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評選靜香樓醫案兩卷 下卷

伏氣門

肝陰素虧。溫邪擾之。發為痙病。神昏骱齒。螈 不定。法當滋養肝陰。以榮筋脈。清滌痰熱。以安神明者也。若能應手。尚可無慮。

羚羊角 茯神 鉤藤 貝母 阿膠 鮮菖蒲 竹瀝
詒按(此症若表邪未解。當去阿膠。加小生地、或鮮生地。)

又按(此系伏氣發溫之症。與外感風溫。有外內之別。此症邪由少陰外發。潰入厥陰。故見症如此。羚羊角、鉤藤、熄風清熱。皆治標之品也。若圖其本。當從陰分托邪。俾得外達三陽。再與隨經清泄。乃奏全功。病原治法。詳載溫熱逢原中。茲不贅述。)

熱傷津液。脈細口乾。難治。

蘆根 知母 川斛 蔗漿 細生地 麥冬 甘草 梨汁
詒按(此存陰泄熱之正法。所云難治。想因脈細之故。)

熱不止。頭痛不已。紫斑如錦紋。咽痛。表裡邪盛。最為重症。

犀角 豆豉 赤芍 元參 牛蒡 丹皮 黃芩 甘草
詒按(當加鮮生地。)

再診 去豆豉 丹皮 加桔梗 鮮生地 射干

熱病十二日不解。舌絳口乾。胸滿氣促。邪火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熱而存陰。否則神識昏冒矣。

鮮生地 石膏 麥冬 知母 竹葉 甘草
詒按(此氣血兩燔之治法。)

熱病、四日不汗。而舌黃。腹中痛。下利。宜先裡而後表。不爾。恐發狂也。

大黃 柴胡 枳實 濃朴 赤芍
詒按(先裡後表。因裡症已急。於病機固當如是。)

舌乾脈數。汗為熱隔。雖發之。亦不得。惟宜甘寒養液。雖不發汗。汗當自出。然必足溫而後熱退。乃吉。

青蒿 知母 蘆根 生地 蔗漿 竹葉
詒按(養液以為作汗之源。是治溫要旨。)

外感門

頭面腫痛。此風邪上盛。宜辛涼解散。

荊芥 杏仁 桔梗 牛蒡 薄荷 甘草 馬勃 蒼耳子
風溫挾痰。留滯上焦。辛涼解散。原為合法。時至自解。不足憂也。

牛蒡 連翹 薄荷 川貝 豆豉 杏仁 桔梗 蔥白
詒按(此風溫初起之方。)

風溫郁於肺胃。咳而胸滿痰多。脅下痛。脈數口乾。

蘆根 薏米 栝蔞 甘草 杏仁 紅花 桃仁 貝母
詒按(桃仁、紅花、因脅痛而用之。以和血絡也。若邪鬱、可加豉、蒡。口乾、可加翹、芩。)

脈右大。舌黃不渴。嘔吐粘痰。神躁。語言不清。身熱不解。此勞倦內傷。更感濕溫之邪。須防變端。

濃朴 茯苓 滑石 陳皮 竹葉 蔻仁 菖蒲根汁
詒按(此溫邪而挾濕者。濕熱上蒙。故症情如是。此方可以為法。)

濕病門

臍中時有濕液腥臭。按脈素大。此少陰有濕熱也。六味能除腎間濕熱。宜加減用之。

六味丸去山藥 加黃柏 萆薢女貞子 車前子
詒按(六味治腎間濕熱。前人曾有此論。借以治臍中流液。恰合病機。)

瘧疾門

暑風成瘧。惡心胸滿。和解則愈。

半夏 黃芩 茯苓 知母 濃朴 陳皮 竹葉 生薑
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裡兩岐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濕熱兩混之邪也。薑、夏、朴、廣。去其濕也。芩、知、竹葉。清其熱也。兩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又按(此濕熱並重者。故清燥兼用。此與下條皆暑濕內伏。發為時瘧之病。苦辛宣泄。最為合法。若拘拘於瘧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鱉甲。則誤矣。)

暑風相搏。發為時瘧。胸滿作噦。汗不至足。邪氣尚未清解。當以苦辛溫法治之。

藿香 半夏 杏仁 通草 濃朴 廣皮 竹葉
詒按(此濕重於熱者。故用藥稍偏溫燥。)

