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十二經脈

手陽明大腸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貫頰夾鼻孔下齒。入絡肺下膈屬大腸。

大腸是肺之腑。故大腸經脈。亦與肺經。相為表裡。肺脈起大指內側。大腸經亦起於大指之端。而其支又起於次指之端者。以見同源異流之義耳。合谷俗名斧口。皆肺脈交會之所也。三陰經行肘內。三陽經行肘外。手陽明經。由合谷上行。至曲池。上肩。貫頰。挾鼻孔鼻孔者。肺之竅也。大腸者。肺之腑也。肺臟開竅於鼻而腑之經脈即上夾於鼻臟腑之。相應何其巧也。下齒。入絡肺。尤其氣化所稟承者。由肺下膈。屬於大腸。知經脈與肺相貫之故。即知大腸。全秉肺之氣化矣。凡經脈皆出於臟腑。而手之三陰三陽。論穴者均由手起。不過便於數穴耳。實則先有臟腑。而後生出經脈。

非有此手上之經脈。而後有臟腑也。

大腸與肺。皆主秋金。屬商音。肺太陰起少商者。商之陰也。大腸經起食指內側。名商陽穴。其主金商而。屬陽也。

此一臟一腑。對舉之穴。合谷在虎口。秋金白虎之口。手陽明與肺相合處曲池在屈肘橫紋盡處。肩 在肩骨之端。天鼎喉旁四寸。與食管相當處。故名鼎。禾 即頰車也。繞齒齦夾鼻為迎香穴。肺開竅於鼻而其腑之經脈。終於夾鼻足見相應之妙用。

手陽明圖 pt31a10.bmp (缺)

足陽明胃經脈。起眼下。入齒。環唇循喉嚨。下膈屬胃絡脾。下挾臍。至膝下。入足中指。

胃脈起於眼下。繞面行。故人正面。均屬陽明經。入齒。故齦肉全屬陽明。環唇者。脾臟開。竅於口。故胃腑之脈從外環之。以應乎。脾亦如手陽明經。夾鼻之意。循喉嚨兩旁動脈。為人迎穴是矣。下膈屬胃絡脾。所以秉氣於脾也。

下挾臍。至膝下三裡穴。膝脛以前。均陽明經之所行。入足中指。陽明脈所止之處。

足陽明圖 pt31a11.bmp (缺)

胃脈上起承泣。在眼下。循面。入上齒。出環唇。下至喉旁。寸五分。名人迎穴。又下橫骨。內為缺盆穴。缺盆骨下陷中。為氣戶穴。謂肺氣與胃脈。相通之門戶也。入屬胃。又行臍旁二寸。為天樞穴。膝外陷中。名犢鼻穴。膝下三寸。三裡穴。皆胃氣之大會。至足背為趺陽脈。入中指。其支者。入大指次指之端。名厲兌穴胃。為後天統主前面衝任皆歸屬之。

足太陰脾之脈。起大指之端。上膝股。入腹屬脾經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起足大指隱白穴。上膝入股。謂股之內面。入腹屬脾臟。而又絡胃。是胃陽明居太陰之中。故六氣標本。謂太陰中見。陽明也。上膈挾咽。與陽明同路惟陽明發於面。而太陰終於舌本。一陰一陽。各有不同。蓋陽明為陽之盛故上於面以衛外。太陰為陰之至故終於舌下。以生布津液。使津液出於口。用濟陽明之燥。此陰陽所。以互為功用也。

足太陰圖 pt31a12.bmp (缺)

脾經起大指內側隱白穴。循內踝陷中名商邱穴。踝上三寸名三陰交穴。以三陰之脈交會於此也。循膝內側。上股入。

腹中屬脾又見於食竇穴。言胃中之食。由脾所化。此為化食之竅道也。從此又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見為心之苗又即脾經之根源矣。舌辨其味。脾即食其味。故脾經散於舌下。外經穴尚可圖。若其散。行繞絡由胃至舌之跡。

則非形跡可圖也。

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心中。出心系。下膈絡。小腸複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其支者上挾咽。

中國舊說。心有四系。下通於各臟者。非也。西醫剖視。並無四系。言心有左右房。左房生血。遞出為總血管。分為眾管。散於臟腑。周於身。於是入回血管。複循行。至心之右。為總回血管。遞入心。為血一周。是心之通於四臟者。

