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環溪草堂醫案三卷 中卷
嘔噦門
胃陽虛。則水飲停。脾陽虛。則谷不化。腹中漉漉。胸脅脹滿。納入輒嘔酸水清涎。或噯腐氣。以溫通法。崇土利水。
炮薑 陳皮 蒼朮 半夏 茯苓 熟附 白朮 黨參 澤瀉 枳實 蔻仁 穀芽
詒按(中陽不運。痰濕易停。故用治中合二陳法。)
胃中素有酒濕。適因斗毆惱怒。引動肝膽之火。與胃中之痰相搏。致心跳少寐。食入則嘔。兩手脈沉。是氣鬱也。用溫膽加味。
半夏 石菖蒲 陳皮 甘草 枳實 棗仁 茯神 雞距子 竹茹(薑汁炒)
詒按(既有木火內擾。則川連、梔、丹、本不可少也。)
再診
溫膽東加沙參 川連 丹皮 旋複花 黑梔 雪羹煎
坤土陽微濕勝。腹中不和。用平胃理中合劑。
焦朮 川朴 陳皮 炙草 黨參 炮薑 茯苓 延胡
原注(方中橫插延胡一味。想其中兼有瘀凝也。)
詒按 (立方老潔。)
再診 前投溫中運濕。腹中呱呱有聲。朝食則安。暮食則滯。臥則筋惕肉瞤。時吐酸水。中土陽微。下焦濁陰之氣上逆。病成反胃。溫中不效。法當益火之源。舍時從症。用茅朮附子
理中湯。合真武湯意以治之。
茅朮 附子 炮薑 炙草 陳皮 茯苓 生薑
詒按(較前方深一層。是亦一定步驟。)
朝食暮吐。完穀不化。病成反胃。始由寒疝。腹中結塊。氣從少腹上攻。胃脘作痛。吐酸而起。此中下之陽氣不振。肝木侮脾。脾不磨化。幽門不通。大便艱澀。法以溫運通陽。
鮮蓯蓉(漂淡去甲一兩五錢) 半夏 陳皮 枳殼 沉香 柏子仁 桂心 牛膝 吳萸 乾薑腹中痛甚則有塊。平則無形。每每嘔吐酸水。此屬中虛。陽氣不運。當與大建中湯。
黨參 蜀椒 乾薑 金橘餅
詒按(簡明切當。如老吏斷獄。)
反胃而兼浮腫。小便莖中微痛。此中焦陽氣不運。而下焦有濕熱也。
蓽茇(磨汁三匙) 薑汁(三匙) 韭根汁(三匙) 藕汁(三匙) 黃牛乳(煎飲兩杯)
另用沉香末(一錢) 血珀(一錢) 研末分六服
再診 內經云、三陽結。為之膈。三陰結。為之水。此症反胃而兼浮腫。是三陰三陽俱結也。陰陽俱結。治法極難。前方用蓽茇牛乳飲。調服沉香、血珀、末。撥動其陰陽俱結之氣。幸反胃之勢已平。是其三陽之結已解。今腹滿雖寬。而腿足之腫仍若。是三陰之結。猶未解也。蓋太陰無陽明之陽。少陰無太陽之陽。厥陰無少陽之陽。則陰獨盛於內。而陽氣不通。陰氣凝澀。膀胱不化。而水成焉。其脈沉細。蓋重陰之象也。凡補脾崇土。溫潤通陽。如理中、腎氣丸、之屬。固亦合法。然不若周慎齋和中丸之製。為尤妙。以其用乾薑。能回陽明之陽於脾。肉桂、回太陽之陽於腎。吳萸、回少陽之陽於肝。則三陽氣勝。而三陰之結解。水自從膀胱出矣。
周慎齋和中丸
乾薑(二兩)切片作四分(一分、用人參五錢煎湯浸拌、收乾、炒黑。一分、用青皮二錢煎湯拌、炒黑。一分、用陳皮三錢煎湯拌、炒黑。一分、用蘇葉二錢五分煎湯拌、炒黑。)肉桂(去皮一兩)切片作四分(一分、用益智仁一錢五分研、同煮收乾。一分、用澤瀉二錢五分煎濃湯、同煮收乾。一分、用茴香一錢五分同煮收乾。一分、用補骨脂二錢五分研、同煮吳萸(五錢) 作二分(一分用薏仁五錢煎湯拌炒。一分、用青鹽五錢煎湯拌炒黃。) 黨參(元米炒一兩) 茯苓(焙一兩) 製半夏(炒一兩) 甜杏仁(一兩) 茅朮(三錢用米泔同浸、煮乾、去茅朮。)
上藥為末。用神曲(二兩)磨粉。煮糊搗丸。每朝服一錢。暮服五分。用薏仁(三錢) 陳皮(五分)煎湯、送下。
詒按(議論精當。方法亦清切。靈活。此等方案。固自可法可傳。○案中論病。頗合機宜。惟所解內經三陰三陽等語。隙與經旨不合。)
氣鬱痰凝。胸中失曠。背寒脊痛。納少哽噎。甚則吐出。膈症之根。
旋複花 代赭石 桂枝 半夏 栝蔞皮 薤白 杏仁 茯苓 竹茹
詒按(此症初起。痰氣阻於上焦。故立方專從肺胃著意。以後五方。于用藥層次。均能
再診 諸恙仍然。痰稍易出。
桂枝 蔞皮 薤白 陳皮 鹿角 乾薑 旋複花 竹茹 枇杷葉
三診 背為陽位。心為陽藏。心之下。即胃之上也。痰飲竊踞於胃之上口。則心陽失其清曠。而背常惡寒。納食哽噎。是為膈症之根。蓋痰飲屬陰。礙陽故也。
川附 桂枝 薤白 丁香 杏仁 栝蔞皮 白蔻 豆豉 神曲 旋複花 竹茹 枇杷葉
四診 服溫通陽氣之藥。嘔出寒痰甚多。未始不美。惟納食未順。哽噎之勢未和。膈症之根尚在。仍以溫通。再觀動靜。
川附 桂枝 薤白 半夏 陳皮 栝蔞皮 杏仁 桃仁 薑汁 白蜜 韭菜根汁
五診 上焦吐者、從乎氣。中焦吐者。從乎積。此納食哽噎。少頃、則吐出數口。且多清水粘痰。是痰積在中焦故也。究屬膈症之根。勿得輕視。
瓦楞子 白芥子 萊菔子 蘇子 旋複花 桃仁 川附 半夏 陳皮 蓽茇 薑汁 白蜜
詒按(此症因痰氣兩阻。故用藥始終如是。)
瘧後痰氣阻滯。胃脘清陽不舒。氣升作呃。納食輒嘔。已經半月。防成膈症。且與仲景法。
旋複花 赭石 乾薑 半夏 香附 赤苓 丁香 柿蒂
詒按(方案俱簡當可法也。)
據述病由喪子悲傷。氣逆發厥而起。今診左脈。沉數不利。是肝氣鬱而不舒。肝血少而不濡也。右關及寸部。按之滑搏。滑搏為痰火。肺胃之氣失降。而肝木之氣上逆。將所進水穀之津液。蒸釀為痰。阻塞氣道。故咽嗌胸膈之間。若有 塞。而納穀有時嘔噎也。夫五志過極。多從火化。哭泣無淚。目澀昏花。皆屬陽亢。而陰不上承之象。目今最要之症。乃胸膈咽噎阻塞。的系膈氣根萌。而處治最要之法。順氣降火為先。稍參化痰。複入清金。金清、自能
蘇子 茯苓 半夏 枳實 杏仁 川貝 沙參 橘紅 麥冬 海蟄 竹茹 荸薺
原注(此七氣湯溫膽湯、麥門冬湯、三方增減。降氣化痰。生津和胃。大抵病起於肝。戕及肺胃。故立方當從肺胃為主。)
詒按(細勘病機。斟酌虛實。立方似覺平淡。實已慘淡經營。)