瘧發而上下血溢。責之中虛。而邪又擾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熾。中原之擾。猶未已也。誰能必其血之不複來耶。謹按古法。中虛血脫之症。從無獨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固其中氣。茲擬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參 白朮 炮薑 炙草
詒按(識見老確。議論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誠屬血脫益氣。固中止血之要藥。惟愚意商者。瘧來而上下血溢。必因瘧疾之熱。擾及血絡而然。於理中法內。參用安營清絡之意。似乎更為周到。且標本兼顧。于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謬也。)

三瘧是邪伏陰分而發。非和解可愈。久發不止。補劑必兼升陽。引伏邪至陽分乃愈。

人參 歸身 鹿角膠 杞子 鹿茸 附子 茯苓 沙苑
詒按(陰瘧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須相題為之。)

瘧病方已。遂得脾約。脾約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時滿時減。或得身熱汗出。則疼滿立止。明系瘧邪內陷於太陰陽明之間。是必邪氣仍從少陽外達。則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脹。而脹自消矣。
詒按(論病已得要領。惜方佚未見。)

瘧後、脅下積癖作疼。夜熱口乾溺赤。陰虛邪伏。宜鱉甲煎。

鱉甲 白芍 青皮 丹皮 首烏 柴胡 知母 炙草
詒按(此邪伏陰分之治法。當歸亦可加入。)

瘧後。脅下積痞不消。下連少腹作脹。此肝邪也。當以法疏利之。

人參 柴胡 青皮 桃仁 茯苓 半夏 甘草 牡蠣 黃芩 生薑
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蠣、以軟堅。用意可雲周到。惟少腹作脹。乃肝邪下陷之症。若再加川楝子、歸尾、延胡。似更完密。)

瘧止複發。汗多作嘔。中氣虛逆。宜益陽明。

半夏 茯苓 廣皮 人參 石斛 蘆根 薑汁

再診 寒熱已止。汗嘔並減。宜和養營衛。

人參 桂枝 石斛 廣皮 歸身 炙草 麥冬 白芍
詒按(此膏粱虛體治法。兩方俱清穩熨帖。)

黃癉門

面黑目黃。脈數而微。足寒至膝。皮膚爪甲不仁。其病深入少陰。而其邪則仍自酒濕得之。及女勞也。

腎氣丸
詒按(此症載在金匱。近於愛廬醫案中。見一方甚佳。○此病兼有瘀血。不但濕也。腎氣丸、能否見效。尚未可定。)

面目身體悉黃。而中無痞悶。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謂虛黃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桂枝 黃耆 白芍 茯苓 生薑 炙草 大棗
詒按(案明藥當。)

濕停熱聚。上逆則咽嗌不利。外見則身目為黃。下注則溺赤而痛。

茵陳 濃朴 豆豉 木通 豬苓 橘紅 茯苓 黑梔
詒按(論病、能一線穿成。用藥、自絲絲入扣。)

又按 咽嗌不利。可加桔梗前胡之類。

痺氣門

胸背為陽之分。痺著不通。當通其陽。蓋陽不外行。而郁於中。則內反熱而外反寒。通陽必以辛溫。而辛溫又礙于藏氣。擬辛潤通肺以代之。

紫菀三兩煎湯服
詒按(此巧法也。特未知效否、若何。)

濕邪鬱遏。陽氣不宣。外寒裡熱。胸滿溺赤。宜開達上焦。

紫菀 桔梗 鬱金 白蔻 枳殼 杏仁 貝母 甘草
詒按 (此治肺痺之正法。)

氣窒不散。便閉喘急。不能偃臥。猝難消散也。

紫菀 葶藶 濃朴 杏仁 橘紅 鬱金 枳殼
詒按(此症較前更急。兼有便閉。故用藥從中焦泄降。)

再診 大黃 濃朴 檳榔 枳殼 杏仁
詒按(輕劑不效。故更與通腑以泄肺。)

胸中為陽之位。陽氣不布。則窒而不通。宜溫通。不宜清開。愈開則愈窒矣。

桂枝 茯苓 乾薑 炙草 益智仁
詒按(再參入開痺之品。如杏、苑、橘、桔等。似更靈動。)

