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調經門

婦科總括

男婦兩科同一治,所異調經崩帶。嗣育胎前並產後,前陰乳疾不相同。

【注】婦人諸病,本與男子無異,故同其治也。其異於男子者,惟調經、經閉,帶濁、崩漏、 瘕、生育子嗣、胎前產後諸病,及乳疾、前陰諸證不相同耳。故立婦人一科,以分門而詳治焉。業是科者,必先讀方脈、心法諸書,然後讀此,自有豁然貫通之妙。

天癸月經之原

先天天癸始父母,後天精血水穀生,女子二七天癸至,任通沖盛月事行。

【注】先天天癸,謂腎間之動氣,乃稟自父母,資其始也;後天精血,謂水穀之所化,得之形成之後,資其生也。經曰女子一七而腎氣盛,謂腎間動氣盛也。二七而天癸至,謂先天癸水中之動氣,至於女子胞中也。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皆起於胞中,所以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也。

婦人不孕之故

不孕之故傷任沖,不調帶下經漏崩,或因積血胞寒熱,痰飲脂膜病子宮。

【注】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任、沖也。經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若為三因之邪傷其衝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漏、經崩等病生焉。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新血不能成孕;或因胞寒熱,不能攝精成孕;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皆當細審其因,按證調治,自能有子也。

月經之常

月經三旬時一下,兩月並月三居經,一年一至為避年,一生不至孕暗經。

【注】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經三旬一下與之相符,故又謂之月水、月信也,女子月經一月一行者,其常也。或先或後,乃其病也。然亦有兩月一行,謂之並月者;有三月一行,謂之居經者;有一年一行,謂之避年;有一生不行而依然能孕育,謂之暗經者。此所稟之不同,而亦非病,不須治也。

月經異常

經期吐血或衄血,上溢妄行曰逆經。受孕行經曰垢胎,受孕下血漏胎名。

【注】婦女月經一月一下,此其常也。若經行而吐血、衄血,上溢妄行者,是謂逆經。有受孕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垢胎。有受孕數月,其血忽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此皆月經之異乎常者也。

外因經病

天地溫和經水安,寒凝熱沸風蕩然,邪入胞中任沖損,婦人經病本同參。

【注】經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六淫之邪入於胞中,則損傷衝任,故婦人經病本此同參也。如寒則血凝,熱則血沸,風則血蕩然波涌而大下,亦猶經水之被寒、熱、風而不得安瀾也。

內因經病

婦人從人不專主,病多憂忿郁傷情,血之行止與順逆,皆由一氣率而行。

【注】婦人從人,凡事不得專主,憂思、忿怒、郁氣所傷,故經病因於七情者居多。蓋以血之行、止、順、逆,皆由一氣率之而行也。

不內外因經病

血者水穀之精氣,若傷脾胃何以生,不調液竭血枯病,合之非道損傷成。

【注】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則化為血,上為乳汁,下為月水。若內傷脾胃,健運失職,飲食減少,血無以生,則經必不調。亦有女子天癸既至、逾期不得與男子合,未期思與男子合,與夫經正行時而合,此皆合之非道,亦致不調。或過淫、合多則液竭,產多、乳眾則血枯,亦皆能損傷陰血致成經病也。

血色不正病因

血從陽化色正紅,色變紫黑熱之征,黃泔淡紅濕虛化,更審瘀塊黯與明。

【注】血屬陰,從陽化,故其色以正紅為正,雖有經病,亦易為治也。若色變深紅、紫黑,乃熱之征也。或黃如米泔,乃濕化也。淺淡紅白,乃虛象也。更當審其有瘀、有塊、色黯、色明以治之。若黯而紫黑,兼見冷證,多屬寒凝;若明而紫黑,見熱證,多屬熱結也。