在血管也。西醫名管。而內經則名為脈。內經云。營行脈中。營周於身心之合。脈也。即是西醫之說矣。但西醫不能分別各臟。各有經脈。只將眾脈管。皆屬於心。而不知。手少陰心。又有專屬之脈也。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心所以與小腸。相表裡也。複上肺心主血。肺主氣。營衛之交會全在於此。西醫謂回血受炭氣。皆變紫色。遞至總回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散。而紫血複變為赤。仍入心。由右房。遞左房。而後出也。內經言少陰心脈。複上肺。便是大會。於肺之路矣又出腋下肘。入小指之內。其支者。上挾咽。故少陰有咽痛症。

手少陰圖 pt31a13.bmp (缺)

心脈之用事。在下絡小腸。為生血運血之路道。其支者。上夾咽。上系目系。此最主氣化處(也。至於出腋下極泉穴。循肘抵掌後骨際。為神門穴。終於小指內側。為少沖穴。數穴皆經脈之枝葉也。言針灸者。但論外之經穴。而言氣化者。則其內之路道為猶重也。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上肘繞肩。入絡心。下膈。抵胃入小腸。

少陰抵掌中。太陽循手外。此足見陰陽內外之不同也。入絡心。故太陽經。中見少陰下膈抵胃。小腸與胃。原相連接。以司其事也。

手太陽圖 pt31a14.bmp (缺)

小腸之脈。上胃絡心至頸。分上下行。上行至耳下曲頰之後。名天容穴。至面 銳骨之端。名顴 穴終於聽宮與足少陽相接壤其下行者從頸起至肩際陷中名 俞穴至腕端五分名陽谷穴。至小指外側。名少澤穴。此經與膀胱合氣。故其司化。與足太陽同。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 。上額交巔。下腦後。挾脊抵腰。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

三陽經。全將人身繞盡。所以衛外為固也。少陽終目銳 。陽明終於目下之承淚穴。故太陽經起於目內 。以見三陽。相交而成其總統一身之局也。上額交巔頂上全屬太陽。所以頭上生發者乃膀胱中之氣。挾胞中之血。合化上行而生頭發故發名血餘以其根於胞血也。凡烏發均須滋水。傷寒後其發必脫。則又因膀胱氣化而後生發。故發又屬腎與膀胱之水。也頭乃陽氣之所萃。故其頂全屬太陽。經下腦後風府穴。為太陽經脈之要會。挾脊抵腰。故凡角弓反張。傷寒背脊痛。均屬於太陽。入絡腎。腎為水臟陽。氣之原膀胱為其腑。故其脈亦下。絡腎。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總之行身之背。自上及下。以周於一身。而主衛外也。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為陰之極地。太陽之陽。根於水。陰之中。故其經亦起於至陰睛明穴。在眼之大角而與陽明相交。故稱睛明以見太陽之氣至頭面。而極盛也膀胱與胞相連而胞膜著於腰下十九椎旁故其穴名胞。肓肓之原根於腎。

系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因名肓門。(有肓即有膏。膏生於脾而內護心。外會於脊與肓相交在第四椎旁因名膏肓此。太陽與心。相會之穴。也魄戶在三椎旁肺藏魄。而合於太陽。故名魄戶觀此經穴而知其氣之相通矣。)

足太陽圖 pt31a15.bmp (缺)

足少陰腎之脈。起小指之下。趨足心。循內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出絡心。

太陽經。終足小指之外。少陰經。即起足小指之下。以見一表一裡相趨應也。趨足心循內踝。太陽行外踝少陰循內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臟與腑所以交通。循喉嚨者。腎上連肺。聲音出於肺而生於腎也。挾舌本者。腎主液。所以出於口也。其支者出絡心以見心腎相交。坎離互濟之義耳。

足少陰圖 pt31a16.bmp (缺)

足心湧泉穴。為腎脈極。底最忌瘡漏泄氣。然骨在內踝下。前一寸。太溪在內踝後。足跟骨上此處有動脈。內經皆以為診。凡病且死。此脈不。絕者。尚可。救治陰谷在膝下曲膝之間。又上股入小腹。絡膀胱。循臍旁一寸。名肓俞。

謂肓膜之要會在此也。入屬腎。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雖不列穴名而腎經之主化在絡心循喉挾舌處為尤多舌下湧泉。為腎液所出猶津道之要也。

手厥陰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出液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

西醫謂心之上面。周遭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也。包絡上連肺系。由肺系連及於胸內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為膈膜。

又下為網。油膜所謂膜者。皆三焦也。三焦與包絡相通其跡如此。故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也。出腋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故中指應心。亦由於此。

手厥陰圖 pt31a17.bmp (缺)

