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心經主病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食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實則導赤散瀉心湯。虛則二安神丸服之。

導赤散 治心熱。及小便赤夜啼。

生地黃 木通 甘草梢(炙) 各等分銼。加竹葉。水煎。食前服。加黃芩名火府散。

瀉心湯 治驚熱神效。

黃連(去須一錢) 為細末。每服一字至五分。臨臥溫水調服。

錢氏安神丸 治邪熱驚啼。心疳面黃。頰赤壯熱。

麥門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 飛)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一兩飛) 腦子(一字)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半丸。砂糖水化下。無時。

東垣安神丸 經云: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

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身補其血之不足。朱砂約浮游之火。以安

甘草(五錢半) 黃連(六錢酒炒) 當歸身(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朱砂(五錢水飛為末)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溫水送下。

心經兼証

諸熱驚悸不安多啼。此心臟本病也。宜導赤散加朱砂主之。甚者涼驚丸。三黃瀉心丸。
兼見肝証。則發熱而搐。宜木通散主之。
兼見脾証。則嗜臥夢中切牙多驚。宜錢氏安神丸主之。
兼見肺証。則發熱作搐而喘。宜清寧散主之。
兼見腎証為驚癇。發則忽然臥仆。切牙搐搦。手足逆冷。發過即醒。精神恍惚。

蓋心藏神。驚則傷神。腎藏志。恐則傷志。小兒神志怯弱。有所驚恐。則神志失守。而矣。如書傳所謂請僧寄名。僧為摩頂誦咒。兒被嚇而成癇。後見穿皂衣人即發是也。亦有驚久成癇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遂成終身之患。

一小兒驚後成癇。予製一方。天水散一料。研為細末。分作三劑。二兩三錢。入真青黛碾勻。名清魂散。寅卯時煎竹葉湯調服一錢。以平肝火。一劑二兩三錢。入朱砂末水飛五錢。名安神散。巳午時煎燈草湯調服。以鎮其神。一劑二兩三錢。入真輕粉二錢研勻。名定魂散。申酉時煎淡薑湯服。以去其痰。旬日而安。

一小兒十歲。久得癇疾。予視兩目渾白。無有睛光。語言謇澀。舉動痴迷。乃語其父曰。不可治矣。後請醫治之。竟無功。

驚久成癇。乃痰迷心竅之病。最為難治。或分五癇。以牛馬狗豬羊名之者。未見其方。拘也。錢氏五癇丸。祖訓未用。予亦不敢輕用也。兒有者。當先觀其狀貌。而後治之可也。如伶俐聰明者可治之。若成痴呆。言語錯亂。不必治之。如強治之。終無成功。間有聰明伶俐。治之無效。非真癇也。此宜琥珀抱龍丸主之。或辛香者。不如抱龍丸猶穩。

蘄水周維峰。有子病癇。予見神氣昏滯。語言含糊。狀類痴呆。告其父曰:不能治也。

黃州府萬魯庵。有子病癇。予見容貌俊偉。性格聰明。告其父曰:可治。乃與琥珀抱龍丸方。使自製服之。

本縣汪前川兒驚病。一月之間。嘗發二三次。予曰:不治必成癇也。求治於予。乃立一用枳實黃連半夏白茯苓各等分。折半。朱砂飛又折半。同前碾末。神曲糊丸。芡實大。朱砂衣。每服一丸。用 豬心一個。劈開入藥在內。線扎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豬心。和藥食之。以湯送下。後竟不發。名曰斷癇丸。

心所生病

經曰:諸痛癢瘡疾。皆屬心火。

諸瘡

發揮云:心火者。君火也。君務德而不為毒。為癢痛瘡瘍者。乃命門相火之所為也。

兒諸瘡。皆胎毒也。命門者。右腎也。雖云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父母命門之中。原有伏火。胚胎之始。兒則受之。既生之後。其火必發為癰疽丹疹癬一切惡瘡。名曰胎毒者。是也。古人立法。於兒初生之時。有拭口法。有黃連甘草朱密法。無非以解毒而設也。後人因之。合上三法。取臍帶合藥。名曰育嬰延齡解毒丹。方備載在前幼疾條內。

東垣之治紅絲瘤。丹溪之治小便淋。皆有解毒之法。見格致余論。請博求。予立一方。以丹溪三補丸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為末。雪水丸。麻子大砂雄黃各二分之一。水飛為衣。淡豆豉湯送下。初生二臘內服之良。天行痘疹之歲。尤宜服

