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膽病脈証並治第十五
(論二首脈証十四條方七首)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痺。痺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衍義〕脾胃者。主四肢。合肌肉。其色黃。其氣化濕。其性痞著。其脈遲緩。所畏風木。 風者。善行數變。若中風而風獨行者。開則泄皮毛而出汗。閉則熱肌肉以悶亂。今風與濕相搏則成痺。所以痺之風則不能中。風之善行數變。內郁為瘀。熱郁極。乃發風。風性動。挾脾胃之積熱以行。從而走四肢。欲散不散,為之苦煩。出肌膚,為之色黃。緣風所致。故脈浮。因取痺。故脈緩也。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為滿。尺脈浮則傷腎。趺陽脈緊則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衍義〕穀疸症。趺陽脈緊數者。何寒而致緊。何熱而致數。尺浮何為傷腎。趺陽緊何為傷脾。風從何生。不詳其源。莫知其所治矣。蓋天之六氣。感人臟腑而應於脈診。因以數為熱。緊為寒矣。然人臟腑氣化。亦有風寒濕熱燥火。與天氣同其名。寒熱濕溫涼同其性。陰陽表裡同其情。浮沉遲數同其病。將何以別天與人之氣乎。天氣從八風之變。邪自外入。人氣從七情食色勞役之傷。邪自內出。穀疸由臟氣所化之淫邪為病。非天氣也。蓋脾胃之土有陰陽。脾陰而胃陽。陰陽離決。二氣不合,則胃獨聚其陽以成熱,為病消穀。脾獨聚其陰以成寒,為腹滿。於是寒熱見緊數之脈,而緊又為之傷脾者。乃肝木挾腎寒乘虛克土,故曰風寒相搏。食入於胃。長氣於陽。肝木之風。得陽則動。故食穀則頭目眩暈也。腎屬水。藏精。實則脈沉。虛則脈浮,而精生於穀。穀不化,則精不生。精不生,則腎無所受。虛而反受下流之脾邪,故曰尺浮傷腎。又曰陰被其寒。陰謂腎。寒謂脾也。此穀氣不化。所積之瘀濁。屬於脾之寒者。不流則傷腎。屬於胃之熱者。下流則傷膀胱。由是小便不通。身體盡黃。生於胃熱食穀之濁,故曰穀疸。陳無擇謂是症用苦參丸方。苦參用龍膽除胃中伏熱。本草以二藥能益肝膽。平胃氣。以豬膽為使。此退胃之木火。用大麥者。五穀之長。脾胃所宜。將苦參龍膽入脾土也。本草又曰破冷氣去腹滿。此療脾陰寒結。
〔衍義〕女勞疸。惟言額上黑。不言身黃。簡文也。後人雖曰交接水中所致。特其一端耳。然以此連穀疸之後,必胃先有穀氣之濁熱。下傷於腎而後黑。黑疸因黃而發也。二臟並病。安得不交見其色乎。蓋胃陽明也。陽明與宗筋合於氣街。飲食入內。宗筋通用。陰精泄脫,而陽明之濕熱。乘虛下流於腎之中。腎中之火。亦乘陽明。上下交馳。胃土發越而色黃。相火入炎水中而色黑。二臟並病。故二色並見。其黑色先見於額者。膀胱脈上巔交鼻額。火性炎上。故腎火從膀胱上越。額為神庭。屬心部。心、火之主也。心腎子午同化。足經之火。炎就手經。亦必出於額。額、火之巔也。心主汗。火越於此。汗亦出此。所以額黑微汗也。手足心熱者。手心乃包絡滎穴。足心乃腎之井穴。心腎火盛則應之。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乃陽明主闔。日暮陽明收斂。濕熱下流。膀胱之氣雖滿急。其氣降。故小便自利。若濕熱火郁甚。腎水之氣不行。停積於腹。脹如水狀者,則腎衰矣。故難治。此以氣受病者言之。若血病而黑,則如下條女勞疸云。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衍義〕此飲之過當所致也。酒為五穀所致。醞而成。濕熱有毒。其氣歸心。味歸脾胃。胃陽主升。脾陰主降。胃得之,則熱甚。脾得之,則陰傷。陰傷則不能降。不降則所飲停而不去。氣熏於心。心神不寧,而作懊 。氣痞中焦。故不能食。蓄極乃發。故時欲嘔而為疸也。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衍義〕傷寒陽明証注。陽明病脈遲。邪方入裡。熱未為實。食入於胃。長氣於陽。胃中有熱。食難飽。飽則微煩而目眩者。穀氣與熱氣相擊。兩熱合。消搏津液。若小便利者。不發黃。熱得泄也。小便不利,則熱不得泄。身必發黃。以其發於穀氣之熱。故名穀疸。熱實者下之。脈遲為熱氣未實。雖下之。腹滿亦不減也。經曰。脈遲。尚未可攻。且脈遲不但為熱未實。脈經曰。關脈遲滯而弱者。無胃氣而有熱,則胃虛而脈遲。尤不可攻也。 夫病酒黃膽,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証也。
