp [缺]
天地六位藏象之圖
ps8a2.bmp [缺]
外有風寒暑濕,屬天之四令,無形也。
內有飢飽勞逸,屬天之四令,有形也。
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謂積聚、 瘕、瘤氣、癭起、結核、狂瞀癲癇。疏曰︰□,堅也,積也;瘕,氣血也。
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謂留飲、癖食、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是也。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謂瘴氣、賊魅、蟲蛇、蠱毒、伏尸、鬼擊、沖搏、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割刺之類是也。
風木鬱之病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四肢、兩脅、咽膈不通,飲食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僵仆,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
暑火鬱之病
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肋、胸背、首面、四肢臚脹,瘍痱嘔逆,瘈瘲,骨痛節疼,及有動泄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衰少,目赤心熱,甚則瞀悶,懊惱
濕土鬱之病
故民病心腹脹,腹鳴而為數後,甚則心痛脅
燥金鬱之病
故民病咳逆,心腹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金勝而木病也。
寒水鬱之病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痞堅腹滿,陰乘陽故也。
初之氣
自大寒至立春、春分,厥陰風木之位,陽用事而氣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頭常準,以大寒交初之氣,分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傲一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二之氣
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清明之間,又陽明之位。
三之氣
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發,萬物俱成,故亦云太陽旺。其脈洪大而長,天氣並萬物,人脈盛衰。造物造化亦同。
四之氣
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天氣吉感,夏後陰已用事,故曰︰太陰旺。此三陰三陽,與天氣標本陰陽異矣。脈緩大而長。燥金旺,緊細短澀。以萬物乾燥,明可見矣。
五之氣
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氣衰陰盛,故云金氣旺,其脈細而微。
終之氣
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陰旺。厥者,盡也
風木肝酸達針
與膽為表裡,東方木也,色青,外應目,主治血。芍藥味酸微寒,澤瀉鹹平,烏梅酸熱。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木主動。治法曰︰達者,吐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可刺大敦,灸亦同。
暑火心苦發汗
與小腸為表裡,南方火色,外應舌,主血運諸經。大黃苦寒,木香苦溫,黃連苦涼,沒藥苦熱。
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火。治法曰︰熱者汗之,令其疏散也。可刺少沖,灸之亦同。
濕土脾甘奪針
與胃為表裡,中央土也,色黃應唇,主肌肉,應四時。蜜甘涼,甘草甘平。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治法曰︰奪者,瀉也。分陰陽,利水道。可刺隱白,灸亦同。
燥金肺辛清針
與大腸為表裡,西方金也,色白,外應皮毛、鼻,亦行氣。乾薑辛熱,生薑辛溫,薄荷辛涼。
諸氣 鬱,皆屬於肺金。治法曰︰清者,清膈、利小便、解表。可刺少商,灸亦同。
寒水腎咸折針
與膀胱為表裡,北方水也,色黑,外應耳,主骨髓。牡蠣鹹寒,水蛭鹹寒。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水。治法曰︰折之,謂抑之,製其沖逆。可刺涌泉,灸亦同。
大寒子上初之氣
初之氣為病,多發咳嗽、風痰、風厥、涎潮痺塞、口 、半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胸中留飲、兩臍腹微痛、嘔逆惡心、旋運驚悸、狂惕、心風、搐搦、顫掉。初之氣病,宜以瓜蒂散吐之,在下泄之。
春分上脾二之氣
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溫、風熱。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陰。微頭痛身熱,發作風溫之候。風傷於衛氣也,濕傷於脾氣也。是以風溫為病,陰陽俱自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語言難出。此以上二証,不宜下。若與巴豆大毒丸藥,熱証並生,重者必死。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巳上三之氣
