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病脈証第十四
(論七首脈証五條方九首)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証骨節疼痛。惡 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証 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 証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証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衍義〕風水者。腎本屬水。因風而水積也。內經大奇病論曰:並浮為風水。注以浮脈為風水。脈浮下焦。主水風搏於下,故曰風水。水熱穴論曰:腎至陰。勇而勞甚。 則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入於臟腑。外不越於肌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為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評熱病論曰:腎風。面 龐然壅害於言。不當刺而刺。後 五日。其氣必至。至必少氣時熱。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轉側。月事不來。煩不能正偃。正偃則咳。名曰風水。今只言 外証骨節痛惡風。不言 腫。腎外合於骨。水則病骨。肝外合於筋。風則筋束。關 節。故骨節痛。脈浮惡風者。知其風水之証在表耳。皮水者。皮膚 腫也。靈樞曰: 腹脹者。寒氣客於皮膚間。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巢氏病源,則以皮水者。腹如故而不渴。與靈樞異。蓋肺主氣以行榮衛。 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則肺氣 郁。榮衛停滯不行。然肺氣之滿。異於他邪。氣雖成水。終本輕清。故 然不堅。按之沒指。腹亦 而不起。玄府閉塞而不惡風。郁火燥其液而不渴。當發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氣通而郁解矣。此開鬼門也。正水者腎主水。腎經之水自病也。內經曰:腎者胃之關。關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於皮膚。 腫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標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積小腹。胞內堅滿如石。內經曰:陰陽結邪。陰多陽少。名曰石水。又曰:腎肝並沉為石水。注曰:肝脈入陰。內貫小腹。腎脈貫脊中。絡膀胱。兩臟並藏。氣熏衝脈。自腎下入於胞。今水不行。故堅而結。然腎主水。水冬冰。水宗於腎。腎象水而沉。名曰石水。因水積胞內。下從足手少陰上逆於肺而為喘。巢氏病源石水者。引兩脅下脹痛,或上至胃脘則死。看來上條雖同為石水。與此條少異。此偏於腎氣多。腎為陰。陰主靜。故病只在下而不動。彼則偏於肝氣多。肝為陽。主動。故上行克胃脘也。黃汗者病水。身黃汗出如柏汁。自後條諸証各有所致。其因不一。大抵黃色屬土。由陽明胃熱。故色見於外。今之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者。正屬足陽明經脈之証也。熱久在肌肉。故化癰膿。若巢氏云。疸水因脾胃有熱。流於膀胱。小便澀而身面大黃。腹滿如水狀。此亦黃汗之一也。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為泄風。 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衍義〕風者外感之風也。氣者榮衛之氣也。風乃陽邪。從上受之。故脈浮。榮衛得 風而熱。故脈洪。洪、大也。內經曰:脈大則病進。由邪之盛耳。榮行脈中主血。衛行脈外主氣。風強者。風得熱而強也。風熱入搏於衛。