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四 驚癇論

欲發搐

小兒驚癇者。世俗之總名。須分輕重也,輕者但身熱面赤。睡眠不安。悸惕上竄。不發搖者。此名驚也。重 者上視身強。手足拳。發 搐者。此名癇也。其發搐之病,最為重大。必有因漸。亦有將發之候。以明之也。養小兒之家。若能辨之。求治 于未發之前。不惟易愈。又不至於危殆。今集欲發搐候下項。 目上視喜惕者。欲發搐也。身熱項強。常汗出者。欲發搐也。手足喜振掉者。欲發搐也。搖頭弄舌者。欲發 搐也。喜欠目直面青者。欲發搐也。潮熱或壯熱不歇者。欲發搐也。睡中時笑。或狂語言。手足搖動者。欲發搐也。鼻中燥。大便小便不利者。欲發搐也。發上逆。啼。面暗色不變者。欲發搐也。身熱吐 喘粗者。欲發搐也。噫氣下而妄怒者。欲發搐也。鼻口青。喜忪悸者。欲發搐也。切牙甚者。欲發搐也。目直色赤或青者。欲發 搐也。瞳子卒大異常者。欲發搐也。面色青黃。上竄氣急者。欲發搐也。眼斜視者。欲發搐也。咽乳不和或噎乳。唇舌緊者。欲發搐也。涎盛膈壅。呀呷有聲者。欲發搐也。臥而不安。身熱不乳。數惕跳者。欲發搐也。 體熱口中氣亦熱。面目青。呵欠頓悶者。欲發搐也。掌中赤。印內青筋見。怕物生涎者。欲發搐也。吐痢不止。 厥痛時起者。欲發搐也。唇口頰腮青。手足心皆熱喜冷者。欲發搐也。目痴昏悶。撮口吐 舌者。欲發搐也。身熱小便難。或目直視。或視不精。皆欲發搐也。 孫真人曰。小兒眠睡不穩。或身熱之時。見有諸小驚之証。輒紫丸微下之。減其盛氣。令終不病癇發搐也。 月用一次甚佳。(方已在前變蒸門中)