食入、則胸背痞塞作脹。噫氣不舒。此陽氣不通。宜辛通之法。

草蔻仁 半夏 桂枝 茯苓 乾薑 炙草
詒按(此症亦與胸痺相似。)

脘腹痛門

蛔厥心痛。痛則嘔吐酸水。手足厥冷。宜辛苦酸治之。

川連 桂枝 歸身 延胡 烏梅 川椒 茯苓 川楝子 炮薑
詒按(此烏梅丸法也。)

此腎厥也。心疼背脹。引及腰中。議用許學士香茸丸。

鹿茸 杞子 沙苑 大茴香 麝香
詒按(寒襲於腎。而氣上逆。故用溫養。脹及腰背者。督陽不用也。鹿茸、溫通督脈。

麝香、開泄濁陰。故以之為君。)

脈弦小腹痛。食後胃脘痛。上至咽嗌。肝火乘胃。宜泄厥陰。和陽明。

川楝子 木通 茯苓 甘草 石斛 木瓜
詒按(擬加延胡、山梔仁。)

心腹痛。脈弦。色青。是肝病也。

川楝子 歸身 茯苓 石斛 延胡 木瓜
詒按(立方穩合。)

瘕癖門

臍下積塊。捫之則熱。病者自言。前後二陰。俱覺熱痛。其為熱結可知。況自來之病。皆出於肝耶。鄙見非泄厥陰。不能獲效。

龍薈丸五十粒酒下
絡病瘀痺。左脅板實。前年用蟲蟻。通血升降。開發已效。但胸脘似是有形。按之微痛。前藥太峻。茲用兩調氣血。以緩法圖之。

醋炒延胡 薑黃 阿魏 桃仁 生香附 麝香 歸鬚 為末。蜜丸。每服二錢。
詒按(承前方來。雖曰、兩調氣血。而仍以疏瘀為主。)

脈虛數。色白不澤。左脅有塊杯大。大便小便自利。病在肝家。營血不和。此為虛中有實。補必兼通。

白朮 歸身 炙草 白芍 生地 茯苓 琥珀 廣皮 桃仁 紅花 沉香 鬱金
詒按(方治親切不膚。)

時病食複。至今不知飢飽。大便不爽。右脅之旁。虛裡、天樞。隱隱有形。此陽明胃絡循行之所。多噯氣不化。並不煩渴。豈是攻消急驅實熱之症耶。擬用丹溪泄木安土法。

小溫中丸 如半月後有效、仍以前法。
詒按(此中焦濕積阻結之症。)

左脅積塊。日以益大。按之則痛。食入不安。凡痞結之處。必有陽火鬱伏於中。故見煩躁口乾心熱等症。宜以苦辛寒藥。清之開之。然非易事也。

川連 枳實 香附 川芎 濃朴 神曲 茯苓 青皮 赤芍
詒按(脅塊有形益大。則營絡必窒。似宜兼通。乃效。)

大腹右、有形為聚。脈大。食入即作脹。治在六腑。

白朮 茯苓 廣皮 生香附汁 三棱 濃朴 草果 山楂
詒按(方以疏通氣分為主。)

心下高突。延及左脅有形。漸加腹脹。思正月暴寒。口鼻吸受冷氣。入胃絡膜原。清陽不用。濁陰凝阻。胃氣重傷。有單腹之累。殊非小恙。

濃朴 草果 半夏 乾薑 茯苓 蓽茇

另蘇合香丸一粒化服
詒按(寒邪閉於營絡。故用溫通。方中可加桂枝尖。)

腫脹門

脈遲胃冷。腹脹。氣攻胸脅。惡心少食泄瀉。宜振脾胃之陽。

乾薑 益智仁 半夏 濃朴 神曲 檳榔 川椒 茯苓
詒按(此溫中調氣法也。)

命門陽衰。脾失溫養。不克健運。食入輒脹。法當溫補下焦。

腎氣丸去桂加沉香 椒目
詒按(此補火生土之法。)

濕熱內陷太陰、而成脹。

茅朮 川柏 濃朴 陳皮 桑皮 木通 澤瀉 大腹皮 草果仁
詒按(此專治脾土濕熱。古方小溫中丸、亦可服。)