客於皮裡。氣滯郁聚而風鼓之為癮疹。火複助風。腠理開。毫毛搖,則身體癢。癢為泄風。內經曰:諸痛瘡瘍。皆屬於火。又曰:風氣外在腠理,則為泄風。久之不解。風入分肉間。相搏於脈之內外。氣道澀而不利。與衛相搏,則肌肉 而瘡出。風入脈中。內攻榮血。風氣合熱而血 壞。遂為痂癩也。內經曰: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乾。其道不行。使肌肉 之而有瘍。又曰:脈風成厲。厲即癩也。所謂氣強者。衛因熱則怫郁。停而不行。氣水同類。氣停則水生。所聚之液血皆化水也。不惟榮衛不能和。筋骨肌肉郁熱之邪。且禁固。難俯仰也。至於風氣複行相擊。榮衛之熱與水。皆散溢於肌表,而為洪腫。及風氣兩解,則水散衛行。汗出乃愈。惡風者。不敵於風。與水同為汗散而表虛。因名風水。不惡風者。衛氣不從汗散。外得固腠理,則不惡而得固上焦,則小便通利。所謂上焦有寒者。因風邪在上焦。非真有寒冷也。如傷寒証邪客上焦,則中焦之穀氣。不得上輸於肺。郁為內熱。津液凝積為胃熱。熱則廉泉開。廉泉者。津液之道也。開則發。涎出流於唇口。此黃汗由身倦浮腫。胃熱發出土色也。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衍義〕內經脈沉曰水。脈滑曰風。面腫曰風。目腫如新臥起之狀曰水。頸脈動喘咳曰水。又腎風者。面 龐然。少氣時熱。其有 腫者。亦曰本於腎。名風水。皆出內經也。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痺。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骨節痛。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則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衍義〕傷寒論。脈浮而緊者,為風寒。風傷衛。寒傷榮。榮衛俱病也。榮衛者。胃之穀 氣所化。從手太陽所出。循行表裡。在外則榮筋骨。溫皮肉。在內則貫五臟。絡六腑。故浮沉變脈。皆見於寸口。此條首言太陽病脈緊為太陽屬表。榮衛所受風水。隨在諸經四屬。隸於太陽之表者。分出六等。於肝臟所合,則骨節痛。若風水挾木克土。脾合肌肉,則肌肉不利。骨節反不痛。身體重而酸。內經曰:土不及,則體重而筋肉 酸也。因不渴則可發汗。汗則邪散乃愈。此由風勝水也。亦名風水。其汗皆生於氣。氣生於精。精氣若不足。輒發其汗。風水未散,而榮衛之精。先從汗散。遂致虛極。不能溫腠理。故惡寒也。若發汗辛熱之味。上衝於肺。亡其津液,則肺燥而渴。榮衛不虛,則不惡寒。風水之邪。從肺虛風入。並於所合之皮毛。遂為皮水。皮水久不解。榮衛與邪並。外不得溫分肉。至於身腫冷。狀如周痺。內窒胸膈。脾胃氣郁成熱。故不能食。胃熱複上。與外入之水寒相擊。故痛聚胸中。暮躁不得眠也。脾土之色發於外。是為黃汗。若骨節疼痛而 腫者。是腎之候也。咳而喘者。是肺之候也。二病俱見。由腎脈上貫肝入肺。乃標本俱病。言脾脹。恐肺字之誤。靈樞曰:肺是動病則肺脹滿。膨膨而喘。咳是也。然病雖變更不動。盡屬在表。故浮緊之脈。皆得汗之但渴與下利小便數亡津液者。不可汗耳。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中風)
〔衍義〕內經三陰結謂之水。三陰乃脾肺少陰腎也。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十二經皆受氣焉。脾為之行津液者。臟腑經絡,必因脾。乃得稟水穀氣。今脾之陰不與胃之陽和,則陰氣結伏。津液凝聚不行,而關門閉矣。關閉則小便不利。不利則水積。積則溢。面目一身。水從脾氣所結。不與胃和。遂從土色發黃腫。結自三陰,故曰裡水。其脈沉也。如小便自利,則中上焦之津液。從三陰降下而亡。故渴也。是湯見後。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衍義〕趺陽脈當伏者。非趺陽胃氣之本脈也,為水蓄於下。其氣伏。故脈亦伏。脈 法曰。伏者為水。急者為疝瘕。小腹痛。脈當伏而反緊。知其初有寒疝瘕痛。先病者治其本。先當溫其疝瘕。治寒救陽而後行。可也。若反下之。是重虛在上之陽。 陽氣不布化,而成胸滿短氣也。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衍義〕此與上條一寒一熱。