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第二

此一卷論切脈。治傷寒先須識脈。若不識脈,則表裡不分。虛實不辨。仲景猶誚當時之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必欲診沖陽。按太溪而後慊。況於寸關尺耶。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証之與脈不可偏廢。且如傷寒脈緊。傷風脈緩。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人迎緊盛傷於寒。 氣口緊盛傷於食。率以脈別之。非特此也。病患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者。結胸也。結胸証於法當下。雖三尺之童皆知。用大黃甘遂陷胸湯下之。然仲景云:結胸脈浮者,不可下。下之則死。以此推之。若只憑外証。便用陷胸湯則誤矣。況傷寒尤要辨表裡。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陽動則有汗。 陰動則發熱。得汗而脈靜者生。汗已而脈躁者死。陰病陽脈則不成。陽病陰脈則不永。生死吉凶。如合龜鏡。其微至於禍福休咎。修短貴賤。無不可考。然古人乃以切脈為下者。特以脈理精微。其體難辨,而傷寒得外証為多故也。外証易見。切脈難明。弦緊之混淆。遲緩之參差。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似。非得之於心。超然領解。孰能校疑似於錙銖者哉。苟知浮芤滑實弦緊洪屬於表。遲緩微澀沉伏濡弱屬於裡。表裡內外。陰陽消息。以經處之。亦過半矣。


脈穴圖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右手關前一分。氣口之位)

氣口脈 t51a7.bmp[缺]

人迎脈 t51a8.bmp [缺]

人迎在頸法象天地要會始終之門戶。(人迎屬太陰肺之經,而黃帝乃云:人迎亦胃脈何也。左手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挾喉嚨兩旁者人迎之穴。人迎之位屬手太陰肺之經。人迎之穴屬足陽明胃之經。 故素問云人迎亦胃脈也)

太溪脈 t51a9.bmp [缺]

傷寒何以須診太溪脈耶?答曰:太溪穴是足少陰腎之經。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 (三十六難曰命門者神精所舍。原氣所系。男子藏精。女子以胞)主生死之要。病患有命門脈者活。 無者死。仲景云:少陰病手足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太溪七壯。故傷寒必診太溪以察其腎之盛衰也。(太溪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沖陽脈 t51a10.bmp [缺]

傷寒何以須診沖陽脈耶?答曰:沖陽穴是足陽明胃之經。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臟腑皆受氣於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故傷寒必診沖陽。以察其胃之有無也。(沖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風池穴 t51a11.bmp [缺]

風府穴 t51a12.bmp [缺]

仲景云: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愈。謂服桂枝湯後。其証尚自汗發熱惡寒。脈尚寸浮尺弱而反煩。為邪痺在陽維經。故可先針風池。(風池二穴。 是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發際陷中。是穴。甲乙經云:風池穴在HT 後發際陷者。中是穴。針入一寸一分)風府。(風府一穴。是督脈陽維之會。在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穴中。不可灸。針入四分留三呼)此二穴陽維之會。非太陽經也。太陽經穴在挾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中。名曰天柱。不針此者。桂枝已主太陽病故也。

期門穴 t51a13.bmp [缺]

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凡婦人病。法當針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臟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患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凡針期門。必瀉勿補。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

關元穴 t51a14.bmp [缺]

臍下一寸五分。名氣海。二寸名丹田。三寸名關元。關元穴。是小腸募足少陰任脈之會。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然不及針。(氣海穴。或作臍下一寸。按針灸經云:臍下一寸曰陰交穴。 陰交下五分曰氣海)

(七)問三部之位

左右手去魚一寸名曰寸口。去澤一尺名曰尺部。兩境之間。名為關位。關位六分。陽部出三分。 陰部入三分。關前為陽。關後為陰。為陰陽之關津。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陽得寸內九分。取陽奇之數。陰得尺內一寸。取陰耦之數。是名寸關尺也。寸上一分為魚際。關下一分為神門。左關為人迎。右關為氣口。三陽從地長。故男子尺脈常沉。三陰從天生。故女子尺脈常浮。 男子陽多而陰少。其脈在關上。故寸盛而尺弱。女子陰盛而陽微。其脈在關下。故寸沉而尺盛。所以男子不可以久瀉。女子不可以久吐。男得女脈為不足。女得男脈為太過。所謂反也。(今人以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謂之反。非也。男子陽有餘。脈在上。尺脈必弱。女子陰有餘。脈在下。寸脈必微。乃是正也。非反也。又以男子以右尺為命門。女子以左尺為命門。謂之反亦非也。男子得陰以生。先生右腎。女子得陽以長。 先生左腎。乃是正也。非反也。所謂反者。只是男子尺脈當弱今反盛。女子尺脈應盛今反弱。謂之反耳)聖人以察陰陽以決生死。雖經絡流注。如環無端。豈能逃於三部者耶。