氣穢清濁病因

熱化稠粘臭必穢,寒化清徹臭則腥,內潰五色有臟氣,時下而多命必傾。

【注】凡血為熱所化,則必稠粘臭穢;為寒所化,則必清徹臭腥。若是內潰,則所下之物雜見五色,似乎膿血。若更有臟腐敗氣,且時下不止而多者,是危證也,其命必傾矣﹗

愆期前後多少

經來前後為愆期,前熱後滯有虛實,淡少為虛不脹痛,紫多脹痛屬有餘。

【注】經來或前或後,謂之愆期,皆屬經病。經來往前趕,日不足三旬者,屬血熱。若下血多,色深紅而濁,則為有餘之熱;若下血少,色淺淡而清,則為不足之熱也。經來往後退,日過三旬後者,屬血滯。若色淺淡、血少,不脹痛者,則屬氣虛,血少澀滯,不足之病;若色紫、血多,腹脹痛者,則屬氣實,血多瘀滯,有餘之病也。

經行發熱時熱

經行發熱時潮熱,經前血熱經後虛,發熱無時察客熱,潮熱午後審陰虛。

【注】經行發熱,時熱潮熱之病,若在經前則為血熱之熱;經後則為血虛之熱。發熱時熱,多是外感,須察客邪之熱。午後潮熱,多屬裡熱,當審陰虛之熱也。

經行寒熱身痛

經來寒熱身體痛,當分榮衛與虛實,有汗不脹衛不足,無汗而脹榮有餘。

【注】經來之時,惡寒、發熱,身體疼痛者,當分榮衛虛實︰若發熱、惡寒,身痛不脹而有汗者,屬衛虛榮不足;若發熱、惡寒,身脹痛而無汗者,屬榮實衛有餘也。

經行腹痛

腹痛經後氣血弱,痛在經前氣血凝,氣滯腹脹血滯痛,更審虛實寒熱情。

【注】凡經來腹痛,在經後痛,則為氣血虛弱;經前痛,則為氣血凝滯,若因氣滯血者,則多脹滿。因血滯氣者,則多疼痛。更當審其凝滯作脹痛之故,或因虛、因實、因寒、因熱而分治之也。

經行瀉吐

經行泄瀉是脾虛,鴨溏清痛乃寒濕;胃弱飲傷多嘔飲,食傷必痛吐其食。

【注】經行泄瀉,乃脾虛也,若鴨溏、冷痛,是寒濕也。經行嘔吐,是胃弱也。若嘔出涎飲,則是傷飲。若吐出食物,則是傷食。然傷食者多痛而吐食,傷飲者不痛而嘔飲也。

錯經妄行成吐衄崩

逆行吐血錯行崩,熱傷陰陽絡妄行;血多熱去當用補,血少雖虛須主清。

【注】婦女經血逆行,上為吐血、衄血,及錯行下為崩血者,皆因熱盛也。傷陰絡則下行為崩,傷陽絡則上行為吐衄也。若去血過多,則熱隨血去,當以補為主。如血少熱尚未減,雖虛仍當以清為主也。

經水過多兼時下白帶

多清淺淡虛不攝,稠粘深紅熱有餘,兼帶時下濕熱穢,形清腥穢冷濕虛。

【注】經水過多,清稀淺紅,乃氣虛不能攝血也。若稠粘深紅,則為熱盛有餘。或經之前後兼赤白帶,而時下臭穢,乃濕熱腐化也。若形清腥穢,乃濕瘀寒虛所化也。

調經證治

四君子湯 異功散 六君子湯 香砂六君湯 七味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 歸脾湯 逍遙散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雙和飲 養榮湯 理中湯 補養元氣四君子,參苓朮草棗生薑。異功陳兼理氣。虛痰橘半六君湯。嘔吐香砂六君子。渴瀉七味藿葛香。脾瀉參苓白朮散,薏桔山蓮砂扁方。思慮傷脾損心血,歸脾歸 棗遠香。減參加柴歸芍薄,逍遙調肝理脾方。合物八珍兼補血。桂十全大補湯,去參苓朮雙和飲。去芎加陳養榮湯。脾胃虛寒吐且瀉,理中減苓加乾薑。