脈微遲。左脅宿痞。腹漸脹大。便溏溺少。此是濁陰上攻。當與通陽。

熟附子 遠志 椒目 小茴香 澤瀉 茯苓
詒按(此溫通治脹之正法。)

脾氣本弱。而更受木克。克則益弱矣。由是脾健失職。食入不消。遂生脹滿。脾愈弱、則肝愈強。時時攻逆。上下有聲。半載之疾。年逾六旬。非旦夕可圖也。

人參 茯苓 川楝子 楂核 甘草 木瓜 白芍 吳萸 橘核
詒按(此肝脾兩治。而偏重於肝者。以其不特脹滿。而兼有攻逆之症也。)

脈弦中滿。病在肝脾。

人參 吳萸 木瓜 濃朴 廣皮 半夏
詒按(此肝脾兩治之正法。立方精簡可法。)

右關獨大而搏指。知病在中焦。飲食不化。痞悶時痛。積年不愈。喉間自覺熱氣上沖。口乾作苦。舌苔白燥。此脾家積熱鬱濕。當以瀉黃法治之。

茅朮 葛根 茯苓 石膏 藿香 木香
詒按(此痞滿門中、不常見之症。存之以備一格。)

脈症合參。乃氣結在上。津不營運。蒸變濁痰。由無形漸變有形。徐之才謂。輕可去實。非膠固陰藥所宜。

白蔻 薏仁 杏仁 濃朴 枇杷葉汁 降香汁
詒按 此方具有輕清靈三字之妙。

勞郁交傷。營衛不和。胸中滿痛。時有寒熱。與六淫外感不同。治宜和養氣血。

逍遙散
詒按(再增枳、朴等寬中之品。則更周到矣。)

脾以健運為職。心下痞不能食。食則滿悶。脾失其職矣。但健運之品。迂緩無功。宜以補瀉升降法治之。

人參 乾薑 半夏 茯苓 川連 枳實 陳皮 生薑
詒按(此方仿瀉心法加味。)

脅下素有痞氣。時時沖逆。今見中滿。氣攻作痛。吞酸嘔吐。能俯而不能仰。此厥陰鬱滯之氣。侵入太陰之分。得之多怒。且善郁也。病久氣弱。不任攻達。而病氣久郁。亦難補養。為掣肘耳。姑以平調肝胃之劑和之。痛定食進。方許萬全。

半夏 廣皮 川楝子 橘核 茯苓 青皮 炙甘草 木瓜
詒按(審察病機。至為精細。立方亦周到熨帖。)

胃陽衰憊。氣阻痰凝。中脘不快。食下則脹。宜辛溫之品治之。

草果仁 濃朴 茯苓 半夏 甘草 檳榔
詒按(此濕痰阻遏中宮之症。)

熱結氣閉。腹脹便難。

濃朴 杏仁 滑石 黃芩 大腹皮 茯苓皮 木通
詒按(此運中兼泄熱法也。)

腹脹、面浮、跗腫。食不下。欲嘔。脾虛受濕。健運失常。非輕症也。

茅朮 茯苓 廣皮 桑皮 木通 濃朴 澤瀉 半夏 豬苓
詒按(此運中利濕法也。)

面黑目黃。腹滿。足腫、囊腫。濕熱壅滯。從脾及腎。病深難治。

蒼朮 製軍 濃朴 陳皮 木通 茵陳 豬苓 椒目 澤瀉
詒按(邪機壅滯。正氣已傷。故云難治。)

臥則喘息有音。此腫脹。乃氣壅於上。宜用古人開鬼門之法。以治肺通表。

麻黃 杏仁 薏仁 甘草
詒按(此兼喘逆。故專治肺。)

風濕相搏。面浮、腹滿、足腫。大小便不利。

杏仁 蘇子 濃朴 陳皮 豬苓 大腹皮 薑皮 木通
詒按(此表裡兩通法也。)

腫脹之病。而二便如常。肢冷氣喘。是非行氣逐水之法。所能愈者矣。當用腎氣丸。行陽化水。然亦劇病也。

腎氣丸
詒按(此病陽衰氣窒。不治之症也。)

