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二

(腫者。皮膚腫大也。脹者。心腹脹滿也。臌者。心腹痞滿。而四肢瘦小。昔人謂之蠱腫症。從來有氣腫水腫之辨。內經以按之 而不起者為氣。即起者為水。後醫多反其說。然氣滯水亦滯。水行氣亦行。正不必分。總以不起為腫甚。即起為腫輕。腎囊及莖中腫。大多死。脈本沉。 若浮而弦。宜發汗。 若浮而鼓指有力。宜越脾湯。 若浮在皮外。多死。 若沉而緊。宜麻黃細辛附子之類。 若沉而緩。易愈。 若沉而微細。宜溫補。初起。面上微腫。兩目下名臥蠶。更腫些。一身覺重滯。微喘。小便不利。即腫症之漸。宜如皮膚腫大。氣喘小便不利。宜 五皮飲

上腫。宜發汗。加蘇葉防風杏仁各三錢。下腫。宜利水。加豬苓防己各二錢。木通一錢。小水多。為陰水。加附子乾薑各二錢。白朮三錢。川椒木香各一錢。小便不利。為陽水。加防己豬苓知母各二錢。凡脈虛人羸。宜加白朮人參肉桂附子。脈實人健。加萊菔子枳殼各二錢。凡畏風之甚。宜加生黃 。三四錢。或再加附子二錢。(八十)
如小便點滴俱無。氣喘口不渴。宜 滋腎丸。(九十四)
如前藥不效。宜用濟生腎氣丸。藥料作湯服。或前症愈後。亦以此丸服一月收功。

濟生加減腎氣丸。(一百零九)
如服利水之藥。而小便愈少者。

補中益氣湯

首煎照常服。二煎服後。以手指探吐。(五)

愚按。水腫病。淺者照上法治之愈矣。深者。必遵金匱五水而治之。余著有金匱淺注。頗有發明。風水由於外邪。法宜發汗。皮水者。外邪已去經而入皮。故不惡風。病在皮間。故內不脹而外如鼓皮病不涉於內。故口不渴。然水在於皮。亦必從汗以泄之也。石水病在臍下。陰邪多沉於下。法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重在附子。以破陰也。黃汗者。外邪傷心。郁熱成黃。胸滿。四肢頭面俱腫。病在於上。法用桂枝湯。加黃 。啜熱粥以取微汗。重在桂枝。以化氣。尤賴啜粥取汗。以發內外交郁之邪也。唯正水一症。正內經所謂三陰結謂之水。結則脈沉。水屬陰則脈遲。三陰結。則下焦陰氣不複與胸中之陽相調。水氣格陽則為喘。其目窠如蠶。一身盡腫。可知金匱之論甚精。徐忠可之注甚妙。試節錄之。金匱云。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徐忠可注云。此段論正水之由也。謂人身中健運不息。所以成雲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寸口脈主上。猶之天道必下濟而光明。故曰陰生於陽。趺陽脈主下。猶之地軸必上出而旋運。故曰衛氣起於下焦。今寸口脈浮而遲。浮主熱。乃又見遲。遲者。元氣潛於下也。既見熱脈。又見潛脈。是熱為虛熱。而潛為真潛。故曰熱潛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濟之元氣。沉而不複舉也。今趺陽脈浮而數。浮主熱。乃又見數。數者。衛氣止於下也。既見熱脈。又且止脈。是於客氣為熱。而真氣為止。故曰熱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衛氣。伏而不能升也。從上而下者。不返而終沉。從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則旋運之氣幾乎熄矣。熄則陰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見非止客水也。又恐人之不明乎沉伏之義。故又曰:絡脈者。陰精陽氣所往來也。寸口陽氣沉而在下。則絡脈虛。小便者。水道之所從出也。跌陽真氣止而在下。氣有餘即是火。火熱甚。則小便難。於是上不能運其水。下不能出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亂走耶。故曰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陰氣。合水飲而橫溢也。沉伏二義。俱於浮脈見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陰陽之道者。其能道只字耶。

此仲景所以為萬世師也。徐忠可此注。妙不可言。獨惜仲景不立方。忠可又不補出應用何方。致世之患此者。或死於庸醫之舟車丸神佑丸疏鑿飲子等方。或死於明醫之實脾飲濟生腎氣丸補中益氣湯導水茯苓湯等方。以挺與刃。余又不忍坐視而不救。故擬方於後。

消水聖愈湯

治水第一方。然必兩手脈浮而遲。足趺陽脈浮而數。診法絲毫不錯。一服即驗。五服全愈。否則不可輕用此秘方也。大道無私。方不宜秘。然黃帝有蘭台之藏。長桑有一恐輕試之誤。一恐泄天地之機也。余出此方。以俟一隅之反。非謂一方可以

天雄(一錢製) 牡桂(二錢去皮) 細辛(一錢) 麻黃(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炙)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知母(二錢去皮)
水二杯半。先煎麻黃。吹去沫。次入諸藥。煮八分服。日夜作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水盛者。加防己二錢。

