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海藏老人內傷三陰例

若飲冷內傷,雖先損胃,未知色脈各在何經。若面青黑,脈浮沉不一,弦而弱者,傷在厥陰也。若面紅赤,脈浮沉不一,細而微者,傷在少陰也;若面黃潔,脈浮沉不一,緩而遲者,傷在太陰也。

若面青或黑或青黑,俱見脈浮沉不一,弦而弱,傷在厥陰肝之經也。

當歸四逆湯

當歸 桂 芍藥 細辛(各一兩) 通草 甘草(各六錢三字)
上銼麻豆大,每秤三錢,水一盞半,棗一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若其人病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內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當歸四逆東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一兩) 桂(一兩) 芍藥(一兩) 細辛(一兩) 大棗(八個) 甘草 通草(各六錢三字) 吳茱萸(七合,湯漫洗) 生薑(二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三錢,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仲景法︰一劑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兩半,湯洗三次) 人參(三分) 生薑(一兩半) 大棗(三個)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盞半,煮取七分,去滓,分二服。若急者,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至於陰盛格陽,霹靂散、火焰散。隨經部分選用之。

傷在少陰

若面紅或赤,或紅赤俱見,脈浮沉不一,細而微者,傷在少陰,腎之經也,通脈四逆湯

(又方︰甘草炙六錢二字半)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兩,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炮)
面赤者,加連鬚蔥白九寸。
腹中痛者,去蔥白,加白芍藥二兩。
嘔者,加生薑二兩。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三錢,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未瘥,若急,更作一劑。其脈續續有力者愈,無力者不愈。

四逆湯,上三味是也。

傷在太陽

若面黃或潔,或黃潔俱見,脈浮沉不一,緩而遲者,傷在太陰,脾之經也。

理中丸

人參(一兩,腹痛者倍之) 甘草(炙) 白朮 乾薑(各一兩)
上細末,煉蜜和丸雞子黃大。以湯數合,和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夜二。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煎熱粥飲投之,微溫覆,勿揭衣。丸不及湯。

海藏云︰大便結者宜丸,大便軟者宜湯。仲景云︰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不可下,下之則清穀腹滿。

以上三經脈皆云浮沉不一者,以其皆似孤亡之體也。

又云︰日三夜二,讀之極無味,然仔細思之,利害非輕。恐人不識,故有陰陽寒熱各從類生一條。

陰陽寒熱各從類生服藥同象

假令附子與大黃合而服之,晝服則陽藥,成功多於陰藥,夜服則陰藥成功於陽藥,足從其類也。況人之疾,獨不然乎!若病陽症,晝則增劇,夜則少寧;若病陰症,晝則少寧,夜則增劇。是人之陰陽寒熱,從天地之行陰行陽也,寒熱之化,以此隨之。故前人治陰証用陽藥,續於夜半之後者,所以卻類化之陰,而接身與子所生之陽也。《通玄類証》云︰小建中湯後亦舉日三夜二,及尺脈不至者加黃 。

予嘗云︰大便軟者宜湯,大便結者宜丸,以丸蜜潤也。仲景治霍亂吐下,脾濕大勝,而用丸何也?答曰︰以濕言之,豈有潤之之理,此正濕已太過,津液極亡,所以轉筋也。筋得血而養,故能屈伸。利下既多亡陰,失血反成枯燥,燥則所以不能屈伸也。故濕劑以潤之,只用丸也,與婦人血崩過極不止而用四物湯潤劑同意。十劑之法,要當謹察。

理中湯

人參(一兩)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寒者,加乾薑一兩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痛者,或腹滿下利轉筋者,去朮,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秤三錢,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海藏云︰理中湯加減八法,並無寒藥。吐利後有表者表之汗出厥者溫之;既吐且利,小便複利,大汗出,內寒外熱者亦溫之;至於吐下後,汗出不解,厥逆脈欲絕者,四逆主之。以是知此候無陽証,皆陰証也。仲景人參桂枝湯,理中湯加桂枝,太陽未除,下之成協熱利,心下痞,表裡不解者;《活人》此理中湯內加青陳皮,名治中湯,治胸膈病;許學士改《活人》方,作補脾丸,治勞則補子,如子富而父不貧,不特虛則補其母也。

以上三証,若有外感與內証飲冷極者,宜五積散。

伊芳尹湯液論例

海藏曰︰皇甫先生云仲景廣《湯液》為十卷。文潞公云仲景為群方之祖。朱奉議云仲景瀉心古湯液則少黃芩,後人脫落之。許學士亦云伊芳尹《湯液論》大柴胡湯八味,今監本無大黃,只是七味,亦為脫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湯液》也。

四順散,理中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朮附湯、薑附湯、真武湯、白通湯,俱見仲景條下。

其餘雜見諸方,凡稱仲景者皆是。

扁鵲仲景例

生氣通天霧露說,在神朮六氣加減後。

扁鵲云︰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洪大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

仲景云︰從霜衍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邪而病者,皆謂之傷寒也。

海藏云︰霜露霧露,久雨清濕之氣,山嵐障氣等,皆謂之清邪也。有單衣而感於外者,有空腹而感於內者,有單衣、空腹而內外俱感者,所稟輕重不一,在人本氣虛實之所得耳!豈特內寒飲冷誤服涼藥,而獨得陰証哉?重而不可治者,以其虛人內已伏陰,外又感寒,內外俱病,所以不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