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環溪草堂醫案三卷 上卷
內傷雜病門
病將一載。肝氣橫逆而不平。中氣久虛而不振。惟肝逆、故胸脘阻塞而攻沖。惟中虛、故營衛不和而寒熱。凡大便溏。飲食少。右脈細。左脈弦。是其症也。四君子合逍遙加左金。是其治也。
黨參 冬朮 陳皮 茯苓 歸身 神曲 白芍 柴胡(鹽水炒) 香附(鹽水炒) 川連(吳萸炒) 穀芽 玫瑰花
詒按(案語爽朗。方亦的當。擬再加沉香、鬱金。)
再診 陽虛惡寒。陰虛發熱。脾虛則便溏而乏力。木旺則脘痞而氣塞。前方補中泄木。肝氣已平。合以益火生土。氣血雙補。
黨參 冬朮 蓯蓉 鹿角霜 杞子 木香 菟絲子 歸身 白芍 陳皮 茯苓 杜仲 砂仁 玫瑰花
詒按(肝氣平後。續用培補。是一定層次。惟既有寒熱見症。似可參用桂枝建中之意以和之。)
三焦相火。挾肝陽而上升。每日清晨。則氣自臍左而上沖。心胸痞塞。自覺胸中熱。舌尖辣。面色紅。過午則氣漸下降。至夜則安。而火降則下或遺泄。此皆無形之火為患也。推其原、始由乎陰虛。今則相火妄行。蒸煉胃液成痰。所以吐痰粘膩灰黑。而咽嗌胃管之間。常
黃柏(鹽水炒一錢二分) 桂心(三分) 砂仁(炒三分) 蛤殼(一兩) 甘草(三分)知母(鹽水炒一錢二分) 川連(鹽水炒四分) 茯苓(三錢) 元精石(三錢) 長流水煎
詒按(此方取交濟封髓之法。用意極為精到。惟病因肝腎不攝。虛陽浮逆。擬再加牡蠣、龜板、以攝下。旋複、竹茹、以清上。似於病情。更為周匝)
痰之標在肺胃。痰之本在脾腎。腎虛則水泛。脾虛則濕聚。二者、均釀痰之本也。經曰、脾惡濕。腎惡燥。脾腎兩虛。法當滋燥兼行。而痰戀肺胃。又宜標本同治。
熟地 茅朮(芝麻炒) 陳皮 川貝 茯苓 半夏 紫菀
詒按(案語斟酌病機。切實不泛。用藥亦絲絲入扣。○用黑地黃法。以兩補脾腎。合二陳、以和胃。苑、貝以利肺。藥品無多。而層層都到。非有簡煉工夫。不能作此。)
凡藏邪。惟虛則受之。而實則不受。惟實者能傳。而虛則不傳。仲景雲、肝病實脾。治肝邪之盛也。內經云、肝病緩中。治肝體之虛也。此症肝氣有餘。肝血不足。法宜兩顧為得。
歸身 白芍 沙苑 杞子 冬朮 茯神 青皮 陳皮 香附 金鈴子 砂仁
詒按(議論確鑿。非胸中有古書者不能道。方亦精到。○方中歸、芍、杞、苑。所以養肝血。青、陳、香、鈴。所以疏肝氣。藥品看似平常。用意恰已周到。)
腎水不足。君火上炎。相火下熾。心中如燔。舌光如柿。陽事易舉。陰精易泄。擬清君火以製相火。益腎陰以製肝陽。所慮酷熱炎蒸。恐藥力無權。將亢陽為害。而增劇耳。
川連(鹽水炒) 黃芩 黃柏 阿膠 生地 甘草 雞子黃
另大黃(三錢)研末將雞子(一個)破頭納大黃(三分)蒸熟每日服一個。
再診 投苦鹹寒。堅陰降火。以製亢陽。心中之燔灼。與舌色之光紅。俱減三分之一。然上午之身熱如燎者、未退。幸納食頗增。苦寒可進。再望轉機為妙。
川黃連 阿膠 生地 元精石 黃芩 甘草 元參 蛤殼 雞子黃
三診 舌乾紅。知飢善納。水虧陽亢。土燥於中。咸苦堅陰之劑。雖衰其燔亢之勢。而未能盡除其焰。時當炎暑。濕熱與相火蒸騰。擬複入清中固下祛濕之法。仍不出咸苦之例。
洋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麥冬 川連 阿膠 生地 蛤殼 黃柏 豬膽汁丸每朝服三錢
詒按(君相交燔。腎陰被灼。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此症是也。僅與壯水。猶難勝任。必得苦以泄之。咸以製之。而火乃退。更得苦以堅之。咸以滋之。而陰乃複。)
營陰虛、則氣火易升。肝木橫、則脾土受侮。腹滿頭暈。肝脾之病。耳鳴喉燥。虛火之愆。陰虛生內熱。腎虛故腰痛。擬補陰潛陽。扶土抑木法。
生地(砂仁炒四兩) 茯苓(烘三兩) 山藥(炒三兩) 萸肉(酒炒三兩) 丹皮(酒炒二兩)澤瀉(炒三兩) 龜板(炙三兩) 沙苑(鹽水炒三兩) 黨參(炒三兩) 杜仲(鹽水炒三兩) 歸身(酒炒三兩) 白芍(炒二兩) 石決明( 四兩)
上藥為末。煉蜜打和為丸。晒乾。泛上後藥。
香附(三兩) 分三分(一分、鹽水炒。一分、醋炒。一分、蜜水炒。)陳皮(鹽水炒七錢) 沉香(三錢) 神曲(一兩)
上藥為末。用橘葉湯泛上前丸為衣。
詒按(以補藥為丸。而以和氣之藥末泛上為衣。與喻嘉言藥用外廓之意相合。雖無精義可取。而心思靈巧。可備一格。)
夜涼晝熱。熱在上午。此東垣所謂勞倦傷脾之症也。上午熱屬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補氣升陽。
補中益氣湯 加神曲 茯苓
詒按(論症立方。如開門見山。心目俱朗。)
泄為脾病。嘔為胃病。脾胃屬土居中。而司升降。脾宜升。不升則泄。胃宜降。不降則嘔。土衰則木橫。木橫而土益衰。高年當此。頗慮土敗木賊。古人治肝。當先實脾。況茲土弱。尤當先補其中。稍佐平肝可也。
理中湯 加茯苓 橘餅
詒按(案語理明詞達。方法切實不浮。但既有嘔惡見症。則半夏、似不可少。擬再加木瓜、白芍、砂仁。)有時驚悸。有時肌肉頑木。或一日溏泄數次。或數日一大便而堅乾。惟小便常紅。此心氣鬱結。脾氣失運。失運則生濕。鬱結則聚火。火則傷津。淫則阻氣。而氣機不利矣。擬荊公妙香散加味。以補益心脾。
山藥 洋參 黃耆 茯神 赤苓 桔梗 炙草 遠志 麝香 朱砂 木香 川連 麥冬
上藥為末。用藿香陳皮湯泛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詒按(專主心脾立論。思路精確。)
血不養心。則心悸少寐。胃有寒飲。則嘔吐清水。虛火爍金則咽痛。肝木乘中則腹脹。此時調劑。最難熨帖。蓋補養心血之藥。多嫌其滯。清降虛火之藥。又恐其滋。欲除胃寒。慮其溫燥劫液。欲平肝木。恐其克伐耗氣。今仿胡洽居士法。專治其胃。以胃為氣血之鄉。土為萬物之母。一舉而三善備焉。請試服之。
黨參 冬朮 茯苓 半夏 棗仁 扁豆 陳皮 山藥 秫米
詒按(于無可措手中。尋出養胃一法。自屬扼要之圖。擬再加木瓜、白芍、以和肝。竹茹、麥冬、以清肺。似更周匝。)
骨格瘦小。先天元氣不足。夏秋寒熱。至今不已。脈細數弱。氣血兩虧。頭不痛而但身痛。或口沃清水。此胃陽虛憊也。當商溫補。仿東垣法。
黨參 茯苓 陳皮 桂枝 柴胡 黃耆 半夏 神曲 當歸 乾薑 砂仁
詒按(少陽生氣被郁。故寒熱不已。東垣升陽益胃法。用之恰合。加乾薑者。助胃陽也。)
再診 前方補中益胃。溫衛氣。開腠理。諸恙皆減。仍依前法。
前方去神曲 乾薑 加白朮 白芍
衛氣虛。則洒洒惡寒。營氣虛。則蒸蒸發熱。營衛並出中焦。總以脾胃為主。補脾胃。則金有所恃。不必治肝。而肝自馴矣。
