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名醫方論(一)
古醫方得人乃傳,非人勿言。故扁鵲。倉公皆稱禁方,不輕授人,誠重之也。後漢張機著《傷寒雜病論》,始立眾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無方;元豐而後,雖有《局方》,漫無指歸,不可為法。今博集《金匾》、《千金》、《外台》諸書及王好古、李杲、劉完素、朱震亨、張從政、薛己諸方之佳者,采錄成編。然方論始於成無己,近代則有吳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諸家,于醫方雖各有發明,但其問或有擇焉未精、語焉未詳者。
複推其立方之意,綜其簡要,刪繁補缺,歸於明顯,名之曰︰刪補名醫方論,以昭示來茲云。
獨參湯 治元氣大虛,昏厥,脈微欲絕,及婦人崩產,脫血,血暈。
人參(分兩隨人、隨証)須上揀者,濃煎頓服,待元氣漸回,隨証加減。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權而專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當大其服而獨用之。故先哲于氣幾息、血將脫之証,獨用人參二兩,濃煎頓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間,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補住邪氣,姑少少以試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監製之,其權不重、力不專,人何賴以得生乎?如古方霹靂散、大補丸,皆用一物之長而取效最捷,于獨參湯何疑耶﹗
【按】若病兼別因,則又當隨機應變,于獨參湯中或加熟附補陽而回厥逆;或加生地涼陰而止吐衄;或加黃 固表之汗;或加當歸救血之脫;或加薑汁以除嘔吐;或加童便以止陰煩;或加茯苓令水化津生,治消渴泄瀉;或加黃連折火逆沖上,治 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須以有成,亦何害其為獨哉?如薛己治中風,加人參兩許于三生飲中,以駕馭其邪,此真善用獨參者矣。
參附湯 治陰陽氣血暴脫等証。
人參 附子(製)水煎服。
【注】先身而生,謂之先天;後身而生,謂之後天。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後天之氣在脾,是水穀之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後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育形之後,資水穀以奉生身,則神發而運動。天人合德,二氣互用,故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若夫起居不慎則傷腎,腎傷則先天氣虛矣。飲食不節則傷脾,脾傷則後天氣虛矣。補後天之氣無如人參,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此參附湯之所由立也。二臟虛之微甚,參附量為君主。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于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虛自汗,以附子易黃耆,名人參黃耆湯,補氣兼止汗。失血陰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參生地黃湯,固氣兼救陰。寒濕厥汗,以人參易白朮,名朮附湯,除濕兼溫裡,陽虛厥汗,以人參易黃耆,名耆附湯,補陽兼固表。
此皆參附湯之轉換變化法也,醫者擴而充之,不能盡述其妙。
生脈飲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水煎服
【注】經云︰大氣積于胸中,則肺主之。夫暑熱傷肺,肺傷則氣亦傷矣。故氣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傷則失其衛護,故汗出也。熱傷元氣,氣傷則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參以補氣,即所以補肺。臣麥冬以清氣,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斂氣,即所以斂肺。吳琨云︰一補、一清、一斂,養氣之道備矣。名曰生脈,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李杲謂︰夏月服生脈飲,加黃 、甘草,名生脈保元湯,令人氣力涌出;更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亦虛火可補之例也。
保元湯 治男婦氣虛之總方也。嬰兒驚怯,痘家虛者,最宜。
黃耆(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昔東垣以此三味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之驚,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癢,難灌難斂者,始終用之。以為血脫須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時之氣而增損之,謂桂能治血以推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血內位,引之出表,則氣從內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參、耆非桂引導,不能獨樹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氣血,亦不能緒其條理,要非寡聞淺見者能窺其萬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朮,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滲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以芎之辛散,歸之濕潤,芍之酸寒,地黃之泥滯故耳。如宜升則加升、柴,宜燥加苓、朮,宜潤加當歸,宜利氣加陳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又表實去,裡實去參,中滿忌甘,內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