已發搐

發搐之候。世俗所說者多矣。有言一証屬一臟。一証屬一腑。喬岳歌曰。小兒驚候有多般。不顯根源見病 難。睡裡切牙驚入腎。非時吊眼病歸肝。夜啼到曉元因肺。唇白面青一般看。前後心煩四肢熱。面紅如火向心 間。乾嘔吃水脾驚患。脈微氣喘一同言。漢東王氏言。非時吊眼驚入肝。睡後切牙驚入腎。夜啼到曉驚入小腸。 面青乍白驚入膽。氣喘吃水驚入肺。面紅臉赤驚入心。五心煩熱驚入脾。喉中鋸響驚入大腸。乾嘔無時驚入胃。 睡中啼哭驚入三焦。如此之類。言至百種。叢脞無據。何以為治。又有言驚發三次為癇者。第一次發,兩太陽左右 青脈朝眼。第二次發。山根青脈見。第三次發。眼下瞼 連金匱青脈見。又言發搐面赤。指內青紋見者為癇。又云耳後完骨上青脈如線者為癇。 此等之論。亦為臆說。大抵不發搐者為驚。發搐者為癇也。千金論癇証。大體只分三種。一曰風癇。因解脫衣 袂。觸冒風邪而作。其証先屈指如數乃發。口中氣熱。呵欠頓悶。手足搖動。治當發散。二曰驚癇。猛聞大 聲。或撲仆驚怖而作。其証先叫啼乃發。心神不寧。不可下之。下之內虛。則病益盛。治當安神去熱。三曰 食癇。因乳哺失節。或有積而作癖。其証先不乳而吐。先寒後熱乃發。其証身體或溫或熱。多睡喜唾。吐逆腹 脹。故小兒有癖積。脈大者必發癇。治當下之。此三種內。風驚二癇。時時有之。食癇者十中無一。下之便愈。 詳此三種。雖諸病皆能變溫。莫不緣於風驚食之所作也。又內經有云。五臟主五畜。其間發重者。各見其象。肝 為犬癇。目直視。身反折。手拳犬鳴。心為馬癇。張口搖頭。背強硬馬叫。(一云。心為羊癇。目瞪吐舌羊叫) 脾為牛癇。目痴腹滿牛叫。肺為雞癇。搖頭反折。手縱搐搦雞叫。腎為豬癇。目橫身直如尸。吐沫豬叫。以上論 癇發者。乃諸書精要也。然不若錢乙所論發搐者。乃心肝二臟為病也。其理有據而妙。肝主風。心主火。風火 相加。發而為搐。前論小兒諸病。新久皆能變癇發搐者。以人有病。則飲食退減。脾胃不旺。肝必凌之。引動肝 風。肝又主掣。若不得心火。則不能發搐。又人有病。則氣血錯亂。心神不寧。引動心火。心又主驚。若不得肝 風。亦不得發搐也。須肝心二臟相為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驚掣相持。乃能發搐。其狀亦如風之蕩火。焰 熾然也。故肝心二臟為病之源。余藏雖不正主。亦有相乘兼見之証。及所發亦有其時。假如錢論潮熱變發搐。在 早晨寅卯辰時有。此肝用事之時也。身體壯熱。目上視。手足搖動。口生熱涎。項頸強急。此肝旺也。錢治補腎 瀉肝。是謂補其母而瀉其子也。發搐在日中巳午未時者。此心用事之時也。心惕目上。白睛赤色。牙關緊急。口 內涎生。手足搖動。此心旺也。錢治瀉心。心熱退則肝母亦不能旺。是謂子能令母虛也。發搐在日晚申酉戌時 者。此肺用事之時也。目微斜視。不甚搐而喘。身熱睡露睛。手足冷。大便黃水。錢治瀉其肝心。而補其脾。 發搐者心肝實為病之源。故瀉之。手足冷。大便黃水者。脾虛候也。故補之。發搐在夜間亥子丑時者。此腎用事 之時也。不甚搐。眠臥不 穩,身體溫壯。目睛緊斜。喉中有涎。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昏不納津液。錢治但瀉其心而補其脾。且心肝 二臟為病之源。今獨瀉其心。而不瀉其肝者。此本因潮熱所作。發在腎用事之時。是腎虛心熱極也。故但瀉其心。熱退則肝亦平矣。若更瀉肝。則腎轉虛矣。其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不納津液,皆脾衰之証。故補其脾也。以上四臟。分主十二時。脾臟為兼見之証。此潮熱發搐。治則惟瀉心肝者。蓋二臟俱實。為病之源故也。其肺臟有虛實之証。見虛則補。見實則瀉。況發搐是心火旺所作。而肺金實証亦罕。惟偏搐者有之外。腎臟 但主虛而無實。見其虛則補之。內經有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先補其母。後和瀉其子。子能令母虛。母能 令子實。錢乙論此發搐原由。為治次第。乃謂得聖人之經旨深意也。可謂出群拔萃矣。今更以錢論三事參之。一 者發搐逆順。二者發搐陰陽。三者發搐真假。及各于逐項之下。以錢治法為証。後學之士。將此三事。參推五 臟。審別形候。察其虛實。觀以時刻。依法為治。則小兒發搐之病。無以外也。

發搐逆順

男發左搐。或手大指屈外。或目左視無聲者順也。若發右搐。或手大指屈內。或目右視有聲者逆也。女發右 搐。或手大指屈內。或目右視無聲者順也。若發左搐。或手大指屈外。或目左視有聲者逆也。順者相勝也。左肝 為木。右肺為金。一負一勝,故無聲也。逆者戰也。二臟俱實。木金相擊。故有聲也。順者易治。逆者難治。 男逆稍易。女逆極難。更當參其發時。以補瀉為治。昔錢乙治李寺丞子三歲。發搐自卯至巳。目右視。大叫哭。 乙見曰。逆也。男為陽。本發左視無聲則順。右視有聲則逆。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逆則二臟相戰。 金木相擊。而有聲也。治乃瀉強補弱。假令女發搐。目左視。是肺來 勝肝。肝不能任。故叫哭也。當瀉其肺。後治其心。續治其肝。若病在秋。(日西時同)肺兼旺位。當大瀉其肺。若病在春。(早晨時同)此肝旺之時。尚不能勝肺。是肺強而肝大弱也。當補其肝腎。大瀉其肺。若男發搐目 右視。是肝來勝肺而叫哭。當瀉其肝心。若病在春夏。(早晨日中時同)肝心旺時。當大瀉其肝。若病在秋。 (日晡時同) 此肺旺之時。尚不能勝肝。是肝強而肺極虛也。當補其肺。大瀉其肝。所以言目反視者。乃肝主目也。凡搐則是風熱相搏於內。風屬肝。故引見於目也。今此病男反女。故稍易治於女也。先瀉其肺。不悶亂。以知肺病退也。 後和補其腎。續治其肝心。五日而愈。乙又治徐氏子三歲。每日西發搐。身微熱。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 微黃。請乙與一李醫同治。乙問李曰。病搐何如。以何藥治之。李對不當。乙曰。搐者心肝實也。身微熱者。日 西肺用事之時。肺主身溫。今且熱者。肺虛也。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乘勝也。四肢冷者。脾虛也。肺若虛甚。 則脾母亦弱。木氣乘之。四肢即冷。治當先補脾肺。得脾虛証退。然後治其心肝。九日乃愈。此亦逆搐。肝肺相 乘。目斜者必當右視也。今舉此以明逆順為治之法爾。