頭痛門

火升、頭痛、耳鳴。心下痞滿。飯後即發。此陽明、少陽、二經痰火交郁。得食氣而滋甚。與陰虛火炎不同。先與清理。繼以補降。

竹茹 茯苓 橘紅 炙草 半夏 羚羊角 石斛 嫩鉤藤鉤
詒按(案語分析病機。極其圓到。惟立方似未恰合。陽明藥少。宜加知母、枳實。)

頭疼偏左。耳重聽。目不明。脈寸大尺小。風火在上。姑為清解。

羚羊角 生地 甘草 菊花 丹皮 石決明 連翹 薄荷
詒按(此內風而兼外感者。故清散兼施。)

風熱上甚。頭痛不已。如鳥巢高巔。宜射而去之。

製軍 犀角 川芎 細茶
詒按(此雖前人成法。而選藥頗精簡。○據此則大黃當用酒炒。以使之上行。)

肢體諸痛門

風邪中入經絡。從肩膊至項強痛。舌乾唇紫而腫。痛處如針刺之狀。此是內挾肝火。不宜過用溫散。惟宜養陰熄肝火而已。

羚羊角 細生地 甘菊 黃芩 鉤勾 秦艽 丹皮
詒按(因唇紫舌乾。故知內挾肝火。方中黃芩。不若山梔、為當。)

項背痛。如刀割。治宜養血通絡。

桂枝 鉤藤 白芍 知母 羚羊角 阿膠 炙草 生地
詒按(擬去知母。加歸鬚、刺蒺藜、絲瓜絡。)

身半以上。痛引肩臂。風濕在於太陰之分。行動則氣促不舒。胸膚高起。治在經絡。

大活絡丹
詒按(擬用旋複新絳湯送下。)

脾腎寒濕下注。右膝腫痛。而色不赤。其脈當遲緩而小促。食少輒嘔。中氣之衰。亦已甚矣。此當以和養中氣為要。腫痛姑置勿論。蓋未有中氣不複。而膝得愈者也。

人參 半夏 木瓜 炒粳米 茯苓 廣皮 益智仁
詒按(議論明通。)

背脊為督脈所過之處。風冷乘之。脈不得通。則惡寒而痛。法宜通陽。

鹿角霜 白芍 炙草 桂枝 歸身 半夏 生薑 南棗
詒按(方中半夏。無所取義。擬再加杜仲、狗脊。以通陽。)

身痛偏左。血不足。風乘之也。

半夏 秦艽 歸身 廣皮 茯苓 丹參 川斷 炙草
詒按(案只一二句。卻有簡逸之致。)

久咳脅痛。不能左側。病在肝。逆在肺。得之情志。難以驟驅。治法不當求肺。而當求肝。

旋複花 丹皮 桃仁 鬱金 猩絳 甘草 牛膝 白芍
詒按(審症用藥。巧力兼到。○擬再加青皮、桑皮、紫蘇、山梔、瓦楞子殼。)

脅疼遇春即發。過之即止。此肝病也。春三月。肝木司令。肝陽方張。而陰不能從。則其氣有不達之處故痛。夏秋冬。肝氣就衰。與陰適協。故不痛也。

阿膠 白芍 茯苓 丹皮 茜草 炙草
鮑魚湯代水
詒按(朴實說理。絕無躲閃。方用膠、芍、鮑魚。滋肝配陽。亦覺妥帖易施。)

風氣乘虛入於腎絡。腰中痛引背脅。宜寄生湯。補虛通絡祛風。

生地 歸身 黑大豆 獨活 山藥 白蒺藜 杜仲 炙草 桑寄生
詒按(立方妥帖。層折俱到。)

脈數、耳鳴、吐痰、天柱與腰膝酸痛。兩足常冷。病屬陰虧陽升。法當填補實下。

熟地 鹿角霜 菟絲子 山藥 萸肉 杞子 龜板膠

諸竅門

風熱蓄於腦髓。發為鼻淵。五年不愈。此壅疾也。壅則宜通。不通則不治。

犀角 蒼耳子 黃芩 鬱金 杏仁 蘆根
詒按(既欲其通。則辛夷、白芷。似不可少。)