天雄補上焦之陽。而下行入腎。猶天造下濟而光明。而又恐下濟之氣潛而不返。故取細辛之一莖直上者以舉之。牡桂暖下焦之水。而上通於心。猶地軸之上出而旋運。而又恐其上出施之用。若潛而不返。則氣不外濡而絡脈虛。故用薑棗甘草。化氣生液。以補絡脈。若止而不上。則氣聚為火。而小便難。故以知母。滋陰化陽。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腫。出之神農本草經。而金匱治歷節風腳腫如脫與麻黃附子並用。可以此例而明也。此方即仲景桂甘薑棗麻

辛附子湯

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經方之變化如龍也。

野老某。年八旬有奇。傳予奇方。用生金櫻根。去粗皮一兩半。吳風草三錢。香菌極小團結者七枚。水煎服一服。小便即通而腫愈。○余細繹此方極妙。麻黃大發汗。而根又能止汗。橘肉生痰壅氣。而皮又能化痰順氣蠶因風而致僵。反能驅風如神。此大開大闔之道。金櫻子之大澀小便。即可悟其根之大通小便矣。吳風草原名鹿銜草。能除濕熱。故素問與澤瀉白朮同用。以治酒風。更妙。是小香菌一味。此物本濕熱所化。用之於除濕祛熱墜中。同氣相感。引藥力至於病所。而諸藥之性一發。則濕熱無餘地以自藏。俱從小便而下矣。此必異人所授遺下。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也。惜余未試

(此症與腫症相因者。宜以治腫之法治之。或內脹而外不腫者。治法稍異)

心腹脹滿甚者。宜 平胃散為主。氣鬱。加麥芽香附各二錢。傷食者。加萊菔子山楂乾薑。傷酒。加干葛三錢。砂仁一錢。痰多。加茯苓三四錢。多嘔。加半夏生薑各三錢。胸上脹不橫通而脹。加木通茜草麥冬栝蔞貝母。濁氣在上。加柴胡半夏桔梗。心下痞滿。加黃連黃芩各一錢。乾薑八分。
腹痛。加生白芍三錢。腹痛因大便不通者。再加大黃二錢。小便不通合五苓散。若貼臍左右上下脹者。脹必兼痛。為衝脈逆而不舒。去蒼朮。加紅花歸芍柴桂治之。若季脅兩旁兼小腹脹痛者。乃厥陰內不交於少陰。外不合於少陽。加柴胡人參半夏桂枝當歸治之。(八十)腹脹喜按者。宜後四方。

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
○(虛寒。)

補中益氣湯。(五)
○ (脾土失調地氣不升。) 六君子湯。加乾薑。(二)
○(脾虛 痰多腹脹。) 香砂六君子湯。(三)

愚按。以上諸法。治而不應者。必以膀胱為主。喻嘉言云。人身胸中空曠如太虛。地氣上而為云。必天氣降而為雨。地氣始收藏不動。誠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之意。則雲行雨施。而後溝瀆皆盈。水道通決。乾坤有一番新景象。此義首重膀胱一經。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如人之飲酒無算而不醉者。皆膀胱之氣化而出也。膻中位於膈內。膀胱位於腹中。膀胱之氣化。則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若膀胱不化。則腹已先脹。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然欲膀胱之氣化。其權在於葆腎。腎。以膀胱為腑者也。腎氣動。必先注於膀胱。屢動不已。膀胱脹滿。勢必連於胸膈。其窒塞之狀。不可名言。腎氣不動。則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淨無為。而膻中之氣。注之不盈矣。膻中之氣。下走既捷。則不為牽引所亂。而胸中曠若太空矣。此論。可為胸腹滿及痰飲症之金針。

臌症

臌症。多是氣虛中滿。誤服枳朴寬脹之藥所致。屬實者少。屬虛者多。臌症屬實者。其來必暴。有氣血食飲寒熱蟲之別。辨症詳於心腹九種之中。唯飲氣兩脅痛有水氣。或嘔清水。宜後三方。酌其虛實。加減用之。

備急丸。(五十三)

五積散。(四十二)

平胃散加減。照前血臌。加川芎桃仁。蟲臌去甘草。加黃連榧子乾薑。或另服烏梅丸四十九日。

臌病屬虛者。其來必漸。若氣喘水氣盛者。宜黑錫丹。若腹大如箕。四肢消瘦。初因吐酸而起。后吞吐皆酸。宜附子理中丸加黃連。若單腹脹。初服劫奪之藥少效。久用增張。硬如鐵石。昧者見之。方謂何物邪氣若此之盛。自明者觀之。不過為猛藥所攻。即以此身之元氣。轉與此身為難。首如驅良民為寇之比。喻嘉言治有三法。一曰培養。宜朮附湯。加乾薑陳皮。一曰招納。宜補中益氣湯。加半夏。一曰攻散。宜桂甘薑棗麻細附子湯。金匱枳朮湯。 二朮附湯。(一百零五)

