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繼志堂醫案兩卷 上卷
中風門
類中之餘。足不任身。手難舉物。尺脈無力。陰陽並弱。擬用河間地黃飲子法。
熟地 蓯蓉 川附 牛膝 石斛 遠志 巴戟 甘菊
再診 手之舉動稍和。足之步履如舊。蓋緣陽氣難於充足耳。
六君子湯 加熟地 巴戟 白芍 川附 虎骨
又(膏方) 歸芍六君子丸 加虎骨 巴戟 菟絲 蓯蓉 首烏 杜仲 萆
三診 足部有力。步履不艱。補方得力可知。仍以前法。
地黃飲子(地、巴、蓯、萸、麥、斛、菖、芩、遠、薄、味、附、桂)
去麥味菖合異功散 加當歸 芍藥 蠍尾 竹油
詒按(此病之由乎虛者。故用藥專以補養收功。○從前並未用疏風化痰之藥。案中亦無見症。至末方、諸恙就痊。而忽加蠍尾、竹油、二味。想必另有風痰見症也。)
怒則氣上。痰即隨之。陡然語言謇澀。口角流涎。月餘不愈。所謂中痰中氣也。然痰氣為標。陽虛為本。所以脈息遲弦。小水甚多。肢麻無力。法宜扶陽為主。運中化痰佐之。
六君子湯 加川附 白芍 麥冬 竹油 蠍梢
詒按(立方虛實兼到。所謂看似尋常、最奇特也。勿以平易忽之。)
左肢痿而不用。口歪流涎。舌苔起膩。便溏溺少。脈形弦遲。以中虛濕勝之體。易於生痰動風。內風既動。未有不招外風者也。
牽正散(白附蠍梢)合二陳湯 加川附 桂枝 白芍 製蠶
再診 肢體稍和。流涎略減。仍以前方增減。
前方去芍 加首烏 川斷 竹油
詒按(方案均切實不浮。)
痿痺門
膝骨日大。上下漸形細小。是鶴膝風症。乃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病之最重者也。三氣即痺。又挾肺金之痰以痺肘。所謂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肘之痺。偏於左。屬血屬陰。陰血久虧。無怪乎、腰脊突出。接踵而來。至於咳嗽。鼻流清涕。小水色黃。肌肉暗削。行步無力。脈形細小。左關獨見弦數。是日久正虛。風寒濕三氣。漸見化熱之象。擬用痺門羚羊角散加減。
羚羊角 歸身 白芍 杏仁 羌活 知母 桂枝 薏米 秦艽 製蠶 茯苓 竹瀝 桑枝
詒按(由膝而肘而脊。病情漸引漸深。方中于膝肘之邪。已能兼治。于脊突一層。似未能兼顧及之。擬再加鹿角霜、川懷牛膝、等味。)
素患鼻衄。入夏又發。下體酸軟無力。咳嗽口乾。溺黃膚熱。想是鼻衄屢發。上焦陰液久耗。而胃中濕熱之邪。熏蒸於肺。肺熱葉焦。則生痿 也。
清燥湯(參、耆、草、朮、歸、橘、柴、麻、羌、地、連、豬、茯、麥、味、蒼、柏、瀉)去朮升柴 加白芍 茅花 枇杷葉
詒按(此症自當滋清營液為主。東垣清燥湯、立法未純。前人頗有議之者。用者當審之。○案語闡發病情。極其熨帖。)