〔衍義〕酒為濕熱之最。膀胱者。清淨之府。津液藏焉。氣化所出。若過於酒。傷其氣化。小便必難。積氣於中,則心熱。流於腎則足下熱。積成瘀熱。發於外而為黃膽也。酒黃膽者,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衍義〕酒入胃而不傷心,則無心熱。故神不昏而其言清朗也。不傷腎,則無足熱。但酒停於膈。欲吐。陽明氣郁。成腹滿。陽明脈上入額中作鼻燥。脈浮者。在膈上。積多在陽。先吐上焦,而後治其中滿。沉弦者。在膈下。積多在陰。先下其中滿,而後治其上焦也。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酒停胃上脘,則心中熱而後嘔,必吐之乃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衍義〕酒疸之黑。非女勞疸之黑也。女勞之黑。腎氣所發也。酒疸之黑。敗血之黑也。因酒之濕。熱傷脾胃。脾胃不利。陽氣不化。陰血不運。若更下之。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氣耗血積。故腐瘀濁色。越肌面為黑。味變於心。咽作嘈雜。心辣如啖蒜齏狀。榮血衰而行於皮膚。爪之不仁。輸於大腸。便如黑漆。其目青與脈浮弦。皆血病也。
師曰:病黃膽。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相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衍義〕黃膽必由濕熱所發。濕有天地之濕。有人氣之濕。有飲食之濕。三者皆內應脾胃。郁而成熱。郁極乃發,則一身熱,而土之黃色。出見於表,為黃膽也。此証先因外感濕邪。大法。濕宜緩取微汗。久久乃解。今因火劫其汗。汗縱出而濕不去。火熱反與內之郁熱相並。客於足陽明經。故發熱煩喘胸滿。熱仍在。故燥。此際宜寒涼之劑。如肚熱入腑,則當下之矣。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衍義〕大抵黃膽。俱屬太陽陽明。熱蒸其土而然也,而陽明又屬金。金得火則郁燥渴。燥與濕熱相搏,則津液不化。故上焦渴而欲飲。下焦約而小便難。上下不通。郁極而發於皮膚。故作黃。此條在裡之熱甚。故脈沉。傷寒論陽明病。有發熱頭汗出。身無汗。渴飲水漿。小便不利者。茵陳湯主之。
黃膽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者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衍義〕疸即癉也。單陽而無陰。濕熱甚。脾胃之津液乏竭無陰。熱蒸不已。孤陽能獨生乎。內經曰:剛其剛。陰氣破散。陽氣消亡。其難治為此。若不渴,則陰氣猶存。故可治。陰部者。脾太陰也。陽部者。胃陽明也。熱甚於裡則嘔。熱在於表,則發熱振寒。靈樞曰:脾是動者嘔。陽明是靜者。洒洒振寒也。傷寒發黃渴。亦茵陳湯主之。
穀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疸。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炒) 大黃(三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衍義〕此湯治陽明瘀熱在裡。身黃發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今又治是証。三者盡屬裡熱。但務去其邪。病狀之異弗論矣。此寒熱不在表。脾胃內熱。達於外而成肌膚寒熱者。亦不能食。靈樞曰:肌膚熱者。取三陽於下。