補中益氣湯。(五)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

金匱枳朮湯。(俱出金匱方載醫訣。)

外有血臌症。醫書俱雲是婦人之病。唯喻嘉言謂男子恆有之。面色萎黃。有蟹爪紋路。脈雖虛極。而步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胸緊脅脹腹疼。迨脹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東南最多。所以然者。東海擅魚鹽之饒。魚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熱中。鹽者咸苦之味。其性偏於走血。血為陰象。初與熱合。不覺其病。日久月增。中焦沖和之氣。亦漸為熱矣。氣熱則結。而血不流矣。於是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一似婦人受孕者然。至彌月時。複如抱瓮矣。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梁粱味椒薑桂糈成熱中者。皆其類也。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湯料加乾薑川芎防己為末。以陳米荷葉煎湯泛丸。每服三錢。日兩服。夜一服。一月漸愈。此執中央以運四旁法也。

六君子湯

(二) 腫脹症。以疏鑿飲子舟車丸為禁劑。濟生腎氣丸。脹症亦須慎用。

噎膈反胃

食不得入。昔醫名噎。食雖入咽。及帶痰涎吐出為膈。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翻胃。丹溪主血液俱耗。噎為上稿。膈為下稿。以四物湯。加甘蔗汁蘆根汁牛乳之類為主。薛立齋謂怫郁傷脾。以逍遙散左金丸歸脾湯六君子湯之類。與六八味丸間服。趙養葵充其說。而歸於治腎。以內經謂腎乃胃之關。關門不利。升降息矣。關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故腎旺則胃陰充。胃陰充則能食。以大劑六味湯八味湯為主。時賢高鼓峰楊乘六宗其法。而變通之。專取陽明。以六味湯。去丹澤伏苓。加甘草枸杞生地當歸。總使一派甘潤之藥。以養胃陰。胃陰上濟。則賁門寬展。而飲食進。胃陰下達。則幽門闌門滋潤。而二便通。十餘劑可愈。入鏡經。主內經三陽結謂之隔一語。大變其法。以隔食之人。五七日不大便。陳物不去。則新物不納。以三一承氣湯節次下之。後用芝麻飲啜之則愈。此數法。皆從金匱大半夏湯中甘潤蜜水得來。而卻遺去仲景以半夏為主而降衝脈之逆。人參為輔而生既亡之液之義。學人必於此而得其梧機。而又審其寒熱虛實而施治。則於噎膈之道。思過半矣。至於食入反出。是中焦土寒。下焦火虛。以附子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加乾薑八味地黃丸。間服多效。
○若食不得入。必以 黃連黃苓人參乾薑湯為主。瀉心湯亦妙。
○瘀血在膈。飲熱湯及食椒薑而呃者。宜加桃仁紅花之類。
○吳茱萸湯。不論噎膈反胃皆可用。唯以嘔而胸滿為的証。乾嘔吐涎沫頭痛。亦為的証。脈浮緩而滑。沉緩而長。皆可治。弦澀短小。為難醫。

藥方

四物湯。(九) 逍遙散。(四十八) 左金丸。(八十八) 歸脾湯。(二十一) 六君子湯。 (二)六味丸。(十四) 八味丸。(十五) 三一承氣湯。(五十四) 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 香砂六君子湯。

治噎膈奇方

牛犬二灰散

不拘黃牛水牛。但遇有狗放屎於牛屎上。連二屎共取和勻。候乾封固。每用 灰存性三錢。以好苦酒調服後。用真雲南棋子一枚。男以白的。女以黑的。搗研極細。仍用苦酒燉濃服之。

甘蔗飲

取甘蔗。去皮切錢。瓷碗乘白米些少。以水潤透米。將蔗錢放米內。仍用瓷碗蓋定。慢火蒸熟成飯。先取蔗錢。與本人徐徐嘴咽蔗汁。漫開喉嚨。即食此飯。為開膈之第一方。即審症議藥。
○二灰散不易得。先用此法。即以黑白棋子繼之。再審症用藥。以收全功。一膈症。湯飲不入口。針合谷穴。亦可開通。

治翻胃奇方

斗門方

用附子一個最大者。(按近日附子宜以開水俟溫和入附子泡去鹽。一日二換湯。泡三日取晒。)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逼碎。入生薑自然汁中。又依前火逼乾。複淬之。約生薑汁盡半碗許。搗羅為末。用粟米飲下一錢。不過三服瘥。