互舉其因。此為熱消穀。不能上化精微。熱濁下流。致膀胱不化。小便蓄成積水。故脈不伏而從熱反數也。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浮脈而數。脈浮即熱。 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衍義〕寸口、趺陽合診者何?寸口者。肺脈所過。趺陽者。胃之所過。候脾肺合病,必是二處也。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即熱者何?浮為衛。衛為陽。衛不與榮和。其陽獨在脈外。故浮脈即熱矣。遲脈即潛者何?遲為榮。榮、陰也。榮不從衛。匿行脈中。陰行遲。故遲脈即潛矣。熱潛相搏。名曰沉者何?脈者氣藏也。榮衛之出陽入陰。乃皆肺臟主之。故百脈朝之也。今榮衛不和。熱潛之邪相搏而至,則肺臟之氣不得布。故結而沉矣。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者何?脾土中焦。與胃為表裡。脾、陰也。胃、陽也。脾與胃行津液化血者也。胃經之陽。不與脾經之陰合。失陰之陽獨在表。故脈浮即熱矣。數脈即止者何?脈者血之府。血陰也。血實則脈實。陰失則脈緩。今脾經之陰血虛不足。脈被氣促而數。數則陰血不得周流於脈。故脈數即止矣。熱止相搏。名曰伏者何?藏之於經。表裡相資者也。臟在裡。以藉經脈之運動。今二經以熱止之邪相搏。名曰水者何?脾肺。手足太陰經之臟也。夫陽為火。陰為水。今手足兩太陰持。所結沉伏之陰相搏。故化為水矣。內經曰:三陰結為水也。沉則絡脈虛者何?肺合皮毛。絡脈之在皮膚者。因肺氣沉。不發於外。榮血又潛。不入於內。絡脈虛矣。伏則小便難者何?小便以通行津液。今脾氣複不為胃行津液,則津液不入膀胱。故小便難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者何?小便難則水積。積則溢。溢則乘絡脈之虛,而走注於皮膚。故水病矣。在內經則曰。三陰結謂之水。仲景則舉經絡榮衛之變而條析之。以核病之源。察脈論証。其可不究心而消息之乎。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緊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
〔衍義〕脈弦為水。緊為寒。衛氣喜溫而惡寒。水寒則衛氣無以溫分肉。肥腠理。故惡寒也。然肺者榮衛之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出溺。今衛氣不行。即肺之治節不行。治節不行,則輸化之職廢。故不得沾流水道。反走腸間。腸、大腸也。大腸與肺合。若上條之走皮膚。皮膚亦肺所主。二者對出。以明肺之不調,則隨其所屬而為病耳。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衍義〕脈可一法取之乎。不可也。此脈沉有水。脈出為死者。是脈不可出而浮大也。試以氣強為水者觀之。非脈之浮大者乎,而風水皮水脈皆浮。懷孕婦病水亦浮。水病豈獨取沉脈為例哉。此條之論。蓋獨為少陰病水耳。少陰者。至陰盛 水也。合四時主冬。故脈沉。水之象當然也。少陰經氣當然也。當沉。故不可出。出則少陰經氣外絕。死之征矣。凡言浮沉遲數之脈,為其各有所由。故不可以一 法取之也。雖然。腎臟獨病。其水則沉。兼風則不沉。所為出者。非獨為浮也,為經氣離出其臟。沉之亦無有也。 夫水病患。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 者有水。可下之。
〔衍義〕內經色澤者。病溢飲。溢飲者。渴而多飲。易入肌皮腸胃之外。注云:是血虛 中濕。又曰:水、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腫也。靈樞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腫如蠶。如新臥起之狀。其人初由水穀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飲。多飲則水積。水積則氣道不宣。故脈浮矣。所積之水。溢於腸胃之郭,則腹大。三焦之氣不化,則小便難。若脈沉絕者。知其水積在內已甚。