補足太陰。以出其汗。皆因脾胃熱。故不解其表,而遽治其裡也。蓋茵陳湯治熱結發黃。佐梔子去胃熱。通小便。更以大黃為使。蕩滌之。雖然。治疸不可不分輕重。如梔子柏皮湯。解身熱發黃內熱之未實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表寒濕。內有瘀熱而黃者。大黃硝石湯。下內熱之實者。梔子大黃湯次之。茵陳蒿湯又次之。又必究其受病之因有同異。既病之人有勞逸。若得之膏粱食肥者。氣滯血壅。得之先貴後賤。前富後貧。與脫勢慚愧。離愁憂患者。雖皆郁積成熱。氣血失損。不可與食肥者同治。若始終貧賤。不近水冒雨。即殘羹冷汁。久臥濕地。多挾寒濕。致陰雨乖隔而病。又可與上二者同治乎。故攻邪同,而先後調治。亦不可不審也。腹滿。舌痿黃。躁不得臥。屬黃家。(一作身痿)
〔衍義〕瘀熱內積為腹滿。外連肌表成痿黃。身熱氣煩。血少榮微。夜不入陰。故不睡。屬黃家者。以其雖不似黃膽之黃。亦由積漸所致也。黃膽之黃深。實熱之黃。痿黃之黃淺。虛熱之黃。若舌痿黃燥者。亦有說。心脾脈絡舌上下。凡舌本黃燥即是內熱。況舌痿乎。濕熱結積。雖不行肌表。然已見於舌。即屬黃家也。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 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衍義〕腎者。陰之主也,為五臟之根。血盡屬之。血雖化於中土。生之於心。藏之於肝。若腎陰病,則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榮衛莫得而行。其血敗矣。將與濕熱凝瘀於腸胃之間。腎屬水。其味鹹。其性寒。故治之之藥,必用鹹寒。補其不足之水。瀉其所客之熱。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用硝石為君。本草礬石能除固熱在骨髓者。骨與腎合。亦必能治腎熱可知也。大麥粥汁為之使。引入腸胃。下泄郁氣。大便屬陰。瘀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便屬陽。熱液從是而利。其色黃也。
酒疸病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香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衍義〕酒熱內結。心神昏亂。作懊憹。甚則熱痛。梔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 。大黃蕩滌實熱。枳實破結逐停。去宿積也。傷寒論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是知熱甚於內者。皆能成是病。非獨酒也。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衍義〕黃家大約從水濕得之。經雖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脈浮者。濕不在裡而在表。表熱乘虛入裡。亦作癃閉。故須以脈別之。汗解攻下。各有所宜也。而攻下之法。既有淺深輕重。利小便與發汗之方。何獨不然乎。是方所主。惟和榮衛。非有發汗峻劑,必表之虛者用之。連翹赤小豆湯。又是裡之虛者用之。利小便亦然。是宜知其大略也。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附方