【按】元氣者,太虛之氣也。人得之則藏乎腎,為先天之氣,即所謂生氣之原,腎間動氣者是也。生化于脾,為後天之氣,即所謂水穀入胃,其精氣行于脈中之營氣,其悍氣行于脈外之衛氣者是也。若夫合先後而言,即大氣之積于胸中,司呼吸、通內外,周流一身,頃刻無間之宗氣者是也。總之,諸氣隨所在而得名,實一元氣也。保元者,保守此元氣之謂。是方用黃 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參保上、中、下、內、外一切之氣,諸氣治而元氣足矣。然此湯補後天水穀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斯為備耳。
四君子湯 治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者。若內傷虛熱,或飲食難化作酸,須加炮薑。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二錢)加薑、棗、水煎服。加木香、藿香、葛根,為七味白朮散。加陳皮,為五味異功散。
加陳皮、半夏,為六君子湯。加蕾香、砂仁,為香砂六君子湯。
【集注】張璐曰︰氣虛者,補之以甘,參、朮、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蓋人之一生,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
故凡病久虛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兩途。故用四君子,隨証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子為司命之本也。
吳琨曰︰夫面色痿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如是則宜補氣。是方也,四藥皆甘溫,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不倚之人,故名君子。本方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七味白朮散,治小兒脾虛肌熱,泄瀉作渴。以木藿之芳香、佐四君入脾,其功更捷;以葛根甘寒,直走陽明,解肌熱而除渴也。
【按】本方加陳皮,名五味異功散,治氣虛而兼氣滯者;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虛而兼痰飲者;再加砂仁、藿香,名香砂六君子湯,治氣虛而兼嘔吐者。此皆補中有消導之意也。
香砂六君子湯 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變生諸証者。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七分) 陳皮(八分) 半夏(一錢)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上生薑二錢,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則氣便著滯,或痞悶噦嘔,或生痰留飲,因而不思飲食,肌肉消瘦,諸証蜂起,而形消氣息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胃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大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上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而郁可開也。君得四輔,則功力倍宣,四輔奉君,則元氣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當歸補血湯 治男婦血虛似白虎証,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則微。
當歸(二錢) 黃耆(一兩)水煎服。
【集注】吳琨曰︰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飢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諸証生焉。此証純象白虎,但脈大而虛,非大而實為辨耳。《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
五味之中,惟甘能補,當歸味甘而濃,味濃則補血;黃耆味甘而薄,味薄則補氣,今黃耆 多數倍,而雲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經言︰陽生陰長,是之謂耳。
佛手散 治妊娠胎動下血,或因傷動,子死腹中,下血疼痛,口噤欲死。服此探之,不損則痛止,已損則立下。及橫生倒生,交骨不開,產後血暈昏亂,崩中金瘡,去血過多等証。
當歸(二兩或三兩) 川芎(一兩)
上銼粗末合均,每服五錢,水一盞,酒半盞,煎八分,熱服。未效再服。
加敗龜版一具,梳發一團,名開骨散。
【注】命名不曰歸芎,而曰佛手者,謂此方治婦人胎前、產後諸疾,如佛手之神妙也。
當歸,川芎為血分之主藥,性溫而味甘辛,以溫能和血,甘能補血,辛能散血也。古人俱必以當歸君川芎,或一倍或再倍者,蓋以川芎辛竄,捷于升散,過則傷氣,故寇宗 曰︰不可單服、久服,亦此義也。然施之于氣鬱血凝,無不奏效,故用以佐當歸而收血病之功,使瘀去新生,血各有所歸也。血既有所歸,則血安其部,而諸血病愈矣。至妊娠胎動,胎傷下血,非血壅胎傷,即血亂妄下。服此以探之,血亂胎未動者,血順則痛止,血壅胎未損者,血行痛止,則胎因之而安也;已動已損者,血得順行,則胎亦因之而順下也。
橫生倒生,因用力太早,或誤服催生之藥,致氣逆血亂,亦用此以調之。產後崩中金瘡,亡血昏冒,亦用此以補之。子死腹中,腹痛欲死,亦用此以逐之。以上諸病,皆血病而氣不虛者也。若夫氣虛難產,產後血脫,唇面黃白,少氣煩亂,動則昏冒,若誤與此,反致立敗,則必倍加人參,速固無形之氣,以救有形之血也。至於交骨難開,加龜版、梳發,下輸陰道;寒加薑、桂,熱加黃耆,汗加桂枝,搐加荊穗,又當以意消息、加減可也。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血熱、血燥諸証。