黨參 冬朮 當歸 川貝 黃耆 茯苓 白芍 陳皮 玫瑰花
詒按(為虛損症。探原立論。方亦精到。)
營陰內虧。頭眩心嘈。下午微寒內熱。能食無力。胃中有熱。則消谷。脾虛氣弱。則無力也。
黨參 沙苑 茯苓 川連 棗仁 知母 女貞子 白芍 冬朮 麥冬 竹茹
詒按(此虛損初萌之候。因脾虛氣弱。未便滋補耳。)
左脈空大。腎水虧也。倦怠無力。脾氣弱也。食少則陰虛。陰虛生內熱。症屬內傷。
補中益氣湯加黑山梔 白芍
另六味丸每朝服四錢
詒按(補中益氣、補脾氣。六味補腎陰。立法頗切實。惟左脈空大。方中升柴兩味。尚宜斟酌耳。)
思慮傷脾之營。勞碌傷脾之氣。歸脾湯、補脾之營也。補中益氣湯、補脾之氣也。今將二方。並合服之。
黨參 黃耆 冬朮 茯神 歸身 炙甘草 砂仁 棗仁 升麻 柴胡 木香 半夏 陳皮
詒按(同是脾病。而病原用藥。確有氣營之別。一經指點。便覺頭頭是道。)
腎氣虛逆。非滋不納。脾弱運遲。滋則呆滯。然則如何而可。曰、補腎之陽。即可以轉運脾氣。從仲景腎氣丸化裁。
熟地(附子三分炒) 五味子 茯苓 山藥 肉桂心 麥冬(元米炒) 牛膝(鹽水炒) 山萸肉 陳皮 紫石英 補骨脂(鹽水炒) 胡桃肉
詒按(補腎、即可以補脾。益火、以生土也。用腎氣丸恰合。)
久病之軀。去冬常患火升。交春木旺。肝膽陽升無製。倏忽寒熱。頭面紅腫。延及四肢。熱癢痛。殆即所謂、游火游風之類歟。匝月以來。腫勢已減。四五日前。偶然 體傷風。遂增咳嗽、音啞。痰多、口乾、舌白。續發寒熱。胃氣從此不醒。元氣愈覺難支。風火交煽。痰濁複甚。陰津消涸。陽不潛藏。此時清火養陰。計非不善。抑恐滋則礙脾。化痰扶正。勢所必需。又恐燥則傷液。立法但取其輕靈。用藥先求其無過。
北沙參 知母 鮮生地 蛤殼 海浮石 蟬衣 豆卷 青果 海蟄 地栗 百合
另珠粉(朝晨用燕窩湯送下三分)
原注(右方金匱百合知母地黃湯。合本事神效雪羹。取其清火化痰。不傷脾胃。生津養液酌古參今。歸於平正。)
詒按(議病用藥。均歸精細。躁心人不能領取也。)
中風門
兩手關脈。皆見一粒厥厥動搖之象。此土虛木勝。內風動躍之候也。左半肢體麻木不仁。頭眩面麻。病屬偏枯。慮延仆中。
首烏 當歸 白芍 茯苓 陳皮 秦艽 菊花 天麻 石決明 鉤鉤 刺蒺藜 桑枝
再診 動搖之脈大減。內風有暗熄之機。左手屈伸稍安。左足麻木未和。擬補腎生肝。為治本之計。
地黃飲子(地、山萸、斛、蓯、桂、附、麥冬、薑、五味、菖蒲、遠志、茯、巴戟、棗)去桂附
詒按(未雨綢繆。故易於奏效。兩方用藥。亦能與病機宛轉相赴。)
體肥多濕。性躁多火。十年前小產血崩。血去則陰虧而火亢。肝風暗動。筋絡失養。已非一日。去秋伏暑後變三瘧。瘧久、營衛偏虛。遂致風痰擾絡。右半肢體麻痺。而為偏廢之象。調理漸愈。今但右足麻辣熱痛。痛自足大指而起。顯系肝經血虛失養。據雲、腿膝常冷。足骱常熱。此非足骱有火。而腿膝有寒也。想由濕火乘虛下注。故痛處覺熱。而腿膝氣血不足。則覺寒耳。至於左脛外廉。皮肉之內。結核如棉子。發作則痛甚。此屬筋箭。是風痰瘀血交凝入絡而成。與右足之熱痛麻辣不同。今且先治其右足。
生地 阿膠 五加皮 歸身 木瓜 天麻 冬朮 獨活 絲瓜絡 牛膝 茯苓 萆
詒按(論頗明透。方亦平穩。)
年已六旬。腎肝精血衰微。內風痰涎走絡。右偏手足無力。舌強言澀。類中之根萌也。溫補精血。兼化痰涎。冀免偏枯之累。然非易事也。耐心調理為宜。
蓯蓉 巴戟 茯神 木瓜 半夏 枸杞(鹽水炒) 遠志(甘草湯製) 海風藤 茱萸(酒炒) 牛膝 杜仲(鹽水炒)
詒按(此與下條。均因有類中之萌。作未雨綢繆之計。故用藥力求平穩。不敢喜事以邀功也。)
腎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腎肝精血衰微。筋骨自多空隙。濕熱痰涎。乘虛入絡。右偏手足無力。舌根牽強。類中之根。溫補精血。宣通經絡。兼化痰涎。守服不懈。加以靜養。庶幾卻病延年。
蓯蓉 黨參(元米拌炒) 牛膝 半夏 杞子(鹽水炒) 陳皮 繼斷 茯苓 巴戟 桑枝
又丸方
蓯蓉(二兩酒煮爛搗入) 黨參(三兩元米炒) 熟地(四兩砂仁末陳酒拌蒸爛搗入) 麥冬(二兩去心元米炒) 棗仁(三兩炒研)巴戟(三兩鹽水炒) 歸身(二兩酒炒) 萆薢(三兩炒) 首烏(四兩製炒) 茯神(三兩)牛膝(三兩鹽水炒) 半夏(二兩) 天冬(二兩去心元米炒) 陳皮(二兩五錢) 杜仲(三兩鹽水炒)虎骨(三兩炙) 菖蒲(一兩) 杞子(四兩鹽水炒)
上藥各選道地。如法製炒。共研細末。用竹瀝四兩。薑汁三兩。搗入。再將白蜜為丸。如黍米大。用瓷器裝好。每朝服五錢。開水送下。
痿痺門
先天不足。骨髓空虛。常以後天滋補。栽培脾胃。脾胃得補。濕熱壅滯。形體驟然充壯。而舌本牽強。兩足痿軟。不能行走。上盛下虛。病屬痿 。經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馳長。軟短為拘。馳長為痿。是也。今擬法補先天之精氣。強筋壯骨。以治其下。扶後天之脾胃。運化濕熱。以治其中。然必耐心久服。確守弗懈。庶克獲效。倘朝秦而暮楚。恐難許收功也。
熟地(四錢附子三分煎汁炒) 茯苓(三錢) 牛膝(一錢五分鹽水炒) 桑枝(一兩) 虎脛骨(炙三錢)川斷(二錢酒炒) 巴戟(三錢鹽水炒) 黃柏(一錢薑汁炒) 蒼朮(一錢五分) 萆薢(二錢鹽水炒)竹瀝(二十匙) 薑汁(一匙)
另洗方
獨活(三錢) 當歸(五錢) 紅花(一錢) 陳酒糟(二兩) 豬後腳骨(二只)蔥白頭(三個) 煎湯日洗一次
詒按(此等症、本難奏效。其立方、仍從丹溪虎潛法加味。用藥固未嘗不切當也。)
伏熱留於肺胃。胃熱、則消谷易飢。肺熱、則 痿難行。熱氣熏於胸中。故內熱不已。延年半載。節屆春分。天氣暴熱。病加不寐。據述先前舌苔黃黑。今則舌心乾紅。其陰更傷。仿仲景意用。甘寒法。
生地(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棗仁(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滑石(三錢) 夜合花(五分) 沙參(三錢) 百合(一兩) 泉水煎服。
詒按(金匱百合病篇。有以百合配知母、地黃、滑石、等法。此方即用其意。)
再診 經云、肺熱葉焦。則生痿 。前方清心肺而退熱。已能起床步履。但夜不安寐。是腎氣不交於心。陰虛陽亢故也。清金麗水。取坎填離為治。
生地 天冬 麥 冬 棗仁 山藥 元參 沙參 洋參 百合
另虎潛丸(三錢)
詒按(經云、肺熱葉焦。則生痿 。又云、治痿必取陽明。經訓昭然。守此二語。治法不外是矣。)
三診 陰虛未複。夜寐未安。熱退不清。仍宜養陰。自雲、腹中微微撐痛。此屬中虛。治當補益脾陰。兼清心肺之熱。