小兒初生。有育嬰延齡解毒丹。服之能解其胎毒。其有發瘡瘍者。有溯源解毒湯。乳母丹瘤。此胎毒之最酷者。即紅絲瘤也。名龍纏火帶也。乃小兒之惡疾。二歲以上兒可治周歲者難治。百無一二也。發處腫硬一塊。其色甚赤。手不可近。如火炙流銅。往下HT 走。自頭上起至心即死。自足下起至腎即死。古方治法。無可取者。唯家傳蜞針法砭法。出其惡氣。以泄其火毒。十治六七。誠良法也。經云血食者決之是也。切不可用寒冷之藥敷之。使火毒郁而不得泄。入腹為腹脹。為腹痛。為喘。為驚狂。為搐搦者。必死。宜用通聖散全料。銼細入酒中浸濕晒乾炒。碾為極細末。蜜水調服。外以通聖散加金銀花藤葉煎湯浴之。此水漬法。亦火郁則發之也。先發驚後發丹者。可治。通聖散主之。或用導赤散加連翹玄參防風荊芥穗瀉青丸。先發丹後發驚者不治。

疥癬。乾者可治。胡麻丸主之。若浸淫潰爛。內無完膚。日夜啼哭者。不可治。切不可用砒硫粉汞為藥搽之。使毒瓦斯乘虛入腹。發搐發喘者皆死。

胡麻丸

胡麻仁(炒) 苦參 甘菊花 大力子(炒) 石菖蒲 何首烏 威靈仙 蔓荊子 烏梢蛇(酒。竹葉湯下。此祖傳十三方也。

治小兒瘡疥。宜調乳母。溯源解毒湯主之。

人參 歸身 赤芍藥 川芎 黃連(酒炒) 連翹 木通 生地黃 陳皮 甘草 水煎服。以少許喂兒佳。一本有竹瀝。

小兒生下。遍身蟲疥乾癢。喜人摩拍。予製一方。用烏蛇酒浸焙乾取肉一錢。苦參酒浸二錢。胡麻仁(炒) 白蒺藜(炒去刺) 各一錢五分共為末。用浸蛇與苦參酒糊為丸。甘草湯下愈。

一兒五歲。每至春時。則遍身生膿胞瘡。此胎毒也。予戒用搽藥。恐粉砒硫之毒。乘虛入腹。以胡麻服之而愈。更灸風池血海曲池三裡。自此再不發矣。

兒瘡入腹。腹脹。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先用雄黃解毒丸治之。

雞冠 雄黃(飛二錢) 真郁金 莊大黃(各二錢) 巴豆霜(一錢) 一本無大黃
上共碾勻。水糊丸。小豆大。每服一二丸。茶清下。 此祖傳十三方也。

黃州李四守。生子五個月。遍身濕疥。一旦盡乾。召全問之。全曰:瘡出驚止無憂也。連更數醫不能治。

小兒生癰毒者。不可輕針。恐傷筋骨。慎之。

一子盈月後。血盆中發一癰。請外科胡長官針之。斷其骨。竟不可救。

小兒頸下或耳前後有結核者。此熱也。切不可作瘰 治之。內服蟹螯。外施針灸及爛藥。必殺兒也。戒之。予家傳消結神應丸。乃新立。真神方也。

黃芩(酒炒) 黃連(炒) 山梔仁 生貝母 海昆布(酒炒) 海藻(洗) 桔梗 麥 (炒各一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酒下。

蘄水朱震三子。結喉上生一核如李。問予求治。予謂病原式云:結核者。熱也。又考本結喉之藥。立一方與之。遂買藥製成。碾末。溫湯調服。效。病此者服之。無不應驗。乃名之曰神應丹。

團風帥碧泉。致仕在家。唯一公子。項下生一結核。惑於醫作 治。用藥破爛。轉加腫大。此任脈所過之路。元氣受傷。致成疳証。醫無識其証者。及請予往。勢不可為矣。

王思泉一女四歲。耳後側有結核。問予。予曰:非 瘡。乃痰核也。不必治。亦不為害他醫所惑作 治之。用斑蝥內消之藥過多。脾胃受傷。致成疳癆而死。哀哉。馬刀多生於耳前後。腫硬赤痛。俗名 腮。用散毒散敷之。神效。