七情鬱結。痰氣凝聚。胸膈不利。時或嘔逆。症將半載。脾氣大虛。前方四七二陳。降氣化痰。舒其鬱結。今再參入理中。兼培中土。治標兼固本也。
四七湯(夏、朴、苓、蘇、薑、棗) 合二陳湯 理中湯 加丁香 木香 蔻仁
詒按(此症痰氣兩層。必須兼到。)
操勞抑郁。營虛火亢。胃液枯願。飲食哽噎。嗌中一條如火之焚。有時呱呱作聲。此氣火鬱結使然也。病關情志。非徒藥力可瘳。宜自怡悅。
旋複花 赭石 沙參 黑梔 茯苓 川貝 神曲 麥冬 甜杏仁 竹茹 枇杷葉
詒按(立方輕清穩適。緣病在上膈。且屬氣火無形。固非可以重劑邀功者也。○方中焦
再診氣火上逆。咽喉不利。痛至胸脘。飲食哽噎。呱呱有聲。膈症已成。圖之非易。況年逾六旬。長齋三十載。胃液枯願。草木無情。何能使之濡潤。宜自開懷怡悅為佳。
前方加洋參 半夏
胃汁乾枯。腸脂燥涸。所進飲食。盡化為痰。不生津血。是以納食則吐。而痰隨吐出。膈症之根漸深。高年靜養為宜。
鮮蓯蓉(一兩) 茯苓 陳皮(鹽水炒) 枳殼 青鹽半夏 當歸(酒炒) 沉香(磨沖)
詒按(此病已深。用藥雖合。未必能愈矣。)
再診 津枯氣結噎膈。蓯蓉丸、是主方。
前方加柏子仁(炒) 雪羹煎
每日用柿餅(一個)飯上蒸軟。隨意嚼咽。
吐血後呃逆。作止不常。迄今一月。舌苔白膩。右脈沉滑。左脈細弱。其呃之氣。自少腹上沖。乃瘀血挾痰濁。阻於肺胃之絡。而下焦相火。隨衝脈上逆。鼓動其痰。則呃作矣。病情並見。安可模糊。若捕風捉影。無惑乎、其不效也。今酌一方。當必有濟。幸勿躁急為要。
半夏 茯苓 陳皮 當歸 鬱金 丁香柄 水紅花子(七分) 柿蒂(二個) 藕汁 薑汁
另東垣滋腎丸(一錢)陳皮生薑湯送下
詒按(用煎劑、以通肺胃之絡阻。用丸藥、以降沖逆之相火。思路精細。自然熨帖。)
納食輒嘔清水涎沫米粒。病在胃也。曾經從高墮下。脅肋肩膊時痛。是兼有瘀傷。留於肺胃之絡。故嘔有臭氣。擬化瘀和胃。降逆止嘔為治。
旋複花 歸鬚 鬱金 杏仁 半夏 丹皮 查炭 茯苓 橘紅 蔻仁
詒按(此屬初起輕淺之劑。病深者、尚宜加重。)
伏氣門
舌乾而絳。齒燥唇焦。痰氣喘粗。脈象細數。無形之邪熱。熏蒸于膻中。有形之痰濁。阻塞於肺胃。而又津枯液燥。正氣內虛。恐有閉厥之變。擬化痰滌熱。以治其標。扶正生津。以救其本。必得痰喘平。神氣清。庶幾可圖。
羚羊角 鮮生地 元參 葶藶子 旋複花 代赭石 蘇子 杏仁 川貝 沉香 竹瀝 薑汁 枇杷葉 茅根肉
另滾痰丸(三錢)人參湯送下
詒按(虛實兼到。立方頗為詳盡。○方中藥品已多。蘇子、旋赭。可以去之。)
再診 頭汗淋漓。痰喘不止。脈形洪大。面色青晦。舌紅乾涸。齒板唇焦。此少陰陰津不足。陽明邪火有餘。火載氣而上逆。肺不降而為喘。症勢險危。深防厥脫。勉擬救少陰之陰。清陽明之火。益氣以收其汗。保肺以定其喘。轉輾圖維。冀其應手為妙。
大生地(海浮石拌炒) 洋參 五味子 牛膝 麥冬 石膏 炙草 桑皮 川貝 陳粳米煎湯代水
另用人參(一錢)煎湯沖服
原注(此玉女煎、合生脈散。盡溫病以救陰為急也。)
詒按(前後三案。均有齒垢唇焦見症。其胃府中、有垢熱可知。用玉女法、清胃救腎。大致亦合。若於中稍參泄熱之意。則見效更速矣。○方中五味酸斂。炙草、粳米、甘膩。均不
三診 頭汗稍收。痰喘稍平。脈大稍斂。但氣仍急促。而心中煩躁。舌紅乾涸。齒垢唇焦。津液猶未回。虛陽猶未熄。上逆之氣。猶未下降。雖逾險嶺。未涉坦途。現今心腹。似有透喑之象。是亦邪之出路。仍擬救少陰。清陽明。再望轉機。
洋參 北沙參 元參 大生地(蛤殼拌炒) 鮮生地 五味子 麥冬 牛膝 豆卷 通草 竹葉 枇杷葉 陳粳米煎湯代水
詒按(此與前方同意。)
四診 陰津稍回。氣火未平。仍宜步步小心。勿致變端為幸。
沙參 洋參 元參 生地 麥冬 鮮石斛 茯神 澤瀉 石決明 天竹黃 蘆根
詒按(仍以養陰之法收功。)
溫邪襲肺。肺失清肅。濕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上逆。喘息痰嘶。舌乾口膩。昨日之脈。據雲弦硬。現診脈象。小而澀數。陰津暗傷。元氣漸餒。頗有喘汗厥脫之慮。夫溫邪病隸手經。肺位最高。治宜清肅。痰隨氣湧。化痰以降氣為先。氣因火逆。降氣以清火為要。姑擬一鮮斛 射干 杏仁 象貝 沙參 冬瓜子 桑皮 蘇子 沉香 蘆根 竹瀝 枇杷葉 薑汁
原注(凡時症之脈。先大而後漸小。先強而後變弱。其熱不退。而病反增者。必死。○此死症也。無能為力。立方用藥。無甚深意。)
詒按(此要訣也。最須記好。○初病之脈硬大者。邪正相搏也。轉為弱小。正氣餒矣。而病象不退而反增。正氣不能敵邪也。病日進而正日虧。不死何待。)
溫邪五日。舌苔乾黃。壯熱無汗。胸腹板滿硬痛。手不可近。此屬結胸。煩躁氣促。口吐栝蔞仁 川連 枳實 柴胡 黃芩 元明粉 葶藶子 杏仁 豆豉 黑梔 大黃 皂莢子
原注(凡結胸症。最忌煩躁氣促。此大柴胡、大小陷胸、梔豉湯、合劑。)
詒按(葶藶、治痰喘症屬實者。若身不熱、而脈微者。忌之。)
再診 下後。結胸之硬滿已消。而煩躁昏狂。略無定刻。舌苔乾燥。渴欲飲冷。壯熱無汗。邪氣猶留於氣分。以苦辛寒、清裡達表。冀其戰汗無變為幸。
豆豉 黑梔 黃芩 石膏 生草 石菖蒲 赤苓 天竹黃
另益元散(五錢)薄荷湯送下
詒按(此三黃石膏湯、合梔豉、雞蘇散、也。幸其壯熱無汗。可冀戰汗。若汗出而仍壯熱。則內陷矣。)
三診 戰汗已得。脈靜身涼。邪已解矣。舌黃未去。胃中餘濁未清。尚宜和化。
豆豉(炒香) 黑梔 川貝(炒) 枳殼(麩炒) 連翹 赤苓 滑石 通草 竹茹
原注、凡戰汗後。脈靜身涼。用方大法。不外乎此。總以和胃氣、化濕熱為主。胸悶頭痛。寒熱往來。邪在少陽。有汗熱仍不解。是傷於風也。舌心苔薄。邊色乾紅。陰虧之體。邪未外達。而津液暗傷。漸有化燥之象。症經七日。中脘拒按。似欲大便。而不得出。少陽之邪。傳及陽明。胃氣將燥實矣。防其譫語。擬少陽、陽明、兩解法治之。