生地 沙參 洋參 山藥 麥冬 棗仁 薏米 茯神 甘草 白芍 赤苓 百合
另歸脾丸
冷雨淋背于先。竭力鼓棹於後。勞碌入房。挾雜於中。病起身熱咳嗽。至今四十餘日。痰氣腥臭。飲食能進。臥床不起。形肉消脫。是肺先受邪。而複傷其陰也。經云、陰虛者。陽必湊之。肺熱葉焦。則生痿 。又云、一損損於肺。皮聚毛落。至骨痿不能起床者、死。合經旨而互參之。分明棘手重症矣。
沙參 紫菀 茯苓 地骨皮 川貝 玉竹 薏仁 另八仙長壽丸(四錢)
再診 肺為水源。百脈朝宗於肺。猶眾水朝宗於海也。肺熱葉焦。則津液不能灌輸於經脈。而為痿 。臥床不能行動。形肉消削。咳嗽痰臭。舌紅無苔。脈細而數。是皆津液消耗。燥火內灼之象。考經論、治痿獨取陽明者。以陽明主潤宗筋。胃為氣血之源耳。今擬生胃津。以供於肺。仿西昌喻氏意。
沙參 阿膠 杏仁 甘草 元參 火麻仁 天冬 麥冬 玉竹 茯苓 桑葉 枇杷葉
詒按(議病立方。深合內經痿論之旨。)
三診 投清燥救肺法。病情稍安。仍宗前製。
桑葉 杏仁 麥冬 川貝 百合 元精石 阿膠 沙參 元參 枇杷葉 野茭白根
長齋廿載。精血久枯。大雨淋身。濕侵入骨。腿股酸重。不能舉動。法以宣通關節。佐以養血生津。
麻黃 蒼朮 白芷 當歸 川芎 白芍 防風 熟地 桂枝 獨活 牛膝 桑枝
詒按(此從陽和湯增減。因系濕邪。故加蒼朮。)
風寒濕三氣。伏留於骨。骨節酸痛。自冬而起。所謂骨痺也。骨痺不已。內舍於腎。則發熱淹纏。即成勞損。
秦艽 杜仲 五加皮 生地 地骨皮 當歸 續斷 牛膝 萆薢茯苓
詒按(邪鬱化熱。則傷及陰血。故易入損。○方內再加丹皮、桂枝。更覺周到。)
寒濕之氣。從外而入於內。遍體歷節疼痛。而又胸滿嘔痰。經云、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又雲、胃為臟腑之長。束筋骨。利機關。皆胃氣之流行。然則外通經絡。內和胃氣。便是治法之綱領矣。
川附 茯苓 南星 半夏 陳皮 木瓜 竹瀝 薑汁
詒按(骨節痛與嘔痰。自是兩途之病。用藥兩面照顧。亦為合法。案中以胃氣一層。牽合
內風門
病起肝風。繼增痰飲吐酸。所以口目筋掣。而胸膈不利也。近因暑熱上蒸。咽喉碎癢。暫投涼劑。喉患雖減。而胸脘愈覺撐脹。夫肝風之動。由於陰血之虛。痰飲之生。又系胃陽之弱。病涉兩岐。法難並用。今且宣化胃濕以祛痰。稍佐平肝降逆之品。
半夏 茯苓 陳皮 旋複花 麥冬 杏仁 川貝 鬱金 丹皮 黑山梔 竹茹 蔻仁
詒按(此等兩礙之病。最難用藥。須看其周到熨帖處。○方中旋、郁、貝、杏。是兼參胸肝為風藏而主筋。心為火藏而主脈。心包絡與三焦相為表裡。俱藏相火心包主裡。三焦統領一身之絡。此病起於病後。心中 熱。胸前跳躍。繼而氣攻。背脊如火之灼。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皆在經絡脊脈之中。良由病後絡脈空虛。相火內風。走竄入絡。非清不足以熄火。非鎮不足以定風。然而絡脈空虛。使非堵截其空隙之處。又恐風火去而複入。故清火、熄風、填竅、三法。必相須為用也。第此症實屬罕見。醫者、意也。以意會之可耳。仿仲景法。
羚羊角 寒水石 滑石 紫石英 龍骨 石決明 生石膏 磁石 赤石脂 牡蠣 大黃 甘草(各三錢)
上藥研末。每服一錢。一日三服。用大生地一兩、百合一兩、煎湯調服。
詒按(金匱中風門。有侯氏黑散、風引湯、二方。其用意以填竅為主。喻西昌論之詳矣。讀者取喻氏之論觀之。即識此方之意。)
先嘔數日。嘔止而發痙厥。日三五次。此乃肝逆犯胃。聚液成痰。內風 動。陽氣偏張。痰亦從之為患。擬清熄風陽。兼和其胃。
羚羊角 鉤鉤 半夏 陳皮 茯苓 石決明 山梔 菊花 元參 竹茹
再診 痙厥日數發。口噤不能言。而心中了了。病不在心而在肝。夫心為君主。肝為將軍。當氣逆火升風動之際。一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主雖明。安能遽禁其強暴哉。況胃為心之子。胃家之痰。與肝家之風火。互結黨援。相助為虐。今舌紅碎痛。一派炎炎之勢。漸迫心君。故欲化胃家之痰。必先清泄肝家之風火。而安鎮靈台。使心君無震撼之虞。尤為要
羚羊角 鮮生地 犀角 茯神 山梔 元參 石決明 天竺黃 鉤鉤 棗仁(川連炒) 竹瀝(薑汁沖) 金箔
詒按(議論明快。立方熨帖。○擬去犀角、加川連。更為親切。)
久患肝風眩運。複感秋風成瘧。瘧愈之後。周身筋脈跳躍。甚則發厥。此乃血虛不能涵木。筋脈失養。虛風走絡。痰涎凝聚所致。擬養血熄風。化痰通絡。
製首烏 紫石英 白蒺藜 半夏 茯神 羚羊角 石決明 煨天麻 棗 仁 洋參 陳皮 竹瀝 薑汁
詒按(歸、芍、似不可少。)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目之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故凡風邪中于項。入於腦者。多令目系急而邪視。或頸項強急也。此症始由口目牽引。乃外風引動內風。內風多從火出。其原實由於水虧。水虧則木旺。木旺則風生。至於口唇乾燥赤碎。名 唇風。亦肝風胃火之所成也。治當清火熄風。養陰為法。
大生地 丹皮 沙參 鉤鉤 桑葉 羚羊角 石決明 白芍 芝麻 蔗皮 梨皮 元參心 川石斛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生甘草(一斤研末)紅棗(一斤)煮爛去皮核。與甘草打和為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原注(此人並無表症。又不內熱。一日數十痙。服此二料、即愈。)
詒按(前兩方、是風火致痙者。通治之方。後一方、雖依經用藥。但平實無靈機。如此重病。而服之竟效。奇哉。)
神志門
上年夏季。痰火迷心。神呆語亂。治之而愈。至今複發脈浮小弱。舌心紅而苔薄白。語言錯亂。哭笑不常。憑脈而論。似屬心風。蓋由風入心經。蘊熱蒸痰所致。用本事獨活湯法。
獨活 防風 黃芩 山梔 元參 石菖蒲 膽星 茯苓 橘紅 甘草 竹葉 鮮生地
詒按(論症確鑿。此為學有本源。○查許學士獨活湯原方。僅有獨活、防風、茯苓、三味、相同。此蓋用其意而不製其成方也。)
情志郁勃。心肝受病。神思不安。時狂時靜。時疑時怯。心邪傳肺。則心悸不寐而咳嗽。肝邪傳膽。則目定而振栗。其實皆鬱火為患也。擬清心安神。壯膽為主。平肝和脾佐之。
川連 茯神 菖蒲 龍骨 遠志 北沙參 棗仁 膽星 川貝 鐵落 石決明 豬膽(一個、用川芎五分研、納入以線扎好、入煎)