主方用生綠豆。碾為細末。釅醋調如膏。敷之再換。神效。

又方。治結核用五倍子研為細末。醋調服之皆效。此皆家傳之方也。

肥瘡膿血堆積久不愈。用熟皮灶上煙膠松香共研。清油調搽。如蟲多不絕。用水銀鉛製入鐘內。指揉唾調搽上。蟲盡斃矣。

軟癤不愈。只用紫金丹水磨搽之。膿盡乾而自效也。又苦參研末敷之。

耳前後。或鼻下。或眉間。生瘡赤爛。用爐甘石海螵蛸研末。入輕粉三分之一。和勻敷腳背上生瘡。癢痛不常。久不愈。俗呼牛頸癬。用雞子黃熬油搽之。

舌上生瘡。此心脾二經有熱也。用柏連散搽之。

生黃柏 生黃連 生地黃(各等分) 白檳榔(減半) 研細末搽之。

滿口舌生瘡。乳食不得者。宜洗心散服之。

大黃 麻黃 白朮 當歸 芍藥 荊芥穗 甘草 薄荷葉(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更用

柏連散搽之。

滿口生白雪瘡。又名鵝口瘡。先翁用朱砂白礬。研末塗口舌效。又用鵝公一只。以糯米於口中喂食盡。取水洗之。

一兒患口舌生瘡。醫用藥服之搽之者。皆芩連知柏類無效。予曰:心熱所為。苦入心而反助其熱。宜無效。乃作洗心散與之。一服而安。

予外甥。李中庵子也。滿口生瘡。咽喉唇舌皆是。令人取藥。予製一方。用柏連一錢。

朱砂白礬五分。鼠婦焙乾三分。共研細。敷之立效。乃奇方也。

兒有重舌重齦者。宜用三棱針。刺去血。內服東垣涼膈散。凡口內諸病。唯針最捷。

舒舌者。心熱也。導赤散。弄舌者。脾熱也。瀉黃散主之。

錢氏云。心主驚。心藏神。兒心氣怯弱。或聞大聲。見異物異人。未有不動其神也。謂之客忤。

驚後其氣不散。郁而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如此而發搐者。錢氏所謂氣逆而作搐而發驚者是也。此驚風二字。所以不同。

凡因驚而發搐者。此心火旺而肝木乘之。宜先止其搐。導赤散作湯吞下河間當歸龍薈丸安其神。錢氏安神丸主之。有痰涎壅塞者。先降其痰。辰砂膏主之。次止其搐。後安其神。

辰砂膏。下痰甚妙。

辰砂(飛三錢) 硼砂 馬牙硝(各錢半) 玄明粉(二錢) 全蠍(去毒) 珍珠(各一錢)麝香

治胎驚。乳汁和棗湯下。

先翁治驚風至聖保命丹 方見肝部。此但加蟬蛻(一錢) 使君子(一錢五分)

英山縣大尹吳清溪子病驚風。諸醫作風治之不效。急差人請予。予往見尹曰:非風也。乃因驚得之。風從肝治。驚從心治。不識病原。如何有效。乃取至聖保命丹治之。搐止。次日邑中僚屬士夫皆來問之。尹曰:名不虛傳。果良醫也。彼一見自有主意。不似他人費力。留住數日。濃待而歸。

心屬火惡熱。心熱則煩。多夜啼。宜導赤散主之。或日夜啼。皆宜服之。

本縣大尹張鼎石公子。生四月無乳。取一名壯婦人乳之。一夜大啼。取醫甘大用治之。

初所治者。呼為腹痛。用理中湯不效。又呼為傷食。用益黃散。又不效。夜更啼哭。急請予視之。甘語其故。意欲我扶同其言也。心本惡熱。藥中又犯乾薑丁香。如何不助火而增益其病也。乃請公子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全曰:夜啼有四。心煩一也。尹曰:傷食乎。腹痛乎。余曰:腹痛則面多青。傷食則面多 白。今面多赤。心煩証的也。大用趨出。予用導赤散加麥冬燈心進一服。次早往問。大用自內出云:昨夜到天明不止。予嘆之。彼喜其藥不中病也。不知病退矣。余入問。尹曰:昨夜哭猶甚也。予告之曰:公子病安矣。公子貴體違和。

四日夜未乳。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故知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飢哭也。尹喜曰:怪哉乳母來後。再不複啼矣。病果退矣。