續論

膈噎症。古今方法最緊。遵之亦不甚驗。以上論治。未免太簡。恐初學人領悟不來。正欲續論以暢其旨。適友人自安徽來。遺予以張心在附經一書。檢閱之下。深喜其讀書有得。可與共學適道也。雖識荊俟諸異日。而數千裡神交。不啻同堂時晤對。請即以附經之原文。演為問答。未知心在以為然否。 問曰。噎膈初起。有食入打嗆而因不能下咽者。肺氣上逆會厭不及蔽。而氣喉為之病。當用何藥。余曰。治以枇杷葉百合天門冬半夏阿膠甘草。令治節行。則逆者順矣。然必佐以乾薑之開。五味子之闔。細辛之撥動神機令咽喉二竅。得順其出入之常。遂無嗆逆之患。非熟於仲景書者。不悟也。問曰。有食下如刀KT 草勒。胸痛畏食者。胃之上口內腫。而食管為之不利。當用何藥。余曰。金銀花煮膏。以米飲調下常服。或白水牛喉焙乾研末。佐之以金銀花。能止痛消腫。且味甘而質潤。可滋胃脘之陰。性寒而氣香。又除郁熱之閉也。問曰。每食必以飲送下者。胃中之氣不上吸。故食不能自下。若非飲送。即見阻滯。應用何藥。余曰。胃氣不能上吸。非人參之助。胃不可得食。阻滯非甘瀾水和白蜜之潤下不可。且其阻滯者。衝脈之為病。非半夏不能降衝脈之逆。仲景大半夏湯甚妙。問曰。有將食時必飲酒而後能食者。胃氣鬱塞不開。得酒之剽悍而始通。應用何藥。余曰。宜平胃散料加香附麥芽半夏乾薑白豆蔻沙參川芎。入羊肚內。蒸熟晒乾。又易羊肚。如前法三次。去羊肚為末。以陳米湯送下三錢。日二服以辛藥開結。以香藥醒脾。而製法之妙。化其霸氣。方不傷其陰氣。經云。陰者中之守也。此方頗為合度。問曰。有肝逆膽橫小絡相厄。兩脅時痛。食入不犯肝膽之絡。則下。犯其小絡。則土受木製。不能納穀而因吐者。病由木郁。而土因之亦郁。應用何藥。余曰宜用小柴胡湯。遵原定分數。折為小劑。(柴胡四錢。半夏湯洗七次不可用礬煮。黃芩人參炙甘草生薑各一錢五分。大棗一個。水煎。)加紫蘇旁小梗整用。生竹茹各二錢。橘皮內筋膜當歸須各一錢。補虛清火。解郁通絡。配合得法。則各藥相得而益彰。自不同他方之泛泛也。問曰。有胃火自盛。食入則吐逆不已者。應用何藥。余曰。食物不得入咽。是火阻於上。宜用黃連黃芩之大寒以瀉之。大苦以降之。更用人參以助胃。俾胃喜於納食。而急迎之入內。然必用乾薑。大辛大熱。沖開其關。方無拒格之患。四味等分煎服。仲景得意之方也。如食既入咽。隨即吐出。是胃素有熱。一得食物。為兩熱相沖。不能停留而即出。宜大黃四錢。甘草二錢。為釜下抽薪之法。此與黃連黃芩乾薑人參湯。均是苦寒之劑。而毫 厘有千裡之差。況寒熱之相反乎。問曰。有朝食暮吐。完穀不化。必傾囊倒篋盡淨無存而後快者。則食久反出無火之謂也。應用何藥。余曰。此症用溫補法。人人共知。每服之而不效者有故。當辨其為中焦無火。與下焦無火。中焦無火有二。在陽明則胸滿。宜吳茱萸湯。在太陰則腹滿。宜理中丸。又恐此丸之過甘。則甘草不妨減半。恐其功之過緩。不妨加入蓽茇附子吳茱萸半夏茯苓之類。勿泥定成法也。下焦無火亦有二。在厥陰則吐食而兼酸腐。亦宜吳萸湯。又以川椒乾薑肉桂吳茱萸附子當歸川楝子人參沙參研末。棗湯泛丸。米飲送下三錢。一日二服。在少陰則吐食而兼水液。宜真武湯。倍生薑。或以斗門方峻補之。愈後宜腎氣丸。 倍桂附以收功。又問。以上諸症。未至於槁。皆足以至槁。至口吐白沫。便如羊矢。津液枯竭。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食全不入。而病不可為矣。未知先生尚有法可以救之否。余曰。 津液即是真水。水由氣化。亦由火致。推其所以枯竭之故。非氣虛不能化之。即火虛不能致之也。今人不明其理。以滋潤甘涼。為生津養液。實所以涸津液之源而速其死。仲景云。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雖非為噎膈症立論。而聖言無所不包少陽症火逆於上其嘔有聲而不吐谷名為乾嘔。若不吐谷而但吐涎沫名為乾嘔吐涎沫。此症食全不入。無谷可吐。亦是乾嘔例。津液生於穀氣。絕食則津液已枯。又吐出涎沫。則津液遂竭盡無餘。所以不能下滋腸胃。糞如羊矢。唯吳茱萸一湯。大辛以開其格。大苦以鎮其逆。大甘以培其中。且辛從甘以化陽。苦從甘以化陰。陰陽合而時雨降。頃刻間。有萬裡沃澤之景象矣。況又佐以人參之大生津液。並以馴諸藥之性。宜其為起死之靈丹也。至於停痰瘀血。阻塞胃口。致食入之路滯礙者。為有餘之症。諸家之說。不無可采。毋庸修園之再贅也。經又有上氣下蟲之症。治以騾馬尿而未愈者。似可以烏梅丸繼之。言不盡意。亦視乎人之善悟而已。