當歸 熟地(各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二錢)
上四味,水煎服。
【集注】張璐曰︰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補真陰之的方。方書咸謂四物補陰,遂以治陰虛發熱,火炎失血等証,蒙害至今。又專事女科者,咸以此湯隨証漫加風、食、痰、氣等藥,紛然雜出;其最可恨者,不辨熱之虛實,率加知母。黃柏,令人久服,而庸工利其有劫病之能,咸樂用之。殊不知四君子氣藥,治上下失血過多,一切血藥置而不用,獨推獨參湯,童便以固其脫者,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昔人有言,見血休治血,必先調其氣。又云︰四物湯不得補氣藥,不能成陽生陰長之功。誠哉言也﹗然此湯傷寒火邪解後,餘熱留於血分,至夜微熱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應手輒效,不可沒其功也。
柯琴曰︰經云︰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則究之於心;調血者,當求之於肝也。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非心經生血之主方也。當歸甘溫和血,川芎辛溫活血,芍藥酸寒斂血,地黃甘平補血。四物具生長收藏之用,故能使營氣安行經隧也。若血虛加參,血結加桃仁、紅花,血閉加大黃、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熱加芩、連;欲行血去芍,欲止血去芎,隨所利而行之,則又不必拘拘于四矣。若婦人數脫其血,故用以調經種子。如遇血崩、血暈等証,四物不能驟補,而反助其滑脫,則又當補氣生血,助陽生陰長之理。蓋此方能補有形之血于平時,不能生無形之血于倉卒,能調陰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陰之本,為血分立法,不專為女科套劑也。王好古治婦女,不論內傷,外感、胎前、產後,隨証加二味于四物中,名曰六合,未免任意牽強。
聖愈湯 治一切失血過多,陰虧氣弱,煩熱作渴,睡臥不寧等証。
四物湯加人參、黃耆(一方去芍藥)。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經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故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謂之死陰。朱震亨曰︰四物皆陰,行天地閉塞之令,非長養萬物者也。
故四物加知柏,久服便能絕孕,謂嫌于無陽耳。此方取參、耆配四物,以治陰虛血脫等証。蓋陰陽互為其根,陰虛則陽無所附,所以煩熱燥渴;氣血相為表裡,血脫則氣無所歸,所以睡臥不寧。然陰虛元驟補之法,計在培陰以藏陽,血脫有生血之機,必先補氣,此陽生陰長,血隨氣行之理也。故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參之義而擴充者乎。前輩治陰虛,用八珍、十全,卒不獲效者,因甘草之甘,不達下焦,白朮之燥,不利腎陰,茯苓滲泄,礙乎生升,肉桂辛熱,動其虛火。此六味皆醇濃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內外調和,合于聖度矣。
地骨皮飲 治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日靜夜劇者;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熱者。
四物湯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錢)。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陰虛者陽往乘之,發熱也。當分三陰而治之。陽邪乘入太陰脾部,當補中益氣以升舉之,清陽複位而火自熄也。若乘入少陰腎部,當六味地黃丸以對待之,壯水之主而火自平也。乘入厥陰肝部,當地骨皮飲以涼補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湯為肝家滋陰調血之劑,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補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涼心,瀉其子也。二皮涼而不潤,但清肝火不傷脾胃,與四物加知柏之濕潤而苦寒者不同也。故逍遙散治肝火之鬱於本臟者也,木郁達之,順其性也;地骨皮飲,治陽邪之乘於肝臟者也,客者除之,勿縱寇以遺患也。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劑。
犀角地黃湯 治熱傷吐衄、便血,婦人血崩、赤淋。
生犀角 生地黃 白芍 牡丹皮
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熱服。
【注】吐血之因有三︰曰勞傷,曰努傷,曰熱傷。勞傷以理損為主,努傷以去瘀為主,熱傷以清熱為主。熱傷陽絡則吐衄,熱傷陰絡則下血。是湯治熱傷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涼血以生新血,白芍斂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雖曰止血,而實去瘀。瘀去新生,陰滋火熄,可為探本窮源之法也。若心火獨盛,則加黃芩、黃連以瀉熱,血瘀胸痛,則加大黃、桃仁以逐瘀也。
四生丸 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黃 生柏葉 生荷葉 生艾葉(各等分)
上四味,搗爛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滾湯化服。
【集注】柯琴曰︰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血上溢于口鼻也。
凡草木之性,生者涼,而熟之則溫;熟者補,而生者瀉。四味皆清寒之品,盡取其生者,而搗爛為丸,所以全其水氣,不經火煮,更遠于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腎而通血脈之源。
