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下利(二十五)

下利

脈滑,按之虛絕者,必下利。
寸脈浮數,尺中自澀,必下清膿血。沉弦者下重。微弱數者自止。遲而滑者實也,可下之。數而滑者有宿食,可下。或譫語,或腹堅痛,脈沉緊者,可下。
脈遲或腸鳴,心下急痛、大孔痛,可溫。由風濕熱也,輕則飧泄,重則下利膿血。
在表者,發之。表者,身熱也。柴胡去參主之。
有裡者,下之,或後重,或積也。在上者,湧之,或痰氣也。在下者竭之,去者送之,盛者和之,過者止之。
後重則宜下之,乃熱物藪也,脈洪者是。又氣不通,宜加檳榔、木香。
腹痛則宜和胃氣,以川歸、濃朴、桂、芍藥、茯苓和之。
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大柴胡主之。血膿稠粘,以重藥竭之,熱甚也。
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身冷自汗,下無聲,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沉微,嘔吐,雖裡急後重,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漿水散溫之。
溏為利,宜溫之(結糞也),風邪內縮宜汗之。有厥陰動利不止,脈沉細,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

黃芩芍藥湯

治瀉利腹痛後重,身熱,脈洪疾。

黃芩(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五錢)
痛甚加桂少許;下利膿血加歸連五錢;裡急後重加檳榔、木香;前証重者,大黃一兩酒浸半日,煎服以利為度。

黃連當歸湯

治下血腹不痛,謂之濕毒;痛熱毒也。

連歸(半兩) 熱毒加大黃(一兩) 芍藥(二錢半) 腹痛加桂。

白朮芍藥湯

治脾受濕,水泄;微滿困弱,暴下無數,是大勢來,宜宣和也。

白朮 芍藥 甘草

腹痛甚加黃芩桂;脈弦、頭痛加蒼朮防風;癢與下血加蒼朮地榆;心下痞加枳實。

凡痢疾腹痛 傷食微加大黃;腹脹加朴;渴加茯苓。冬月減芍藥一半,夏月加芩。見膿血在大便前者,黃柏為君,地榆為佐,加歸尾;膿血在大便後者,製芩、歸稍;膿血相雜下者,製大黃。腹不痛,白芍藥半之。
身倦,目不欲開,口不欲言,四君子;沉重,製蒼朮;不思食者,木香、藿香。

訶子散

治虛滑久不已。

木香 黃連 甘草 訶子皮 術芍湯下。

桃花湯

治冷利腹痛,下魚腦白。

赤石脂( ) 乾薑(炮) 餅丸飲下。

漿水散

治暴泄如水,身冷脈微自汗。

半夏(一兩) 附子(炮) 乾薑(五錢) 良薑(三錢) 桂(三錢) 甘草為末,漿水煎,和滓服。

小續命湯

治風邪內縮。方見前。

椿皮丸

治酒積利、久利濕也。

黃連茱萸粟殼丸

止利。

小柴胡去參湯

治身熱挾外感者。

保和丸

治食積利。

乳香沒藥桃仁活石丸

治瘀血利,木香檳榔湯下。

茯苓湯

治傷冷凍飲料水變成白利,腹痛減食。

茯苓 豬苓 澤瀉(一錢) 川歸 桂(五分) 蒼朮(五分) 甘草 芍藥(二錢) 升麻 柴胡 黃芩(五分)

李先生和血湯

治腸 下血,另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陽明熱毒也。

生地 熟地(五分) 甘草(生五分炙五分) 芍藥(一錢半) 黃耆(一錢) 升麻(一錢)牡丹皮(五分) 蒼朮 秦艽 桂 當歸 陳皮(三錢) 作一服。
腹中不痛,腰沉,謂之濕毒下血,加羌活 獨活 防風 葛根 槐花(各三錢)

益智和中湯

治前証腹痛皮惡寒,脈俱弦,按之無力,關甚緊弦,內寒明矣。

升麻 芍藥(錢半) 川歸 黃 甘草(一錢) 葛根 柴胡 牡丹皮 肉桂 半夏 乾薑 益智(一錢五分)

噤口利

謂下利而嘔、不納食,是謂噤口,痢止口不納,食下便又不利。
人參薑汁煮焙乾,半夏半之,入香附末丸。
又縮砂蜜調抹口上,嘔不納食謂之噤口。
又人參、黃連濃煎細呷之。
凡利下外有滯下、疳利、勞瘵利、濕食瘡利。
血利則有瘀血、血枯、肺痿、風。

不治証

脈浮大者死,及數者死。
身熱脈數者死。
腸 下白沫,脈浮者死。如屋漏色者死。塵腐色者死。如魚腦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血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