脈氣不發故也,必下其水。乃可愈。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衍義〕下利血虛液少。故渴。渴而暴飲。水停不散。故小便不利。溢於內外。以成腫滿。故小便利而汗出,則所停之水行,而腫滿愈矣。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衍義〕心、君火也。其氣蕃茂。遇寒水則屈伏。今水客於心。火氣郁蕃。不得發於分肉,則身重。不充盛於氣海,則少氣。煩熱內作,則躁而不得眠也。火氣不舒。其味從郁所化而過於苦。水積於外。其味從濕所化而過於鹹。鹹味歸陰。苦乃從鹹潤下。入於胞囊。故陰腫也。如病腎水者。止以鹹滲泄。但陰下濕而已。此因苦與鹹相合。苦性堅。因火與水相搏。所以鹹味不得滲泄,而結為陰腫矣。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衍義〕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布脅肋。今客於經。傷其生發之氣。肝臟之陽。故病如此。然肝在下。主疏泄。雖受水郁。終有時而津可微生,則小便得以暫通也。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衍義〕肺主皮毛。行榮衛。與大腸合。今有水病。是榮泣衛停。其魄獨居。陽竭於外。 則水充滿皮膚。肺本通水道。下輸膀胱,為尿溺。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從其合。與糟粕混。成鴨溏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衍義〕脾居中及四肢。與胃合,為其脈自足入腹。屬脾絡胃,為陰臟也。中主藏物。 今水在脾,而脾胃之氣不行。蓄積於中。故腹大。四肢不得並水穀。故苦重。穀精不布。故津液不生。胃之賁門不化,則宗氣虛而少氣。胃之幽關不通,則水積而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衍義〕足少陰之脈。起足心。循內踝。貫脊屬腎。絡膀胱,為胃之關。今水在腎。關門 不利。故聚水,而為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也。夫腎為水之海。然水在海者。其味必鹹。鹹必滲走囊外。濕如牛鼻上汗也。鹹水之病作,則心火必退而衰微。惟孤陰而已。故逆冷也。心火退伏,則榮衛諸陽盡退。不榮於上,而脾胃穀精亦不循脈上於面皮。故瘦也。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衍義〕分腰上下為便利發汗何也。蓋身半以上。天之分。陽也。身半以下。地之分。 陰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陽。小便通地分之陰。故水停於天者。開腠理而水從汗散。水停於地者。決其出關而水自出矣。即內經開鬼門潔淨府法也。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音怯)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衍義〕仲景脈法。寸口多與趺陽合。何也。蓋寸口屬肺。手太陰之所過。肺朝百脈。 十二經各以其時來見於寸口。脾胃二經出在右關。胃乃水穀之海。五臟皆稟氣於胃,則胃又五臟之本。所以經脈尤為諸經之要領也。邪或干於胃者,必再就趺陽診之。趺陽。足跗上衝陽。胃脈之源也。此條寸口沉為水遲為寒者。非外入之邪。即脾胃衝脈二海之病。因水穀之陽不布,則五陽虛竭。虛竭則生寒。下焦血海之陰不生化,則陰內結。內結則生水。水寒相搏。十二經脈盡從所稟,而變見於寸口也。脾與胃為表裡。脾氣衰,則不能與胃行其津液。致清濁不分於裡,而為 溏。胃氣衰,則不能行氣於三陽。致陽道不行於表,則身體分肉皆腫。 二經既不利,則趺陽之脈伏矣。邪在血海。血海者。衝脈所主。衝脈與腎之大絡。 同出腎下。男女天癸之盛衰皆系焉。內經曰: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自越人以兩腎分左右。右腎為男子藏精施化。女子系胞成孕,則衝任正隸其所用之脈也。王叔和分兩腎於左右尺部。皆以足少陰經屬之。