柏葉西指,清肺金而調營衛之氣。艾葉芳香,入脾胃而擅去瘀生新之權。荷葉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攝血之用。五志之火既清,五臟之陰安堵,則陰平陽秘,而血歸經矣。是方也,可暫用以遏妄行之熱血,如多用則反傷營。蓋血得寒,則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
設但知清火涼血,而不用歸脾、養榮等劑以善其後,鮮有不綿連歲月而斃者。非立法之不善,妄用者之過耳。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耆 黃芩 黃連 黃柏
上水煎服。
【注】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盜汗。陰盛則陽虛不能外固,故自汗。陽盛則陰虛不能中守,故盜汗。若陰陽平和之人,衛氣晝則行陽而寐,夜則行陰而寐,陰陽既濟,病安從來?惟陰虛有火之人,寐則衛氣行陰,陰虛不能濟陽,陽火因盛而爭於陰,故陰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則衛氣複行出於表,陰得以靜,故汗止矣。用當歸以養液,二地以滋陰,令陰液得其養也。用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諸寒藥中加黃耆,庸者不知,以為贅品,且謂陽盛者不宜,抑知其妙義正在於斯耶﹗蓋陽爭於陰,汗出營虛,則衛亦隨之而虛。故倍加黃耆者,一以完已虛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陰。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此之謂歟﹗
【集注】吳琨曰︰雜証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是半表半裡之邪未盡,雜証則陰虛有火而已。彼以和表為主,此以救陰為急。故以補陰之品,佐瀉火之藥,明者辨之。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夜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諸不足諸証。
黃耆 膠飴 白芍 甘草 桂枝 生薑 大棗
上七味,水煎服。
【集注】喻昌曰︰虛勞而至於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為力矣﹗《內經》于針砭所莫治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立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複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然用法貴立于元過之地,不獨嘔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微覺氣滯,更當慮甘藥大過,令人中滿也。至大建中則大建其中之陽,小建中則小小建立之義,理中則燮理之義,治中則分治之義,補中、溫中,何莫非先中州之義。緣傷寒外邪逼入於內,法難盡用,仲景但于方首以“小”之一字,微示其意,至《金匱》始盡建中之義。後人引伸觸類,製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曲暢建中之旨。學者心手之間,所當會其大義也。
雙和飲 治大病之後,虛勞氣乏。補血益氣,不熱不冷,溫而調之。
白芍(二錢) 黃耆(炙,一錢半) 甘草(炙,七分)中桂(七分) 當歸(一錢) 熟地黃(一錢) 川芎(七分)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注】此湯乃李杲以黃耆建中湯減飴糖合四物之方也。黃耆建中,治虛勞不足,是從脾胃中化生血氣。此則直補陰血,兼之溫養陽氣,所以減飴糖之甘,加純陰之品,名曰雙和也。地骨皮飲,其意在涼血熱,故佐二皮以清之。聖愈湯,其意在救血脫,故佐參、耆 以補之。雙和飲,其意在溫養血氣,故佐耆、桂、炙草以溫之。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是也。
人參養榮湯 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証。若氣血虛而變見諸証,弗論其病其脈,但用此湯,諸証悉退。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黃耆 陳皮 當歸 熟地 白芍 桂心 遠志 五味子
上十二味,加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古人治氣虛以四君子,治血虛以四物,氣血俱虛者以八珍,更加黃耆 、肉桂,名十全大補,宜乎萬舉萬當也。而用之有不獲效者,蓋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則氣虛之甚者,幾無氣以運動。補血而仍用行血之物,則血虛之甚者,更無血以流行。故加陳皮以行氣,而補氣者悉得效其用。去川芎行血之味,而補血者因以奏其功。此善治者,只一加一減,便能轉旋造化之機也。然氣可召而至,血易虧而難成,苟不有以求其血脈之主而養之,則營氣終歸不足。故倍人參為君,而佐以遠志之苦,先入心以安神定志,使甘溫之品,始得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又心苦緩,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斂神明,使營行脈中而流于四臟,名之曰養榮,不必仍十全之名,而收效有如此者。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及婦女月經不調。
人參 龍眼肉 黃耆 甘草 白朮 茯苓 木香 當歸 酸棗仁 遠志
薑三片,水煎服。