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陽明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者,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少陰者,故口燥舌乾而渴;厥陰者,腹滿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氣病,宜以清涼,上溫下養,不宜用巴豆丸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氣
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下痢及赤白相雜、水穀不分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此。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散之類也。
秋分酉上五之氣
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小兒斑癮瘡 。五之氣病,宜以大、小柴胡湯,宜解治表裡之類。
小雪亥上終之氣
終之氣為病,多發風痰、風寒濕痺四肢。秋收多,冬水複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則痿厥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凡氣之疾。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類。
肝之經足厥陰風乙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
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內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心之經手少陰暑丁火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小腸經手太陽暑丙火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
脾之經足太陰濕己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
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 衄、口□、唇胗、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
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
三焦經手少陽為父氣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痺。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 衄、喉痺、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
肺之經手太陰燥辛金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
腎之經足少陰寒癸水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嗌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 、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
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 衄、項背腰尻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
風治法︰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 天麻散 防風湯 祛風湯 小續命湯 消風散 排風湯暑治法︰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虎湯 桂苓湯 玉壺丸 碧玉散 玉露散 石膏湯濕治法︰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 桂苓 白朮丸 五苓散 葶藶 木香散 益元散 神助散火治法︰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涼膈散 解毒丸 神功丸 八正散 調胃散 大小承氣湯燥治法︰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約丸 潤體丸 潤腸丸 四生丸 葶藶散寒治法︰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薑附湯 四逆湯 二薑湯 朮附湯 大戊己丸 附子理中湯
六門病証藥方
風門獨治於內者︰防風通聖散 防風天麻丸 防風湯 小續命湯 消風散 祛風丸 承氣湯陷胸湯 神芎丸 大黃丸 備急丹 暑門獨治於外者︰白虎湯 桂苓甘露散 化痰玉壺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散 拔毒散 水澄膏 魚膽丸 金絲膏 生肌散 濕門兼治於內者︰五苓散 葶藶 木香散 白朮 木香散 益元散 大橘皮湯 桂苓 白朮丸 神助散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柴胡飲子 防風 通聖散 防風 當歸飲子 火門兼治於外者︰涼膈散 黃連解毒湯 瀉心湯 神芎丸 八正散 調胃散 調胃承氣湯 桂苓湯 麻黃湯 小建中湯 升麻湯 五積散 燥門先治於內,後治於外者︰神芎丸 脾約丸 麻仁丸 潤體丸 四生丸謂寒藥攻其裡,大黃兼牽牛之類。
謂熱藥攻其表,桂枝、麻黃、升麻之類。
