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黃膽

發黃一症。有內傷陰陽之不同。外感傷寒時疫之各別。傷寒期十八日而始痊。時疫待陽明解而熱退。內傷之陽黃。熱濕鬱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脾虛。內傷之陰黃。寒濕蓄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腎虛。古人雖分有五疸之名。而要不外於脾腎。蓋脾氣旺則能散精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何熱鬱而生濕之有。腎氣壯則火能生脾土。而中州營運。何寒蓄而生濕之有。縱實體而受濕熱。雖進清利之品在先。亦必培土之味在後。而始收功也。余嘗治陽黃之症。大補脾陰之中。少加茵陳梔子。治陰黃之症。大補腎元之中。重加參朮炙 。莫不應手取效。不然。徒知濕之可利。熱之可清。攻伐多進。脾元敗而腎元虧。中滿之症變。雖長沙複起。亦無如之何矣。又有疫病發黃。邪熱在陽明。脈數發熱。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宜陳皮扁豆穀芽神曲黑豆甘草石斛麥冬赤茯苓何首烏車前子鮮黃土之屬。解疫毒而救脾胃。俾邪從陽明解而出表為順也。若其人平日脾腎素虛。雖邪熱在陽明。而脈細無力。人倦少神。冷汗自出。大便不實。小便黃赤。急宜參術歸地脾腎兩救。庶不致內傳厥少。而有虛脫之險也。倘黃未退而瘀血先下。此陰絡已傷。土氣已壞。雖重進參朮。萬無生理者矣。蓋外感之黃熱解。而黃自消。內傷之黃元回。而黃始退。且外發體實者。投清涼可愈。內發元虧者。非補益不痊。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如陰黃腎中元虧。胃氣不升。中央之地。失健運之常。脾之真色盡現於外。欲求其黃如羅裹雄黃也。不亦難哉。彼黃膽輩。兩目如金。久久不退。一以濕熱由此而現。一以真色。由此而泄。陽明主宗筋。諸脈皆屬於目。而上走空竅也。外此胃脘久痛。變為黃膽。此乃脾胃大虧。非內挾瘀血。即中藏痰飲。虛熱者救脾陰為急。虛寒者救胃陽為先。庶不致有脹滿之患矣。闡發疸症。無一遺義。上渡金嘉會。年三十七。平日嗜酒。己巳十一月。因食羊肉。又值夢泄之後。右脅急痛。數日不大便。始投破滯不應。繼用桂附不效。再進攻下丸藥。大便雖通而痛不止。適余在渠村中。邀去一診。兩脈細數。舌黑如墨。余曰。肝脾腎皆虧。內挾瘀血作痛。非停滯。非陰症。但先用破氣溫熱之劑。後用大攻大下之藥。是泥通則不痛之說。元氣受傷而誤投矣。治用扶脾養元。益血救腎之品。服下稍定。次日兩目及一身發黃。易醫不知內傷為害。反進分利清熱之藥。大下瘀血斗許。呃逆而亡。蓋此症乃瘀血暴脫。陰絡受傷之故。其發黃者。血蓄於中。元氣不運。脾之真色盡現於外也。(自識)

理脾陰煎 治陽黃之症。

南沙參(二錢)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一錢) 山藥(一錢五分)白扁豆(二錢炒)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茵陳(二分) 梔子(五分) 白芍(一錢炒) 苡仁(三錢) 谷芽(三錢炒)
水煎服。

培腎元煎 治陰黃之症。

熟地(二錢) 當歸(二錢) 山藥(一錢) 枸杞(一錢)附子(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茯芩(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炮薑(八分) 黃耆(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水煎服。

四君子湯

茵陳五苓散 清濕熱利小便。

茵陳 豬苓 赤苓 白朮(土炒) 澤瀉(各二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