發搐陰陽(附天吊慢脾風)

小兒發搐。為急慢驚者。古書無有。惟曰陰癇陽癇。所謂急慢驚者。乃後世名之也。以陽動而速。故陽搐 曰急驚。陰靜而緩。故陰搐曰慢驚。此陰陽驚癇發搐之別也。陽搐者。身大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赤 黃。眼上視連札。手足搐急。牙關緊噤。項背強直。涎潮響。此因心熱極則生風。風屬肝。心肝子母。風火搏 熾。動而發搐也。及其發定。則了然如故。此陽盛陰虛。治當利驚以除風熱。不可與巴豆 藥大下之。恐蓄虛熱不消。 小兒痰壅積熱於心。因聞大聲。或誤驚觸。則動而發搐。若熱極者。雖不因聞 聲驚觸。亦自發搐。小兒本實者。多此候也。

天吊(陽搐) 小兒心膈壅滯。涎盛熱積。不得宣通。或因母飲酒食肉無度。致煩毒之氣。流入於乳。 因以乳兒。令兒宿滯不消。熱毒乘心。發為驚搐。眼目翻騰。壯熱不休。甚者爪甲皆青。狀若神祟。俗謂之天 吊。此非天能吊人。以其眼吊上視。故取意名之。況小兒發搐。未有不眼上者。實亦陽搐之候也。治宜去涎熱。 昔錢乙治廣親宅七太尉弟八使者發陽搐。自寅至午。于未發前。錢乙見其目直視而腮赤。此心肝俱熱。更坐石杌 子就冷。此熱甚也。又肌體素肥而本實。其脈急促。發搐自寅至午。皆 心肝用事之時。治乃瀉其心肝。而補其腎。病遂得愈。此亦瀉強補弱也,陰搐者。身溫面 白。手足似搐不搐。 但時時螈 。昏昏似睡。而無精神。眼露睛微微上視。或胃痛而啼作鴉聲。或不能啼 哭。唇口白色。脈沉弱。此因大病之後。或吐瀉過甚。致脾胃虛損而生風。荏苒乃成。此陰盛陽虛。治當補其脾胃。瀉去肝風。小兒虛弱。雖不因吐瀉取轉。直發陰搐者亦有之。本怯者多此候也。

慢脾風(陰搐) 小兒因傷風冷。或病吐瀉。醫以溫藥補之不已。複用涼藥治之又不已。本謂傷於風 冷。醫亂治之。致脾虛而內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餘日。其証昏睡露睛。大便不聚而瀉。此脾虛風入。風在 脾胃之間。故大便不聚而瀉。時螈 。身體四肢口鼻中氣皆冷。小兒亦有因驚所傳。或諸病久變。見此証者。皆 因脾胃虛怯。而生風所為也。故俗謂慢脾風矣。實乃陰搐之危候。治當去脾間風。風退痢止。以補脾胃。昔錢乙 治王氏子病吐瀉。他醫以藥下之。至虛變陰搐。其候睡露睛。手足螈 而身冷。乙見曰。此慢驚也。與藥以實脾胃。即開目身溫。王疑其子不大小便。又令他醫以藥利之。而複身冷。尚欲令乙利小便。乙曰。不當利。利之必身冷。王曰。已身冷矣。乙曰。不能食而胃中虛。若利大小便。使脾腎俱虛。當閉目身冷即死。今此兒幸胎氣實而難衰。乙複補脾胃。則微能飲食。所以然者。謂利大小便。脾胃虛寒。當補脾而不可別攻也。後和不語。他醫作失音治。乙曰。既失音。何開目而能飲食。又牙不噤而口不緊。他醫不能曉。乙曰。此因用清藥利小便。致脾腎 俱虛。今脾已實。腎尚虛故也,遂以藥補腎。及依法為治。半月能言。一月而痊。