人年四十。陰氣自半。從古至今如是。惟尊體獨異者。蓋以濕熱素多。陽事早痿耳。近又患臂痛之症。此非醫書所載。之夜臥臂在被外。招風而痛。乃因久臥竹榻。寒涼之氣。漸入筋骨。較之被外感寒。偶傷經絡者。更進一層。所以陽氣不宣。屈伸不利。痛無虛日。喜熱惡寒。仲景雲、一臂不舉為痺。載在中風門中。實非真中。而為類中之機。豈容忽視。現下治法。首重補陽。兼養陰血。寓之以祛寒。加之以化痰。再通其經絡。而一方中之製度。自有君臣佐使焉。
熟地(八兩) 當歸(四兩) 白芍(二兩) 虎掌(一對) 阿膠(三兩)半夏(四兩) 橘紅(二兩) 枳殼(二兩) 沉香(五錢) 黨參(四兩)於朮(四兩) 茯苓(八兩) 熟附(一兩) 炙草(一兩) 風化硝(一兩)桂枝(一兩) 羌活(一兩) 綿 (二兩) 薑黃(一兩) 海桐皮(一兩)
共為末、用竹瀝、薑汁、和蜜水泛丸。
詒按(立方清切周到。可法可師。)
神志門
神識不清。自言自語。起坐無常。寤寐失度。脈形小滑。舌苔白膩。此痰熱內鬱心包。無路可出。而作心風也。久久歸入癲癇。毋忽。
導痰湯(苓、夏、枳、星、梅、橘、薑、草)加菖蒲 遠志
另白金丸
詒按(病情已屬癲症。再加犀角、龍、牡、等清鎮之品。似更得力。)
陽明之脈。環於唇。唇起紅筋。即發牽動而厥。厥醒吐沫。咳血鼻衄。二便失調。脈弦滑數。顯系胃有積熱。動血生痰。又被肝火所沖激。乃癇症之根。毋忽。
六味丸 加川貝 石決明
另虎睛丸(虎睛一對、製軍一兩、遠志五錢、犀角一兩、黑梔一兩、蜜丸。每服二十一粒。)
詒按(既曰、胃有積熱。似非六味所能勝任。且方中如萸肉之酸溫。亦宜避去。)
又按(積熱者、蓄積之熱也。與積滯之積不同。虎睛丸中大黃、黑梔。即為泄熱而設。)
癇症之因。未有不由乎龍雷之火上升。此則更有濕熱之痰。從而和之為患。
六味丸 加龍齒 石決明 橘紅 黑梔 川貝 川連 竹茹
詒按(連讀癇症數案。皆以六味丸為主。查六味為通補三陰之方。先生習於內經、重陰者癲一語。謂癇症必挾龍雷之火。而以滋水柔木為主。故用藥如此。其實癇症有因於胎驚者。
有因於先天陰虛者。亦有因於驚痰內擾者。當隨所因而治之。初非可執一端以論也。)
驚則氣亂。神出舍空。痰涎襲入。此心悸形呆。善忘不語。所由來也。至月事不至。血從內並。用藥、亦須兼及。
茯苓 香附 沉香 半夏 橘紅 遠志 膽星 牛膝
另驚氣丸(白花蛇、蠍、蠶、腦、麝、辰砂、白附、麻黃、天麻、橘紅、南星、蘇子)
詒按(擬加丹參、琥珀、歸鬚、等。兼顧血分。乃與案語相合。)
心悸、初從驚恐得之。後來習以為常。經年不愈。手振舌糙。脈芤帶滑。不耐煩勞。此系心血本虛。痰涎襲入也。
人參 元參 丹參 棗仁 天冬 麥冬 菖蒲 茯苓 茯神 當歸 遠志 五味 桔梗 半夏 生地 橘紅 枳殼 柏仁 炙草 竹茹
原注(此天王補心丹、合十味溫膽法也。心身本虧。補心丹主之。痰涎襲入。十味溫膽湯主之。)
濕熱生痰。留於手足少陽之府。累及心包。心驚膽怯。性急善忘。多慮多思。舌苔濁膩帶黃。胸脘內熱。清化為宜。
黃連溫膽湯 加洋參 枇杷葉
原注(舌苔濁膩帶黃。加入黃連一味。苦燥化濕。再加洋參補陰。枇杷葉清肺。想是火旺之體。肺液必虧。且以救二陳之過燥也。)
神蒙善忘。包絡之病為多。然左寸脈息上浮。關部獨帶弦數。右寸與關。小而帶弦。白苔滿布。大便久溏。肢體無力。倦怠嗜臥。脾經之濕痰。被肝火所沖激。累及心包也。
