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五邪之氣所生病
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飧泄者。謂飧食不化也。
發揮云:難經有五瀉之辨。脈訣云:濕多成五瀉。又有胃風湯証。雖大小不同。間亦有之。不可不知也。
如傷風吐瀉者。風屬木。脾胃屬土。土虛故木乘之。水穀不化。謂之完穀也。此從胃中不化。若自小腸來。則半腐化。出來成糟粕矣。自大腸來水穀已別。穀多水少矣。故傷風飧瀉。有惡風表証者。宜發散之。桂枝東加羌活黃芩防風。或瀉青丸去大黃。加炙甘草。或加減敗毒散。無表証者神朮散。風瘧柴苓湯。
加減敗毒散去獨活枳殼加當歸。(各等分。薑棗引。)神朮散治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蒼朮(一錢半) 本 川芎(各六分) 羌活(四分) 甘草(炙六分) 細辛(二分)
上為末。分二服。薑水煎。
如下鮮血者。此風熱也。胃風湯主之。
傷風咳嗽。此風入肺也。宜發散。人參荊芥散主之。(見驚風條內。)
夏月傷暑作吐瀉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豬苓 澤瀉 白朮 白茯苓 桂枝 藿香葉 砂仁(各等分) 為末。白湯化下。
夏月泄瀉。小兒極多。治有三法。清暑一也。利小便二也。溫中三也。以涼藥止之。治壞病也。
發揮云:初瀉有發熱口渴者。此宜以清暑氣為先。不可便用理中湯丸。恐內有熱。乾薑犯時禁。加減香薷飲主之。
香薷 黃連 炙甘草(各等分) 上煎湯熱服。
或理中湯冷服之。或六一散。生薑湯調服。
如初水瀉無熱無渴者。不可服玉露散太多。恐犯胃氣也。宜理中東加藿香煎成湯。澄冷服。或理中丸用冷水化開服之。
玉露散
寒水石( 三兩) 滑石(三兩) 甘草(末一兩) 共研勻。冷水調服。
如上法不止者。宜利小便。有熱有渴者。六一散同服。無熱無渴者。入理中丸化開服之。此吾家傳治夏月瀉泄之良方也。從吾法者有發有降。違吾教者得少失多。詳見前。
予甘外家初生男未周歲。六月病瀉。外家兄甘大用吾所傳者。治之不效。反加大熱大渴。予。曰所服者理中丸。吾蓋料其不知用熱遠熱之戒。犯時禁也。乃製玉露散以解時令之熱。冷水調服。一劑而安。玉露散自此收入小兒方也。
本縣一屠家徐姓者。有兒十二歲。六月病瀉。請大用。用因前失。以玉露散服之。不知即止恐犯胃氣之戒。又失之。此兒初服藥後瀉渴俱止。再服之瀉益甚。又服之大熱大渴。面赤如火。張口喘呼。用見事急。自邀我同看。予問所服者何藥也。云前所製玉露散也。又問服幾次。其父母應云:初服一次效。後連服三日。越服越不好。望相公救之。予教用理中湯加熟附子一片服之。又教云:服藥後若安靜即止。藥後若煩躁。再與一劑。用受教往治。果加煩躁。連進二服而安。用獲濃謝。特至吾家。拜曰:以報日前之教。因問予。二子病証相同。治法各別何也?予曰:夏至後瀉者。七分熱。三分寒。治此瀉者。當七分寒藥。三分熱藥。前証因汝多服理中湯。犯用熱遠熱之戒。故用玉露散。以解火令之熱。後証因汝過服玉露散。傷其中氣。故用理中東加附子以救裡也。用曰:何以安靜者不治。煩躁者反可治也。
曰:夏至後垢卦用事。伏陰在內。六月建未。其位在坤。坤為腹而生土。土愛暖而惡寒。玉露性寒。傷其脾土。陰盛於內。陽脫於外。故用理中附子之辛熱。所以收斂欲脫之陽。勝其方長之陰。服藥安靜者。脾氣敗絕。投藥不知。故不可治。如煩躁者。寒熱相搏。脾有生意。故再投藥。使勝其寒也。用曰:如此神妙。予初何以知之。下次治此熱瀉。當如之何。予。看其病証何如。瀉多熱渴少者。急以溫中為主。先進理中湯。後以玉露散微解之。不渴者不可用也。先大熱大渴瀉少者。此裡熱甚也。急解其暑毒。以玉露散解之。熱渴略止後。用理中湯補其中氣。泄止不可再服也。如渴不止。只用白朮散治之。理中玉露皆不可服也。切記吾言。再勿誤也。白朮散治瀉渴不止要藥也。如服白朮散渴瀉不止者。此水壅以犯腎。腎得水而反燥。故轉渴瀉。宜白朮散去干葛加炒乾薑等分服之。辛以潤燥。致津液。用自此後醫術漸通。家道頗昌。
暑瘧者。柴胡白虎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
暑咳者。甘桔湯合黃連阿膠丸。
經云:夏傷於暑。秋發 瘧。予謂瘧之為病。不唯中暑有之。凡風寒暑濕飲食勞倦。皆病也。大抵民病瘧痢者多。蓋四時之氣。太陰濕土之令。手太陰肺經。受風寒暑濕之氣。病瘧多。足太陰脾經。受飲食水穀之邪。則病痢多。二經俱受邪則瘧又病痢也。病瘧者。平瘧養脾丸主之。病痢者。和中丸主之。此家傳不易之秘法也。寶之重之。勿輕示人也。難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肺主皮毛。秋冬病宜攻者多。因傷寒得之。鼻塞聲重。宜發散。麻黃湯主之。
麻黃(連根水泡去沫) 杏仁(去皮尖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熱甚者加生石膏末。臘茶葉。名五虎湯神效。
濕傷腎。利而下重。秋月病痢者。皆腎病也。宜地黃丸去丹皮。加黃柏酒炒。破故紙炒。小茴香炒。各二兩。乾薑炒黑五錢。研末丸服。
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溫熱之病也。況冬月暄熱令行。則陽氣暴泄。不能閉藏寒所折。至春則發為熱病也。小兒得之。則發瘡疹病者。亦溫熱之類也。如有此氣。宜預服代天宣化解毒丸。甚有良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