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之五‧諸痛門

頭痛

諸頭痛。有因氣。因痰。因虛。及外感四氣。或酒食所傷。或作勞失力以致頭痛。不 問何 証。疑似之際。並可與如聖餅子。烏芎湯。外有臭毒頭痛。一味吃炒香附愈。荊公解痛字義 云。宜通而塞則為痛。

有偏正夾腦風。服川烏附不愈。用蓮子草烏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不可不知。

有上焦熱。頭痛宜敗毒散。去柴胡加甘菊花如其數。有頭風暈眩。不可謂其無痛。而不 以為 風。切宜詳審。未宜遽作虛治。若投補劑愈甚。別又無疾所失血等患。又非諸般病後。卒然得 此。是風暈分曉。宜小續命湯。加全蠍三四個。

有頭風發動。頂后兩向。筋緊。吊起作痛者。看其人挾寒挾虛。宜大三五七散。

頭風用熱藥者多。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宜消風散。通關散。茶調散。清上之類。偏 正頭 風作痛。痛連於腦。常如牽引之狀。發則目不可開。眩暈不能抬舉。宜芎辛湯。每服加全蠍 五個。間進太陽丹。及如聖餅子或用大茶調散。八生散、追風散、大三五七散。覺上膈有 熱。大茶調散。並一字散。

痰作頭痛。其人嘔吐。痰多者。宜芎星湯。或芎辛湯去茶牙。導痰湯。加芎半錢。八生 散。亦 可用。有病此。發作無時。俗名痰飲頭風。氣不順停痰上攻頭痛。順氣為上。二陳湯。導痰 湯。並有加料法。

頭痛挾熱。項生磊塊作痛。宜都梁丸。

有爛頭風。癢而痛者。于服頭風藥外。用烏醋磨鐵鏽塗。生薑汁。亦可揩擦。

怒氣傷肝。及肺氣不順。上沖於腦。令人頭痛。宜沉香降氣湯。並蘇子降氣湯。下養正 丹。

或用芎附飲。因虛頭痛。此為腎厥頭痛。宜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鹽煎服。或于正元 散。入炒椒十五粒。下來複丹間進黑錫丹。有服諸藥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所以用 茸者。已于虛損門、眩暈証詳論之。

感風寒暑濕四氣。及傷食頭痛。見諸傷門。

中酒頭痛。見諸傷門酒食証。

作勞失力頭痛。見本門。身體痛証。頸痛、因頭痛牽引致痛者。當於頭痛諸証中求藥。

若別無處。獨在頸者。非是風邪。即是氣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並宜和氣飲。食後服。

眼眶骨痛

(附眉梁痛)

痛有二証。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肝經停 飲一 証。發則眉棱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飲。或芎辛湯。去茶牙。或二陳湯。吞青 州白丸子。並于痰飲選藥。

牙痛

牙痛。有風毒。熱壅。齲蛀。腎虛。未辨何証。俱用消風散揩抹。諸証俱宜香附炒黑三分。炒鹽一分。研均揩用如常。

風毒牙疼。用皂角寸節。實之以鹽。火煨熟。湯泡通口。嗽吐下涎沫。風毒及熱壅上攻 牙 齦痛。或齒縫有紅肉弩出。宜消風散。食後臨臥入茶點。仍入荊芥、防風、白芷、蜂房之屬 煎冷頻頻漱口。

有牙蟲已出。其孔穴空虛而痛者。此乃不可不知。宜用乳香少許。火炙令軟。以實之。

若熱壅甚。牙腫連頰。疼不可忍。宜金沸草散。去麻黃。加薄荷如其數。

腎虛牙浮而痛甚。則增寒壯熱。全具如欲脫之狀。宜安腎丸。間進黑錫丹。

蛀痛。用巴豆一粒爛研。搓乳香細末丸之。塞蛀孔中。

咽喉痛

(附上壅)

傷寒咽喉痛。有陰陽二証。已于諸傷門、傷寒証詳言之。今止言諸雜病咽痛。宜甘桔湯、熱 毒上攻。或有瘡或無瘡。服甘桔湯。不效者。宜於甘桔湯、加荊芥一錢半重。名如聖湯。或 如聖湯中。更加連翹一分。防風半分。或甘露飲。仍用碧雲散。旋旋煎點。間用鹽水吞養正 丹。兼以薄荷煎。雞蘇丸含化。