其表之腑。亦並以膀胱 足太陽配之。但在左尺足太陽下注一說。與三焦為表裡。嘗考其由。出自靈樞。 謂足三焦下輸出於委陽。太陽之別也。手少陰經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癃閉。又曰: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膀胱是孤腑也。今以邪搏血海。血海屬右腎之藏。三焦是其腑。是以男女亦必從陰陽氣血表裡而分。在女 則是其陰。血海者病。在男則是其陽。三焦者病。衝脈非大經十二之數。附見於足少陰脈者。是故男子少陽脈革,為三焦氣不化。氣不化,則小便不利。婦人少 陰脈細,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為血分。雖然。小便不利。因水者。 不獨由於氣。亦或有因血所致。如前用蒲黃散等方治血。概可見也。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 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結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複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衍義〕此水病。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等病。當時記其說者以為異。非異也。是從色脈言耳。脈沉為水。緊為寒為痛。水寒屬於腎。足少陰脈。自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凡腎氣上逆,必衝脈與之並行。因作衝氣。從其脈所過。隨處與正氣相擊而為病耳。要知其病始由關元。夫五臟六腑。在內有強弱榮悴。盡見於面部。分五官五色以辨之。關元是下紀足三陰任脈所會。寒結關元。其腎部之色,必微枯而黑。知是久痺之証。非一日也。及陽衰之後。榮衛失常。陰陽反作。寒結之邪。衝腎氣而上。故作此証。醫不治其衝氣。反吐下之。遂損其胃。致水穀不化。斯津液不行,而渴欲飲水。小便不利也。由是揚溢於面目四肢。浮腫並至。衝氣乘虛愈擊。更有象若奔豚喘咳之狀,必先治其衝氣之本。衝氣止。腎氣平,則諸証自瘥。未瘥者。當補陽瀉陰。行水扶胃。疏通關元之久痺。次第施治焉耳。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 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方見濕病)
〔衍義〕脈浮表也。汗出惡風。表之虛也。身重。水客分肉也。防己療風腫水腫。通腠理。黃 溫分肉。補衛虛。白朮治皮風止汗。甘草和藥益土。生薑、大棗辛甘發散。腹痛者。陰陽氣塞。不得升降。故加芍藥收陰。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 子一枚炮。風水者。加白朮四兩。(古今錄驗)
〔衍義〕榮、陰也。水亦陰也。衛、陽也。風亦陽也。各從其類。水寒則傷榮。風熱則傷衛。脾乃榮之本。胃乃衛之源。榮傷。胃即應而病。脾病,則陰自結。不與胃和以行其津液。胃病。 則陽自壅。不與脾和以輸其穀氣,而榮衛不得受水穀之精悍。故氣自削。不肥腠理惡風。不充分肉皮膚。唯邪自布。故一身悉腫。其脈浮者。即首章水風脈浮是也。續自汗出者,為風有時開其腠理也。無大熱者。只因風熱在衛。而衛自不成其熱也。不渴者。以內無積熱。外無大汗。其津液不耗。故不渴也。用越婢湯主之。與前條所謂裡水脈沉者相反。何亦用是方治之乎。蓋裡水為脾之三陰結而化水。不得升發。故用是湯發之。此証表虛惡風續自汗出者。亦欲發中焦之穀氣。以輸榮衛。東垣云。上氣不足。推而揚之。是二証雖有表裡之分。皆當發越脾氣。以一湯治,或曰。麻黃能調血脈。開毛孔皮膚。散水寒。石膏解肌退風熱。今不言藥,而云發越脾氣以愈病。何也。曰仲景命方。如青龍、白虎。各有所持。豈越婢而漫然。天人萬物。氣皆相貫。邪之感人,必客同類。當假物之同類者以祛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非惟祛之而已。且能發越脾氣。無一味相間。豈非仲景有意於名方哉。夫五臟各一其陰陽。獨脾胃居中而兩屬之。