肺之絡、會於耳中。肺受風火。久而不清。竅與絡俱為之閉。所以鼻塞。不聞香臭。耳聾耳鳴。不聞音聲也。茲當清通肺氣。

蒼耳子 薄荷 桔梗 連翹 辛夷 黃芩 山梔 杏仁 甘草 木通
詒按(語雲、耳聾治肺。觀此信然。)

少陽之脈。循耳外。走耳中。是經有風火。則耳膿而鳴。治宜清散。

薄荷 連翹 甘菊 芍藥 黃芩 刺蒺藜 甘草 木通
詒按(案既老當。方亦清靈。)

腎虛齒痛。入暮則發。非風非火。清散無益。

加減八味丸 每服三錢。鹽花湯下。
詒按(立方精到。)

腳氣門

厥陰之邪。逆攻陽明。始為腫痛。繼而腹疼。胸滿嘔吐。此屬腳氣衝心。非小恙也。擬外台法治之。

犀角 檳榔 茯苓 枳實 杏仁 橘紅 半夏 木通 木瓜

再診 半夏 木瓜 廣皮 蘆根 枳實 茯苓 竹茹 枇杷葉
詒按(腳氣一症。前人歸入類傷寒中。必憎寒壯熱。病與傷寒相似。甚則有沖心之患。故謂之重症。外台有大犀角湯、及風引湯。後人有雞鳴散等方。均為專治腳氣之重劑。乃今時所謂腳氣者。則以腳膝酸 而腫者。謂之濕腳氣。不腫者、謂之乾腳氣。專用防己、木瓜、牛膝、薏米等風濕之藥治之。與前人所稱者。大相逕庭。學人不可不辨。)

遺精門

遺精無夢。小勞即發。飢不能食。食多即脹。面白唇熱。小便黃赤。此脾家濕熱。流入腎中為遺滑。不當徒用補澀之藥。恐積熱日增。致滋他族。

萆薢 砂仁 茯苓 牡蠣 白朮 黃柏 炙草 山藥 生地 豬苓
詒按(此等症、早服補澀。每多愈服愈甚者。先生此案。可謂大聲疾呼。)

再診 服藥後。遺滑已止。唇熱不除。脾家尚有餘熱故也。

前方去砂仁 黃柏 加川連 苦參
詒按(唇熱屬脾。)

少陰為三陰之樞。內司啟閉。虛則失其常矣。法宜填補少陰。或通或塞。皆非其治。

六味丸去瀉 加菟絲子 沙苑 杞子
詒按(此補腎之平劑。可以常服無弊。)

遺精傷腎。氣不收攝。入夜臥著。氣衝上膈。腹脹呼吸不通。竟夕危坐。足跗浮腫清冷。小便漸少。此本實先撥。枝將敗矣。難治之症也。

都氣丸 加牛膝 肉桂
詒按(此陰陽兩損。氣不攝納之重症。捨此竟無良法。然亦未能必效也。)

陰虧陽動。內熱夢泄。

六味丸 加黃柏 砂仁
詒按(六味合封髓法也。亦妥帖易施。)

小便門

兩尺軟弱。根本不固。小便混濁。病在腎藏。久久不愈。則成下消。

六味丸 加天冬 麥冬 杞子 五味子
詒按(方法穩切。)

形偉體豐。脈得小緩。凡陽氣發泄之人。外似有餘。內實不足。水穀之氣。不得陽運。釀濕下注。而為濁病。已三四年矣。氣墜、宜升陽為法。非比少壯陰火自灼之病。

菟絲子 茴香 車前子 韭子 蒺藜 茯苓 覆盆子 蛇床子 黃魚骨搗丸每服五錢
詒按(此症當以脾土為主。但與溫養下元。尚非潔源清流之道。)

又按(此與相火下注者不同。故用藥如是。)

煩勞四十餘天。心陽自亢。腎水暗傷。陽墜入陰。故溲數便血。不覺管窒痛痺。實與淋症不同。其中雖不無濕熱。而寢食安然。不必滲泄利濕。宜寧心陽。益腎陰。宣通腎氣以和之。

熟地炭 人參 霍石斛 丹皮 澤瀉 茯苓 遠志 柏子仁 湖蓮肉
詒按(此治本之方。由其論病親切。故立方自穩。)