【集注】羅謙甫曰︰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耆、朮、苓、草,所以補脾也。薛己加入遠志,又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是兩經兼腎合治矣。而特名歸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見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郁而傷,則母病必傳之子,子又能令母虛,所必然也。其病則健忘怔忡,怵惕不安之征見於心也;飲食倦怠不能運輸,手足無力,耳目昏 既之証見於脾也。故脾陽苟不運,心腎必不交,彼黃婆者,若不為之媒合,則已不能攝腎氣歸心,而心陰何所賴以養?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然恐脾鬱之久,思意不通,故少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暢氣醒脾,使能速通脾氣,以上行心陰。脾之所歸,正在斯耳。
張璐曰︰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並加歸、朮,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
此方滋養心脾,鼓動少火,妙佐以木香少許,調順諸氣,暢和心脾。世醫不諳此理,反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減食者,以其補藥多滯,不能輸化故耳。
妙香散 治夢遺失精,驚悸鬱結。
山藥(二兩) 人參 黃耆 遠志(製) 茯苓 茯神(一兩) 桔梗(三錢) 甘草 辰砂(另研,一錢) 麝香(一錢) 木香(二錢五分)
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集注】汪昂曰︰心,君火也。君火一動,相火隨之。相火寄於肝膽,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故精脫而成夢矣。山藥益陰,兼能澀精,故以為君。人參、黃耆 用以固氣,遠志、二茯用以寧神。神寧氣固,則精自守其位矣。丹砂鎮心安魂,二香開鬱通竅,桔梗載諸心藥久留膈上,甘草調和諸藥,交和于中。是方不以瀉火固澀立法,但安神固氣,使精與神氣相依,而夢少精秘矣。
【按】朱震亨云︰主秘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于動,心動則相火翕然隨之,雖不交會,精亦暗流而滲漏矣。所以聖人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震亨此論至當,其平生精力在補陰以製相火,深得《內經》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之旨。近世醫者惟知陽生,不知陰亦能生;惟知陰殺,不知陽亦能殺。經雖每每指出陽脫、陰脫,陽絕、陰絕皆令人死,奈志迷偏見者不回也。即此一証,老年之人,心有所動,而相火衰不能翕然隨之,雖有所夢而無所遺,由此可知震亨用黃柏一味,少佐冰片,名清心丸,獨瀉相火,而治中年相火盛,夢遺心悸者,屢用屢效也。
天王補心丹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証。
人參 酸棗仁 當歸 生地黃 麥冬 天冬 柏子仁 遠志 五味子 丹參 元參白茯苓 桔梗
上為末,煉蜜丸如椒目大,白湯下。
【集注】柯琴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則神困。心藏神,補神者必補其心;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補心丹故用生地黃為君,取其下足少陰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補心之陽,乃補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猶心之有神也,清氣無如柏子仁,補血無如酸棗仁,以其神存耳。參、苓之甘,以補心氣;五味之酸,以收心氣;二冬之寒,以清氣分之火,心氣和而神自歸矣。當歸之甘,以補心血;丹參之寒,以生心血;元參之鹹,以清血中之火,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加桔梗為舟楫,遠志為向導,和諸藥,入心而安神明。以此養生,則百體從令,何有健忘怔忡、津液乾涸、舌上生瘡、大便不利之虞哉?
酸棗仁湯 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白茯苓(二兩) 川芎(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棗仁得六升,內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注】羅謙甫曰︰經云,肝藏魂,人臥則血歸於肝。又曰︰肝者,罷極之本。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罷極必傷肝,煩勞則精絕。肝傷精絕,則虛勞虛煩不得臥明矣。棗仁酸平,應少陽木化而治肝,極者宜收宜補,用酸棗仁至二升,以生心血、養肝血,所謂以酸收之,以酸補之是也。顧肝鬱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輔棗仁通肝調榮,又所謂以辛補之也。肝急欲緩,緩以甘草之甘緩,使防川芎疏泄過急,此所謂以土葆之也。然終恐勞極則火發,傷陰陽旺,陽分不行於陰,而仍不得眠,故佐知母崇陰水以製火,茯苓利陽水以平陰,將水壯而魂自寧,火清而神且靜矣。此治虛勞肝極之神方也。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昏亂,驚悸怔忡,寤寐不安。
朱砂(另研) 黃連(各半兩) 當歸(二錢) 生地黃(三錢)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酒泡蒸餅,丸如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九,臥時津液下。
【集注】葉仲堅曰︰經云︰神氣舍心,精神畢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為君主之官,主不明,則精氣亂;神太勞,則魂魄散,所以寤寐不安,淫邪發夢。輕則驚悸怔忡,重則痴妄癲狂也。朱砂具光明之體,色赤通心,重能鎮怯,寒能勝熱,甘以生津,抑陰火之浮游,以養上焦之元氣,為安神之第一品。心若熱,配黃連之苦寒,瀉心熱也,更佐甘草之甘以瀉之。心主血,用當歸之甘溫,歸心血也,更佐地黃之寒以補之。心血足則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熱解則肺得其職,而魄自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