痰飲

水氣上逆。得陽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陰凝聚則稀而為飲。皆以脾腎二經為主。以水歸於腎而受製於脾也。金匱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分四飲。後人加留飲。為五飲。不知留飲即痰飲也。唐宋以後名色愈多。而治法愈亂。茲舉數方。為扼要之法。 凡痰脈多應於滑。脈沉而弦者。主懸飲內痛。

一痰飲諸方。以二陳湯為通劑。茲加減法。仿金匱之意故取效倍於諸家。

二陳湯。(八十二) 久嗽氣短。加桂枝一錢五分。白朮二錢。此從水道以化氣也。或與腎氣丸互服。停飲脅痛。加白芥子一錢五分。前胡二錢。
四肢腫。身體疼重。加生黃 三錢。防己二錢。
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加木防己三錢。桂枝人參各一錢五分。水煎好。入芒硝八分服。
心下有支飲。其人若眩冒。加澤瀉四錢。白朮二錢。
咳嗽不已。加乾薑細辛五味子。
以上。俱仿金匱意加減。

火痰。加海粉栝蔞仁黃芩海石。
○寒痰。加乾薑附子。
○風痰。加製南星天麻竹瀝薑汁。
○加人參白朮。
○實痰。加旋複花枳實。
○食痰。加萊菔子。

一實熱老痰。變出怪症。不可名狀。宜 礞石滾痰丸。(六十三) 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動。宜 指迷茯苓丸。(六十四)

按痰飲之病最多。胸脅疼。嘔逆。神識不清。及手足臂痛。皆是。大抵痰為陽邪。隨氣所到。其症變幻無常。凡苦辛酸鹹及竹瀝薑汁童便皂角芒硝之類。隨症可加入。亦有虛者宜六君子湯桂苓甘術湯。腎氣丸。真武湯。小半夏倍加。茯苓湯等。以扶元氣。飲為陰邪。唯停於心下脅下。為脹為咳為悸為眩冒。及溢於皮膚而為腫。必以桂苓朮附。加生薑汁之類。使離照當空。而群陰力能退避。若以地黃麥冬五味附和其陰。則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救矣。

咳嗽

咳嗽症。方書最繁。反啟人多疑之惑。其實不若虛實二症。實者。外感風寒而發。虛者。內傷精氣而生也。總不離乎水飲。金匱以小青龍湯。加減五方。大有意義。小柴胡湯自注云。咳嗽。去人參。加乾薑五味子。人多順口讀過。余於此悟透全書之旨。而得治咳嗽之秘鑰。因集溢未詳。大為恨事。向著有金匱淺注等十種。言之不厭於複。業斯道者。請鑒予之苦 心焉。

實症方

  • 外感風寒。內挾水飲。必咳嗽不已。兼見頭痛發熱惡寒等症。若外感重者宜香蘇飲加杏仁防風各二錢。半夏乾薑各一錢五分。五味子搗扁。細辛各八分。水煎服。溫覆取微汗。外感輕者。宜二陳湯。加細辛乾薑五味子杏仁前胡。
    ○若二症面目浮腫。俱加桑白皮三錢。葶藶子八分微炒。研末調服。 香蘇飲。(三十五) 二陳湯。(八十二)
  • 外感風寒。咳嗽頗久。每嗆。兩脅牽痛發熱者。或寒熱往來者。宜 逍遙散。倍柴胡。加半夏乾薑各一錢半。五味子一錢。(四十八)
  • 夏月傷暑。咳嗽自汗。口渴小便赤短。宜六一散。滑石六錢。甘草一錢。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各一錢。水煎服。
  • 秋間傷秋金燥氣。皮毛洒淅惡寒。寒已發熱。漸生咳嗽。咳嗽不已。漸至瀉利。宜瀉白散二劑。合為一劑。去粳米。加黃芩阿膠各一錢五分。乾薑一錢。五味子細辛各五分。水煎服。此方加減。庸醫必駭其雜。能讀孫真人書者。方知從五味子湯麥門冬湯二方得來也。(八十六)