【注】四君子湯,補養元氣虛弱通用之方,即人參、茯苓、白朮、炙草,引用棗薑也。異功散是於補氣中兼理其氣,即四君子湯加陳皮也。六君子湯治脾虛痰飲,即四君子湯加橘紅、半夏也。香砂六君子湯治胃虛嘔吐,即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也。七味白朮散治脾虛渴瀉,即四君子湯加藿香、葛根,木香也。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瀉,即四君子湯加薏苡、桔梗、山藥、蓮肉、砂仁、扁豆也。歸脾湯治思慮損傷心脾氣血,即四君子加當歸、黃耆、棗仁、遠志、木香也。逍遙散調肝理脾,即四君子湯減人參,加柴胡、當歸、白芍、薄荷也。八珍湯於補氣中兼補其血,即四君子湯合四物湯也。十全大補湯大補氣血,即八珍東加黃 、肉桂也。雙和飲平補氣血,即十全大補湯減人參、茯苓、白朮也。人參養榮湯於補氣中專養榮血,即十全大補湯減川芎加陳皮也。理中湯治脾胃虛寒吐瀉,即四君子湯去茯苓加乾薑也。

四物湯 桂枝四物湯 麻黃四物湯 柴胡四物湯 玉燭散婦人血病主四物,歸芎白芍熟地黃。血瘀改以赤芍藥,血熱易用生地黃。表熱有汗合桂草,表熱無汗合麻黃,少陽寒熱小柴並,陽明熱合調胃湯。

【注】四物湯,乃婦人經產一切血病通用之方,故主之也。其方即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凡血瘀,俱減白芍藥,改用赤芍藥破之;血熱,俱去熟地黃,易用生地黃涼之。風感太陽衛分,發熱有汗,本方合桂枝湯,以桂枝甘草解之,名桂枝四物湯。寒傷太陽榮分,發熱無汗,本方合麻黃湯,以麻黃、杏仁、桂枝、甘草發之,名麻黃四物湯。邪傳少陽半表半裡,往來寒熱,本方合小柴胡湯,以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和之,名柴胡四物湯,邪傳陽明,裡熱便結,本方合調胃承氣湯,以大黃、朴硝、甘草下之,名玉燭散。

先期證治

芩連四物湯 地骨皮飲 膠艾四物湯 芩朮四物湯 桃花四物湯 當歸補血湯 聖愈湯 薑芩四物湯 佛手散 芎歸湯先期實熱物芩連,虛熱地骨皮飲丹。血多膠艾熱芩朮。逐瘀桃紅柴塊粘。血少淺淡虛不攝,當歸補血歸 先。虛甚參 聖愈補。熱滯薑芩丹附延。逐瘀芎歸佛手散,又名芎歸效若仙。

【注】經水先期而至,屬熱而實者,用四物湯加黃芩、黃連清之,名芩連四物湯。屬熱而虛者,用四物湯加地骨皮、丹皮涼之,名地骨皮飲。血多無熱者,用四物湯加阿膠、艾葉止之,名膠艾四物湯。血多因熱者,用四物湯加黃芩、白朮和之,名芩朮四物湯。若血多有塊,色紫稠粘,乃內有瘀血,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破之,名桃紅四物湯。先期血少淺淡,乃氣虛不能攝血也,用當歸補血湯補之,其方即當歸、黃耆也。若虛甚者,則當用四物湯加人參、黃耆補之,名聖愈湯。若血澀少,其色赤者,乃熱盛滯血,用四物湯加薑黃、黃芩、丹皮、香附、延胡通之,名薑芩四物湯。逐瘀須用佛手散,即四物湯去生地、白芍,又名芎歸湯,逐瘀血其效如神也。

過期證治

過期飲過期血滯物桃紅,附莪桂草木香通。血虛期過無脹熱,雙和聖愈及養榮。

【注】經水過期不至,因血氣凝滯脹痛者,用過期飲,其方即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香附、莪朮、肉桂、甘草、木香、木通也。若過期不至,並不脹痛者,乃無血可行,是血虛也,宜用雙和飲、聖愈湯、人參養榮湯。

經行發熱證治

加味地骨皮飲 六神湯經來身熱有表發,內熱地骨加胡連,經後六神加 骨,逍遙理脾而清肝。

【注】經來發熱有表邪證者,用前桂枝四物等湯發之。若內熱者,用地骨皮飲加胡連清之,名加味地骨皮飲。經後發熱,乃血虛內熱,用四物湯加黃 、地骨皮補而涼之,名六神湯。若脾虛肝熱,用逍遙散理脾而清肝。

