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脈間止變喘滿症論

今夫脈理精微。診切艱難。口不能言傳。指不能區別。求其得於心。應於手。識病情而知生死者。蓋亦寡矣。夫脈之原也。資始於腎。資生於胃。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十二經中。皆有動脈。不獨手太陰寸口一經。而診定生死。則必不外於手太陰寸口者何也?以此以屬肺主氣而司呼吸。五臟六腑之氣血。皆會於此。人一心晝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故五十度複會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寸口也。是以診脈之法。有三部九候。一部中。有浮中沉三候。診有百五動。六部亦如之。往來不止者為無病患。而五十動有止者。又可以決生死而起垂危。切脈其可忽乎哉。脈訣謂間至有促代結之不同。有陰陽生死之各異。有痰積。有狂斑。有毒疽。有氣衰胎墮等候。要皆真元敗而氣血枯。無論其促代結之分。則二三十動之間。時間一止者。其離根尚淺。猶可延纏歲月。若三五動一止。二三動一止者。其離根已近。死期將至。其見症也。豈止如脈訣所云。痰積狂斑。毒疽胎墮等類者哉。余閱歷多載。切脈初知。見症頗多。大約三五動一止。二三動一止之脈。初病必氣短。間亦咳嗽。漸變面浮足腫。劇之則遍身浮氣。腹大囊腫。不得平臥。水泛為痰。谷食日減。已成不可救藥。而醫者曰。間止之脈。老人不為病。即病矣。亦不過。痰阻經絡。壅塞不通。不足為慮也。嗚呼。病家聞此說。即深信醫而任之專。醫家進此說。則大劑藥而攻之速。不知間止乃生死相關。攻伐驟進。氣血驟竭。可以計日而亡矣。夫脈以氣血為貫。間止則氣血不續。三五一間。二三一間。則氣血更不續矣。初病有氣短之驗。醫獨未之見乎。間止而變喘滿。醫獨未之聞乎。蓋此症由於肺腎。肺主諸氣。肺氣虛則喘咳。肺主皮毛。肺氣虛則浮腫。肺司呼吸。肺氣虛則脈不貫。肺主通調水道。肺氣虛則小便短少。溢於肌肉毛竅。水出而尤根源於腎。以腎為生氣之源。金水相生。子母之臟。內經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即此之謂。且氣短在先。浮腫在後。為母傳子。即脈不間止。已屬逆症。況間止而先喘後滿。無胃氣者乎。縱有良醫。日投八味參 之屬無益矣。經不又云乎。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脈隨呼吸。為性命之根蒂。生死之源頭。豈容間斷。庸手不悟。切脈艱難。而曰痰凝氣滯。老人不為病也。其信然耶。其不然耶。

附案

洪坑洪翰思先生。年七旬有二。己巳六月患背疽。疽愈後大便泄瀉。且有血。脈息沉細。三五至一間。至十二月漸變氣促咳嗽。遍身浮腫。腹大囊大。 夜不能平臥。諸醫皆云氣血凝滯。風邪未清。藥投幾脫。請余一診。余辭不治。姑與參地河車之屬投之。半月足流黃水。氣消咳減。一月全瘳。惟間止之脈不退。延至五月複喘腫而卒。 脈至間止。無論結代。總屬不治。特有遲早之異耳。得此明論。顛撲不破。 而行文亦有韓蘇手意。那得不壓倒一時。(門人敏識)

兩儀煎 治肺腎虧虛。永息間止。 人參(一錢) 熟地(三錢) 陳米(五錢炒)
水煎服。或倍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