脾主陰而胃主陽。自流利者言之。土固五行之一。自生成者言之,則四氣皆因土而後成故萬物生於土。死亦歸於土。然土不獨成四氣。土亦從四維而後成。不惟火生 而已。故四氣有水之陰。即應於脾。風熱之陽。即應於胃。飲食五味寒熱。凡入於脾胃者亦然。一有相干,則脾氣不和。胃氣不清,而水穀不化其精微。以榮營衛而實陰陽也。然甘者土之本位。脾氣不清。清以甘寒。要而行之,必走經脈。要而合之,必通經隧。經隧者。臟腑相通之別脈也。是故麻黃之甘熱。自陰血走手足太陰經達於皮膚。行氣於三陰。以去陰寒之邪。石膏之甘寒。自氣分出走手足陽明經。達於肌肉。行氣於三陽。以去風熱之邪。用其味之甘以入土。用其氣之寒熱以和陰陽。用其性之善走以發越脾氣。更以甘草和中。調其寒熱緩急。二藥相合。協以成功,必以大棗補脾中之血。生薑之辛。益胃中之氣。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入陽。風水者,則加白朮以散皮膚間風水之氣。發穀精以宣榮衛。與麻黃、石膏為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衍義〕此証與風水脈浮。用防己黃耆同,而有淺深之異。風水者。脈浮在表。土氣不發。用白朮、薑、棗發之。此乃皮水郁其榮衛。手太陰不宣。金郁者泄之。水停者以淡滲。故用茯苓易白朮。榮衛不得宣行者。散以辛甘。故用桂枝、甘草以易薑、棗。內經云。肉蠕動。名曰微風。以四肢聶聶動者,為風在榮衛。觸於經絡而動。故桂枝、甘草亦得治之也。
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越婢加朮湯方(方見上內加白朮四兩)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衍義〕此條但言裡水。不敘脈証。與前條裡水用湯俱同。何兩出之。將亦有異乎。
前條裡水証。只就身腫。小便不利。亡津液而渴者。大抵一經之病。隨其氣化所變。難以一二數。其經之邪無明。其變不可詳。惟在方中佐使之損益何如耳。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則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缺恐即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衍義〕少陰主水其性寒。此條皆少陰証也。非獨脈沉小者屬之。但因其從風出於表。水不內積,故曰無水。若不因風。只是腎脈上入於肺而虛脹者,則名曰氣水。然腎水風水。已有治法。獨氣水分脈浮沉。發其汗。由少陽水寒之邪。其本尚在於裡。陰未變故用麻黃散水。附子治寒。脈浮者。其水已從腎上逆於肺之標。居於陽矣。變而不寒。於是用杏子湯。就肺中下逆氣。注謂未見其湯。恐即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皆發汗散水者。獨附子、杏仁分表裡耳。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衍義〕此病水不言病形之狀。惟言止用蒲灰散。何也。大抵此証與首章同。然彼以發汗。此得之於厥。故治法不同。厥者逆也。由少陰經腎氣逆上入肺。肺與皮毛合。故逆氣溢出經絡。經絡之血泣。與腎氣合。化而為水。充滿於皮膚,故曰皮水。用蒲黃消經絡之滯。利小便為君。滑石開竅通水。通以佐之。小便利則水下行。逆氣降。與首章皮水二條。有氣血虛實之不同。只此可見仲景隨機應用之治矣。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湯主之。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解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衍義〕汗本津也。津泄則衛虛。水血同類。陰也。水入則榮寒。寒則氣郁。郁則發熱。 水熱相搏於分肉,則身腫。榮出中焦。榮之郁熱。內蓄於脾,則津液不行而渴。衛虛。腠理不固,則汗出。脾土發熱,則黃色見於面如柏汁也。所以補衛為要。黃耆益氣。入皮毛。肥腠理。退熱止汗之功尤切。故為君。桂枝理血。入榮散寒。通血脈。解肌肉。用之調榮以和衛。故為臣。榮氣因邪所阻。不利於行。芍藥能收陰氣。故佐桂枝。一陰一陽以利其榮。苦酒醋也。用之使引入血分以散滯。注一方用美酒。美酒性熱入心。可以致煩。醋但刺心而不煩。未審孰是。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湯主之。