詒按(清心化痰。涼肝鎮怯。立方周到熨帖。尤妙在川芎一味、入豬膽內。可以疏木郁、壯膽氣。開後人無數法門也。)
寡居十載。愁惕苦心。牙齦出血。有時若癇。其病已久。茲一月前。猝遭驚恐。遂神糊語亂。口吐紫血腹脹不食。兩脈模糊。難以捉摸。此乃驚動肝陽。神魂擾亂。血隨氣逆。是即薄厥之屬。今兩足常冷。陽升於上。急以介類潛陽。重以鎮怯。冀其厥止。再商。
川連(吳萸炒) 牡蠣 阿膠 茯神 棗 仁 石決明 羚羊角 龍骨 茜草炭 紫石
詒按(病深且久。病氣內涉于藏。實難取效。但就病論治。隨症用藥。已能處處熨帖。自屬可存。)
再診 風陽稍熄。神志未安。仍從前法增損。
川連(吳萸炒) 石決明 牡蠣 茯神 龍骨 遠志 羚羊角 紫石英 阿膠 棗仁 白芍 橘紅 石菖蒲 金箔
另朱砂安神丸(三錢)
肝風胃濕。凝聚成痰。每逢勞碌。則氣逆而痰湧。驟然昏迷。少頃複醒醒後數日無力。此屬癇類。其原總由水虧。不能涵木所致。煎方無效。宜用丸藥。
生地 茯神 山藥 丹皮 棗仁 茯苓 萸肉 澤瀉 磁石
上藥為末。煉蜜捻作小丸。將後藥泛上。
半夏 南星(製) 陳皮 青黛 蛤殼 郁 金 石決明 沉香 琥珀
上藥為末。泛上前丸為衣。晒乾。每服五錢。淡鹽花湯送下。
詒按(作丸之法。頗極精妙。)
肝火痰涎。內蒙心竅。外竄經絡。時發癇症。
洋參(製三兩) 天竺黃(一兩) 明礬(一兩) 首烏(製四兩) 茯神(烘三兩)半夏(一兩) 川貝(二兩) 附子(五錢) 雄精(五錢) 辰砂(五錢) 南星(製一兩) 石決明( 四兩) 川鬱金(一兩) 陳皮(鹽水炒) 丹皮(炒各二兩)
上藥為末。用金箔、濂珠、血珀、玳瑁、獺肝羚羊角。另研細末。用鉤鉤、三兩、煎濃湯。沖入竹瀝一杯。薑汁一杓。將上藥末泛丸。每早服二錢。橘紅湯送下。
詒按(前方兼顧水虛。此方專治痰火。見症不同。固各有所當也。)
痰火門
心境沉悶。意願不遂。近因患瘧。多飲燒酒。酒酣之後。如醉如狂。語言妄亂。及今二日。診脈小弦滑沉。舌苔薄白。小水短赤。大便不通。渴欲飲冷。昏昏默默。不知病之所的。因思瘧必有痰。酒能助火。痰火內擾。神明不安。此少陽、陽明、同病。而連及厥陰也。少陽為進出之樞。陽明為藏邪之藪。今邪並陽明。彌漫心包。故發狂。而又昏昏默默也。仿仲景柴胡加龍牡湯主之。
柴胡 黃芩 半夏 茯苓 龍骨 甘草 牡蠣 鉛丹 菖蒲 大黃 竹瀝 薑汁
詒按(病之來原去路。一一指出。藥亦的當。)
寐中常坐起。而不自知。日間靜則磕睡。此濁痰迷閉清陽。陽氣鬱而不宣也。
膽星 川貝 茯苓 陳皮 枳實 半夏 黨參 遠志 菖蒲
再診 體肥多濕之人。濕熱蒸痰。阻塞肺胃。喉中氣粗。呼吸如喘。臥寐之中。常欲坐起。仍然鼾睡。而不自知。所以起坐之故。蓋痰阻氣鬱。蒙閉清陽。陽氣鬱極則欲伸。故寐中欲坐起也。病屬痰與火為患。茲擬煎方。開其肺痺。另用丸藥。化其痰火痰火一退。清陽得伸
射干 橘紅 冬瓜子 杏仁 桔梗 象貝 竹瀝 薑汁 葶藶子 蘇子 枇杷葉 另黑丑(取頭末三錢) 萊菔子(炒三錢) 檳榔(炒三錢) 大黃(酒炒三錢)
研末蜜丸。作十二粒。每午後一丸。臨臥一丸。噙化咽下。
詒按(審病、即得其真諦。用藥自然入彀。○丸方中、加入菖蒲、膽星、鬱金、東丹等。以開鬱墜痰。較似得力。)
膽虛則神自怯。氣鬱則痰自凝。於是咽喉若塞。氣短似喘。偶值煩勞。夜寐多魘。無形之氣。與有形之痰。互相為患。遂至清淨無為之府。與虛靈不昧之神。均失其寧謐之常。欲安其神。必化其痰。欲壯其膽。必舒其氣。故清之化之。和之益之。必相須為用也。
沙參 棗仁(川連炒) 半夏 膽 星 遠志 茯神 神曲 石菖蒲 橘紅 金箔 竹瀝 薑汁
另膽星(三錢) 琥珀(一錢) 金箔(五張) 黑白丑(取頭末各一錢五分)
上藥另研。和一處。共為細末。每服三分。橘紅湯送下。
又方 黨參(薑汁炒) 半夏 膽星 茯神 遠志 棗仁 川貝 橘紅 蛤殼 神曲 竹瀝 薑汁
痰飲門
痰飲阻於胸中。咳而短氣。心悸。用四君補氣。二陳化痰。桂枝通陽。款冬止咳。加減成方。仍不越苓桂朮甘之製。若舍仲景。而別求良法。是猶廢規矩。而為方圓也。詎可得哉。
桂枝 茯苓 白 朮 甘草 半夏 陳皮 黨參 款冬花
詒按(方論俱平正通達。可以取法。)
再診 用補氣化痰。通陽蠲飲。咳而短氣俱減。但心仍悸。參以益智。
茯苓 白朮 甘草 黨參 陳皮 半夏 桂木 款冬花 益智仁 棗仁
胸中之元陽不足。膻中之火用不宣。痰飲伏於心下。胸前如盤大一塊。常覺板冷。背亦惡寒。三四年來。每交子後則氣喘。陽氣當至不至。痰飲阻遏其胸中。陽微陰勝故也。天明則陽氣張。故喘平。至咳嗽心悸。易於驚恐。皆陰邪竊踞胸中之病。其常若傷風之狀者。衛外之陽亦虛也。圖治之法。當祛寒飲。而逐陰邪。尤必斡旋其陽氣。俾如離照當空。而後陰邪盡掃。用仲景苓桂朮甘法。先通胸中之陽。再議。
茯苓(細辛一分泡湯拌浸焙) 桂木 冬朮(熟附二分煎汁拌炒) 陳皮 甘草(麻黃一分泡湯拌浸焙) 炮薑(五味子五粒同焙) 補骨脂(鹽水炒焦) 黨參(薑汁炒) 半夏 紫石英 胡桃肉 螺螄殼
詒按(審症清切。方中以辛烈之品煎汁。收入甘平藥內。用意頗巧。骨脂、桃肉。參入補粘濃。案中未經敘明。其常若傷風之狀。衛陽虛者。固有此候。亦有痰濁化熱。蘊於肺中。以致招引外風者。亦多此症。不可不細為之辨。)
咳嗽口不渴。當臍痛。而脈細。頭常眩運。此乃手足太陰二經。有寒飲積滯。阻遏清陽之氣。不能通達。故一月之中。必發寒熱數次。乃郁極則欲達也。病將四月。元氣漸虛。寒飲仍戀而不化。先以小青龍湯。蠲除寒飲。宣通陽氣。再議。
麻黃 桂枝 白芍 細辛 乾薑 半夏 五味子 甘草
詒按(此內飲而兼外寒之方。一月中寒熱數次。或因兼感外邪。則此方的對矣。)
脈沉取之數。其陰內虧。其熱在裡。病延日久。勞損之候。症見咳唾白痰。脘腹時痛。痛則氣滿。得矢氣則稍寬。病由肝郁而成。據雲、咳已三年。初無身熱。是其根又有痰飲也。經訓治病。必求其根。茲從痰飲氣鬱例治之。
半夏 茯苓 桂木 丹皮 白芍 香附 沉香 神曲 歸身 甘草 冬朮 陳皮 金橘餅
詒按(此苓桂朮甘合二陳、加歸、芍、丹皮、以養肝。沉、附、曲、橘、以化氣也。立方平穩熨帖。)
痰飲咳逆。肺腎兩虛。胃濕不化。用苓桂朮甘湯、合二陳治其胃。都氣丸、治其肺腎。可也苓桂朮甘湯合二陳湯 加川貝 杏仁 沉香
另都氣丸每服四錢淡鹽湯送下
詒按(虛實兼到。親切不浮。)
痰飲咳嗽已久。其源實由於脾腎兩虧。柯氏雲、脾腎為生痰之原。肺胃為貯痰之器也。近增氣急。不得右臥。右臥則咳劇。肺亦傷矣。肛門漏瘍。邇來糞後有血。脾腎虧矣。幸胃納尚可。議從肺脾腎三經同治。然年已六旬。宜自知愛養為要。否則慮延損症。
熟地(砂仁炒) 五味子 炮薑 半夏 陳皮 茯苓 阿膠(蒲黃炒) 款冬花 冬朮 歸身 川貝
原注(此金水六君煎、合黑地黃丸。加阿膠、款、貝三味。直補金土水之虛。上能化痰。下能止血。其中雖有炮薑。勿嫌其溫。蓋有五味以攝之也。)