發搐真假

真者。兒在母胎中時。血氣未全。精神未備。則動靜喘息。莫不隨母。母調適乖宜。喜怒失常。或聞大聲。 或有擊觸。母驚動於外。兒胎感於內。至生下百日以來。因有所犯。引動其疾。則身熱吐 。心神不寧。睡臥昏 騰。躁啼無時。面青腰直。手足搐搦。口撮腮縮。目瞪氣冷。或眼閉膠生。或瀉青黃水。是胎癇也。是五內感 病。發為真搐。然亦發稀而難治。不過三兩次必死矣。假者。兒生出母腹。百日以 來。肌膚嫩怯。血氣軟弱。被外風傷之。入客於內。每遇則兒不能任。故發搐搦。口中氣熱。呵欠嚏噴。此風 癇之候。重者亦不呵欠嚏噴。與胎癇相似。然發頻者輕。輕則易歇故也。治當發散。昔錢乙治李司戶孫。生百 日來發搐。日三五次。請眾醫治。或作熱天吊。或作胎驚。或作驚癇。治皆無應。後和請乙治。乙曰。嬰兒初生。 肌骨嫩怯。被風傷之。兒不能任。故發搐也。然頻發者輕。以客風在內。每遇不任。即搐輕則易歇。故發頻也。搐稀者。是五內發病。不可救也。乙用微劑以散風邪。兼塗囟浴法。治之乃愈。仍不可多服。蓋兒至小。易 為虛實。多即生熱。止一服而已。兼用塗。無不效。以上錢乙所用方。並本集載之。

驚癇雜論

凡小兒急驚。雖搐甚不用忙擾。亦不足畏。慢驚雖微搐切當救。乃危候也。方搐之時。但與扶持。慎勿擒 捉。蓋風氣方盛。恐流入筋脈。致手足曲戾不隨。或成拘攣。

凡小兒急驚。閻孝忠云。當其搐勢減。與鎮心治熱藥一二服。如麝香丸抱龍丸辰砂丸紫雪之類。候驚勢已 定。用藥下其痰熱。如麝香丸軟金丹桃枝丸之類。如此則心神安寧即愈。

凡小兒慢驚。若因吐瀉。已成虛損者。閻孝忠云。當與速生胃氣。以理中丸。並研金 液丹末。煎生薑米粥調灌之。多服乃效。候胃氣生。手足漸暖。四肢猶然螈 。即減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 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漸漸以意減金液丹。加白丸子。兼用異功散羌活膏鉤藤飲之類調理。頻頻與粥。雖至 危者。往往死中得生。

凡小兒急慢驚。陰陽異証。切宜辨而治之。急驚合用涼藥。慢驚合用溫藥。世人多用一藥。不能分別。誤小兒多矣。殊不知藥性自有溫涼。豈可泛用。初虞世謂治陰陽癇。寒溫藥性。當於方中用時增損。則無失矣。又閻 孝忠言。慢驚藥中宜去龍腦。縱須合用。必以溫藥為佐。或少少用之。惟涼故也。

凡小兒於天陰雷發聲之時。必掩塞其耳。或作雜聲以亂之。恐猛聞大聲而發搐。

凡小兒發搐。時醒而身軟者為癇。若發搐不時醒。身硬者為 。(又名曰痙)乃中風之候。(論在中風門) 凡小兒驚癇泄瀉等諸病。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煎錢氏白朮散。使任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

凡小兒驚癇藥中。能不用水銀輕粉者尤佳。如不得已而用之。僅去其疾即止。蓋小兒腸胃易損。亦傷口齒。 今所集之方。多不用銀、粉。如須用之者。當依此酌量減損。

凡小兒欲生瘡疹。有發搐者。當從瘡疹為治。余諸病有與驚癇相兼。可以一方為治者。依法用之。若不可以一方為治者,則

各用所主藥。相兼治之。

凡小兒驚。蜣 為治第一。世醫多不學。未見有用者。若用之。須擇不傷水者。傷水即不堪用。去其頭翅 足。炙令焦。乃入藥。

凡小兒吐瀉後。精神困頓。多睡。不吃乳食。四肢逆冷。欲變成癇者。以神曲為末。入腦麝各少許。溫水調服。若已成癇。哭如鴉聲。面色青黃。手足螈 。咽中不利。更入朱砂同末服之。若變癇滑利者。以曲末。蜜 丸如雞頭大。溫水化下。 又一方。曲末一兩。琥珀甘草各二錢。朱砂雄黃各一分。同末。蜜丸如雞頭大。名太乙丹。治小兒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