以上咳嗽。治之失法。多至吐血癆傷。

虛症方

  • 癆傷之人。土氣日虛。不能生金。每至咳嗽。惟補其中土。則百病俱愈。宜六君子湯。加乾薑一錢五分。五味子細辛各八分。水煎服。方中雖有人參。久咳肺燥之人。不忌也。(二)
  • 久嗽不已。時見喘促者。是肺腎俱虛。天水不交之症。宜 附子理中湯。加茯苓四錢。細辛五味子各八分。阿膠天門冬各三錢。(一百零七)
  • 咳嗽雖為肺病。其標在肺。其本在腎。腎具水火。水虛者滋之。宜豬苓湯。服四五劑后。即服六味地黃丸。加蛤蚧麥冬五味。火虛者溫之。宜真武湯。去生薑。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四五劑後。即服桂附地黃丸。數方俱以利水為主。若讀張景岳書輩必謂補腎不可利水。 求正錄中有實漏卮之喻。而不知咳嗽必挾飲邪。標在肺而本在腎。天不連地而連水也。今於水道一利。則上焦之水飲。亦必下行。源流俱清。咳嗽自愈。經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但得三焦氣化。水道通決。則雲行雨施。乾坤有一番新景象矣。
  • 經云。肺惡寒。又云。形寒飲冷則傷肺。仲景不用人參。以參之性微寒也。然此為新病而言。若久嗽之人。肺必乾燥。且以多咳而牽引諸火而刑金。人參又為要藥。如病在金臟者。宜清燥救肺湯。如病在水臟者。宜瓊玉膏。
  • 實症不可妄用虛症諸方。恐留邪為患也。而虛症。定不可廢實症諸方。以咳嗽必有所以致

    喘促

    喘者。氣上沖而不得倚息也。有內外實虛四症。宜與痰飲咳嗽參看。外則不離乎風寒。 內則不離乎水飲。實則為肺脹。虛則為腎虛。宜分別治之。脈宜浮滑。 忌短澀。
    一外感風寒。及傷暑傷燥。方治詳於咳嗽門。不贅。
    一水飲之病。小青龍湯為第一方。若支飲內痛。亦可暫用十棗湯。如因支飲滿而氣閉。 氣閉則呼吸不能自如。宜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今人畏不敢用多。致因循誤事。
    一咳而上氣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脈浮大者。用麻黃三錢。生石膏四錢。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生薑一錢五分。大棗二枚。水二杯半。先煮麻黃去沫。入諸藥。煮八分服。日二服即愈。名越脾加半夏湯。
    ○或咳嗽甚而煩躁者。小青龍。加生石膏四錢。
    一腎虛氣喘。方治詳於咳嗽門。不贅。
    一黑錫丹。為氣喘必用之藥。宜預製之以備急。
    一喘症。起於七情氣逆者。宜四磨飲。起於痰喘脹滿者。宜蘇子降氣湯。二方為喘症之良方。四磨飲。(二十九) 蘇子降氣湯。(二十七)
    一聖濟總錄云。枸杞湯治氣短。方用枸杞四錢。薑棗水煎服。又云。紫蘇湯治卒氣短。方用紫蘇四錢。陳皮一錢。棗二枚。水酒各半煎服。
    ○按二方同治氣短。何以彼此懸殊。而不知一治肺。一治腎也。肺主出氣。皮毛為肺之合。風寒客於皮毛。則肺之竅道閉。竅道閉則出氣不利而短。故用紫蘇陳皮之辛以開之。書中卒字一字大有意義。腎主納氣。腎虛。則吸氣不能歸根而短。故用枸杞之補腎精以填之。與八味地黃丸同意。但任專則效速。所以舍彼而用此也。過服辛燥等藥。喘促愈盛者。可用貞元飲。然為緩劑。若痰多喘甚者。大忌之。一喘氣諸家之說最雜。近有張心在之論。深合鄙意。余所以數千裡而神交之也。心在云。喘氣專在口也。鼻息出入。氣未始不至於口。而專在口。則喘矣。天氣通於鼻。一呼一吸。吐故而納新。果順其常。則出心肺而入肝腎。脾居中而轉運。(此句最精。可以悟出絕妙心法。)何喘之有。唯鼻失其職。或肺壅竅塞。不能上達其氣。複返心脾而出於口。或肺虛力弱不能下引其氣。上到心脾而出於口。則喘作焉。皆肺之過也。至若氣短症。鼻氣有出無入。能呼而不能吸則責在肝腎之絕。肺不任咎矣。

    哮症

    聖濟總錄。名呷。咳嗽而胸中多痰結於喉間。偏與氣相擊。隨其呼吸。呀呷有聲。用射干丸。其方用射干半夏陳皮百部款冬花細辛干老薑五味子貝母茯苓郁李仁各一兩。皂莢刮去皮子炙五錢。共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以米飲下三十丸。一日兩服。

    脈喜浮滑。 忌短澀代散。

    愚按。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氣亦發。勞役房勞亦發。一發。則肺俞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野狼狽相依窒塞關溢。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 有聲。非泛常之藥所能治。故聖濟用前方之竣。然體實者可用。若虛弱之人。宜用六君子湯料十兩。加貝母二兩。共研末。以竹瀝四兩。生薑汁一兩。和勻拌之。又拌又晒以九次為度。每服三錢。開水送下。以竹瀝薑汁。可以透窠囊也。然內之濁痰。蕩滌雖為得法。又必於潛伏為援之處。斷其根株。須用各家秘傳諸穴灸法。如畏多者。宜於夏月三伏中。用張路玉外貼藥末。余家傳有哮喘斷根神驗藥散。(其方載於修園新按。)入麝五分。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俟三柱香盡。方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哮喘辨症方治。俱詳痰飲咳嗽喘促三門。不贅。