詒按(此等病、立方最難安放平穩。似此周到熨帖。自非老手不辦。)
飢飽勞碌傷胃。寒痰凝聚。氣血稽留。阻於胃絡。因而胃脘脹痛。嘔吐粘痰。初起一發即平後來發作愈勤。今則殆無虛日。飲食從此減少。病日益甚。胃日益虛。倘不加謹。恐延脹滿
黨參 炮薑 冬朮 熟附 半夏 良薑 陳皮 茯苓 蔻仁
再診 溫胃化痰。從理中、二陳、平胃、三方化裁。
六君子湯 加川朴 熟附 炮薑 蒼朮
三診 寒積中焦。胃陰不布。痰飲竊踞。為痛為脹。為吐為噦。法當溫運中陽。但病根已深。必耐心久服乃效。
黨參 炮薑 半夏 茯苓 陳皮 川椒 熟附 蔻仁 白朮
四診 中虛、非補不運。寒飲、非溫不化。益火生土。通陽蠲飲。苓桂朮甘湯主之。附子理
黨參 桂木 炮薑 半夏 茯苓 熟附 冬朮 陳皮 蔻仁
五診 病有常經。方有定法。藥已見效。無事更張。袁詩雲、莫嫌海角天涯遠。但肯搖鞭附子理中湯合二陳湯 加桂木 老薑
詒按(前後五方。看病的確。用藥的當。案語亦親切簡老。於此道中。自推老手。)
咳喘門
稚齡形瘦色黃。痰多食少。晝日微咳。夜寐則喉中 吼有聲。病已半載。而性畏服藥。此脾虛而濕熱蒸痰。以阻於肺也。商用藥棗法。
人參(三錢) 蒼朮(土炒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川朴(薑汁炒一錢) 榧子(三錢)炙草(一錢) 陳皮(鹽水炒一錢) 川貝(三錢) 宋製半夏(三錢) 冬朮(三錢)
上藥各研末。和一處。再研聽用。好大棗一百枚、去核。將上藥末。納入棗中。以線扎好。每棗一枚。大約納入葉末二分為準。再用甜葶藶一兩。河水兩大碗。同棗煮。俟棗軟熟。不可大爛。將棗取出、晒乾。每飢時、將棗細嚼咽下一枚。一日、可用五六枚。餘下棗湯。去葶藶再煎濃。至一茶杯。分三次。先溫服。俟棗乾、然後食棗。
原注(此平胃六君湯、加川貝、榧子。製法極好。以治脾虛濕熱。蒸痰阻肺。喉中痰多者。極妙。此法從葛可久、白鳳膏化出。頗有巧思。此病服之。遂愈。)
詒按(靈心巧想。可法可師。)
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虛則痰不易化。脾虛則濕不能運。痰上逆而喘咳。濕下注而足腫。腫之與喘。無非氣失升降。而乏營運之權也。今擬脾肺同治。冀痰濕營運乃吉。
黨參 葶藶 杏仁 澤瀉 大腹皮 半夏 赤苓 陳皮 通草 冬瓜子 枇杷葉 棗
詒按(論病用藥。俱能得其要領。)
年過花甲。腎氣必虧。即使善自調攝。亦不過少病耳。及至既病。則各隨其見症而施治焉。今咳嗽氣升。食少倦怠。症形在於肺脾。自宜從肺脾求治。然氣之所以升者。即腎水虛而不能藏納肺氣也。食暈油則大便溏者。即腎陽衰而不能蒸運脾土也。然則補腎。尤為吃緊。雖不治脾肺。而脾肺得蔭矣。
黨參 五味 山藥 紫石英 補骨脂 萸肉 胡桃肉 茯苓
另金匱腎氣丸(三錢)
詒按(立論頗能探入深處。用藥亦親切不浮。)
氣上逆而咳甚。舌心紅而邊白。此陰虛痰滯。下虛上盛之候也。病已月餘。消痰恐劫其陰。養陰恐增其濁。擬以降氣化痰。少佐益陰為法。
蘇子降氣湯去桂
另都氣丸(五錢)
詒按(立方切當。)
病將一載。咳嗽內熱。行動喘促。少腹牽痛。此腎氣虛而不納也。仿都氣法。
生地 萸肉 茯苓 丹皮 山藥 五味子 澤瀉 麥冬 川貝 沉香
詒按(立方精當。)
再診 壯水生金。補子益母。
前方 加黨參 胡桃肉
多年咳喘。逢寒遇勞。輒發。汗多氣升。肺傷及腎。腎氣虛而不納矣。法當補腎以納氣。
熟地 懷牛膝 北沙參 半夏 陳皮 茯苓 麥冬 五味子 紫石英 蛤殼 沉香
再診 寒入肺底。久而化熱。同一痰喘。先後不同也。初病在肺。久必及腎。同一咳逆。虛實不同也。補腎以納氣。清肺以化痰。須兩層兼顧為穩。
北沙參 五味子 麥冬 川貝 杏仁 蛤殼 懷牛膝 地骨皮 熟地 梨皮 枇杷葉
詒按(前方用藥切當。此方案語圓融。)
痰飲咳喘。脘中脹滿。時或微痛。雖脾腎肺三經同病。而法當責重乎脾。以脾得運而氣化通。則痰飲有行動之機也。
乾薑(五味子同研炙) 半夏 陳皮 茯苓 補骨脂 北沙參(元米炒) 杏仁 川朴 澤瀉 胡桃肉
再診 痰飲停於心下。上則喘咳。下則脘脹。多由清陽失曠。痰濁內阻。轉胸中之陽以安肺。運脾中之陽以和胃。咳喘與脹滿當松。
栝蔞皮 枳實 乾薑 川朴 半夏 陳皮 薤白頭 茯苓 澤瀉
詒按(此症咳脹兩症並重。故治法亦脾肺兼顧。)
痰飲久留於肺胃。或咳或喘。或脘脹。皆痰氣之為病也。化胃中之痰。宜苓半。化肺經之痰。宜橘貝。從此擴充以立方。
二陳湯合苓桂朮甘湯 加川貝 杏仁 蛤殼 紫菀
詒按(此病因有脘脹。而無腎虛見症。故始終以運脾化痰之法。)
咳嗽痰多氣急。其標在肺。其本在腎。歷年既久。自淺及深。自肺及腎。法當治其本矣。
熟地 懷山藥 懷牛膝 半夏 陳皮 茯苓 蛤殼 五味子 紫石英 沙苑 胡桃肉
再診 補腎納氣。水不泛而痰自化。培土運濕。濕不停而痰可降矣。
懷牛膝 懷山藥 半夏 陳皮 茯苓 熟地 紫石英 銀杏肉 杞子 五味子 胡桃肉
詒按(兩方案語清簡。用藥切實。○方中再加于朮。于培土較似有力。)
腎司納氣。而開竅於二陰。此病每因勞碌之餘。必先頻轉矢氣。而後氣升上逆。短促如喘。飲食二便如常。其病在少陰之樞。宜補而納之。
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 加青鉛
詒按(腎為作強之官。過於勞動。則收攝無力。故見此症。與尋常喘促。又是一種。認症既確。立方亦切實不膚。○擬再加砂仁、胡桃肉。)
暑風從背俞而內薄於肺。濕熱從胃脈而上熏於肺。外內合邪。其氣並於胸中。氣不得通。因而上逆。氣升作咳。舌苔薄白。口膩不渴。治屬飲家。
冬瓜子 半夏 茯苓 射干 通草 馬兜鈴 枳殼 杏仁 橘紅 枇杷葉
詒按(此方輕靈可喜。擬再加滑石、薏仁。既有暑風內薄。宜再參用疏泄之品。)
閱病原知繇痰飲久留。脾肺腎三藏交傷。下則腎虛不能納氣。中則脾虛不能運氣。上則肺傷不能降氣。繇是咳喘不得臥。肢腫腹臌。神氣疲憊。虛亦甚矣。治上無益。當治中下。
熟地 懷牛膝 茯神 五味子 胡桃肉 沙苑 懷山藥 蛤殼 紫石英 補骨脂 麥冬
另黑錫丹、每朝鹽花湯送下一錢。
詒按(病候已造極深之域。用藥如此。亦背城借一之計。)
喘哮氣急。原由寒入肺俞。痰凝胃絡而起。久發不已。肺虛必及於腎。胃虛必累於脾。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戀不化。氣機阻滯。一觸風寒。喘即舉發。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腎。發時治上。平時治下。此一定章程。若欲除根。必須頻年累月。服藥不斷。倘一暴十寒。終無濟于事也。