藿梗 黨參 于朮 半夏 陳皮 香附 砂仁 木香 沉香 遠志 枳殼 葛根 菖蒲 竹油
詒按(此必兼有脹滿之候。故方中多香燥和脾之品。用葛根、藿梗。乃兼清暑濕之意。)
再診 痰因濕釀。濕自脾生。脾若健運。則無濕以生痰。所患善忘等症。自可化為烏有。然則健脾一法。在所必需矣。
香砂六君子湯 加沙苑 遠志 穀芽
原注(苔白、便溏、乏力、嗜臥。皆脾倦見症。故用健脾化濕法。)
痰火門
胃為貯痰之器。上逆心包。輕則胸悶。重則神蒙。
導痰湯合溫膽湯
另白金丸
詒按(此治痰蒙之正法也。在此症、尚屬輕劑。)
曾經失血。現下內熱吐痰。夜來大魘。脈象滑數。陰虛挾痰所致。
十味溫膽湯 加麥冬 歸身
詒按(陰虛挾痰之症。用藥最難恰好。○十味溫膽湯。即溫膽湯去竹茹。加參、地、棗仁、遠志、五味。治寒涎沃膽。膽寒肝熱。心悸不寐。)
痰飲門
積飲成囊。
平陳湯
另(丸方) 茅朮(一斤) 芝麻(半斤) 棗肉丸如便血山梔湯下
詒按(此病不易除根。煎丸兩方。極為熨帖。特未識能奏、膚功否。)
鼻血遺精。肺腎俱病。寒熱盜汗。營衛並傷。必須大補為是。無如脈息細弦。舌苔滿布。二便失調。飲食不舒。脾家又有濕痰為患。先宜化濕健脾。再商補劑。
枳砂二陳湯 加烏梅 生薑
詒按(方中烏梅一味。似不入格。查醫通、載二陳湯古方。本有烏梅。取斂護胃陰之意。先生用此。其意或在是乎。)
動則氣喘。言則亦然。是下虛也。宜其俯仰不適矣。至於脘中拒按。隱隱作疼。築築而跳。脈息中部太弦。必有濕熱痰濁。交阻。於胃。失下行為順之常。未便獨以虛治。
川貝 陳皮 茯苓 白芍 牛膝 海 荸薺
另水泛資生丸。
詒按(此必挾有痰飲。阻於中脘。宜從飲門用意。)
再診 俯仰自如。漸通之兆所見。言動之氣喘。脘腹之拒按。已日輕一日。大妙事也。動氣攻築。獨不能除。且兼氣墜少腹。臥則可安。此則非胃氣之能降。而實脾氣之不升也。
香砂六君丸合雪羹 加神曲
另資生丸
詒按(立論精當明了。惟用藥尚不甚得力。)
咳喘門
年逾古稀。腎氣下虛。生痰犯肺。咳喘脈微。當與峻補。
金水六君煎(麥、地、橘、夏、苓、草)合生脈散 加桃肉
另八仙長壽丸 腎氣丸
原注(補命門之火以生土。清其生痰之原。則肺之咳喘自寧。煎方金水六君煎。以治脾腎。生脈、以養肺。桃肉、以補命門。其奠安下焦之劑。另用丸藥常服。斟酌可謂盡善矣。)
旋複代赭湯去薑棗合蘇子降氣湯去桂前草薑 加薤白 車前 茯苓 枳殼
詒按(於腎氣後續進此方。更加旋赭以鎮逆。薤白以通陽。用意極為周到。)
交冬咳嗽。素慣者也。今春未罷。延及夏間。當春已見跗腫。入夏更增腹滿。口燥舌剝。火升氣逆。右脈濡數。左脈浮弦。風邪濕熱。由上而及下。由下而及中。即經所云。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是也。際此天之熱氣下行。小便更短。足部尚冷。其中宮本有痞象。亦從而和之為患。用藥大為棘手。姑擬質重開下法。佐以和胃泄肝之品。