包絡與三焦。只一膜油相連。故其脈從三焦。至胸中而歸並於心包出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之間。名天地間。脈過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名屈澤穴。刺痧疫多取此出血。以瀉心包。之邪也。大陵在掌後兩筋之間。又中指之末名沖良。婦孕則此穴脈動。足見心包。血旺也。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上貫肘。入缺盆。布膻中。絡心包絡。下膈屬三焦。支者出耳上角。

三焦根於腎系。下為胞室。當膀胱上口。為下焦中為連網附著小腸為中焦上為胸膈。又循胸而上。統名為膻。上連肺系。而下入為心包絡。故三焦與命門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連也。三焦與心包絡相表裡。亦以其油膜從膻膈而上入為包絡也。三焦經脈貫肘。故肘上消灼清冷淵穴。種牛痘。能發出腎中之毒。亦以三焦之原。根於腎系。故也。膻中古本省作膽。後人不知膻為何物。遂誤膽為膽。夫膽在膈下。此雲布膽中。絡心包。絡然後下膈則知膽系膻字之省非苦。膽也。此等字唐宋後均不之辨。安可以注內經。

手少陰圖 pt31a18.bmp (缺)

少陽為沖陽。故第一穴名沖關。小指次指陷中名中者。抵掌後高骨。凡三焦氣旺者。此骨乃高起。上至肘外大骨縫中。名天井穴。再上二寸。名清冷淵。以與手太陽經會。而合於寒水之氣也。再上至肘外對腋。為消灼穴。言其主。相大也。上至缺盆天 穴。即內入心包。散行下膈。而屬於三焦。西洋言腹中統膜。皆有自和腦筋。如網路之。意即三焦。

經脈。散布之義至缺盆合。為一脈支者更上耳後尖骨陷中。名翳風穴。再上為 脈穴。風 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生筋之。原也。故此二穴有此二名又繞耳前為耳門穴。至眉尾空竅。為絲竹穴。具見腎開竅於耳。而三焦為腎。故其經繞耳以應之也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 。繞耳前後至肩下。循脅裡。絡肝屬。膽下至足入小指之間。

足少陽脈。與手少陽脈。均行於耳。均司相火。內則三焦之膜連肝而及於膽。外則三焦之經絡耳而交於膽經。此以見臟腑相通之妙。

足少陽圖 pt31a19.bmp (缺)

足少陽。起目銳 名瞳子 穴。繞耳前陷中。名聽會穴繞耳後髮陷中。名風池穴。皆少陽風木所發泄處。下至肩上陷中。名肩井穴。循側旁。下至肝期門之下五分。名日月穴。膽脈實從肝膽。出於此穴。然後上下行也。下行至股外。

垂手中指盡處。名風市穴。膝下一寸為陽陵穴。循外踝。至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陽經根於。陰穴。以見陰生於陽中也。

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指叢毛之際。上足跗。循股內。過陰器抵小腹。屬肝絡膽。挾胃貫膈循喉嚨。上過目系。與督脈會於顛頂。

毛髮皆血之餘也。肝主血。故肝經起於足大指。而其間即生叢毛。以為主血之驗。陰器名為宗筋。乃通身筋之所主。

屬肝經。故肝脈繞於陰器也。小腹兩旁。皆屬肝經。故寒疝等証。絡膽者。厥陰之脈。中見少陽。肝與膽。相表裡也。

挾胃者。肝木清陽之氣。上升疏土所以化物。貫膈循喉嚨。故肝氣逆有嘔滿諸証。上連目系。肝開竅於目也。與督脈會於顛頂。督脈屬腎。為肝之母。會於顛頂子會於母也。目系顛頂內為腦髓腦風暈迷均肝所司以其脈相通也。西醫詳論腦髓。而無治髓之藥。蓋不知髓。系督脈。所生又不知髓是。肝脈所貫。豈知其治法哉。

足厥陰圖 pt31A20.bmp (缺)

大敦在足大指叢毛中。循足內側。上至曲泉。在曲膝橫紋盡處。諸筋會於膝之穴也。循股內。抵陰器之橫骨盡處。

名鼠鼷穴。繞陰器。故生毛。肝血所發泄也抵少腹上肋曲肘尖處。為章門穴。再上為期門穴。乃肝之募。謂肝膜之所。

通也。從此入屬肝臟。此為肝下行之脈。貫膈絡胃。循喉嚨。上連目系。則開竅於目。與督脈會於顛頂。陽經惟。太陽最長陰經為厥陽最長乃氣血之司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