泄瀉門

惱怒傷中。濕熱乘之。脾氣不運。水穀並趨大腸。而為泄。腹中微疼。脈窒不和。治在中焦。

藿梗 川朴 神曲 澤瀉 茯苓 陳皮 扁豆 木瓜
詒按(此方妙在木瓜一味。兼能疏肝。須知此意。乃識立方選藥之妙。)

又按(案中脈窒句。不甚明了。)

痢疾門

暑濕外侵經絡。則為瘧。內動腸藏。則為痢。而所恃以攘外安內者。則在胃氣。故宜和補之法。勿用攻削之劑。恐邪氣乘虛。盡入於裡也。
詒按(案語殊妙。惜此方之佚也。)

大便門

氣鬱不行。津枯不澤。飲食少。大便難。形瘦脈澀。未可概與通下。宜以養液順氣之劑、治之。

生地 當歸 桃仁 紅花 枳殼 麻仁 甘草 杏仁
詒按(此氣阻液枯之症。擬加鮮首烏。)

大便閉結。水液旁流。便通。則液止矣。

大承氣湯 加甘草
詒按(據吳鞠通之論。用調胃承氣法為穩。)

再診 前方加當歸 白芍

三診 改用製軍 加潯桂 濃朴

下血後。大便燥閉不爽。繼而自利。白滑膠粘。日數十行。形衰脈沉。必因久伏水穀之濕。府病宜通。以溫下法。

生茅朮 製軍 熟附子 濃朴
詒按(自利膠滑。有因燥矢不行。氣迫於腸。而脂膏自下者。當專行燥矢。兼養腸液。未可概以濕論也。)

脾約者。津液約束不行。不飢。不大便。備嘗諸藥。中氣大困。仿古人以食治之法。

黑芝麻 杜蘇子
二味煎濃汁如飴。服三五日。即服人乳一杯。燉溫、入薑汁二匙。
詒按(此無法之法也。良工心苦矣。)

便血、不獨責虛。亦當責濕。所以滋補無功。而疏利獲益也。茲足酸無力。其濕不但在脾。又及腎矣。當作脾腎濕熱成痺治之。

萆薢 薏仁 白朮 石斛 牛膝 生薑
詒按(案語明確。方亦簡當。)

瀉痢便血。五年不愈。色黃心悸。肢體無力。此病始於脾陽不振。繼而脾陰亦傷。治當陰陽兩顧為佳。

人參 白朮 附 子 炙草 熟地 阿膠 伏龍肝 黃芩
詒按(此理中合黃土湯法也。方案俱切實不膚。)

鼻癢心辣。大便下血。形瘦脈小而數。已經數年。

黃芩 阿膠 白芍 炙草
詒按(此陰虛而有伏熱之症。方特精簡。)

外瘍門

肝經液聚氣凝。為項間痰核。病雖在外。其本在內。切不可攻。攻之則愈甚矣。

首烏 象貝 白芍 牛膝 甘草 牡蠣粉 歸身 生地 丹皮
詒按(議論平和。立方清穩。○牡蠣粉一味。可以化痰消堅。)

瘍症以能食為要。茲先和養胃氣。

石斛 茯苓 益智仁 穀芽 木瓜 廣皮
詒按(案語片言居要。惟用藥嫌少力量。)

脈虛細數。陰不足也。鼠漏未愈。熱在大腸。

六味丸 加杞子 天冬 龜板 黃柏 知母 五味子
詒按(此肛門漏也。名為鼠漏。未知所本。脈症已屬損象。故以滋補肝腎為主。)

婦人門

脾虛生濕。氣為之滯。血為之不守。此與血熱經多者、不同。

白朮 澤瀉 白芍 廣皮 炙草 茯苓 牛角腮灰 川芎
詒按(認症既的。藥亦絲絲入扣。)

腹滿足腫泄瀉。此屬胎水。得之脾虛有濕。

白朮 茯苓 澤瀉 廣皮 濃朴 川芎 蘇葉 薑皮 黃芩
詒按(方案俱老當。)

胎前喘咳腫滿。是脾濕不行。上侵於肺。手足太陰病也。治在去濕下氣。

茯苓 陳皮 白芍 澤瀉 濃朴 當歸 蘇梗 杏仁
詒按(方頗靈動。再加紫菀、枇杷葉。何如。)