    心腹諸痛

    心為君主之官。一痛手足青至節。不治。俗謂心痛者。乃心胞絡痛。或胃腕痛也。昔人分為九種。宜辨而治之。

    一曰氣痛。脈沉而澀。乃七情之氣鬱滯所致。宜 七氣湯。(五十四微溫。) 百合湯。(九十微涼。)

    一曰血痛。脈浮沉俱澀其病如刺。不可按捫或寒熱往來。大便黑。宜 失笑散。(五十八) 三一承氣湯。(五十四此方雖竣。而痛其便閉拒按者。不得不用之。如桂枝桃仁各三錢。)

    一曰痰痛。即飲痛。脈滑咳嗽。痛連脅下。或游走無定。宜傷寒十棗湯。但此方。近醫膽識不及。不敢用。宜二陳湯。(八十二○加白芥子一錢五分皂角炒紫五分。栝蔞三錢。) 滾痰丸。(六十三 ○諸藥不效大便閉者。可暫用之。)

    一曰火痛。脈數而實。口渴面赤。身熱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鈴子散。(九十二) 丹參湯。(九十二) 百合湯。(九十三)或用梔子炒熟四錢。良薑二錢研末。名越桃散。溫酒送下。加味逍遙散。送下左金丸二錢。

    一曰冷痛。脈遲而微細。手足俱冷。其痛綿綿不休。宜附子理中湯。加當歸肉桂木通吳萸子。

    一曰虛痛。即悸痛。脈虛細小。或短澀。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歸脾湯。加石菖蒲一錢。(二十一) 當歸補血湯。加肉桂一錢五分。(六)

    一曰注痛。入山林古廟古墓。及感一切異氣而痛。語言錯亂。其脈乍大乍小。兩手若出兩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錢。木香一錢。調麝香七厘服。以香者天地之正氣也。正能勝邪。

    一曰蟲痛。脈如平人。其痛忽來忽止。聞肥甘之味更痛。(聞食而蟲頭上昂。)按摩稍止。 (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三枚。川椒黃連各一錢五分。黃柏肉桂當歸各一錢。水煎服。愈後。宜服烏梅丸。(一百零七)

    一曰食痛。脈實而滑。噯腐吞酸。惡食腹脹。其痛或有一條扛起者。宜平胃散。加麥芽穀芽山楂半夏各二錢。脹甚者。再加萊菔子生研三錢。水煎服。如初病。食十)

    又按。以上九痛。流傳已久。不可不知。而高士宗醫學真傳。分各部用藥。其法甚捷。今重訂而節錄於下。

    一當心之部位而痛。俗云心痛非也。乃心胞之絡。不能旁達於脈故也。宜 香蘇飲。加當歸四錢。元胡索木通各一錢。桂枝二錢。酒水各半煎服。紫蘇須用旁小梗整條。不切碎。更能通絡。(五十三)

    一心脈之上則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之溉。則胸痺而痛。宜 百合湯半劑。加栝蔞皮貝母各三錢。薤白八錢。白蔻一錢五分。水煎服。(九十三)

    胸膈之下兩乳中間名曰膺胸。膺胸痛乃肝血力虛。氣不充於期門。致衝任之血。從膺胸而散則痛。宜 丹參飲半劑。加當歸五錢。白芍金銀花各三錢。紅花川續斷各一錢。酒水各半煎。 (九十二)

    一膺胸之下則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於毛皮。內則垢 濁停於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莫若以燈當痛處爆十餘點。則寒結去而內外通。便不 痛矣。若爆后痛仍不止。實者宜五積散。虛者宜加味香蘇飲。

    五積散。(四十二)

    香蘇飲加桂枝芍藥當歸各三錢。細辛木通各一錢五分。吳茱萸二錢。水煎服。方中紫蘇生薑細辛桂枝。以驅外之凝寒。吳茱萸陳皮木通。以降內之濁垢。歸芍香附甘草。和其氣血。安

    一中脘之下。當陽明胃土之間。(銅人圖中脘下一斗名建裡穴)時痛時止。乃中土虛而胃氣 不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劑過多。便宜溫補。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虛。虛而且寒之 明驗也。宜香砂六君子湯。加乾薑二三錢。(三) 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

    一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不利也。傷寒病中多有此症。當 助其樞轉。和其氣血。上下通調。則愈矣。宜逍遙散。倍柴胡。加生薑一錢五分。(四十八)

