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燥症

燥症何自而起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內因者。血液之枯也。醫家往往誤治。不辨脈之虛實。症之新久。體之強弱。概以燥病為外邪。而藥投清涼剝削。無怪乎操刃殺人者矣。夫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風勁。氣偏陽亢而燥生。大約氣從皮毛而入者。則肺受之。肺受燥氣。咳嗽咽痛之症見矣。從口而入者。則胃受之。胃受燥氣。結胸便秘之症見矣。明喻嘉言謂秋傷於燥。冬生咳嗽。議論發前人之未發。而清燥一方。創自己意。可為治燥之靈丹。至於結胸便秘。世俗多以傷寒混治。不知燥則生火。津液耗而腸胃乾。大小陷胸之法。利於體實。而不利於體虛者也。可不慎歟。若內傷之燥。本於腎水之虧。精血之弱。真陰之涸。在肺則清肅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則將軍之性不斂。脅痛暴怒。筋急拘攣矣。在脾則生血之原不運。蓄瘀便結。皮膚不澤矣。欲治其燥。先貴乎潤。欲救其脾。先滋乎腎。誠以腎主水。而藏五臟六腑之精。養百骸而為性命之本。若腎陰足而及於肺。水道可以通調。腎陰足而及於肝。木氣可以向榮。腎陰足而及於脾。四及可以灌溉。燥無自而生也。第水日虧而火日熾。決非清涼之味所可療。必須重用六味歸芍湯。合生脈散為主治。肺燥則加沙參、天冬、梨汁之屬。肝燥則加丹參、棗仁、乳汁之屬。脾燥則加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之屬此燥病之正治也。倘久病而氣因精虛。參、耆、河車及八味等湯。亦宜急投。蓋陰生則陰長。氣化則血潤。此燥病之反治也。雖然。草木之枯。得雨滋榮。人身之燥。非血不澤。參乳湯救燥病之根。活命飲治燥病之原。又何必紛紛而他求耶。經不雲乎。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又曰燥勝則乾。其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驗。如膈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產後之痙。血之燥也。而敢謂治燥症為易易哉。庸醫必以此症為實。不惟清涼藥進。而反以燥藥治燥病。不亦犯內經剛與剛陽氣破散。陰乃消亡之旨乎。燥則當潤。經義如是。得其肯綮。治燥之效。有不捷於影響乎。

清燥湯

桑葉(經霜者三錢) 石膏( 二錢五分) 胡麻仁(一錢炒研) 甘草(一錢) 阿膠(八分)人參(七分) 麥冬(七分) 杏仁(去皮尖炒黃七分) 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之。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生脈散(見知生死門)

參乳湯

人參(一錢) 人乳(一杯)
不拘時服

活命飲

人參(二錢) 鍋焦(一兩)
水煎和參湯服。

滋燥養榮湯 治外燥皮膚皴揭。筋爪枯焦。

當歸(三錢) 熟地(二錢) 白芍(一錢炒) 秦艽(一錢) 黃耆(一錢) 防風(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肝血虛則風熱而金燥。故令皮膚皴揭而筋燥爪枯也。以當歸芍地滋潤榮血。而以艽防參草消風燥。

活血潤燥生津飲 治內燥津液枯少。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炒) 熟地(一錢) 天冬(八分) 麥冬(八分)栝蔞根(八分) 桃仁(八分爛研如泥) 紅花(五分)
水煎服

燥者。血液少而生也。歸芍地黃。沉陰可以養血。栝蔞二冬。甘寒可以生津。桃仁紅花。滋濡可以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