柴胡 黃芩 半夏 枳實 甘草 栝蔞仁 豆豉 黑梔 桔梗 竹茹 另滾痰丸(一錢五分)
詒按(溫邪深伏者。往往有汗不解。未必皆因於風也。○少陽、陽明、合病。是大柴胡症。想因將燥未燥。故不用大黃。稍用滾痰丸以示意也。)
再診 得汗得便。邪有松達之機。是以胸悶、心跳、煩懊、等症悉除。而頭痛略減也。雖自覺虛餒。未便多進谷食。亦未可即投補劑。但和其胃。化其邪。可耳。
豆豉(炒香) 豆卷 半夏 川貝(炒) 陳皮 赤茯神 鬱金 石斛 通草 竹茹
詒按(方極妥洽。)
三診 得汗得便之後。用和胃化邪法。一劑頗安。兩劑反劇。良以畏虛。多進谷食。留戀其邪。不能宣化。郁於心胃之間。濕蘊生痰。熱蒸液爍。遂見煩躁、惡心、錯語、等症。兩手寸關、脈細滑數。兩尺少神。舌邊乾紅。心苔黃膩。皆濕熱鬱蒸。將燥未燥。欲陷未陷之象。當此陰虧之體。能不慮其內陷乎。擬導赤瀉心各半法。生津化濁。和胃清心。
犀角 川連 半夏 枳實 赤苓 鮮石斛 連翹 橘紅 黑梔 生草 通草 鬱金 竹茹 蘆根
另萬氏清心丸(六分)
詒按(推論病原。未嘗不細意研求。但伏溫之邪。每多一層解後。停一二日再透一層。且食戀邪。與以後病情不合矣。且不至有如此重候也。○查萬氏原方中。山梔、川連、鬱金。均已入煎劑。所少者、牛黃一味耳。且似此病情。可不必加用。)
四診 症交十二日。身熱不揚。神昏、舌短、苔霉。邪入膻中。閉而不達。急急清泄芳開。希冀轉機為妙。
犀角 鮮生地(豆豉四錢同打) 連翹 元參 牛蒡子 枳實 鬱金 天竹黃 石菖蒲 鮮石斛 鮮薄荷根 蘆根
另紫雪丹(五分)
詒按(此按病情。大是可危。)
五診 神情呼喚稍清。語仍不出。邪欲達而未達也。胸脅紅點稍現。跡稀不顯。斑欲透而未透也。口臭、便秘、矢氣。陽明燥實複聚也。舌短心焦邊絳。膻中邪火方熾也。芳香開泄之中。參以生津蕩實。竭心力而圖之。冀挽回于萬一。
前方加沙參 生地 大黃 元明粉
詒按(服此方後。想已得有大解。氣分之邪熱得泄。故下方專於清營。)
六診 口臭噴人。胃火極甚。斑疹雖見。透而未足。目赤神糊。脈洪口渴。急速化斑為要。古法化斑以白虎為主。仍參入犀、地。清營解毒。再複存陰。又適合玉女煎法。未知能應手
鮮地(豆豉同打) 石膏(薄荷頭同打) 犀角 天竺黃 知母 人中黃 麥冬 沙參 洋參 大生地 石菖蒲 蘆根
詒按(此方與後方、如仍加大黃。以通胃府。則伏熱得泄。可免後來許多周折。)
七診 目能識人。舌能退場門。症勢漸有生機。法以大劑存陰。冀其津回乃吉。
大生地 洋參 麥冬 鮮地 鮮斛 元參 北沙參 犀角 石膏 生草 蔗汁
詒按(至此始有轉機。亦險矣哉。)
八診 黑苔剝落。舌質深紅。陰津大傷。燥火未退。左脈細小。右脈洪數。是其征也。此際陰傷火旺。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惟景岳玉女煎、最合。一面瀉火。一面存陰。守過三候
鮮生地 石膏 元參 洋參 知母 生草 大生地 沙參 黑梔 連翹 蘆根
詒按(有形之垢已去。無形之熱猶存。用藥仍宜虛實兼顧。不敢稍忽也。)
九診 頻轉屎氣。咽喉乾燥。燥則語不出聲。此陽明燥火熏蒸。津不上承。重救其陰。兼通
大生地(一兩) 鮮生地(一兩) 沙參(一兩) 麥冬(三錢) 海參(二兩)元參(五錢) 大黃(酒浸三錢) 元明粉(三錢) 生草(四分)
詒按(此吳鞠通增液承氣法也。因府中垢熱又聚。故用藥如此。○如前第六七方中。仍兼大黃用之。則無此波折矣。海參腥穢。不堪入口。擬去之。仍加洋參、石斛。)
十診 下後陰液未回。急當養陰醒胃。
大生地 洋參 茯苓 橘紅 麥冬 石斛 北沙參 元參 穀芽 蔗皮
十一診 耳聾無聞。舌乾難掉。陰津大傷。用複脈法。
大生地 阿膠(川連末拌炒) 麥冬 洋參 炙甘草 元參 雞子黃
詒按(熱去陰傷。此後可專意養陰矣。然耳聾未聰。則陰經尚有餘熱未泄也。)
十二診 疊進滋陰大劑。生津則有餘。瀉火則不足。今交三候。齒垢退而複起。神色已清。非陰之不複。乃燥火未清耳。賢者、觀過知仁。智者、見微知著。今當轉筆。法取輕清
洋參 枳殼(麩炒) 川貝 橘紅(鹽水炒) 棗仁(豬膽汁炒) 赤苓 川連(鹽水炒)竹茹 雪羹煎
詒按(此方用意。不甚親切。緣此時、仍宜養陰泄熱。兩層兼到。方合病機。)
十三診 諸恙向安。每啜稀粥。必汗出沾濡。非虛也。乃津液複而營氣敷布周流也。小便澀痛。餘火未清。惟宜清化而已。
冬瓜仁 甜杏仁 鮮石斛 黑梔 甘草梢 生穀芽 通草
詒按(小便澀痛。宜參導赤各半法。加生地、木通、連柏。)
十四診 病退之餘。日間安靜。至夜發熱神糊。乃餘熱留於營分也。小便熱痛。心火下趨小腸。仿病後遺熱例。用百合知母滑石湯、合導赤散。
鮮生地 木通 甘草梢 竹葉心 川百合 知母 滑石
泉水煮湯煎藥
詒按(病後餘波。亦題中應有之義。方亦輕清合度。)
伏邪挾積。但熱不寒。頭痛鼻血。便泄稀水。表裡兩窒。而熱甚於裡。擬清裡解表法。
葛根芩連東加豆豉 連翹 枳實 黑梔
原注(鼻血、便泄稀水。知其為熱。不用犀角者。其舌苔白也。不用大黃者。其脘腹按之不
詒按(此症專意解表。想因未得汗解故也。)
陰虛挾濕之體。感受時令風邪。初起背微惡寒。頭略脹痛。欲咳不爽。發熱不揚。舌苔白膩。大便溏泄。此其常候也。峻投消散。暗劫胃津。以致飢而欲食。嗜臥神糊。呃忒斷連。斑疹隱約。症方八日。勢涉危機。閱周先生方。洵稱美善。鄙意僭加甘草一味、以和之。其生津補中之力。未始非贊襄之一助也。若雲、甘能滋濕。甘能滿中。孰不知之。須知苔薄白而光滑。胸不滿而知飢。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此葉氏所以深戒苦辛消克之劑也。幸知者、察焉。