薑附湯 四逆湯 二薑湯 朮附湯寒門先治於外,後治於內者︰大已寒丸 理中丸謂熱藥攻其表,謂寒藥攻其裡。
《內經》濕變五泄
六氣屬天,無形,風、暑、濕、火、燥、寒。
五形濕屬戊己,濕入肺經為實。
六味屬地,有質,酸、苦、甘、辛、咸、淡。
五臟濕屬脾胃,濕入大腸為虛。
胃泄風濕
夫胃泄者,飲食不化,完穀出,色黃,風乘胃也,宜化劑之類。
脾泄暑濕
夫脾泄者,腹脹滿注,實則生嘔逆。三証宜和劑、淡劑、甘劑、清劑之類。
大腸泄燥濕
夫大腸泄者,腸鳴切痛。先宜寒劑奪之,次宜甘劑、分其陰陽也。
小腸泄熱濕
夫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宜寒劑奪之,淡劑、甘劑分之。
大瘕泄寒濕
夫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劑、寒劑奪之,後以淡劑、甘劑分之。或莖中痛,亦同。
《金匱》十全之法
飧泄︰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暮食不化,亦成飧泄。風而飧泄者,先宜發劑,次宜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洞泄︰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泄下褐色。治法同上。又宜灸水分穴。濕氣在下,又宜以苦劑越之。
洞泄寒中︰洞泄寒中,俗呼曰休息痢。洞泄,屬甲乙風木,可灸氣海、水分、三裡,慎勿服峻熱之藥。小便澀則生;足腫、腹脹滿者,死於庚辛之日;如尸臭者不治。
霍亂︰吐瀉水穀不化,陰陽錯亂。可服淡劑,調以冰水,令頓服之則愈。
注下︰火氣太過,宜涼劑,又宜淡劑,調冰水,令頓服之則愈。此為暴下不止也。
腫蠱︰三焦閉澀,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宜越劑、發劑、奪劑。
脹︰濁氣在上不散,可服木香檳榔丸、青屬大腸為濁氣逆,肺金為清氣逆,氣化則愈矣。
腸鳴︰燥濕相摶為腸鳴;中有濕,亦為腸鳴;火濕相攻,亦為腸鳴。治法同上,治之大效。
支滿 溏︰上滿而後泄,下泄而後複上滿。治法同上。久則反寒,治法同寒中。如 溏而腸寒者,亦斯義。風濕亦有支滿者。
腸 ︰大、小便膿血,治法同上。又宜不二丸、地榆散、駐車丸及車前子等藥,次宜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臟毒︰下血,治法同上。又宜苦劑、奪劑,以苦燥之。如酒毒下血同。
大、小便血︰大、小便治法同上。血溫身熱者死火之成數,七日而死。如尸臭者不治。
脫肛︰大腸熱甚也。用酸漿水煎三、五沸,稍熱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劑堅之則愈。
廣腸痛︰治法同上。又大黃牽牛丸、散,奪之法,燥澀亦同。痔漏、廣腸痛、腸風下血,皆同臟毒治法。
乳痔腸風︰必肛門左右有核。《內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屬大腸經,可服枳殼之屬。大癖生腸風,乳痔相連。
《金匱》十全五泄法後論
天之氣一也。一之用為風、火、燥、濕、寒、暑。故濕之氣,一之一也,相乘而為五變,其化在天為雨,在地為泥,在人為脾,甚則為泄。故風而濕其泄也,胃暑而濕其泄也,脾燥而濕其泄也,大腸熱而濕其泄也,小腸寒而濕其泄也。
大瘕,若胃不已,變而為飧泄;飧泄不已,變而為洞泄;洞泄不已,變而為脾泄寒中。此風乘濕之變也。若脾泄不已,變而為霍亂;霍亂不已,變而為注下;注下不已,變而為腫蠱。此暑乘濕之變也。若大腸泄不已,變而為脹; 脹不已,變而為腸鳴;腸鳴不已,變而為支滿 溏。此燥乘濕之變也。若小腸泄不已,變而為腸 ;腸不已,變而為臟毒;臟毒不已,變而為前後便血。此熱乘濕之變也。若大瘕泄不已,變而為脫肛;脫肛不已,變而為廣腸痛;廣腸痛不已,變而為乳痔腸風。此寒乘濕之變也。凡此二十五變,若無濕則終不成疾。況脾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飲,脾亦惡濕,此泄之所由生也。
凡下痢之脈,微且小者生,浮大者死。水腫則反是,浮大者生,沉細者死。夫病在裡脈沉,在表脈浮。裡當下之,表當汗之。下痢而脈浮滑,水腫者脈沉細,表裡俱受病,故不治也。凡臟血便血,兩手脈俱弦者死絕,俱滑大者生,血溫身熱者死。王太仆則曰︰若下血而身熱血溫,是血去而外逸也,血屬火故也。七日而死者,火之成數也。
夫飧泄得之於風,亦汗可愈。或伏驚怖,則膽木受邪,暴下綠水。蓋謂戊己見伐於甲木也。嬰兒泄綠水,《素問》有嬰兒風,理亦如之。洞泄者,飧泄之甚,但飧泄近於洞泄,洞泄久則寒中,溫之可也。治法曰︰和之則可也,汗之則不可。蓋在腑則易治,入臟則難攻。洞泄寒中,自腑而入臟,宜和解而勿爭。
水腫之作者,未遽而然也。由濕遍於大腸,小溲自澀,水濕既瀦,腫滿日倍,面黃腹大,肢體如泥,濕氣周身,難專一法。越其高而奪其下,發其表而滲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滲而苦堅,用攻劑以救其甚,緩劑以平其餘。如是則孤精得氣,獨魄反陽,亦可保形,陳去而淨府潔矣。
彼豆蔻、烏梅、罌粟殼勿驟用也。設病形一變,必致大誤。
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豈限一法?世俗止知塞劑之能塞,而不知通劑之能塞者,拘於方也﹗凡治濕,皆以利小溲為主。諸泄不已,宜灸水分穴,謂水穀之所別也。臍之上一寸半,灸五、七壯。腹鳴如雷,水道行之候也。凡濕勿針。《內經》雖云繆刺其處,莫若以張長沙治傷寒法治之。蓋泄者,亦四時傷寒之一也。仲景曰︰上涌而下泄,表汗而裡攻,半在表,半在裡,則宜和解之,表裡俱見,隨証滲泄。此雖以治傷寒,其於治濕也同。仍察脈以視深淺,問年壯以視虛實,所投必如其意矣。
頃商水縣白堤酒監單昭信,病飧泄,逾年不愈。此邑劉繼先命予藥之。為桂枝麻黃湯數兩,一劑而愈。因作五泄圖,摭《難》《素》本意。書錄於上,刊而行之,誠有望於後之君子,戴人張子和述以上之圖,校改為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