豬膏(半斤) 亂發(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發中共煎。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衍義〕此但言諸黃無他証,必將謂証有變態。不可悉數。及方云女勞疸。身目盡黃。發熱惡寒。小腹滿。小便難。以大熱大寒。女勞交接。從而入水所致。用是湯。又云:五疸。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得汗。汗出如黃柏汁。由大汗出。入水所致。豬脂一味服。傷寒類略亦云男子女人黃膽。飲食不消。胃中脹熱生黃衣。胃中有燥屎使然。豬脂煎服則愈。因明此方。乃治血燥者也。諸黃所感之邪。與所變之臟雖不同。然至郁成濕熱,則悉乾於脾胃。胃之陽明經。更屬於肺金。金主燥。若濕熱勝,則愈變枯澀。血愈耗乾。故諸黃起於血燥者。皆得用之。考之本草。豬脂利血脈。解風熱。潤肺痿熱毒。五疸身腫不得臥者。非燥之在上歟。胃中黃衣乾屎。非燥之在中歟。小腹滿。小便難。非燥之在下歟。三焦之燥。皆將豬脂潤之,而燥在下。小便難者。又須亂發消瘀。開關格。利水道。故用為佐。此與前條硝石礬石散。同治膀胱小腹滿之血病。然一以除熱去瘀。一以潤燥。礬石之性燥走血。安可治血燥乎。又太陽証。身盡黃。脈沉結。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証諦也。抵當湯主之。乃重劑也。此則治血燥之輕劑也。
黃膽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此亦治黃膽。不言他証。與豬膚發煎並出者。彼以燥在血。此以燥在氣也。
夫病得之汗出入水。何以成燥。曰濕熱相紐而不解,則肺金治節之政不行。津液不布而成燥也。燥郁之久。濕熱蒸為黃膽矣。本草茵陳治熱結黃膽。小便不利。故主之也。燥因熱勝。梔子柏皮湯。因濕郁。茵陳五苓散。然非徒治濕而已。亦潤劑也。桂枝開腠理。致津液通氣。白朮茯苓生津。皆可潤燥也。古人論黃膽。有濕黃。有熱黃。濕黃者。色如熏黃。熱黃者。色如橘子色。更有陽黃。有陰黃。陽黃者。大黃佐茵陳。陰黃者。附子佐茵陳。此用五苓散佐者。因濕熱郁成燥也明矣。
黃膽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 硝石 黃柏(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衍義〕邪熱內結。成腹滿。自汗。大黃、硝石。蕩而去之。膀胱內熱。致小便不利而赤。黃柏、梔子。涼以行之。此下黃膽重劑也。
黃膽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衍義〕小便不變。欲自利者。內有濕。飲積而熱未盛也。脾太陰濕甚。土氣不化則滿。脾濕動肺則喘。有似支飲之狀者。故不可除其熱。熱除則胃中反寒。寒氣上逆為噦矣。半夏、生薑。能散逆去濕。消痰止噦。此湯用在除熱之後。非治未除熱之前者也。
諸黃。腹滿而嘔者。宜柴胡湯。
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人參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服。日三服。
〔衍義〕邪正相擊。在裡則腹滿氣逆。在上則嘔。上猶表也。故屬半表半裡。小柴胡湯主之。柴胡、黃芩除裡熱。半夏散裡逆。人參、甘草補正緩邪。生薑大棗和榮衛。合表裡。調陰陽也。又必隨証加減。法在傷寒論小柴胡湯後。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衍義〕雜病中虛。致脾胃不化。濕熱蓄積而為黃。雖小便不利。亦當補瀉兼施。男子黃者,必由入內虛熱而致也。反見小便自利,為中下無實熱。惟虛陽浮沉為黃耳。故與治虛勞之劑補正氣。正氣旺,則榮衛陰陽和而黃自愈矣。
〔補注〕傷寒論中云。小便利者。不能發黃。以熱從小便去故也。今便利而黃自若。則其黃亦必色淡氣虛。非誠有大熱也。故從補。不然。便即利矣。黃胡為乎來哉。與瘀血在脾者不侔也。與熱積膀胱者不侔也。此明系虛黃上泛。從中下二焦虛得之。然仲景微示房勞之意,而仍補中焦者。正以黃終歸土色也。
瓜蒂散
古方多用此治黃,或作散,或吹鼻。皆取黃水為效。此治水飲郁熱在膈上者。何也。蓋瓜蒂吐劑也。內經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云:濕家身上疼而黃。內藥鼻中。是亦邪淺之故也。
附方
千金麻黃醇酒湯方
麻黃(一把去節綿裹) 美酒(五升)
上二味,煮取半升。頓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