牛蒡子 石菖蒲 前胡 橘紅 鬱金 桔梗 天竺黃 刀豆子 神曲 連翹 甘草 薄荷 竹茹 枇杷葉
詒按(審症精細。論亦透澈。○苔白滑而光亮無津。此濕蘊津傷之候。專投香燥。每每涸液增變。案中議論。洵屬閱歷之言。)
再診 症逾旬日。的系溫邪挾濕。病在氣營之交。苔白膩而邊紅。疹透點而不爽。寐則譫語寤則神清。呃聲徐而未除。脈象 而小數。周先生清營泄衛。理氣化濁。恰如其分。僭加一二味。仍候主裁。
犀角 天竺黃 川連(鹽水炒) 橘紅 鮮薄荷根 連翹 牛蒡子 通草 柿蒂 青鹽半夏 丁香 竹茹 茅根 枇杷葉
三診 熱處濕中。神蒙嗜臥。呼之則清。語言了了。驗舌苔之白膩。參脈象之 數。知非熱陷膻中。乃濕熱彌漫於上焦。肺氣失其宣布耳。呃尚未除。胃濁未化。擬從肺胃立法。
旋複花 代赭石 冬瓜子 射干 杏仁 川貝 桔梗 鬱金 橘紅 沙參 通草 竹茹 茅根 枇杷葉
詒按(論病清切。○此時若誤認入營。而投清營之品。則邪機愈遏、而增病矣。○以中陰弱之體。患溫邪挾濕之病。過投辛燥。則陰涸。過與消克。則中傷。若回護其虛。又恐助濁增病。此等症、用藥最難。觀前後六案。論病親切。用藥清靈。疏邪扶正。虛實兼顧。自
四診 呃忒已除。舌苔稍化。欲咳不揚。仍以前法加減。
前方去赭石 加蛤殼 赤苓 雪羹煎
五診前方去旋複花 射干 桔梗 加豆卷
六診 便泄數次。粘膩垢污。胃濁以下行為順。未始不美。故連日沉迷嗜臥。昨宵便惺惺少寐。但少寐則神煩。自覺有不安之象。且屢起更衣。愈覺倦乏不堪耳。今便泄未止。舌苔仍白。身熱已和。酒客中虛濕勝。擬和中化濁。仿子和甘露飲。
野于朮 洋參 赤苓 澤瀉 滑石 藿香 雞距子 葛花 木香 橘紅 通草 竹茹
七診 病已退。濕未楚。前方加減。
前方加參鬚 神曲 穀芽
凡症於陰陽虛實。疑似之間。最當詳審。此症音低神倦、似虛。而便泄臭水。中脘按痛。實也。肢冷脈細、似陰。而小便熱痛。陽也。至於舌白譫語。乃痰蒙火鬱之征。而日暮煩躁。為陰虛陽盛之兆。鄙意百般怪症。多屬乎痰。痰蒙火鬱。清化不解。須從下奪。即使正虛。而虛中夾實。亦當先治其實耳。
羚羊角 天竺黃 石菖蒲 膽星 鮮石斛 茯神 橘紅 鬱金 竹瀝 薑汁
另滾痰丸
詒按(議論明快。立方切實。的是此道中高手。)
再診 風火熾盛。痰迷竅絡。神昏不語。耳聾目張。痙厥之兆立至。症屆兩候。正在關節之期。勉擬一方。以盡人事。
犀角 羚羊角 鮮石斛 鮮生地 石決明 茯神 天竺黃 石菖蒲 元參 膽 星
三診 無形之風火鴟張。故神識昏蒙不醒。而有形之痰濁上泛。故舌苔反見濁濃。清開不應。擬進苦泄。再望轉機。
川連 枳實 膽星 半夏 石決明 橘紅 赤苓 滑石 竹瀝 薑汁 羚羊角
另當歸龍薈丸
四診 有汗發痙。謂之柔痙。痙盛神昏。風淫火熾極矣。夫內風多從火出。欲熄其風。先須清火。欲清其火。必須鎮逆。考古有風引湯、一法。多用石藥。其原論云、痙發不止。醫不能療。風引湯主之。良由風火熾盛。草木諸藥。不能平旋動之威。非用石藥之剽悍滑疾者。不足以勝之。故曰、醫不能療也。病極凶危。醫宜盡力。其然其否。尚祈高明裁正。
石膏 寒水石 紫石英 靈磁石 紫蛤殼 滑石 石決明 生地(砂仁拌炒) 阿膠(赤石脂拌炒) 鉤鉤 牛膝炭 竹瀝 薑汁
詒按(疊進清火豁痰三方。而病勢未平。仍有昏痙之狀。不得已、而出此方。竊思溫邪乃伏而解。然後內伏之邪。再逐層外露。故於清化之後。再用透托者、有之。再用下泄者、有之。再用清營通絡者、亦有之。此証病情如此。疑其尚有伏邪在內所致。金匱風引湯、所治之症。究與時邪發痙之症有別。姑存之。以備一法可也。)
素有肝胃病。適挾濕溫。七日汗解。八日複熱。舌灰唇焦齒板。口渴欲得熱飲。右脈洪大數疾。左亦弦數。脘中仍痛。經事適來。靜思其故。假令肝胃病。木來乘土。氣鬱而痛。若不挾邪。斷無如此大熱。又大便堅硬而黑。是腸胃有實熱所謂燥屎也。考胃氣痛門。無燥屎症。惟瘀血痛門。有便血。而此症無發狂妄喜之狀。又斷乎非蓄血也。渴喜熱飲。疑其有寒似矣。不知濕與熱合。熱處濕中。濕居熱外。必飲熱湯。而濕乃開。胸中乃快。與真寒假熱不同。再合脈與唇觀之。其屬濕溫挾積無疑。傷寒大白雲、唇焦為食積。此言諸書不載。可雲、高出千古。
豆豉 鬱金 延胡 山梔 香附 栝蔞皮 連翹 赤苓 竹茹
外用蔥頭十四個。鹽一杯。炒熱熨痛處。
原注(病本濕溫挾食。交候戰汗而解少頃複熱。為一忌。汗出而脈躁疾者。又一忌。適值經來。恐熱邪陷入血室。從此滋變。亦一忌。故用豆豉、以解肌。黑梔、以清裡。一宣一泄。祛表裡之客邪。延胡索、通血中氣滯。氣中血滯。兼治上下諸痛。鬱金、苦泄以散肝郁。香附、辛散以利諸氣。二味合治婦人經脈之逆行。即可杜熱入血室之大患。栝蔞、通府。赤苓利濕。加竹茹、連翹。一以開胃氣之郁。一以治上焦之煩。外用蔥、鹽、熱熨。即古人摩按之法。相贊成功。)
詒按(此等症、最易混淆。案語層層搜剝。可謂明辨以晰。惟既見挾積。方中似應加用枳實、山楂。○此症汗解複熱。凡伏氣發溫。逐層外出之症。往往有此。不必疑其別有他邪也。用藥兩疏表裡。大致亦合。惟既見舌灰唇焦。則中焦有濁積無疑。疏裡之藥。尚宜加重。倘苔灰而燥。即大黃、亦可用也。)
再診 服藥後。大便一次。色黑如栗者、數枚。兼帶溏糞。脘痛大減。舌霉唇焦、俱稍退。原為美事。惟脈數大者。變為虛小無力。心中覺空。是邪減正虛之象。防神糊痙厥等變。今方九日。延過兩候乃吉。
香豉 青蒿 沙參 赤芍 川貝 鬱金 黑梔 竹茹 稻葉 金橘餅
詒按(大解後、熱平。脈轉弱小。倘內伏之熱邪已淨。或稍有餘熱。而不甚重。則從此各熱勢盛而脈虛小。是邪盛正虛之重候。仍當隨見症治之。不得以九日兩候等語為憑也。)