發時服方 款冬花 桑白皮 紫菀 蘇子 沉香 茯苓 杏仁 橘紅 製半夏 黃芩
平時服方 五味子 紫石英( ) 陳皮 半夏 茯苓 薏仁 蛤殼 胡桃肉 杜仲 熟地
詒按(論病則源流俱到。層折畢清。用藥亦周到熨帖。絕不浮泛。洵非老手不能到此地
再診 喘哮頻發。脈形細數。身常惡寒。下焦陰虛。中焦痰盛。上焦肺弱。肺弱故畏寒。陰虛故脈數。喘之頻發。痰之盛也。有所感觸。病遂發焉。病有三層。治有三法。層層護衛。法法兼到。終年常服。庶幾見效。否則恐無益也。
發時服方 桂枝(生晒乾) 款冬花(蜜炙) 橘紅(鹽水炒) 杏仁霜 萊菔子 桑白皮(蜜炙)
上藥共研末。用枇杷葉、十片、去毛。煎湯。再用竹瀝、半茶杯。薑汁一酒杯。相和一處。將上藥。末泛丸。發喘時、每至臥時。服此丸二錢。薏仁、橘紅湯、送下。
平明服方 熟地(砂仁拌炒) 丹皮(鹽水炒) 山萸肉(酒炒) 茯苓 牛膝(鹽水炒) 澤瀉(鹽水炒) 肉桂 山藥(炒) 五味子(鹽水炒) 磁石
上藥為末。用煉白蜜搗和。捻作小丸。丸須光亮。俟半乾。再用製半夏三兩、陳皮二兩、炙甘草一兩。研極細末。泛為衣。每朝服二錢。發時亦可服。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蓋因風溫襲肺。引動心包之火上逆。故治法仍宜宣散肺經風邪。參入寧心緩火之品。仲景方法。略示其端。但語焉未詳。後人不能細審耳。
前胡 杏仁 象貝母 桔梗 射干 麥冬 遠志(甘草湯製) 沙參 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詒按(心咳、屬心火刑金之病。宜略加竹葉、元參、等清心之品。乃合。○小麥湯代水煩勞罷極則傷肝。肝傷則氣逆而上迫。為脅痛。為咳嗽。秦氏所謂、先脅痛而後咳者。肝傷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肝。夏令將臨。恐有失血之虞。
旋複花 桃仁炭 杏仁 川貝 蘇子 冬瓜子 黑山梔 丹皮 鬱金 薏仁 枇杷葉
詒按(審症清切。立方諦當。愚意再加歸鬚、桑白皮、白芍。)
五臟皆有咳。總不離乎肺。肺為嬌臟。不耐邪侵。感寒則咳。受熱則咳。初起微有寒熱。必挾表邪。邪戀肺虛。脈形空大。前方降氣化痰。保肺滌飲。俱無少效。據雲、得汗則身體輕快。想由肺氣雖虛。留邪未淨。補虛而兼化邪。亦一法也。用錢氏法。
牛蒡子(元米炒) 馬兜鈴 杏仁 阿膠(蛤粉炒) 蘇子 桑白皮 款冬花 炙甘草 茯苓 枇杷葉 桑葉
詒按(此肺虛受邪。虛實兼顧之法。)
脈虛軟而似數。內傷虛弱奚疑。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處受邪。其病則實。咳嗽雖由外感。而實則因於氣虛。以為風寒。固不可以為虛損。亦未必可。玉竹飲子主之。
玉竹 杏仁 蘇子 桑白皮 款冬花 象貝 橘紅 沙參(元米炒) 旋複花 枇杷葉
詒按(將虛實二字。說得六通四辟。○此玉竹飲子、加減。潤肺疏邪。虛實兼到。)
寒嗽交冬則發。兼患頸項強急。
熟地(六錢麻黃一錢煎汁浸炒松) 茯苓(三錢細辛五分煎汁浸炒) 胡桃肉(四錢) 五味子(八分乾薑一錢同炒) 陳皮(二錢鹽水炒)半夏(一錢五分) 川貝(三錢) 款冬花(三錢) 薏仁(四錢) 杏仁霜(三錢) 歸身(三錢酒炒) 黨參(三錢米炒)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晨開水送下三錢。
詒按(此陰虛而挾痰飲者。故用藥如此。再增桂枝一味。則頸項強急。亦在治中矣。)
陰虛而兼痰濁。致為咳嗽。用金水六君煎。
半夏 陳皮 茯苓 炙草 當歸 川貝 杏仁 紫菀 熟地(砂仁拌炒松後入略煎一兩沸)
原注(仿飲子煎法。濁藥清投。取其益陰而不膩滯痰濁也。)
詒按(陰虛而挾濕痰。最難用藥。此亦無法中之一法。)
咳嗽四年。曾經失血。今已音啞。脈形細弱。真陰元氣皆虧。勞損根深。藥難見效。猶幸胃氣尚可。大便未溏。姑擬甘潤養陰。希圖苟安而已。
北沙參 麥冬 杏仁 川貝 玉竹 扁豆 生甘草 茯苓 橘餅 枇杷葉
再診 咳嗽止而失血音啞。津液枯願。勞損成矣。脈形細弱。精氣兩虧。內經于針藥所不及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用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得飲食增而津液旺。冀其精血漸充。複其真陰之不足。蓋捨此別無良法也。
黃耆 (秋石水炒) 白芍(桂炒去桂) 北沙參 (生炙)甘草 玉竹 麥冬 川貝 茯苓 橘餅
詒按(此與前方看似無聊應酬之作。其實精到熨帖。所謂捨此無良法也。)
痰飲咳嗽。飽則安。飢則咳。乃胃虛也。
黃耆 甘草 冬朮 陳皮 白芍 玉竹 茯苓 杏仁 桔梗
詒按(再加黨參、薏仁何如。)
咳嗽月餘。痰腥帶血。氣升嗆逆。脈弦滑數。風溫久戀。化火蒸痰。灼金耗液。症屬肺癰。
冬瓜子 淡芩 薏仁 紫菀 川貝 桑皮 甜杏仁 蘇梗 沙參 蘆根尖
(附錄張氏醫通雲、薏仁根、搗汁。頓熱服之。下咽、臭痰即解。有蟲者、蟲即死出。薏仁為肺癰專藥。然性燥氣滯。服之未免上壅。不及根汁之立能下奪。已潰未潰。皆可挽回。陳芥菜汁溫服、灌吐、最妙。一方用薄荷濃煎。稍入白蜜。已潰未潰、皆效。)
再診 咳熱痰腥帶血。脈形弦硬。面色暗晦。肺氣失降。木火上逆。防加喘急。
羚羊角 鮮生地 川貝 甜杏仁 蛤殼 石決明 桑白皮 紫菀 枇杷葉 蘆尖
咳吐臭痰如膿血。此屬肺癰。舌苔濁濃。痰濁膠粘。仿仲景法。
葶藶子 冬瓜子 桃仁 桔梗 桑皮 栝蔞仁 旋複花 蘇子 川貝 蘆尖
詒按(此治肺癰初潰之主方。)
又按(肺癰之病。皆因邪瘀阻於肺絡。久蘊生熱。蒸化成膿。故其症、初起病在此葉者。不及彼葉。初用疏瘀散邪瀉熱。可冀其不成膿也。繼用通絡托膿。是不得散而托之。使速潰也。再用排膿泄熱解毒。是既潰而用清泄。使毒熱速化而外出也。終用清養補肺。是清化餘熱。而使其生肌收口也。凡此皆肺癰治法之一定層次也。乃有一種外感咳嗽。其初起並非肺癰。只因濁痰蘊熱。阻結於肺。複為外涼所束。或為油膩所粘。阻窒竅隧。濁熱蒸悶。蘊結不解。致吐痰臭穢。胸膈隱痛。甚則失音氣促。蒸熱喘汗病情與肺癰無異。其初終治法。亦與肺癰相同。但肺癰多實症。而此則每涉于虛。最易流入損途。其難治較甚於肺癰。或以其虛而漫指為肺痿。其實與前人所論癰痿。均不相合。茲特表而出之。俾學人不至淆惑焉。)
肺花瘡。乃肺虛火炎。金受其戕。音啞咳嗆。勞損之根。不易見效。
北沙參 元參 桑皮 杏仁 川貝 款冬花
失血門