心熱。有喜面合臥者。有喜仰臥者。宜導赤散。三黃瀉心丸主之。

兒性執拗。凡平日親愛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則心思。思則傷脾。昏睡不食。不得則怒。怒則傷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謂客忤成病也。平日未親愛之人。未見之物。不可使之見。見則驚。驚則傷心。凡未見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則恐。恐則傷腎。令兒成癇。此皆客忤病也。今之為父母者。則稱所畏者以止之。如長老止夜啼之故事。為醫者因兒不服藥。則持針摶灸以迫之。令兒生病。

楚府典儀胡西序渤。三溪翁之伯子也。幼多疾。托予調養。至丁酉七月七夕周歲。三溪。請予作乞巧會。日沒後。哭不止。予視之無疾。複即席。初更哭猶甚。母促再視。果無疾。曰:無疾何以黃昏哭。一更不止。予思外候無証。但見兒左右顧盼其當值之人。如有所失者。口不能言。但啼哭。此拗哭也。猛詢問。其當值曰:此兒今日所戲者。是玉印子也。已收拾矣。急命取與之。兒笑而哭止。三溪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善哉。添酒歡醉而歸。

諸汗

汗者心之液也。唯頭汗不必治。小兒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心屬火。頭汗者。炎上之象也。故頭汗者。乃清陽發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者。晝夜出不止。此血氣俱熱。榮衛虛也。宜當歸六黃湯主之。其方用黃 以補其當歸生地黃以補其榮。芩連柏以瀉其血氣之火。用浮小麥為引。入肺以瀉其皮毛之熱。此治諸汗之神方也。

盜汗者。夢中自出。醒則乾也。其病在腎。宜當歸六黃東加止汗散主之。

錢氏止汗散 敗蒲扇。燒存性。研末。入煎藥內。假物象形之理也。

本縣江蘭峰。其子七歲。頭面出汗如流。用人參當歸二味。同 豬心煮湯服之安。

諸熱

小兒病則有熱。熱則生風。不可不調理也。

肝熱者。目中青。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當歸龍薈丸主之。

有身熱。口中氣熱。濕風溫証者。謂之風熱。亦肝熱也。宜生犀散脫甲散主之。

心熱者。目中赤。視其睡。口中氣溫。合面睡。或仰睡。上竄切牙。宜導赤散黃連安神丸主之。

有一向熱不已。亦心熱也。甚則發驚癇。宜黃連安神丸主之。

如目中熱。心虛也。宜錢氏安神丸主之。

脾熱者。目中黃。弄舌。瀉黃散茵陳五苓散主之。

有但溫而不熱。亦謂之溫熱。亦脾熱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肺熱者。目中混白。手掐眉目面鼻。甘桔湯木通散主之。

有時間發熱。過後卻退。次日依時發熱。謂之潮熱。此亦肺熱。宜地骨皮散主之。

腎熱者。目無精光。畏明。脊骨重。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地黃丸主之。

熱有表裡

表熱者。多因傷風寒之故。喜人懷抱。畏縮惡風寒。不欲露頭面。面有慘色。不渴。清便自調者。此熱在表也。宜發散。惺惺散。敗毒散。升陽散。火湯。十神湯。選而用之。裡熱者。喜露頂面而臥。揚手擲足。揭去衣被。渴飲冷水。兒小不能言。吮乳不休者是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在裡也。宜解利之。涼驚丸。三黃丸。四順清涼飲。涼膈散。錢氏抱龍丸。牛黃涼膈丸。黃芩湯。選而用之。有表裡俱熱者。宜通聖散。柴芩湯。人參白虎湯。選用。

熱有虛實

虛熱者。多在大病之後。或溫熱。兼潮熱。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調之。竹葉湯調元湯地骨皮散主之。

實熱者。面赤腮燥。鼻乾焦。喜就冷。或合面臥。或仰臥。露出手足。掀去衣被。大渴飲水。大小便秘。宜瀉之。神芎丸。大金花丸。大便不通者。用膽導法。或問治熱以寒。治寒以熱。良工不能廢其繩墨也。今治虛熱。乃用溫藥者。亦有說乎。。說見內經。實熱者。邪火也。可以水製。可以實折。故以寒治熱者。逆治法也。虛熱者。真火也。水不能製。寒不能折。唯甘溫之劑。可以勝之。故以溫治虛熱者。從治法也。逆之從之。不離乎正。

按錢氏書中。有潮熱發搐似驚者。附會之說也。蓋熱則生風。諸熱不退。皆能發搐。不特潮熱也。其以十二時分五臟者固是。愚竊有疑焉。人身之氣。晝則行陽二十五度。故晝則發熱。夜則明了者。此熱在氣分。宜小柴胡湯白虎湯主之。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故夜則發熱。晝則明了者。此熱在血分。宜四物合桂枝湯主之。如晝夜發熱者。此氣血俱虛也。宜如前法。分表裡虛實治之。如日晡潮熱。乃胃中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氣湯。三黃枳朮丸主之。