產後惡露不行。小腹作痛。漸見足腫面浮喘咳。此血滯於先。水漬於後。宜兼治血水。如甘遂、大黃之例。

紫菀 茯苓 桃仁 牛膝 青皮 杏仁 山楂肉 小川朴 延胡
詒按(用其例而易其藥。因原方太峻也。)

再診 瘀血不下。走而上逆。急宜以法引而下之。否則沖逆成厥矣。

歸身 滑石 蒲黃 通草 牛膝 瞿麥 五靈脂 赤芍

三診 膈寬而腹滿。血瘀胞中。宜以緩法下之。

大黃 青皮 炙草 丹 皮 桃仁 赤芍 歸身

又丸方

牛膝(一兩) 赤芍 延胡 蒲黃 五靈脂 川芎 桂心 桃仁(各五錢) 歸尾 丹皮(各八錢)
詒按(迭換四方。一層深一層。次序秩然。恰與病機宛轉相赴。)

胎前病子腫。產後四日。即大泄。泄已一笑而厥。不省人事。及厥回神清。而左脅前後痛滿。至今三月餘矣。形瘦脈虛。食少。少腹滿。足腫。小便不利。此脾病傳心。心不受邪。即傳之於肝。肝受病。而更傳之於脾也。此為五藏相賊。與六腑食氣水血成脹者、不同。所以攻補遞進。而絕無一效也。宜泄肝和脾法治之。

白朮 木瓜 廣皮 椒目 茯苓 白芍
詒按(此等症情。非胸中有古書者。不能道只字。)

評選繼志堂醫案兩卷

上繼志堂醫案兩卷。曹仁伯先生所著也。先生諱存心。字仁伯。別號樂山。系常熟之福山人。幼時讀書穎悟。長老咸目為令器。顧以家道不豐。一衿不足裕衣食。遂謀習醫。從薛性天先生游。薛故郡中名宿。得先生劇賞之。謂將來光吾道者必曹生也。先生居薛所十年。幃燈粹掌。上自靈素。下逮薛喻諸家。無不研求貫串。乃出應病者之求。輒奏奇效。先生嘗言醫者存心。須視天下無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皆我之心未盡耳。故其臨病患也。研精覃思。直以一心貫乎病者之食息起居。而曲折無不周至。每有劇病。他人所棄而不治者。先生獨能運以精思。而以數劑愈之。古人謂生死肉骨。先生誠有之焉。先生又言每遇病機叢雜。治此礙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細意研求。或于一方中變化而損益之。或合數方為一方而融貫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苦心所到。必有一恰合之方。投之而輒效者。以是知醫者之於病。稍涉危疑。即目為不治而去之者。其不盡心之過為不少也。嗟乎、先生之言如此。即先生居心之篤濃。與藝事之精能。蓋皆即是而可見矣。先生所著。有琉球百問、繼志堂語錄、過庭錄、延陵弟子紀略諸書。經先生之孫博泉玉年裒集鋟行。楊太常濱石序之。先生之行誼。備詳於許君廷誥所撰家傳中。先生以醫名著。繼葉薛諸公而起。德被吳中。名馳海外。至今人能道之。特其所著醫案。于過庭錄延陵弟子紀略外。未有傳本。今年夏、偶于友人處。得見其門弟子所錄存者。惜中多闕誤。因假歸抄錄。為之次第整理。刪其繁亂。擷其精粹。間或贅以評語。以發明其用意之所在。抄成上下兩卷。俾後人讀之。猶可想見其診病時危坐構思。旁若無人之概云。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月江陰柳寶詒識。

同 按。道光五年。吾母許太夫人以歐血謁曹先生於吳門。先生切脈曰。夫人得無從高墜下乎。曰然。又曰、得無引重努力乎。曰然。是時吾母奉親過嶺。先生量藥一裹。僂指計程曰。行至贛江愈矣。已而果然。昔母家居。嘗左抱兒。右挈漿。下樓。顛。自初桄至不盡一級止。腰膂傷矣。而兒無恙。此歐血之因也。同 熟聞此事。因謹識於後。

光緒三十年四月廿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