脈數血不止。胃氣大虛。胸中痞塞。大便常溏。是痞為虛痞。數為虛數。咳血三月。今忽沖溢。唇白面青。斷非實火。大凡實火吐血。宜清宜降。虛火吐血。宜補宜和。古人謂、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血久不止。宜以胃藥收功。今擬一方。援引此例。未知有當高明否。
人參 扁豆 川貝 茯神 藕汁 京墨
詒按(此方于扶胃藥中。參以止血之意。固屬正治。惟唇白面青。既見虛寒確據。似宜於此方中。參入炮薑等溫攝之品。以斂浮陽。而止血也。)
再診 脈數退。血少止。藥病相當。頗得小效。而反惡寒汗出者。蓋血脫則氣無所依。氣屬陽。主外衛。虛則不固。故惡寒而汗出。最怕喘呃暴脫。措手莫及。猶幸胸痞已寬。稍能容納。仿血脫益氣之例。經曰、陽生陰長。是之謂耳。
人參 扁 豆 五味子 炙甘草 炮薑 山藥(炒) 鮮藕汁
詒按(此與前方同意。以惡寒、故加炮薑。)
三診 血脫益氣。昔賢成法。今血雖大止。而神氣益憊。唇白面青。怕其虛脫。欲牢根蒂。
人參 扁豆(炒) 五味子 熟地(砂仁拌炒) 附子(秋石水炒) 麥冬 冬朮 炮薑 陳皮 伏龍肝湯代水
詒按(伏龍肝、未審何意。○此方大意、亦與第一方相似。漸參溫補之意。以防其虛脫
四診 肝腎之氣。從下泛上。青黑之色。滿於面部。陰陽離散。交子丑時。防脫。勉擬鎮攝
人參 熟地 五味子 麥冬 茯神 坎 肉桂 紫石英 青鉛
詒按(此方急於固脫。故用藥如是。)
五診 血止三日。而痰吐如污泥且臭。是胃氣大傷。肺氣敗壞。而成肺痿。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振。終屬勞損沉 。極難醫治。外台引用炙甘草湯。取其益氣生津。以救肺之枯萎。後人遵用其方。恆去薑、桂、之辛熱。此症面青不渴。正宜溫以扶陽。但大便溏薄。除去麻仁之滑潤可耳。
人參 炙甘草 麥冬 阿膠 生地 炮薑 肉桂 五味子 紫石英
詒按(痰如污泥。是必血液敗腐。日久而然。並非肺痿。惟所用炙甘草湯。養血滋液。尚與病情不背。愚意加入薏仁、丹皮。略仿內癰治例。似乎稍合。)
六診 病勢依然。仍從前方加減。
前方加重炮薑。再加製洋參。
詒按(以後方、均是複脈加減。)
七診 連進炙甘草湯。病情大有起色。但咳嗆則汗出。肺氣耗散矣。散者。收之。不宜再兼辛熱。當參收斂之品。
人參 熟地(沉香末拌炒) 炙甘草 阿膠 五味子 黃耆(蜜炙) 罌粟殼(蜜炙) 大棗
久咳失血。精氣互傷。連進滋培。頗獲小效。但血去過多。驟難充複。從來血症。肺腎兩虛者益氣。大滋金水之虛。兼扶胃氣。則金有所恃。且精氣生成於水穀。又久病以胃氣為要也。
洋參 麥冬 五味 熟地 生地 黨參 黃耆 山藥 炙草 陳皮 茯神 扁豆
詒按(層層照顧。可謂慮周藻密。方中擬再加百合、沙參。)
再診 血止胃稍醒。仍以原法為主。
前方加蜜炙粟殼。
另用白芨一味為丸。每朝鹽花湯送下三錢。
素患嘔血。血止複發。現有胸痛。時時噯氣。舌苔白膩。脈細而遲。此胃中有瘀血。挾痰濁
旋複花 鬱金 杏仁 紫菀 栝蔞仁 代赭石 茯苓 貝母 降香 枇杷葉
詒按(血症中之變例。擬加丹、參、桃仁。)
血色紫而有塊。此屬肝火乘胃。瘀凝上泛也。仿繆仲 法。
鮮生地 大黃(醋炒) 阿膠(蒲黃炒) 丹皮(炒) 黑山梔 蘇子 白芍 扁豆(炒) 降香 枇杷葉 藕汁
詒按(此肝火沖激於血絡所致。最易留瘀致病。故用藥如此。若再加茜根炭、三七。似于瘀血一面。更為著力。)
始由寒飲咳嗽。繼而化火動血。一二年來。血症屢止屢發。而咳嗽不已。脈弦形瘦飲邪未去陰血已虧。安靜則咳甚。勞動則氣升。蓋靜則屬陰。飲邪由陰生也。動則屬陽。氣升由火動也。陰虛痰飲。四字顯然。擬金水六君、同都氣丸法。補腎之陰以納氣。化胃之痰以蠲飲。飲去則咳自減。氣納則火不升也。
生地(海浮石拌炒) 半夏(青鹽製) 麥冬(元米炒) 五味子(炒) 訶子 紫石英 丹皮炭 牛膝(鹽水炒) 懷山藥(炒) 蛤殼(打) 茯苓 青鉛 枇杷葉(蜜炙)
詒按(陰虛而兼痰飲。用藥最難。須看其兩不礙手處。)
去秋咳嗽。些微帶血。已經調治而痊。交春吐血甚多。咳嗽至今不止。更兼寒熱。朝輕暮重。飲食少納。頭汗不休。真陰大虧。虛陽上亢。肺金受爍。脾胃傷戕。津液日耗。元氣日損。脈沉細澀。口膩而乾。虛極成勞。難為力矣。姑擬生脈六君子湯。保肺清金。調元益氣。扶過夏令再議。
洋參 沙參 麥冬 五味子 扁豆 製半夏 茯神 陳皮 炙甘草
另枇杷葉露 野薔薇露 各一杯沖服
原注(生脈散、保肺清金。六君子去朮、嫌其燥。加扁豆、培養脾陰。土旺自能生金也。不用養陰退熱之藥。一恐滋則滑腸。一恐涼則妨胃耳。從來久病。以胃氣為本。經云、有胃則生。此其道也。)
詒按(此平正通達。調補方之久服無弊者。)
咳嗽內傷經絡。吐血甚多。脈不數。身不熱。口不渴。切勿見血投涼。法當益胃。擬理中
黨參(元米炒) 扁豆(炒焦) 炙甘草 炮薑 歸身炭 血餘炭 丹皮炭 白芍 杏仁 陳粳米 藕節
詒按(見識老到。立方精卓。)
內則陰虛有火。外則寒邪深襲。失血咳嗽。又兼三瘧。病已數月。瘧來心口酸痛。胸腹空豁難通。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此陰陽營衛之偏虛也。擬黃耆建中法
歸身炭 炙甘草 大生地(砂仁炒) 五味子 鱉甲 黃耆 青蒿 沙參 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阿膠 麥冬 煨生薑 紅棗
詒按(正虛而兼有寒邪。故立方如是。)
肝胃不和。脘痛嘔酸。兼以酒濕。熏蒸於胃。胃為多氣多血之鄉。故吐出瘀血甚多。血止之後。仍脘中作脹。嘔吐酸水。法宜調和肝胃。切戒寒涼。
製半夏 陳皮 茯苓 鬱金 烏藥 延胡 桃仁泥 炮薑炭 香附 雞距子 蘇梗
詒按(此與陰虛失血不同。更兼氣阻濕鬱。故用藥如是。)
少陰水虧。陽明火亢。鼻血不止。擬玉女煎合四生飲法。
生地黃 鮮地黃 龜板 石膏 知母 元參 北沙參 懷牛膝 茜草炭 血餘炭 茅根汁 側柏葉汁 鮮荷葉汁 艾葉汁
詒按(案方俱精潔不支。)
虛損門
失血後。咳嗽音啞。氣升則欲咳。乃腎虛不納也。
熟地 阿膠 麥冬 沙參 川貝 紫石英 元參 藕
再診 腎氣稍納。上氣稍平。但咳尚未止。四肢無力。真陰與元氣虛而不複。時當炎暑。暑濕熱三氣交蒸。虛體最易幻變。保養為上。用景岳保陰煎。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沙參 玉竹 川貝 五味子 紫石英 阿膠 東白芍 百合煎湯代水
詒按(前方用紫石英、以鎮納腎氣。此方用百合、以清保肺金。此用藥諦當處。學人宜留意焉。)