有咽疼。服冷劑反甚者。宜用薑汁。詳見嗽門熱嗽証矣。

有內熱。熱形於上焦。以致咽疼。宜用黃柏皮。黃連。大黃研末。水調。塗在心與患處 此出於葉氏方書。

熱壅咽痛。或嗽中帶血者。宜金沸草散。佐以辰砂化痰丸。咽喉痛。用諸冷藥不效者。

宜枳南湯。

喉痺作痛。腫滿不能言。咽中生物。名喉風。宜甘桔湯。若熱壅上焦。咽喉疼痛。而吞 咽乾 物。不若常時之潤。睡覺。口舌全無津液者。如聖湯。加人參半錢。玄參七分。或佐以碧 雲散。雞蘇丸。有上証兼心頭煩躁。辰砂五苓散。凡上壅並宜縮砂殼。燒灰存性。研末。水 調服之。

膈痛(附心瘥)

多因積冷與痰氣而成宜五膈寬中散。或四七湯。加木香桂各半錢。或撾脾湯。加丁香。

膈痛而氣上急者。宜蘇子降氣。去前胡加木香如數。

痰涎壅盛而痛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間進半硫丸。

心瘥。有痰飲所致。俗名飲瘥。有胃口熱。食易消。故瘥素問謂之食瘥。亦類消中之狀 俗 名肚瘥。痰氣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胃中熱。宜二陳東加黃連一錢。或五苓散。加 桂與辰砂。

膈痛與心痛不同。心痛則在歧骨陷處。本非心痛。乃心支別絡痛耳。膈痛。則痛橫滿胸 間。

比之心痛為輕。痛之得名。俗為之稱耳。諸方稱為嘈雜。煩躁。忪悸痰飲証也。五苓散、利 心小腸之熱。恐非其對。不若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去桂生血而益陰。此亦非水製火之義 亦有病瘥。呷薑湯數口。或進乾薑劑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服飲。見半熱則消。

臂痛

臂為風寒濕所搏。或飲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腫者。有不腫者。除飲証 外。其餘諸痛。並宜五積散及烏藥順氣散。或蠲痺湯。

外有血虛一証。血不榮於筋。或致臂痛。宜蠲痺湯。四物湯。各半帖。和勻煎服。

乳婦如臂枕兒。傷於風寒。多有臂痛。亦宜於此選用。若坐臥為風濕所搏。或睡後手在 被外 為寒邪所襲。遂令臂痛。宜五積散。及蠲痺湯。烏藥順氣散。審知是濕。蠲痺湯。每服加蒼朮三匙。防己四分。或用五痺湯曾因挈重傷筋。以致臂痛。宜琥珀散。劫勞散。或和氣飲。

每服加白薑黃半錢。以薑黃能入臂故也。

飲流入臂

(見諸嗽門停飲伏痰証)

肩背痛

肩背痛。未辨何証。俱宜和氣飲。每服加烏藥半錢。

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積氣故也。

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導痰湯下。五套丸。更于嘔吐門。停飲証 選藥。

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每服加炒茴香半錢炒水椒 十粒。

有本體虛。及病後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

不可 複下疏刷之劑。愈刷愈痛。發汗太多。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於氣無補法之說。誤矣。

經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陽受氣於胸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疼也。

心脾痛

有近方得病者。有病得之已久。時發動者。不問諸証。並宜異攻散。香靈湯。仍佐以撾 脾湯。

若積冷而痛者。宜手粘散。酒調下。於內加官桂等分。仍以撾脾湯。鐵刷湯佐之。或用 蘇合香丸。薑汁和酒調開熱服。前後心痛。亦可用。

若服溫藥不效者。痛愈甚。宜微利其大便。量虛實。先進神保丸。以利為度。繼進加 味七氣湯。若因飲食冷物而痛者。宜調氣散。和撾脾湯。

若因蛔作痛。蛔攻嚙心痛。有休止。其人吐蛔。或與之湯飲藥餌。轉入轉吐。蓋緣物入 則蛔動。蛔動則令人惡心而吐。用川椒十數粒。煎湯下烏梅丸。

有腎氣逆上攻心。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肚茴香湯下。

脅痛

諸脅痛。各有所感。若止是冷氣作楚。與 撲閃挫。宜和氣飲。及烏藥順氣散。或濃煎 蔥白 湯。下枳殼散。左右脅。有氣塊而痛者。此是積聚。見諸氣門積聚証。停飲脅痛。本事方而丸。最佳。