    一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而緩。中土虛寒也。(宜理中湯。倍人參。)痛兼 內外而急。脾絡不通也。(宜理中湯。倍乾薑。)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從經隧而外出於絡 脈。今脾絡滯而不行。則內外皆痛。(理中湯倍乾薑。服之不應者。再加肉桂一錢五分。木通一錢。)太陽篇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益於內。而後樞轉於外也。

    一臍旁左右痛者。乃衝脈病。衝脈當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衝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則當臍左右而痛。當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達肌表。若用氣藥。無裨也。宜當歸四逆。加生薑吳茱萸湯。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湯。(九) 去地黃。加肉桂一錢。生黃 生薑各三錢。炙甘草紅花各一錢。水酒煎服。

    一臍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腎氣虛寒也。宜通脈四逆湯。加白芍三錢。若脈沉實口中熱渴腹

    三一承氣湯。(五十四)

    臍下痛者。乃少陰水臟太陽水腑。不得陽熱之氣以施行。致陰寒凝結而痛。少陰水臟虛寒。用真武湯溫之。太陽水腑虛寒。用桂枝湯。加熟附子茯苓溫之。
    ○按士材必讀云。臍上痛。屬脾。臍下痛。屬肝。當臍痛。屬腎。此臆說也。不可從。又臍下痛。有火逼膀胱。小便不利而痛者。宜五苓散。亦有陰虛陽氣不化。小便點滴俱無脹痛者。宜通關丸。有燥屎者。辨法方治。見上條。

    通關丸。(五十一)

    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陰肝臟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蓋胞中之水。主於少陰。胞中之血。主於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臟不虛者。當疏通以使之上。(宜香蘇飲。加柴胡三錢。當歸白芍各二錢。生橘葉三片。)肝臟虛者。當補益以助其下。(宜烏梅丸。以米湯送下二錢。一日三服。)蓋厥陰不從標本。從中見少陽之氣。使厥陰上合乎少陽。則不痛矣。 兩旁季脅痛者。肝氣虛也。(當歸四逆湯。加阿膠。四君子湯。去白朮。加當歸粳米與烏梅丸。五服。)兩脅之上痛者。少陽之氣不和也。(宜小柴胡湯。去棗。加牡蠣青皮。)時法用左金丸。愚按。凡心腹諸痛。宜辨其內之脹與不脹。便之閉與不閉。脈之有力與無力。口中熱。口中和。痛之久暫。以辨寒。熱。邪。正。虛。實。如痛而脹且閉者。濃朴三物湯。攻裡兼發熱者。濃朴七物湯。兼表裡治之。腹痛連脅痛。脈弦緊。惡寒甚大便秘者。大黃附子湯主之。若但脹而便不秘者。是實中之虛。宜濃朴半夏人參生薑甘草湯。腹痛甚而不可觸近嘔吐者。大建中湯主之。雷鳴切痛嘔吐者。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痛下利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腹痛吐瀉者。理中湯主之。若繞臍疼痛。名寒疝腹中病痛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皆起死回生之法。時醫不講久矣。予著有金匱淺注十六卷。醫訣三卷。辨之頗詳。宜查對勿誤。

    痛風

    肢節走痛。內經謂之賊風。後人謂之痛風。又謂之白虎歷節風。宜審其寒熱而治之。脈宜浮數。 忌虛弱。

    痛風。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為新受之邪。宜 五積散。(四十二)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宜 四物湯。加生黃 防風桂枝秦艽桑枝紅花炙草主之。(九) 痛風久不能愈。必大補氣血。以為勝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風藥。宜 十全大補湯諸藥。各一錢。加真桑寄生三錢為君。再加附子防風竹瀝生薑汁為佐使。(十一)

    痛風久不愈。以痛久必入絡也。諸方俱宜加入金銀花木通紅花鉤鉤藤刺蒺藜之類。
    ○又痛久則郁。郁而瀉熱。熱則生痰。必加入製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貝母竹瀝薑汁之類。
    ○ 又桑寄生虎骨。俱為要藥。以桑為箕星之精。風從虎之義也。
    ○久服辛熱之藥不效者。宜用 玉竹黑芝麻直僵蠶生 歸須菊花蒺藜阿膠炙草之類。為柔潤熄肝風法也。

    痺者。閉也。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痺。與痛風相似。但風則陽受之。痺則陰受之。雖內經痺論。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之分。而深究其源。自當以寒與濕為主。蓋以風為陽邪。寒與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鬱滯而為痛。是痺不外寒與濕。而寒與濕亦必假風以為之帥。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說也。內經壽天剛柔篇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痺。以此分別。則兩症自不混治矣。若胸痺及臟腑諸痺。又當別論。醫門法律。分別甚詳。宜參閱之。

    痺症之實者。宜 五積散。(四十二)

    金匱治血痺。脈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症身體不仁。如風痺狀。用黃耆五物湯。黃耆芍藥桂枝各二錢。生薑六錢。大棗四枚。水煎服。一日三服。愚謂為痺症屬虛者之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