暑病門
素有痰飲咳嗽。今夏五月。曾經吐血。是肺受熱迫也。茲者、六七日來。伏暑先蘊於內。涼風複襲於外。病起先寒栗而後大熱。熱勢有起伏。表之、汗不暢。清之、熱不退。所以然者。為痰飲阻於胸中。肺胃失其宣達故也。夫舌色底絳。而望之粘膩。獨舌心之苔。白濃如豆大者、一瓣。此即伏暑挾痰飲之症。而況氣急痰嘶乎。據雲、廿六日便泄數次。至今大便不通。按腹板窒。隙不硬痛。小水先前紅濁。今則但赤不渾。此乃濕熱痰濁。聚於胸中。因肺金失降。不能下達膀胱。故濕濁不從下注。而反上逆。為痰氣喘 之症也。病機在是。病之凶險亦在是。當從此理會。滌痰泄熱。降氣清肺。乃方中必需之事。但清肅上焦。尤為
葶藶子 枳實 鬱金 杏仁 羚羊角 川貝 膽星 連翹 赤苓 竹瀝 薑汁 枇杷葉 滾痰丸(絹包入煎)
詒按(案語精當。方藥親切。迥殊率爾操觚。)
暑乃鬱蒸之熱。濕為濡滯之邪。暑雨地濕。濕淫熱鬱。惟氣虛者。受其邪。亦惟素有濕熱者。感其氣。如體肥多濕之人。暑即寓於濕之內。勞心氣虛之人。熱即伏於氣之中。於是氣機不達。三焦不宣。身熱不揚。小水不利。頭額獨熱。心胸痞悶。舌苔白膩。底絳尖紅。種種皆濕遏熱伏之征。顯系邪蘊於中。不能外達。擬以梔豉、上下宣泄之。雞蘇、表裡分消之。
二陳、從中以和之。芳香宣竅以達之。冀其三焦宣暢。未識得奏微功否。
六一散 黑梔 薄荷 豆豉 半夏 陳皮 石菖蒲 赤苓 鬱金 蔻仁 通草 竹茹 荷梗
詒按(議論親切。用藥得輕清靈三字之妙。)
再診 形體豐肥者、必多濕。肌肉柔白者、必氣虛。況暑病必有濕邪遏伏。中氣受戕。前用微苦微辛。宣通三焦。服後大便通調。胸中寬暢。原得小效。要知濕性濡滯。本難霍然即愈。若用辛雄燥濕。苦寒泄熱。是亦一法。然恐非肥白氣虛者。所能勝任。拙見仍守前法。毋存欲速之心。反致耗氣之弊。惟高明裁之。
前方去薄荷 加杏仁
三診 白苔漸退。而舌心反見裂紋。是濕轉燥矣。不飢不思食。小便仍不爽利。餘熱猶滯。三焦之氣。未盡宣達也。三焦者。一氣之周流。而各司其職。上焦主納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納。中焦則輸其出納。清陽出上竅。濁陰走下竅。三焦自協于平。今議從中升降其上下。所謂升降者。亦升其清而降其濁耳。
葛根 杏仁 赤苓 陳皮 紫菀 薏仁 川貝(炒黃) 澤瀉 血珀 竹茹 大麥 稻葉
外有寒熱起伏之勢。裡有熱結痞痛之形。上為煩懊嘔惡。下則便泄溏臭。此新邪伏邪。濕熱積滯。表裡三焦同病也。易至昏呃變端。擬從表裡兩解。佐以芳香逐穢冀其轉機為妙。
柴胡 栝蔞仁 黃芩 半夏 赤芍 蔻仁 枳實 石菖蒲 大黃 川連 鬱金
詒按(頗合病機。藥品亦切實不膚。)
再診 投兩解法。得汗得便。竟得安然兩目。昨已起床。照鏡、啟窗、看菊。須臾之間。漸漸發熱。熱甚神糊。兩目上視。幾乎厥脫。迨至黃昏。神識漸清。熱勢漸減。然脈沉不起。據述熱時。舌色乾紅。熱退、舌色黃膩。此乃濕遏熱熾。將燥未燥。但陽症陰脈。相反堪虞。勉議河間甘露飲子。于滌熱燥濕之中。更藉桂、以通陽。苓、以通陰。複入草果、祛太陰濕土之寒。知母、清陽明燥金之熱。未識得奏膚功否。
寒水石 石膏 茯苓 澤瀉 茅朮 桂枝 蔥白頭 豬苓 草果 知母 薑汁
詒按(此是正氣已衰。餘邪複聚之症。所擬之方。大致頗合。但嫌藥味粗獷。未能絲絲年過花甲。病逾旬日。遠途歸家。舟輿跋涉。病中勞頓。雪上加霜。欲詢病原。無從細究。刻診脈象沉糊。神識蒙昧。舌強色白。中心焦燥。身熱不揚。手足寒冷。氣短作呃。便泄臭。憑理而論。是屬伏邪挾積。正虛邪陷之象。深恐有厥脫之虞。勉酌一方。還祈明正。
人參 大黃 附子 柴胡 半夏 茯苓 陳皮 黃芩 丁香 當歸 枳實 柿蒂 澤瀉 竹茹
詒按(虛寒積熱。層層照顧。處處著力。此等方非學力極深者。不能下筆。)
再診 症勢尚在險重。擬方再望轉機。
柴胡 桂枝 人參 白芍 半夏 川連(薑汁炒) 枳實 丁香 橘皮 炙草 蔻仁 竹茹
三診 伏暑化燥。劫津動風。舌黑唇焦。鼻煤齒燥。神識昏糊。手指牽引。今早大便自通。據云、病熱略減。然兩脈促疾無倫。陰津消涸。邪火燎原。仍屬險象。
鮮生地 鮮石斛 犀角 元參 鉤 鉤 連翹 天竹黃 北沙參 通草 蘆根 竹葉 羚羊角 六一散 枇杷葉
另珠黃散(沖服)
詒按(幸得大便自通。尚有一線生機。)
伏暑為病。濕熱居多。陰虛之體。邪不易達。此其常也。然就陰虛而論。大有輕重之分。須知此症。虛亦不甚。邪亦不多。即據耳鳴眩悸。苔濁胸痞。微寒微熱。脈形弦數。立方未便著手。大補、亦不可重劑。攻邪、但得脈情無變。可保無虞。慎勿徒自驚惶。反增他變。
洋參 茯神(辰砂拌) 甘菊 蔻仁 陳皮 青蒿 鉤鉤 刺蒺藜 半夏 秫米 豆卷 竹茹
詒按(不沾沾于補虛。不斤斤于泄邪。而所用藥品。按之症情。無不絲絲入扣。所謂成如容易隙艱辛。非學識兩深者。不易辦此。)
餘邪餘積。雖留戀而未清。元氣元陰。已耗損而欲竭。暫停苦口之藥。且投醒胃之方。化滯生津。忌夫重濁。變湯蒸露。法取輕清。效東垣而化裁。希弋獲以圖幸清暑益氣湯 加荷葉 稻葉,蒸露一日溫飲四五小杯
詒按(伏暑久淹。正虛邪戀。胃弱不勝重藥者。此法當仿。)
瘧疾門
伏邪挾積。阻塞中宮。瘧發、日輕日重。重則神糊煩躁。起臥如狂。此乃食積蒸痰。邪熱化火痰。火上蒙。怕其風動痙厥。脈沉實。而舌苔黃。邪積聚於陽明。法當通下。仿大柴胡例
柴胡 黃芩 川朴 枳實 栝蔞仁 半夏 大黃
詒按(脈舌與症合參。大柴胡是的對之藥。)
再診 下後、熱淨神清。竟若脫然無恙。惟是病退太速。仍恐變幻莫測。擬方再望轉機。
川連(薑汁炒) 半夏 陳皮 豆豉 黃芩 枳實 栝蔞仁 鬱金 神曲 竹茹