曾有人脅痛連膈。進諸氣藥。並自大便導者。其痛殊甚。後用辛熱補劑。下黑錫丹方愈 此 乃虛冷作痛。愈疏而愈虛耳。脅痛病在肝膽。傷寒。脅痛屬少陽經。合用小柴胡湯。痛甚而不大便者。於內加枳殼。若尋常脅痛。不系正傷寒。時身體帶微熱者。本事方中。枳殼煮散 用枳殼桔梗細辛芎防風各四分。干葛錢半。甘草一錢。若只是脅痛。別無雜証。其痛在左 為肝經受邪。宜用川芎枳殼甘草。其痛在右。為肝經移病於肺。宜用片薑黃枳殼桂心甘草。

此二方出嚴氏濟生續集。加減在人。又有肝膽經。停痰伏飲。或一邊脅痛。宜用嚴氏導痰湯 痰結成癖。間進半硫丸。蓋枳殼乃治脅痛的劑。所以諸方中皆不可少。曾見潘子先說有人 脅痛。下青龍湯。痛止。兼嗽得可。此其痛必在右脅故也。灼然知是寒氣作痛。枳實理中湯 為宜。戴複庵云。腹內諸般冷痛。一個枳實理中東加減。作無限用。

腰痛

腰者。腎之所附。皆屬腎有寒有濕有風有虛。皆能作痛有閃挫勞役而痛者。宜生料五積 散。加炒桃仁五枚。

腰痛如鋸刀所刺。大便黑。小便赤黃。或黑。由血滯腰間。名瀝血腰痛。桃仁酒。調黑 神散。

若寒腰痛。見熱則減。見寒則增。宜五積散。每服加吳茱萸半錢。

若濕腰痛。如坐水中。蓋腎屬水。久坐水濕處。或為雨露所著。濕流入腎經。以致腰痛 宜滲濕湯。不效。宜腎著湯。

若風傷而腰疼者或左或右。痛無常處。牽引兩足。宜五積散。每服加防風半錢。或加全 蠍三個尤好。小續命湯。獨活寄生湯。皆可選用。仍吞三仙丹。杜仲薑汁炒研末。每一錢溫酒 調。空心服。名杜仲酒治腎虛腰疼兼治風冷為患。

婦人血過多。及素患血虛致腰痛者。當益其血。見婦人門。若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 臥疲 弱者。大建中湯。加川椒十粒。吞下腰腎丸。及生料鹿茸丸之類。仍以茴香炒研末。破開諸 腰子。作薄片。不令斷。層層摻藥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咽。

若因閃肭。或 撲傷損而痛。宜黑神散。和複元通氣散。酒調下。不效。則恐有惡血停 滯。

宜先用酒調下蘇合香丸。仍以五積散。每服。加大黃半錢。蘇木半錢。當歸倍元數。若因勞 役負重而痛。宜用和氣飲。或普賢正氣散。

腹痛

腹痛之痛。所感不一。或因寒熱。或因暑濕。或因飲食飢飽。不問何証。皆可用藿香正 氣散。加木香半錢。或正氣散。調化蘇合香丸。

若腹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食者。此是積冷作痛。當用理中湯。或治中湯。小建中湯等 藥。

若冷痛。用溫藥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當微利之。用藿香正氣散。每服加官桂木香枳殼各半錢。吞下來複丹。或用蘇感丸。不利。則量虛實用神保丸。

有全不喜食。其人本體素怯弱。而又加以腹冷疼者。養胃湯。以白朮蒼朮。仍加桂茱萸 各半錢。木香三分。應腹冷痛。或心脾疼者。生薑均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