桂枝加黃 湯方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 (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衍義〕黃汗病。由陰陽水火不既濟。陰陽者。榮衛之主。榮衛者。陰陽之用。陰陽不既濟,而榮衛亦不循行上下。陽火獨壅於上,為黃汗。陰水獨積於下。致兩脛冷。設陽火熱甚。及肌肉則發熱。陰水寒及筋骨,則歷節痛。若起居飲食過節之勞。必傷脾胃。將榮衛不充於腠理,而食入所長之陽。即與勞氣相搏。散出為汗。又或日暮氣門不閉。其津液常泄為盜汗也。凡汗出必當熱解。今汗已反發熱者。是邪氣勝而津液亡也。斯肌肉無以潤澤。久久必枯澀而甲錯。發熱不已。其熱逆於肉裡。乃生惡瘡。若邪正相搏於分肉間,則身重。汗出已。雖身重輒輕。然正氣又從汗散而虛。榮衛衰微。脈絡皆空。久久邪氣熱生風火。動於分肉脈絡間。必作身 。 即胸中痛者。由胸中屬肺金主氣。行營衛之部。氣海在焉。即虛之氣。不勝風火之擊。是以痛也。又從腰以上必汗出者。腰以上陽也。陽與榮衛俱虛。腠理不密。故津液被風火泄出也。腰以下陰也,為孤陰痺於下。故無汗。所以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者。即內經所謂痛痺逢寒之類也。劇則不能食。身疼煩躁。小便不利者,為榮衛甚虛。穀氣不充。不能食。榮衛不充於分肉。故身疼重。胃中虛。熱上注心中作煩躁。小便不利者。因津液從汗出故也。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痺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衍義〕人之血氣榮衛。皆主於穀。穀入於胃。化為精微。脾與胃以膜相連。主四肢。 脾輸穀氣於三陰。胃輸穀氣於三陽。六經皆起於手足。故內外悉藉穀氣溫養之也。寸口以候榮衛。趺陽以候脾胃。脾胃之脈虛寒,則手足不得稟水穀氣。故逆冷也。手足逆冷,則榮衛之營運於陰陽六經者皆不利。榮衛不利,則逆冷之氣。入積於中而不瀉。不瀉則內之溫氣去。寒獨留。寒獨留,則宗氣不行而腹滿。脾之幕在季脅章門。寒氣入於幕。止當少陽經脈所過。且少陽為樞。主十二官行氣之使。少陽之腑。三焦也。既不得行升發之氣於三焦以化榮衛,必引留幕之寒。相逐於三焦之下輸。下輸屬膀胱也。當其時。衛微營衰。衛氣不得行其陽於表。即身冷。營氣不得行其陰於裡。即痛。陽雖暫得前通。身冷不能即溫。斯惡寒也。陰既前通。痛應少愈。然營氣未與衛之陽合。孤陰獨至。故痺而不仁,必從膻中氣海之宗氣通轉。然後陰陽和。榮衛布。邪氣乃從下焦而散也。下焦者。中瀆之官。水道出焉。前後二竅皆屬之。前竅屬陽。後竅屬陰。陽道實,則前竅固。邪從後竅失氣而出陽道虛,則從前竅遺尿而去矣,為大氣一轉而邪散,故曰氣分。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是症與上條所敘不同。名氣分即同。與下條亦同。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 。即當散也。
〔衍義〕心下。胃土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入而不消。痞結而堅,必強其胃。乃可消痞。白朮健脾強胃。枳實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滯血。
附方
外台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為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 頭汗者風。腰以下腫者。水甚於風。故表無他病。當治腰下為要。然是湯前條治風水在表。此可治風水在下之病。何也。考本草防己療風水腫。手腳攣急。李東垣亦以治腰下及足濕熱腫甚。脈浮頭汗。雖曰表無他病。然與表同。故可通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