原注(病退太速。仍恐變幻。老煉之言宜省。凡下後方法。總以瀉心加減。仍用栝蔞、枳實。想胸痞未舒。舌苔未化耳。)
三診 昨日瘧來。手足寒冷。即時腹中氣脹。上塞咽喉。幾乎發厥。但不昏狂耳。此乃少陽瘧邪。挾內伏之痰濁。上走心胞。為昏狂。下乘脾土。為腹脹。前日之昏狂。病機偏在陽明。故法從下奪。今腹脹、舌白、脈細。病機偏在太陰。法當辛溫通陽。轉運中樞為要矣。隨機應變。急者、為先。莫謂用寒用熱之不侔也。
乾薑(炒黃) 陳皮 茯苓 草果 熟附 川朴 蔻仁 檳榔 丁香 通草
原注(前方用寒。後方用熱。隨症用藥。轉換敏捷。不避俗嫌。的是一腔熱血。)
詒按(此人必中氣素虛。故痰濁乘虛上僭也。)
四診 投果附達原、神香、二陳、合劑。服藥後。喉中汨汨有聲。上逆之氣即平。腹脹遂松。今脈緩大。神氣安和。腹中微覺脹滿。痰多粘膩。脾藏陽氣雖通。寒濕痰涎未化。仍從前法。輕減其製。
前方去附子 檳榔 加大腹皮 半夏
五診 腹中之氣稍平。濕熱餘邪未盡。所以微寒微熱。仍歸瘧象。頭脹身疼。知飢能食。法擬疏化。兼調營衛。
青蒿 豆卷 半夏 陳皮 穀芽 秦艽 神曲 茯苓 薑 棗
陳無擇雲、瘧家日久。必有黃痰宿水。聚於胸腹膈膜之中。須得脾土旺。而後宿水自行。元氣複。而後濕痰自化。余見久瘧。有泄水數次而愈者。即宿水自行之效也。
六君子東加炮薑 木香 神曲 砂仁
詒按(前曾見治老瘧之法。用逐痰瀉水之藥。入雞子中煮服。得泄黃水、即愈。其意與此正同。但用藥有虛實之分耳。)
三瘧久延。營衛兩傷。複因產後。下焦八脈空虛。今病將九月。而瘧仍未止。腹中結塊偏左。此瘧邪留於血絡。聚於肝膜。是屬瘧母。淹纏不止。慮成瘧勞。夏至在邇。乃陰陽剝複之際。瘦人久病。最怕陰傷。趁此圖維。迎機導 。和陽以生陰。從產後立法。稍佐搜絡。以杜瘧
製首烏 杞子 地骨皮 當歸 白芍(桂枝炒) 冬朮 川芎 青皮 香附 烏梅
另鱉甲煎丸
原注(用四物湯。去地、換首烏。從產後血分立腳。)
再診 瘧久結癖。夏至前投和陽生陰。通調營衛。參入搜絡方法。節後三瘧仍來。但熱勢稍減。癖塊略小。然口渴心悸。營陰大虧。情懷郁勃。多致化火傷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瘧來多沃酸水。蓋肝木郁熱。挾胃中之宿飲。上泛使然。夫養營陰。須求甘潤。理肝郁。必用苦辛。久瘧堪截。癖塊宜消。惟是體虛胃弱。諸宜加謹為上。
黨參 鱉甲(醋炒) 當歸 茯神 棗仁 香附 川連(吳萸炒) 冬朮 陳皮 牡蠣 三棱(醋炒)
詒按(因病化裁。頗不沾滯。○方中白芍。似不可少。)
另用川貝(一兩) 半夏(一兩) 知母(一兩) 研末。薑汁醋各半。泛丸。每服三錢。開水
詒按(此半貝丸成法也。增入知母一味。嫌其偏於涼潤。尚有可商。)
但寒不熱。此為牝瘧。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 桂枝 乾薑 半夏 陳皮 茯苓 川朴 草果 炙草 薑棗
再診 瘧發間日。但寒而不熱。口膩多涎。乃寒痰郁於心下。陽氣不得宣越故也。
蜀漆 桂枝 半夏 陳皮 茯苓 羌活 石菖蒲
另用獨頭蒜(一個) 黃丹(一錢) 雄黃(五分) 共搗丸朝向東方服
三診 舌白脘悶。背寒獨甚。擬宣通陽氣。以化痰濁。
麻黃 桂枝 杏仁 炙草 半夏 茯苓 陳皮 鹿角霜 石菖蒲
原注(以上三方。皆金匱法。)
四診 瘧止。當和胃氣。
半夏 茯苓 甘草 陳皮 白蔻 薑 棗
詒按(牝瘧不多見。大略由乎陽虛痰聚。阻遏邪機。不得外越所致。用藥總以通陽宣濁少陽過升。陽明失降。瘧來煩悶痞嘔。當變柴胡之製。而為瀉心之法。和陽明。即所以和少川連(薑汁炒) 半夏 陳皮 蔻仁 藿梗 生薑 竹茹(薑汁炒)
原注(此病舌色。左半邊光紅。右半邊白苔。濕滑如水。晶粉團之色。因過服柴胡升陽。以劫其營。而痰濁又變於胃。以致痞嘔。故用瀉心之法。初用生薑一片、無效。後加至三片。痞嘔乃止。瘧亦不來。)
詒按(用古法、而能通其意。心靈手敏。此為善讀書人。)
素有痰飲咳嗽。近複涼風外薄。食積內停。寒熱似瘧。脈弦數。額角痛。胸脘痞脹。大便不通。是有表複有裡也。擬以疏裡解表。
柴胡 黃芩 半夏 枳實 川朴 大腹皮 橘紅 竹茹
詒按(立方用藥。不深不淺。如初拓黃庭。恰到好處。)
再診 脈弦數。兩手掌心獨熱。大便五日不通。舌苔薄白不黃。燥屎尚未全結。欲通其腑。
川連(薑汁炒) 枳實(磨沖) 蔞仁(研) 半夏 萊菔子(炒) 竹茹
詒按(先用緩法通府。此亦病機所在。不可不知。)
黃癉門
三瘧止而複作。腹滿平而又發。今目黃脈細。面黑溺少。防延黑癉。然癉而腹滿者、難治。
茵陳 山梔 赤苓 滑石 陳皮 大腹皮 附子 通草 麥芽 栝蔞皮
再診 面色黧黑。腹滿足腫。脈沉而細。此脾胃之陽不化。水濕阻滯於中。証防增重。且與肉桂(去粗皮研五分) 茯苓 豬苓 澤瀉 大腹皮 白朮 川朴 廣皮 神曲 細辛 麥芽 香圓
詒按(此肉桂五苓散加味。溫中疏濕。前人所謂陰黃。想即指此等症而言。)
兩目及身體皆黃。小便自利而清。此屬脾虛。非濕熱也。名曰、虛黃。
黃耆(四兩) 白芍(三兩) 地膚子(二兩) 茯苓(四兩) 酒浸服
詒按(此癉病中、另自一種。以小便清利為據。症不多見。錄之、以備一格。)
伏暑濕熱為黃。腹微滿。小便利。身無汗。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 連翹 豆豉 茵陳 赤苓 川朴 枳殼 通草 神曲 杏仁 赤小豆(煎湯代水)
詒按(此濕熱在表、而無汗者。)
面黃無力。能食氣急。脫力傷脾之症也。用張三豐、伐木丸加味。
皂礬(一兩、泥土包固、置糠火中、煨一日夜、取出、候冷、礬色已紅、去泥土淨) 川朴(五錢) 茅朮(一兩米泔浸切炒) 製半夏(一兩) 陳皮(二兩鹽水炒) 茯苓(一兩) 炙甘草(五錢)