豬苓 雞金 白朮 石膏 寒水石 雪羹 肉桂 枇杷葉
原注(風邪歸並於肺。脾氣素虛者。由肺而陷入於脾。尚是一線。加以口燥舌剝。陰虛有火之體。更屬難治。用河間甘露之意。質重開下。方則極妙。未識效否。)
詒按(病情紛錯。實難著手。以桂苓法、增減出之。已屬苦心經營。特於痞滿一層。尚恐與兩石有礙。方中茯苓、滑石、似不可少。)
寒熱後。咳嗽痰濃。頭疼口渴。舌紅脈數。大便溏泄。冬溫之邪鬱於肺分。而從燥化。當泄之清之。
葳蕤湯(葳蕤、石膏、青木香、薇麻、芎、葛、羌、草、杏)
原注(此冬溫咳嗽也。麻、杏、開泄外罩之涼風。羌活、葛根、佐之。石膏、清內伏之溫熱。白薇、玉竹佐之。冬溫必頭痛、便泄。青木香、治便泄之藥也。病比傷寒多一溫字。方比麻黃去桂枝一味。加入石膏以治熱。有因方成 。遇圓為璧之妙。)
詒按(此病既見痰濃口渴。則已有邪鬱化熱之征。方中羌、防、葛根。似宜酌用。)
寒必傷營。亦必化熱。咳嗽不止。嘔吐紫血。咽中乾痛。苔白邊青。脈緊而數。近更咳甚則嘔。氣息短促。肺胃兩經。皆失其清降也。郁咳成勞。最為可怕。
荊芥 杏仁 紫菀 桑皮 地骨皮 蘇子 麥冬 金沸草 玉竹
再診 白苔已薄。舌邊仍青。痰出雖稀。咳逆未止。觀其喘急嘔逆。多見於咳甚之時。正所謂肺咳之狀。咳而喘。胃咳之狀。咳而嘔也。
桑皮 骨皮 知母 川貝 淡芩 浮石 桔梗 甘草 紫菀 麥冬 蘆根 萊菔汁
原注(風寒之邪。郁於肺胃。久而化火。遂至見血。先用金沸草散、瀉白散。以搜剔其邪。第二案、即加入蘆根、知母。清營中之熱。用法轉換。層次碧清。)
詒按(此症先曾吐瘀。加以舌邊色青。似有瘀血郁阻。方案中何以並不理會及此。)
傷風不醒。咳嗽嘔惡。所見之痰。或薄或濃。或帶血色。左關脈獨見浮弦且數。小有寒熱。此損症之根也。千金法治之。
蘇葉 黨參 川連 烏梅 橘紅 川貝 柴胡 杏仁 桑皮 地骨皮
原注(此用柴前連梅煎意。千金法也。咳嗽由來十八般。只因邪氣入於肝。即是此方之歌訣。○此方效。轉方、加竹茹一味。)
詒按(弦數獨見於左關。故知其病專在肝。)
咳嗽吐出青黃之痰。項強、惡風、音爍。寒熱分爭。是名勞風。服秦艽鱉甲而更甚者。當進一層治之。
柴前連梅煎(柴胡、前胡、黃連、烏梅、薤白、豬膽汁、童便、豬脊髓附)秦艽鱉甲煎(秦艽、鱉甲、地骨皮、柴胡、青蒿、歸身、知母、烏梅)
再診 進前方咳嗽大減。所出之痰。仍見青黃之色。身熱雖輕。咽中苦痛。脈形弦細數。風邪未盡。中下兩虛。製小前方之外。參入豬膚法。一治身熱。一治咽痛。
柴前連梅煎合豬膚湯 加黨參 花粉
原注(此方治傷風不醒成勞。比秦艽鱉甲又進一層。其見症、每以咳吐黃綠青痰為據。)
咳嗽、時盛時衰。粉紅痰後。變為青黃。勞風之根也。
柴胡 前 胡 烏梅 川連 薤白 童便 豬膽汁 豬脊筋
詒按(童便、易秋石、甚妙。)
再診 進勞風法。咳嗽大減。紅痰亦無。但痰色尚帶青黃。左關脈息。弦硬不和。肝膽留邪。容易犯肺胃俞也。毋忽。
麥冬 沙參 淡芩 炙草 白芍 川貝 青黛 廣皮
