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溫疫論

時疫一症。何自而起哉。起於非其時而有其氣。是為天地之厲氣。是為不正之異氣。沿門排戶。傳染於頃刻之間。流散四方。殺人於數日之內。醫家不知疫毒之烈。而概以傷寒之法施治。無怪乎病愈急而藥愈亂。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不死於醫。而死於聖經之遺亡也。夫厲氣之來。有從鼻而入者。則伏於募原。有從口而入者。則中於胃腑。其間體實而受邪者有之。體虛而受邪者有之。本熱而假寒者有之。本寒而假熱者有之。非可盡投膏黃。純用芩連。而專以丹溪河間為法者也。蓋時疫之初發。與傷寒似同而實異。時疫之傳變。與傷寒似異而實同。當其邪在三陽也。惡寒壯熱。頭痛身痛。口渴引飲。嘔吐下利。脈大而數。又可吳君立達原一方。乃驅邪離散直達巢穴之藥。白虎承氣。乃辛涼推蕩。清火逐邪之劑。惟壯實之體投之。可謂萬舉而萬全。倘遇內虛之輩。白虎失之過寒。承氣失之過攻。苟非神明變化。別會長沙公之秘旨。未有不誤人於反掌間者矣。至於邪陷三陰。臟氣受敵。其見症也。神昏目定。撮空捻指。譫妄舌黑。脈沉細而數。種種惡症疊出。吳君用仲景法。投承氣湯。非不盡善。第恐正弱邪強。証實脈虛之輩。當此邪傳三陰。元氣由邪熱而虧。胃氣由邪熱而耗。臟氣由邪熱而傷。不知變計。徒拘攻下一法。虛虛之戒。可不慎歟。獨是今日醫士。不究疫病之原。識病之情。僅以消散之品混治。至七八日間。忽然內陷。斯時既不敢用參附以回陽。又不敢用歸地以生陰。展轉思維。向病家言曰。與其委之莫救。不若複進膏黃芩連之屬。冀厥少回而疫邪解。未可知也。斯言也。強壯而脈實者耶。痞滿而燥實者耶。膏黃芩連之投。固其宜也。不然三陰之經。與臟氣相近。非察脈辨症。而藥味難投。其亦不知厥逆連臟之旨。而深長思矣。余兄廣期。謂疫病乃熱毒為害。治法以逐疫解毒為第一義。因設立乾一老人湯一方。除疫毒而退熱邪。正如喻氏所謂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之意同。而可稱為治疫之聖藥也。

乾一老人湯

黑豆(五錢) 甘草(三錢) 金銀花(五錢) 鮮黃土(五錢)
水煎服。

達原散 治疫症初起。

檳榔(二錢) 濃朴(一錢)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錢) 白芍(一錢炒)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午後溫服。凡疫邪游溢諸經。當隨經用引。以助升泄。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熱邪溢於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本方加干葛一錢。

白虎湯 治疫症脈長洪而數。大渴大汗。通身發熱。 石膏(一兩) 知母(五錢) 甘草(一兩) 炒陳米(一撮)
加薑煎服。

大承氣湯 以下三承氣湯。惟熱邪傳裡。脈實症實者宜之體素虛寒。及未傳裡者禁用。

大黃(五錢) 濃朴(一錢) 枳實(一錢) 芒硝(三錢)
加薑煎服。弱人減半。邪微者各複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 濃朴(一錢) 枳實(一錢)
加薑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 芒硝(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薑煎服。

按三承氣湯。功用仿佛。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 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粘膩極臭。惡物得芒硝大黃有蕩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耐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