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厥陰方
烏梅丸
治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蜀椒(四兩 炒去汗。)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
歌曰 六兩柏參桂附辛。黃連十六厥陰遵。歸椒四兩梅三百。十兩乾薑記要真。論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厥陰病之提綱也。經云。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是厥陰以風為本。以陰寒為標。而火熱在中也。至厥陰而陰已極。故不從標本而從於中治。沈堯封云。此厥陰証之提綱也。消渴等証外。更有厥熱往來。或嘔。或利等証。猶之陽明病胃家實之外。更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証。故陽明病。必須內外証合見。乃是真陽明。厥陰病亦必內外証合見。乃是真厥陰。其餘或厥或利或嘔。而內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証。皆似厥陰而非厥陰也。
男元犀按。論云: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是以少陰証之臟厥。喚起厥陰之蛔厥也。然少陰証水火不交。則為煩躁。若真陽欲脫危証。則但躁不煩。與厥陰之但煩不躁者不同。故曰膚冷而躁。名曰臟厥。非蛔厥也。蛔厥為厥陰病的証。厥陰陰極陽生。中為少陽相火。名曰蛔厥。此蛔字所包者廣。厥陰主風木。若名為風厥。則遺去木字。若名為木厥。又遺去風字。且用字亦不雅馴。若名為風木厥。更見執著。第以蛔厥二字該之。蓋以蛔者風木之蟲也。而吐蛔為厥陰之真面目。拈此一字。而病源病証俱在其中。其人當吐蛔者。以風木之病當有是証。亦不必泥於蛔之有無。如本節靜而複煩。與上節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皆是也。曰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又用一當字者。言吐蛔者其常。即不吐蛔而嘔而又煩。風木之動。亦可以吐蛔例之也。曰靜而複煩。曰須臾複止。曰又煩者。風有作止也。然通篇之眼目。在此為臟寒四字。言見証雖曰風木為病。相火上攻。而其臟則為寒。何也?厥陰為三陰之盡也。周易震卦。一陽居二陰之下。為厥陰本象。病則陽逆於上。陰陷於下。飢不欲食。下之利不止。是下寒之確証也。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吐蛔。是上熱之確証也。方用烏梅。漬以苦酒。順曲直作酸之本性。逆者順之。還其所固有。去其所本無。治之所以臻於上理也。桂、椒、辛、附。辛溫之品。導逆上之火。以還震卦下一畫之奇。黃連、黃柏。苦寒之品。瀉心胸之熱。以還震卦上四畫之偶。又佐以人參之甘寒。當歸之苦溫。乾薑之辛溫。三物合用。能令中焦受氣而取汁。而烏梅蒸於米下。服丸送以米飲。無非補養中焦之法。所謂厥陰不治。取之陽明者此也。此為厥陰証之總方。注家第謂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猶淺之乎測烏梅丸也。
當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此方主之。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 甘草(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服一升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人內有久寒者。即前方加生薑(半斤) 吳茱萸(二升)
上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溫分五服。
歌曰 三兩辛歸桂芍行。棗須廿五脈重生。甘通二兩能回厥。寒入吳萸(二升。)薑(半斤。)酒(六升。)烹。
羅東逸曰: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寒邪。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微而厥。然厥陰之臟。相火游行其間。經雖受寒。而臟不即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所以傷寒初起。見其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不得遽認為寒而用薑、附也。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其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榮。去生薑者。恐其過表也。倍大棗者。即建中加飴之義。用二十五枚者。取五五之數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辛甘並舉。則志遂而神悅。未有厥陰神志遂悅。
厥逆與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內有久寒。非辛溫之品不能兼治。則加吳萸、生薑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臟。迅散內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法也。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
利。吐膿不止者。為難治。此方主之。麻黃(一兩半) 升麻(一兩半) 當歸(一兩)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 石膏(六銖) 白朮(六銖) 乾薑(六銖) 芍藥(六銖) 桂枝(六銖)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 天冬(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服一升滓。分溫三服。相
歌曰 兩半麻升一兩歸。六銖苓朮芍冬依。膏薑桂草同分兩。十八銖兮芩母萎。(一本。麻冬。無天門冬。餘俱同。)
張令韶曰: 傷寒六七日。乃由陰出陽之期也。粗工以為大熱不解而大下之。虛其陽氣。故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也。下為陰。下部脈不至。陰虛不能上通於陽也。咽喉不利吐膿血。陽熱在上也。泄利不止。陰寒在下也。陰陽兩不相接。故為難治。與升麻、麻黃、桂枝以升陽。而複以茯苓、白朮、乾薑調其下利。與當歸、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膿血。與知母、黃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黃、升麻、桂枝直從裡陰而透達於肌表。則陽氣下行。陰氣上升。陰陽和而汗出矣。此方藥雖駁雜。意義深長。學人宜潛心細玩可也。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
乾薑(三兩)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服一升滓。分溫再服。
歌曰 芩連苦降藉薑開。濟以人參絕妙哉。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拒格此方該。
蔚按: 傷寒本自寒下者。以厥陰之標陰在下也。醫複吐下之。在下益寒。而反格熱於上。以致食入即吐。方用乾薑辛溫以救其寒。芩、連苦寒降之且以堅之。然吐下之後。陰陽兩傷。胃氣索然。必藉人參以濟之。俾胃氣如分金之爐。寒熱各不相礙也。方名以乾薑冠首者。取乾薑之溫能除寒下。而辛烈之氣又能開格而納食也。家君每與及門論此方及甘草附子湯。謂古人不獨審病有法。用方有法。即方名中藥品之前後亦寓以法。善讀書者。當讀於無字處也
白頭翁湯
治熱利下重。及下利欲飲水者主之。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服一升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 三兩黃連柏與秦。白頭二兩妙通神。病緣熱利時思水。下重難通此藥珍。
蔚按: 厥陰標陰病。則為寒下。厥陰中見病。則為熱利下重者。即經所謂暴注是也。白頭翁臨風偏靜。特立不撓。用以為君者。欲平走竅之火。必先定搖動之風也。秦皮浸水青藍色。得厥陰風木之化。故用以為臣。以黃連、黃柏為佐使者。其性寒寒能除熱。其味苦。苦又能堅也。總使風木遂其上行之性。則熱利下重自除。風火不相煽而燎原。則熱渴飲水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