原注(此方極玲瓏。先生用之每靈。大約風喜傷肝。風郁於肝。久而不出。必有青黃之痰。所謂勞風、是也。)
詒按(先生案中。治勞風一症。必用柴前連梅煎。自雲、法本千金。用之神效。查千金方所中、並無此方。先生偶誤記耳。)右脈弦滑而數。滑為痰。弦為風。風郁為熱。熱鬱為痰。阻之於肺。清肅不行。咳嗽自作。
金沸草 前胡 半夏 荊芥 甘草 赤苓 川芎 枳殼 紫菀 杏仁 桑白皮 蔞皮 竹瀝
原注(方中芎、枳、二味。是升降法也。必有一團寒風化熱。郁閉於肺。用芎之升。枳之降。以挑松其火。若火重者、不可用。有陰火者。更不可用。恐火升、則血易動耳。)
詒按(此金沸草散。去麻、芍、加芎、枳、以挑動之。苑、杏、以宣泄之。桑、蔞、以清降之。細玩其加減。可識其心思之細密。用意之周到矣。案語亦簡煉老潔。)
晨起咳嗽。勞倦傷脾。積濕生痰所致。久而不已。氣喘畏風。金水因此而虛。補中寓化。一定章程。現下身熱口乾苔白。脈息細弦而緊。緊則為寒。寒風新感。必須先治新邪。權以疏化法。
香蘇飲合二陳 加枳殼 桔梗 杏仁 通草
又接服方
麥門冬湯合二陳 加旋複 冬朮 牛膝
詒按(此即六君加麥冬、旋複、牛膝、也。恰合脾虛有濕痰。而傷及金水者之治。)
內經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喻氏改作、秋傷於燥。冬生咳嗽。豈知初秋之濕。本從夏令而來。原為正氣。若論其燥。則在中秋以後。其氣亦為正令。二者相因。理所固然。勢所必至。仲景早已立方。獨被飛疇看破。今人之用功。不如古人遠矣。
麥冬 半夏 甘草 玉竹 紫菀 瀉白散
原注(此麥門冬湯也。先生以肺燥胃濕、四字提之。故此案、以燥濕二字為言。)
去冬咳嗽。今春寒熱。至秋令、而咳嗽或輕或重。惟喉癢則一。所謂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此等症是也。最易成勞。未可以脈未促。氣未喘。為足恃。
麥門冬湯合瀉白散 加橘紅 茯苓 甘草 玉竹
再診 內熱已除。咳嗽亦減。氣火之逆上者。漸有下降之意。靜養為佳。
前方加枇杷葉
原注(此病必有舌苔。而不夜咳。所以與四陰煎症有異。)
肺經咳嗽。嗽則喘息有音。甚則吐血。血已止。咳未除。右寸脈息浮弦。弦者、痰飲也。良以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而肺氣虛者。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聚液為痰。積濕為飲。一俟誦讀煩勞。咳而且嗽。自然作矣。補肺健脾。以絕生痰之源。以清貯痰之器。
麥門冬湯合異功散 加薏仁 百合
原注(此曲曲寫出痰飲之所由來。用二陳以化痰。佐以薏米。用麥冬以養肺。佐以百合。用白朮以健脾。佐以黨參。味味切當熨帖。看似尋常。實是功夫純熟之候。)
詒按(以上數案。均是麥門冬湯症。乃燥濕互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