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第四

此一卷論陰陽。治傷寒須識陰陽二証。手足各有三陰三陽。合為十二經。在手背者為陽屬表為腑。在手掌裡者為陰屬裡為臟。足經仿此。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素問熱論。亦只說足三陰三陽受病。巢氏言。一曰太陽屬小腸誤矣。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陽務於上。陰務於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 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候多語。陰証無聲。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陽虛則暮亂。陰虛則夜爭。 陰陽消息。証狀各異。然而物極則反。寒暑之變。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陰証似陽。陽証似陰。陰盛隔陽。似是而非。若同而異。明當消息以法治之。

(十八)問陰証

太陰少陰厥陰,皆屬陰証也。太陰者,脾也。少陰者,腎也。厥陰者,肝也。
○何謂太陰証。 太陰脾之經。主胸膈 脹。甲乙經云:邪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邪中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又曰。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腑。陰受之則入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上為喘呼。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
○何謂少陰証。 少陰腎之經。主脈微細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又問經云:一二日少陰病者何也。謂國中病時。 腠理寒。便入陰經。不經三陽也。傷寒雖是三陰三陽。大抵發於陽則太陽也。發於陰則少陰也。 此二經為表裡。其受病最為多。陽明太陰受病頗稀。至於少陽厥陰肝膽之經。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証不罷者。但治太陽。有初得病便見。(去聲)少陰証者。直攻少陰。亦不必先自太陽次傳而至。蓋寒氣入太陽。即發熱而惡寒。入少陰經。只惡寒而不發熱也。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稍厥或中寒下利。即乾薑甘草湯。手足指頭微寒冷謂之清。(音去聲)此未消吃四逆。蓋疾輕故也。只可服理中乾薑之類。大段重者。用四逆湯。無脈者用通脈四逆湯也。
○何謂厥陰証。厥陰肝之經主消渴。氣上沖。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陰毒。其証四肢逆冷。臍腹築痛。身如被杖。脈沉疾。或吐或利。當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氣複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發散為陽。謂桂枝甘草乾薑附子之類。能複其陽氣也。微用辛甘。甚則用辛苦。陰極發躁。陰証似陽。學人當以脈別之。

(十九)問陽証

太陽陽明少陽,皆屬陽証也。太陽者。膀胱也。發熱惡寒頭疼腰痛而脈浮也。陽明者。胃也。不惡寒反惡熱。 汗出。大便秘。潮熱而脈長也。少陽者。膽也。口苦咽乾脅下滿。發熱而嘔。或往來寒熱而脈弦也。麻黃湯大青龍湯、桂枝湯、治太陽經傷風寒也。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治陽明傷寒也。小柴胡湯、治少陽傷寒也。 其他藥皆發汗吐下後証也。
○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即為陽毒。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紋。或下利赤黃。脈洪實。 或滑促。當以酸苦之藥。令陰氣複而大汗解矣。古人云:酸苦涌泄為陰。謂苦參大青葶藶苦酒之類。(雜十六)能複其陰氣也。微用苦。甚則兼用酸苦。折熱複陰。若熱極發厥。陽証似陰。學人當以脈別之。

(二十)問手足逆冷。臍腹築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體如被杖。或冷汗。煩渴。脈細欲絕。

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痛。短氣。 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雜七)、白朮散(雜八)、附子散(雜九)、正陽散(雜十)、肉桂散(雜十一)、回陽丹(雜十二)、返陰丹(雜十三)、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並雜十四)之類。可選用之。
○大抵陰毒。 本因腎氣虛寒。或因冷物傷脾。 外感風寒。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內伏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怠。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間。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診之則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脈或大。(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証也。大抵陽毒傷寒。其脈多弦而洪數。陰毒傷寒。其脈沉細而弦疾。不可不知也)若誤服涼藥。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病証者。便須急服辛熱之藥。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陰毒漸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 (陽盛則身熱而無汗。陰盛則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疾。一息七至已來。有此証者。速於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和暖為效。仍兼服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白朮散。內外通逐。令陽氣複而大汗解矣。(陰獨盛而陽氣暴絕。則為陰毒。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則為陽毒。大凡陰陽離絕。非大汗不能複其正氣也)
○若陰毒已深。疾勢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數至。此則藥耳難為攻矣。但於臍中用蔥熨法(雜十五)、或灼艾三五百以來。手足不溫者。不可治也。如得手足溫。更服前熱藥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即漸減熱藥而調治之。(陽氣乍複。往往卻煩躁。慎不可投涼藥。煩躁甚者。再與返陰丹即定。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二十一)問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錦文。或下利赤黃,而脈洪實。

此名陽毒也。傷寒病。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錦文。 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宜用酸苦之藥。令陰氣複而大汗解矣。葶藶苦酒湯(雜十六)、陽毒升麻湯(雜十七)、大黃散(雜十八)、梔子仁湯(雜十九)、黑奴丸(雜二十)、可選而用之。
○近人治傷寒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 鼻中如煙煤。則宜以水漬布薄之。疊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捩去水。搭於胸上。須臾蒸熱。又漬令冷如前薄之。仍數換新水。日數十易。熱甚者。置病患於水中。熱勢才退則已。亦良法也。