如傷風發熱。傷飲食發熱。變蒸瘡疹發熱。胎熱疳熱。各隨其類治之。

生犀散 治風熱。

地骨皮 赤芍藥 北柴胡 乾薑(各一兩) 甘草(半兩) 生犀角(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脫甲散 治夾驚傷寒。煩躁口渴。

柴胡 當歸 龍膽草 甘草炙 知母(各三錢) 白茯苓(二錢五分) 人參 川芎(各 錢) 麻黃(連根節二錢) 熱甚。加升麻葛根。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連須蔥白煎服。

黃連安神丸 治心熱。

朱砂(飛四錢) 黃連(五錢) 甘草(五分)
上為末。餅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燈草湯下。

木通散 治心肺熱。

生地黃 木通 荊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炙甘草 桔梗(各等分)
上銼細。入生薑水煎服。

地骨皮散 治夜熱及潮熱虛熱。病後餘熱。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人參 地骨皮(初采者) 半夏 赤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量人大小加減。入生薑水煎。

升陽散火湯 治諸熱在表者。宜發散之。乃火郁則發之也。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人參 白芍藥(各五分) 防風(二錢五分) 柴胡(八分) 甘草(炙二分) 甘草(生二分) 上用水煎。

牛黃涼膈丸 治上焦壅熱。口乾咽痛。燥煩涎潮。

馬牙硝 寒水石 石膏(各二兩) 甘草(微炙一兩) 膽星(三錢) 紫石英(五錢飛) 牛黃腦子 麝香
上為末。煉蜜丸。每一兩分二十四丸。每一丸薄荷湯化下。

神芎丸 治一切諸熱。實者服之。虛者禁用。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隨大小加減。溫水下。

黃芩湯 治心肺蘊熱。口瘡痛。淋濁不利。

澤泄 梔子仁 黃芩 麥門冬 木通 生地黃 甘草 黃連(各等分)
上銼入生薑一片

竹葉湯治虛熱。

竹葉 石膏 半夏 麥門冬 人參 甘草(炙) 粳米
上銼。除粳米外。先煎眾藥成。
去渣入米再煎。米熟去米服。

柴苓湯 小柴胡合五苓散 通聖散 大金花丸 敗毒散 涼膈散 河間涼膈散。用硝磺。東垣涼膈散。去硝磺。加桔梗。 四順清涼飲十神湯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陳)

一兒生下。便有目赤口瘡之症。自是頭常熱。山根青筋橫截。幼疾甚多。予曰:此胎熱其治在肝。小兒者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肝為乙木旺於春。乃少陽發生之氣。經云:春氣者病在頭。故頭常熱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餘。不治。恐發驚風。乃用瀉青丸去大黃加黃芩為末。煉蜜為丸服之。自此頭涼。青筋泯沒。亦少病矣。

一兒發熱。至日晡尤甚。其醫作瘧治。不效。又作潮熱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虛有宿。謂瘧疾則寒熱有發有止。謂潮熱則發有時。如水之潮過即退。次日依時複發。此兒身常溫熱。至申酉時則甚。故知是宿食發熱也。彼曰:有所據乎。曰:出仲景傷寒正理論陽明病証云:潮熱者。實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兒驚風後熱不退。群醫有議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葉湯者。有欲用涼驚丸者。予曰:驚之後。脾胃已虛。宜溫補之。三藥寒涼。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湯用炒乾薑。一劑熱除。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張公子。於初三日發熱。初五日熱益甚。目上直視。口多妄言。眾醫作風治。無效。時代巡在府。所屬州縣官各舉其醫。皆莫治。吾縣大尹雲閣朱公以全荐。張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診其外証。稟曰:公子病勢將退。但肺熱未除耳。公曰:何如?全曰:三關黃潤。兩目精明。此病當愈。惟正面載陽。喘氣上息。此肺虛熱也。公喜曰:予正憂其氣喘。汝謂無妨。當用何藥。全曰:小阿膠散。眾醫嗾而阻之。公不聽。竟服一劑。其夕喘止熱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謂眾醫曰:汝等作風治誤矣。昨聽汝等之言。則無此效。早請汝來。此兒不受苦也。眾慚而退。二十九日。賜金馳驛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