逍遙散\x(方見前)

經行身痛證治

羌桂四物湯 黃耆建中湯 經來身痛有表發,無表四物羌桂枝,經後血多黃耆建, 桂芍草棗薑飴。

【注】經來時身體痛疼,若有表證者,酌用前麻黃四物、桂枝四物等湯以發之。若無表證者,乃血脈壅阻也,宜用四物湯加羌活、桂枝以疏通經絡,名羌桂四物湯。若經行後或血去過多者,乃血虛不榮也,宜用黃耆建中湯以補之,其方即小建中湯(桂枝、白芍、甘草、薑、棗、飴糖)加黃耆也。

經行腹痛證治

當歸建中湯 加味烏藥散 琥珀散 經後腹痛當歸建,經前脹痛氣為殃,加味烏藥湯烏縮,延草木香香附榔。血凝礙氣疼過脹,本事琥珀散最良,棱莪丹桂延烏藥,寄奴當歸芍地黃。

【注】經後腹痛或去血過多,乃血虛也。宜用當歸建中湯補之,其方即小建中湯加當歸也,經前腹脹痛,乃血氣凝滯。若脹過於痛,是氣滯其血也,宜用加味烏藥湯開之,其方即烏藥、縮砂、延胡索、甘草、木香、香附、檳榔也。若痛過於脹,是血凝礙氣也,宜用琥珀散破之,其方即三棱、莪朮、丹皮、官桂、延胡索、烏藥、劉寄奴、當歸、赤芍、生地黃也。

大溫經湯 吳茱萸湯 胞虛寒病大溫經,來多期過小腹痛,歸芎芍草人參桂,吳丹膠半麥門冬。不虛胞受風寒病,吳茱萸湯更加風, 細乾薑茯苓木,減去阿膠參芍芎。

【注】凡胞中虛寒,一切經病,皆因經水來多,胞虛受寒所致。或因受寒過期不行,小腹冷痛者,宜用大溫經湯,即當歸、川芎、白芍、炙草、人參、肉桂、吳茱萸、丹皮、阿膠、半夏、麥門冬也。若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為病,宜吳茱萸湯。依大溫經湯方更加防風、 本、細辛、乾薑、茯苓、木香,減去阿膠、人參、白芍藥、川芎,即是吳茱萸湯也。

經行吐瀉證治

經瀉參苓白朮散,鴨溏清痛理中湯,肌熱渴瀉七味散,嘔飲香砂六君湯。

【注】經來泄瀉,乃脾虛也,宜用參苓白朮散。鴨溏清徹冷痛,乃虛寒也,宜用理中湯。肌熱渴瀉乃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嘔飲痰水,乃虛濕也,宜用香砂六君子湯。

經行吐衄證治

三黃四物湯 犀角地黃湯 經前吐衄為熱壅,三黃四物大芩連;經後吐衄仍有熱,犀角地黃芍牡丹。

【注】經前吐血、衄血,乃內熱壅迫其血,宜用三黃四物湯瀉之,其方即四物湯加大黃、黃芩、黃連。經後吐血、衄血,雖仍有熱,亦不宜瀉,但當用犀角地黃湯清之,其方即犀角、生地黃、赤芍藥、牡丹皮也。

調經門匯方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薑、棗水煎服。

異功散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陳皮(二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薑、棗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即上方加藿香葉、砂仁。)

七味白朮散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藿香 木香 干葛(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山藥(炒) 甘草 蓮肉(去心) 白扁豆(薑汁炒,各一錢五分) 薏苡仁(炒) 砂仁 桔梗(各八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服。

歸脾湯 人參 黃耆 (炙) 白朮(土炒) 茯神 當歸 龍眼肉 遠志(去心) 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薑、棗水煎服。

逍遙散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白茯苓 柴胡(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白朮(土炒一錢)
上銼散,水一盞半,加薄荷煎服。