(八)問診候之法

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揣按得關位。乃齊下前後二指為三部脈。前指寸口也。後指尺部也。若人臂長乃疏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先診寸口。(男先左手。女先右手)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 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醫家責肥人脈浮為肌肉濃實。重取乃得。若舉手而得,則其浮也甚矣。責瘦人脈沉為皮脈相附而易見。若按之始應,則其沉也亦甚矣)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為一息。其一息之間。脈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與所部分四時相應者。為平和脈也。過則為至。不及則為損。損至之脈。 難經言之詳矣。(所屬部分。謂心位洪。肺位浮。腎位沉。肝位弦。脾位緩也。四時謂春脈弦。夏脈洪。四季脈緩。秋脈浮。冬脈沉也。假令心脈本位雖當見洪。得冬脈須微帶沉下。是四時相應。餘皆仿此)

(九)問脈息之証

脈之字,從肉從HT ,又作HT 。蓋脈以肉為陽。HT 以血為陰。華佗云: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 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按內經云:形盛脈細。氣少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難經云: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

王叔和云:脈沉為在裡。脈浮為在表。遲則在臟。數則在腑。滑為實為下。數為虛為熱。張仲景云: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大抵陽脈常浮而速。陰脈常沉而遲。七表屬腑。病在於陽。春夏見之易治。八裡屬臟。病在於陰。秋冬見之猶輕。假令數在左寸。浮之得者熱入小腸。沉之得者熱入於心。餘皆仿此。脈理精微。非言可盡。論其梗概。不出於此矣。王叔和云: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亦在乎人熟之而已矣。

(十)問七表

七表陽也。陽數奇。浮,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寸口浮。其人傷風。發熱頭疼。關上浮腹滿。 尺中浮小便難。趺陽浮即為虛)芤。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 微芤者衄。關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滑。往來前卻流利。替替然與數相似。(脈滑為陽。 寸口滑為陽盛。關上滑為嘔逆。尺中滑小便赤。婦人經脈不利。然而尺脈滑者。亦本形也。趺陽脈滑者。胃氣實)實。脈大而長,按之隱指。 然。浮沉皆得。(寸口實。主上焦熱。關上見之腹脹。 尺中有此。主小腹痛。並小便澀)弦。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又曰。浮緊乃為弦。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大抵傷寒脈須弦。蓋人迎緊盛傷於寒。人迎者少陽之分。少陽脈主弦故也。寒邪中人。其脈必弦。弦則多兼洪數。為其先有邪熱也。洪數甚者。正為陽証。若沉細而弦疾。乃正陰証也)緊。按之實。數似切繩狀。(緊則為寒。寸口緊頭痛。關緊心中滿痛。尺緊臍下痛。陰陽俱緊。當清邪中於上。濁邪中於下)洪。極大在指下。舉按滿指。(寸口洪主胸膈煩熱。關洪主胃熱口乾。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洪。三焦俱熱)

(十一)問八裡

八裡。陰也。陰數耦。微。若有若無。極細而軟。(微則為虛。寸口微為陽不足。陽微則惡寒。 陰微則下利)沉。舉之不足。按之有餘。(沉為在裡。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然沉而遲者。乃陰証也,宜溫之。沉而數者有熱也,宜下之)緩。去來亦遲。小快於遲。 (緩則為虛。太陽病。其脈緩者為傷風。惟脾得之即是本形)澀。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澀則少血。寸口澀少氣。上焦冷。關上澀胃冷脾痛。尺中澀小便數。小腹冷。三部俱澀。腹中氣結。王冰曰。陽有餘則血少。故脈澀也。又曰。澀者陽氣有餘。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遲。呼吸三至。去來極遲。(遲則為寒。寸口遲則上焦冷。關上遲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尺中遲。小便多。並白濁)伏。極重按之。指著骨乃得。(伏主物聚。寸口伏胸中逆氣。關上伏有水氣。溏泄。尺中伏。水穀不化。大抵關前得之多為熱。關後得之多為冷。關中得之陰陽結。或冷或熱不定。當以餘証參之)濡。 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形與緩澀遲脈雖稍殊。其為冷証皆一也)弱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弱為虛。寸口弱。陽氣虛。汗自出。關弱無胃氣。胃中有熱。脈弱為虛熱病作。不可大攻。熱去寒起。尺中弱。氣少發熱也)

(十二)問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複來。又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

有結脈。有促脈。有代脈。結者。陰也。陰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複來曰結。主胸滿煩躁。促者。 陽也。陽盛則促。脈來數時一止複來。曰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太陽病桂枝証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大抵結促之脈,雖時一止為病脈,非死脈也。惟代脈者,真死矣。往來緩。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