歷春夏秋三季。血症屢發。診脈虛弱。形容消瘦。年方十七。精未充而早泄。陰失守而火升。異日難名之疾。恐犯褚氏之戒。治當滋水降火。須自保養為要。
生地 阿膠(蒲黃炒) 麥冬 丹皮(炒) 山藥(炒)茯神 洋參 扁豆(炒) 茜草根 蓮肉 茅根 鮮藕
詒按(案語擷古籍之華。方亦清穩。)
先吐血。而後咳逆喘急。延及半載。寒熱無序。營衛兩虧。舌色光紅。陰精消涸。不能右臥、為肺傷。大便不實、為脾傷。水落石出之時。難免致劇。
北沙參 茯苓 扁豆 玉竹 五味子 金石斛 川貝 百合 麥冬 功勞葉
詒按(上兩案。均屬陰損已成之候。調治不易奏效。而此症、大便不實。難進清滋。較前症更劇。然用藥亦不過如此。少年自愛者。當慎之於早也。)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維於陽。陽氣弱。則腹痛而便溏。陰維維於陰。營陰虛、則心痛而舌紅也。脈微形瘦。陰陽並損。損及奇經。當以甘溫。
黃耆 桂枝 當歸 炙甘草 白芍 川貝 陳皮 砂仁 鹿角霜
再診 但寒不熱。便溏脈細。肢體面目俱浮。悉屬陽虛見象。惟舌紅無苔。此屬陰傷之候。但口不乾渴。乃君火之色外露。治當引火歸元。
附桂八味丸 加鹿角霜 黨參 冬朮
詒按(論病貫串。認症真切。至用藥之淺深輕重。亦覺步步穩實。)
先後天俱不足。痰多鼻血。陰虧陽亢之征。納少腹疼。木旺土衰之兆。是以年將及冠。猶如幼稚之形。面白無華。具見精神之乏。治先天、當求精血之屬。培後天、須參谷食之方。久久服之。庶有裨益。若一暴十寒。終無濟也。
六君子湯去半夏 加山藥 扁豆 砂仁 黑芝麻 蓮肉 陳粳米
上藥為末。米飲湯調服。或白洋糖湯、棗子湯、調服亦可。
又(丸方)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當求精血之屬。治其腎也。
熟地 菟絲子 牛膝 白芍 龜板 杞子 山藥 五味子 當歸 杜仲 丹皮 黃柏 茯苓 鹿角膠 萸肉 天冬 澤瀉
上藥為末、用河車一具洗淨、煮爛、將藥末搗和為丸。
詒按(煎丸兩方。亦尋常調補之法。好在培補先後二天。選藥精當。一絲不雜。)
左寸關搏指。心肝之陽亢。右脈小緊。脾胃之虛寒。是以腹中常痛。而大便不實也。病延四月。身雖微熱。是屬虛陽外越。近增口舌碎痛。亦屬虛火上炎。津液消灼。勞損何疑。今商治法。當以溫中為主。稍佐清上。俾土濃則火斂。金旺則水生。古人有是論。幸勿為世俗拘
黨參 於朮 茯苓 甘草 炮薑 五味子 麥冬 燈心
詒按(此陰虧而虛火上炎之症也。方以理中合生脈法。溫中清上。兩面都到。所云土濃則火斂。金旺則水生。見理極精。非淺學所能學步。)
北門之龠得守。則陽氣固。坤土之陽得運。則濕濁化。濕濁化則津回。陽氣固則精守。所嫌肌肉盡削。夫肌肉。猶城垣也。元氣。猶主宰也。城垣傾頹。主宰窮困。是非大補元氣不可
人參 熟地 萸肉 杞子 杜仲 炙草 歸身 山藥 茯神 於朮 陳皮 麥冬 半夏 蓯蓉 穀芽(炒)
詒按(案語精切。○此六君合景岳大補丸煎之方也。脾腎兩顧。用以填補則可。特嫌少靈光耳。)
脾腎兩虛。而濕熱又甚雖腰疼夢泄。自汗盜汗。而口膩味甜。大便溏薄。腎陰虛而不充。脾陽困而不振。進求治法。只可先運脾陽。
茅朮(炒黑) 乾薑 熟地 山藥 五味 牡蠣 黨參 茯神 棗仁 浮麥 紅棗
詒按(此黑地黃丸加味。確合脾腎兩補之法。○方中乾薑、宜炮黑用。)
再診 溫運脾陽。補攝腎陰。仿繆仲 雙補丸法。
茅朮(製) 炮薑 牡蠣 黨參 茯苓 補骨脂 熟地 杜仲 山藥 首烏(製) 浮麥 五味子 紅棗
三診 脾陽稍複。腎陰仍弱。節交夏至。陽盛陰衰之候。大劑養陰。以迎一陰來複。兼化濕熱。以調時令之氣。
熟地 生地 黨參 冬朮 茅朮(製) 黃柏(鹽水炒) 茯神 麥冬 五味 牡蠣 龍骨 杜仲
消証門
脈沉細數澀。血虛氣鬱。經事之不來宜也。夫五志郁極。皆從火化。飢而善食。小水澄腳如膿
川連(一錢吳萸炒) 麥冬(三錢薑汁炒) 蛤殼(五錢) 建蘭葉(三錢) 鮮楝樹根皮(洗一兩)
詒按(病屬陰虛火旺。案中生蟲一層。未免蛇足。)
再診 服藥後。大便之堅且難者。化溏糞而易出。原屬苦泄之功。然脈仍數澀。究屬血虛而兼郁熱。郁熱日甚。藏陰日鑠。舌紅而碎。口渴消飲。所由來也。月事不至。血日乾而火日熾。頭眩目花帶下。皆陰虛陽亢之見症。補藏陰為治本之緩圖。清郁熱乃救陰之先著。轉輾思維。寓清泄於通補之中。其或有濟耶。所慮病根深固。未易奏績耳。
川連 黃芩 黑梔 生地 當歸 阿膠 川芎 白芍 建蘭葉
另大黃 蟲丸每早晚服五丸
詒按(寓清于補。恰合病機。)
三診 諸恙皆減。惟內熱未退。帶下未止。經事未通。仍以前方增損。
川連 當歸 洋參 白芍 女貞子 茯苓 生地 麥冬 丹參 沙苑
四診 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風消者。火盛而生風。渴飲而消水也。先輩謂、三消為火疾。久而不已。必發癰疽。余屢用涼血清火之藥。職此故也。自六七月間。足跗生疽之後。所患消症。又稍加重。其陰愈傷。其火愈熾。今胸中如燔。牙痛齒落。陽明之火為劇。考陽明之氣血兩燔者。葉氏每用玉女煎。姑仿之。
鮮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參 牛膝 川連 大生地 天冬 麥冬 茯苓 甘草 枇杷葉
詒按(此亦消渴門中應有之症。不可不知。)
一水不能勝五火。火氣燔灼。而成三消。上渴、中飢。下則溲多。形體消削。身常怕熱。稚齡犯此。先天不足故也。
生地 北沙參 知母 花粉 石膏 甘草 麥冬 五味子 牡蠣 茯苓 川連
詒按(稚年患此。多在炎暑之時。其症有兼見風痙煩躁者。余嘗以此法參用涼肝之品。以黃蠶繭煎湯代水。頗有效驗。)
諸郁門
血虛而有瘀。氣虛而有滯。血虛則心跳。血瘀則少腹結塊。且多淋帶。氣虛故無力。氣滯故胸脹滿也。補而化之。調而理之。
黨參 川芎 茯神 陳皮 川斷 歸身 香附 白芍 木香 砂仁 玫瑰花
詒按(補而不滯。暢而不克。此之謂調理。此等方、看似尋常。其實頗費斟酌。)
營虛氣鬱。營虛則內熱。氣鬱則脘脹。法以養營舒郁。
丹參 香附 川貝 茯苓 歸身 棗仁 陳皮 牛膝 首烏(製) 續斷 砂仁 紅棗
詒按(此虛實互治之法。)
心胸覺冷。經事數月一來。食入則腹中脹痛。寒痰氣鬱。凝滯不通。當以辛溫宣暢。遵熟料
半夏 茯苓 桂枝 蒼朮 白芍 川芎 丹參 歸身 川朴 甘草 陳皮 枳殼 良薑
詒按(此照五積原方。去麻、桔、芷。加丹參。用藥極其熨帖。)
再診 苦辛溫通之劑。能調經散痞。用之而效。益信古人言不妄發。法不妄立。在用者何如前方去良薑、加茺蔚子、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