共研細末。用大棗肉、煮爛為丸。每服二錢。開水送下。飲酒者、酒下。此方頗效。
詒按(此方以皂礬為君。合以平胃、二陳。明為消除垢積之劑。案雲、脫力傷脾。便與此方不合。當雲、脫力脾困。瘀濕不化。乃合。然此方用之頗靈。其功效。自不可掩。)
痺氣門
胸中為陽之位。清陽失曠。則胸痺而痛。下午屬陰。故痛甚也。用苓桂朮甘東加味。
茯苓 甘草 桂枝 白朮 栝蔞 薤白 半夏 陳皮 乾薑 白蔻
詒按(方藥、均親切不浮。)
再診 胸痺痰飲。脘痛。甚則嘔酸。脈細。胃陽不布。先以通陽。
吳萸 乾薑 白蔻 炙草 桂木 栝蔞 薤白 枳實 半夏 茯苓 陳皮
詒按(胸脘陽微而窒。立方兼治上中。而以中焦為主。)
三診 胸痺腹痛。夜甚晝安。清陽不振。濁陰僭逆。法必通陽。
黨參 茯苓 冬朮 炙草 陳皮 半夏 桂木 川椒 乾薑 川附
詒按(此六君加桂附薑椒也。用藥可謂切實矣。)
脘腹痛門
肝胃氣痛。痛久則氣血瘀凝。曾經吐血。是陽明胃絡之血。因郁熱蒸迫而上也。血止之後。痛勢仍作。每發於午後。診脈小緊數。舌紅無苔。乃血去陰傷。而氣分之郁熱。仍阻於肝胃之絡。而不能透達。宜理氣疏郁。取辛通而不耗液者、為當。
川楝子 延 胡 鬱金 香附 茯苓 陳皮 旋複花 山梔(薑汁炒) 白螺螄殼 左金丸
詒按(方法輕靈。自然中病。)
肝氣與飲邪。相合為病。脘腹作痛。嘔吐酸水。擬苦辛泄木。辛溫蠲飲。
川連(吳萸炒) 陳皮 木香 丁香 蔻仁 乾薑 川楝子 延胡 香附 川椒
詒按(肝氣病、兼症最多。須看其立方融洽處。)
脈雙弦。有寒飲在胃也。脘痛吐酸。木克土也。得食則痛緩。病屬中虛。當和中泄木祛寒。
小建中東加味主之。
白芍 桂枝 乾薑 炙草 半夏 橘餅 川椒 黨參 白朮
詒按(大小建中合劑。方藥穩切。)
脘痛。肢冷脈伏。頭汗淋漓。防厥。
金鈴子 五靈脂 延胡 旋複花 赭石 乳香 沒藥 丁香 蔻仁 香附
詒按(此肝氣挾瘀之症。故立方如此。)
再診 脘痛。甚則防厥。
薑黃 半夏 陳皮 茯苓 香附 吳萸 旋複花 赭石 蔻仁
肝木挾下焦水寒之氣。乘於脾胃。脘痛攻脅。嘔吐酸水。脈細而弦。擬溫中御寒。扶土抑木
炮薑 川椒 吳萸 黨參 桂枝 白芍 白朮 茯苓 香附 砂仁
詒按(此肝氣挾感寒治法。用藥頗精到。)
素有肝胃氣痛。兼有寒積。脘痛脹滿。痛及於腰。刻不可忍。舌苔白膩。渴不欲飲。大便似利不利。脈象沉弦而緊。按症恐屬藏結。頗為險候。非溫不能通其陽。非下不能破其結。仿許學士溫脾法。
乾薑 附子 肉桂 川朴(薑汁炒) 枳實 大黃
再診 脘腹脹滿。上至心下。下連少腹。中橫一紋。如亞腰葫蘆之狀。中宮痞塞。陰陽格絕。上下不通。勢瀕於危。勉進附子瀉心法。通陽以泄濁陰冀大便得通為幸。否則恐致喘汗厥脫。難以挽回。
附子 川連(薑汁炒) 川朴(薑汁炒) 大黃(酒浸) 長流水煎
再服備急丸(乾薑 大黃 巴豆霜) 七粒、砂仁湯下。
三診 兩投溫下。大便仍然不通。胸腹高突。湯水下咽輒嘔。肢漸冷。脈漸細。鼻煽額汗。厥脫堪憂。按結胸藏結之分。在乎有寒熱無寒熱為別。下之不通。脹滿愈甚。乃太陰脾藏受戕。清陽失於轉運。崔行功、有枳實理中一法。取其轉運中陽。通便在是。挽回厥脫。亦在
人參 枳實 炮薑 川附 陳皮 冬朮
詒按(兩投溫通重劑。不得小效。枳實理中。力量不及前方之大。恐未必能奏效也。○閱夜話錄中、所載一症。與此相似。治之未效。後擬用溫藥下來複丹。未及試用。正可與三四年來。腹痛常發。發則極甚。必數日而平。此脾藏有寒積。肝經有濕熱。故痛發則腹中覺熱。擬溫脾法。兼佐涼肝。
金鈴子 延胡 陳皮 茯苓 白朮 川椒 乾薑 白芍(吳萸炒) 神曲 砂仁
再診 腹中寒熱錯雜而痛。古方越桃散、最妙。變散為丸。常服可耳。稍為加減。以合體氣
乾薑 山梔 吳萸 白芍 炙草
共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原注(越桃散、惟薑、梔、二味。加吳萸、白芍者。複以戊己法也。甘草者、取其調和也。
詒按(病邪錯雜。用藥隙須一線、乃佳。如此丸方。即合法也。)
腹痛便溏。脾陽弱也。周身疼痛。衛陽弱也。補中土。益衛氣。黃耆建中湯主之。
黃耆 桂枝 白芍 白朮 炙草
詒按(方案俱老到。)
便血之後。餘瘀凝於肝絡。餘熱留於小腸。故少腹疼。而小便熱痛也。化瘀泄熱為治。
桃仁(炒黑) 丹皮 鮮生地 木通 黑梔 滑石 歸身 查炭 生蒲黃 新絳
另回生丹(一粒)
詒按(理法雙清。)
用五積合通聖。溫通散寒。便通、而痛未止。脈遲。喜食甜味。痛在當臍。後連及腰。身常懍懍惡寒。此中虛陽弱。寒積內停。擬通陽以破其沉寒。益火以消其陰翳。
四君子去甘草 加肉桂 附子 木香 烏藥 蓯蓉 元明粉
詒按(方中元明粉一味。不甚妥洽。擬去之。)
疝氣門
中陽虛弱。厥陰寒疝僭逆。腹痛筋急。大便堅結。痛甚則嘔吐。擬大建中湯。
川椒 炮薑 黨參 附子 半夏 橘餅
詒按(此寒疝症之偏於虛者。故用藥專於溫理。)
寒濕伏於厥陰。久則化熱。兩胯凹筋脹。左睪丸偏墜。發作則身有寒熱。則囊皮腫脹出水。此謂濕疝也。屢發不已。防有囊癰之變。
川楝子(巴豆二枚同炒焦去豆三錢) 茴香(鹽水炒) 吳萸 黃柏 查炭 黑梔 橘核 萆薢荔枝核
詒按(濕鬱則化熱。故須寒熱互用。○既屬濕疝。似宜參用蒼朮、苡仁、燥濕之品。)
又疝氣方
川楝子(巴豆七粒同炒焦去豆五錢) 小茴香(鹽水炒三錢) 青皮(炒三錢) 木香(晒不見火三錢) 當歸(酒炒三錢) 全蟲(酒洗炙七個) 昆布(漂淡炒三錢) 查炭(三錢)
共研末。用韭汁(一杯)蔥頭汁(一杯)絲瓜絡(煎濃汁二兩)泛丸。每日服一錢。
詒按(此方溫肝通陽。驅邪理疝。用意頗佳。可以為法。)