八珍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各等分)
上加薑、棗煎服。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耆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各一錢) 肉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雙和飲(即十全大補湯去人參、白朮、茯苓。)

人參養榮湯(即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遠志、五味。)

理中湯 白朮 人參 乾薑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四物湯 熟地(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炒二錢) 當歸(二錢)
上為粗末,水煎服。

芩連四物湯(即本方加黃芩、黃連。)

芩朮四物湯(即本方加黃芩、白朮。)

桃紅四物湯(即本方加桃仁、紅花。)

羌桂四物湯(即本方加羌活、桂枝。)

柴胡四物湯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各一錢五分) 柴胡 人參 黃芩(各二錢) 甘草(五分) 半夏(製,二錢)
上為末,每五錢,水煎服。

玉燭散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各二錢) 大黃 芒硝 甘草(各一錢)
上銼,每服八錢,水煎,食前服。

地骨皮飲 當歸 生地(各二錢) 白芍(一錢) 川芎(八分) 牡丹皮 地骨皮(各二錢) 水煎服。

膠艾四物湯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阿膠(蛤粉末炒成珠) 艾葉(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酒各半煎,空心服。

桂枝四物湯 當歸 熟地 川芎(各二錢) 白芍(炒,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炒,一錢) 薑、棗水煎服。

麻黃四物湯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各二錢) 麻黃 桂枝(各一錢) 杏仁(二十粒) 甘草(一錢) 薑、棗煎服。

當歸補血湯 當歸(三錢) 黃耆(蜜炙,一兩)
上水煎服。

聖愈湯 熟地(酒拌蒸半日) 白芍(酒拌) 川芎 人參(各七錢五分) 當歸(酒洗)黃耆(炙,五錢)
上水煎服。

薑芩四物湯 當歸 熟地 赤芍 川芎 薑黃 黃芩 丹皮 延胡索 香附(製,各等分)
上水煎服。

佛手散(又名芎歸湯) 川芎(二兩) 當歸(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酒二分,煎七分,溫服。

過期飲 熟地 白芍(炒) 當歸 香附(各二錢) 川芎(一錢) 紅花(七分) 桃仁泥(六分) 蓬莪 朮木通(各五分) 甘草(炙) 肉桂(各四分) 木香(八分)
上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溫服。

加味地骨皮飲 生地 當歸 白芍(各二錢) 川芎(八分)牡丹皮 地骨皮(各三錢) 胡連(一錢)
上水煎服。

六神湯 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 地骨皮(各等分)
上 咀,水煎。

小建中湯 白芍(炒,三錢) 桂枝(一錢) 甘草(炙,八分)
上薑、棗水煎服。

黃耆建中湯 黃 (炙) 肉桂(各一兩) 白芍(炒,二兩) 甘草(炙,七錢)
上每服五錢,薑、棗水煎服,日二三服。如虛甚者加附子。

當歸建中湯 當歸(一兩) 白芍(炒,二兩) 肉桂(一兩) 甘草(炙,七錢)
上 咀,每服三錢,加生薑、棗水煎,空心服。

加味烏藥湯 烏藥 縮砂仁 木香 延胡索 甘草 香附(製) 檳榔(各等分)
上細銼,每服七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琥珀散 三棱 莪朮 赤芍 當歸 劉寄奴 丹皮 熟地 官桂 烏藥 延胡索(各一兩)
上前五味,用烏豆一升,生薑半斤,切片,米醋四升,同煮,豆爛為度,焙乾,入後五味,同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

大溫經湯 吳茱萸(湯泡) 丹皮 白芍 人參 肉桂 當歸 川芎 阿膠(碎炒) 甘草(炙,各一錢) 麥冬(去心,二錢) 半夏(製,二錢半)
上加生薑,水煎,食前服。

吳茱萸湯 當歸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半夏(製) 麥冬(各二錢) 防風 細辛 本 乾薑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三黃四物湯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 黃連 黃芩 大黃
上銼,水煎服。大黃量虛實用。

犀角地黃湯 芍藥(七錢半) 生地(半斤) 牡丹皮(一兩,去心淨,酒洗) 犀角(一兩,如無以川升麻代之)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服。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