(二十二)問病患潮熱獨語。如見鬼狀。發則不識人。尋衣撮空。直視微喘。

仲景云: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 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利則止後服。脈弦者生。澀者死。(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証見陰脈者死。病患有陽証而脈澀者。慎不可下)

(二十三)問胸膈不快。 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

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証。才見胸膈不快。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証者。由冷物傷脾胃。陰經受之也。主胸膈 滿。面色及唇皆無色澤。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內傷冷物。或損動胃氣。遂成陰証。複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經一二日遂致不救。 蓋不知寒中太陰也。太陰者。脾之經也。
○又問萬一飲食不節、胸膈不快、寒中陰經、何法以治之。 答云:急作理中湯、加青橘陳橘銼如麻豆大, 服一二劑。胸膈即快。枳實理中丸(雜八一)、五積散、(雜二十一)尤良。

(二十四)問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此名少陰也。少陰之為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製水。故令色白也。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若口燥舌乾而渴者。須急下之。不可緩也。大承氣湯主之。若脈沉而遲者。須溫之。四逆湯主之。蓋以口燥而渴者。知其熱。脈沉而遲者。別其寒也。少陰屬腎。古人謂之腎傷寒也。腎傷寒。 口燥舌乾而渴。固當急下。大抵腎傷寒。亦多表裡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舊用四順湯。古人恨其熱不堪用云。腎病而體猶有熱者,可服仲景四逆散。若已十餘日。下利不止。手足徹冷。乃無熱候。可增損四順湯。(雜百十九)
○少陰病若惡寒而 。時時自煩。不欲濃衣者。用去大黃大柴胡湯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微汗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証者。亦須微發汗,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此學人不可不知也。

(二十五)問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

此名陰証似陽也。陰發躁熱發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為主。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驗也。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証也。身微熱者,裡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醫者不看脈。以虛陽上膈躁。誤以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証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

(二十六)問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

此名陽証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証也。輕者白虎湯。甚者承氣湯。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 此是伏熱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氣加分劑下之。汗出立瘥。(仲景所謂厥應下之者此也)
○兼熱厥與陰厥自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若陰厥即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而細。大小便滑泄矣。

(二十七)問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水。

此名陰盛隔陽也。傷寒陰盛隔陽者。病患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散(雜二十二)。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藥通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雜二十二)、丹砂丸(雜二十四)、並主之。

(二十八)問手足逆冷

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陰陽不相順接。手足逆冷也。陽氣衰。陰氣盛。陰勝於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於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
○然有冷厥。 有熱厥。當仔細辯認。
○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覆蓋。不飲水。或下利清穀。或清便自調。(清便自調。即是大便如常)或小便數。外証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膽湯。皆可選用也。
○熱厥者。國中病。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証。 至二三日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兼熱厥者。厥至半日卻身熱。蓋熱氣深。則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後也。 若微厥即發熱者,熱微故也。其脈雖沉伏。按之而滑。為裡有熱。其人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 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証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白虎湯承氣湯。隨証用之。仲景云: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熱厥當下。故云厥應下之者。若反發汗。必口傷爛赤也)又有下証悉具而見四逆者。是失下後。血氣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識。卻疑是陰厥。複進熱藥禍如反掌。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頭上有汗。其手雖冷。時複指爪溫。須便用承氣湯下之。不可拘忌也。(諸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不可汗。然有須下、有須汗証者。謂手足雖逆冷。時有溫時。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逆也。當消息之)
○若病患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而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令溫暖。急服五味子湯(雜二十五)。或兼與麻黃細辛甘草湯之類。服之時。必大汗而解矣。
○或傷寒厥逆而心下怔忪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下利也。
○又有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結者。邪氣結在胸也。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蓋病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認脈乍結者是也。(陰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複來曰結。主胸滿煩躁)
○若傷寒發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者。為臟厥。此為難治。
○又問仲景少陰四逆湯。又有四逆散。何也。答曰:大抵少陰病不可便用熱藥。且如少陰病亦有表熱者,仲景謂之晚發熱。用麻黃細辛之類以發汗。終不成少陰証。便不得發汗耶。今少陰病四肢冷。亦有內熱者,仲景用四逆散。是也。四逆湯用附子乾薑,而四逆散主四逆,而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以上病皆熱証耳。

(二十九)問吐長蟲

此名蛔厥也。蛔厥者。臟寒蛔上入膈。其人吐蛔也。此是厥陰証。或病患有寒。複發其汗。胃中冷。及因發汗後身熱。重發其汗。胃中虛冷。故長蟲逆上。先服理中丸次用烏梅丸

(三十)問身體重少氣。陰腫入裡。腹內絞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婦人則裡急。腰胯連腹內痛。

此名陰陽易也。傷寒病新瘥。陰陽氣未和。因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婦人則裡急。腰胯連腹內痛。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複,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陽易其婦人病新瘥未平複。男子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陰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疫著於人。如換易然。其病狀身體重。熱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則皆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裡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枯竭。便恍恍翕翕。 氣力轉小。著床而不能搖動。起止仰人。或引歲月方死。燒 散(音加)。鼠糞湯(雜二十六)、竹皮湯、乾薑湯、青竹茹湯、當歸白朮湯(並雜二十七)、可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