子和論七疝。都隸於肝。近因遠行勞倦。奔走傷筋。元參下陷。其疝益大。蓋筋者。肝之合也。睪丸者。筋之所聚也。大凡治疝。不越辛溫苦泄。然勞碌氣陷者。苦泄則氣益陷。當先舉其陷下之氣。稍佐辛溫。是亦標本兼治之法。
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茴香 延胡 全蠍 木香
又丸方
黨參 白朮 茯苓 吳萸 烏藥 川楝子 木香 茴香 當歸 蓯蓉 枸杞
詒按(論病親切不浮。)
瘕癖門
前年秋季患伏暑。淹纏百日而愈。病中即結症。積居於左脅之下。入春以來。每至下午必微熱。清晨必吐痰。食面必溏泄。此必當時熱邪未盡。早進油膩面食。與痰氣互相結聚於肝胃之絡。當漸消之。否則或脹或鼓。均可慮也。
柴胡(鹽水炒) 青皮(巴豆同炒黃去豆一兩) 三棱(醋炒五錢) 雄黃(一兩)大黃(皂莢子三粒同炒黃去子一兩) 莪朮(醋炒五錢)
上藥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一錢。橘紅湯下。
午後服六君子丸三錢。
詒按(用藥思路可取。)
少腹兩旁結塊。漸大漸長。靜則夾臍而居。動則上攻至脘。旁及兩脅。八九年來如是。據雲、當年停經半載。皆疑為孕。及產。多是污穢臭水。嗣後遂結此塊。想系水寒氣血。瘀聚而成。當溯其源。而緩圖之。
甘遂(面包煨三錢) 香附(鹽水炒一兩) 三棱(醋炒一兩) 莪朮(醋炒一兩) 桃仁(肉桂(另研一錢) 五靈脂(醋炒五錢) 地鱉蟲(酒浸廿一個) 川楝子(巴豆七粒同炒去豆五
共研末。煉蜜為丸。每服十丸。一日三服。
詒按(久病緩攻。方法頗穩。)
臍以上、有塊一條。直攻心下作痛。痛連兩脅。此屬伏梁。為心之積。乃氣血寒痰。凝聚而成。背脊熱而眩悸。營氣內虧。法以和營化積。
當歸 半夏 瓦楞子 香附 丹 參 茯神 陳皮 木香 川楝子 延胡 砂仁
詒按(方亦平穩熨帖。)
再診 投和營化積。伏梁之攻痛稍緩。而脊背之熱亦減。久延絡虛。當以緩圖。無事更張。
前方去茯神 瓦楞子 木香 加茯苓 玫瑰
肝之積在脅下。名曰、肥氣。日久撐痛。痼疾難圖。
川楝子 延胡 川連 青皮 查炭 歸鬚 五靈脂 莪朮 三棱 茯苓 木香 砂仁
詒按(用藥精當。)
再診 左脅之痛已緩。夜增咳嗽寒熱。邪氣走於肺絡。擬肺肝同治。
旋複花 三棱(醋炒) 杏仁 茯苓 川楝子 猩絳 款冬花 莪朮(醋炒) 半夏 陳皮 青蔥管 歸鬚
詒按(暢氣疏瘀。平肝通絡。此等症、用藥不過如是。)
少腹結塊。漸大如盤。上攻則痛。下伏則安。此屬腸覃。氣血凝滯而成。擬兩疏氣血法。
香附 丹參 紅花 當歸 澤蘭 桃仁 延胡 廣皮 砂仁 五靈脂
另大黃 蟲丸、每服二十粒。
久患休息下痢。或作或輟。四月下旬。痢止數日。忽然氣攻。胸脘板痛。上下不通。幾乎發厥。及至大便稍通。板痛遞減。匝月以來。大便僅通三次。今又不通十餘日矣。而其脘中之板痛者。結而成塊。偏於右部。是脾之積也。脈極細而沉緊。面色晦滯。陽氣鬱伏。濁陰凝
附子 乾薑 川朴 陳皮 茯苓 香附 延胡 大腹子
另東垣五積丸 沉香化氣丸
再診 大便已通。脘腹之塊未化。脈象沉弦而緊。面色之晦滯已明。陽光一 。陰凝漸通附子 乾薑 陳皮 茯苓 木香 砂仁 通草 水紅花子 白螺螄殼
詒按(凡陽氣鬱伏者。與陽虛不同。于溫藥中、宜兼清泄之意。乃妥。)
脈遲細。脘中有塊。納食撐脹。腹中漉漉有聲。噯腐吞酸。大便堅結。此脾胃有寒積也。當以溫藥下之。仿溫脾法。
茯苓 大黃 附子 乾薑 桂木 川朴 陳皮 枳實 半夏
詒按(小承氣、合二陳。加薑、桂、附。驅寒飲、導積滯。立方簡當。)
脈右關滑動。舌苔黃白而膩。是痰積在中焦也。左關弦搏。肝木氣旺。故左肋斜至臍下。有梗一條。按之覺硬。乃肝氣入絡所致。尺寸脈俱微緩。泄痢一載。氣血兩虧。補之無益。攻之不可。而病根終莫能拔。病根者何。痰積濕熱肝氣也。夫濕熱痰積。須藉元氣。以運之外出。潔古所謂、養正積自除。脾胃健。則濕熱自化。原指久病而言。此病不為不久。攻消克伐。何敢妄施。茲擇性味不猛。而能通能化者、用之。
人參 茯苓 于朮 青陳皮 炙草 澤瀉 枳殼 神曲 茅朮 當歸(土炒) 白芍(吳萸三分煎汁炒) 黃耆 防風根
詒按(擬加金鈴、延胡、木瓜、以疏肝。較為周到。)
又丸方
製半夏(三兩)分六分(一分、木香二錢煎汁拌炒。一分、白芥子二錢煎汁拌炒。一分、烏藥三錢煎汁拌炒。一分、金鈴子三錢煎汁拌炒。一分、豬苓二錢煎汁拌炒。一分、醋拌炒。)
炒畢。去諸藥。僅以半夏為末。入雄精(三錢)研末。射香(一分)獨頭蒜(三個)打爛。用醋(一茶杯)打和為丸。每晨服一錢五分。開水送下。
詒按(丸藥製法精巧。開後學許多悟境。)
心之積。名曰伏梁。得之憂思而氣結也。居於心下胃脘之間。其形豎直而長。痛發則嘔吐酸水。兼挾痰飲。肝氣為患也。開發心陽。以化濁陰之凝結。兼平肝氣。而化胃中之痰飲。
桂枝 半夏 川連(吳萸炒) 茯苓 陳皮 蔻仁 鬱金 延胡 川楝子 石菖蒲 瓦楞子
詒按(論病立方。精到熨帖)病由肝氣橫逆。營血不調。腹中結瘕。脘脅攻痛。漸致食減內熱。咳嗽痰多。當臍動跳。心悸少寐。口乾腸燥。是皆血痺。虛勞之象。極難醫治。姑仿仲景法。
黨參 茯苓 棗仁 乳香 沒藥 桃仁 當歸 川貝 香附 地鱉蟲(酒炙) 白蜜
再診 前方養營化瘀。得下血塊兩枚。腹滿稍軟。內熱咳嗽未減。今且和營啟胃。退熱止咳。再望轉機。
黨參 茯苓 丹參 陳皮 川貝 杏仁 當歸 阿膠 血餘炭 地鱉蟲
詒按(前兩方仿金匱血痺治法。確有見地。後來咳嗽不止。已屬內熱傷肺之象。腹中滿痛。肝氣不平也。愚意仍用潤肺疏肝。清陰養血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