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第十二

此一卷。說藥証並藥方加減法。所謂藥証者。藥方前有証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傷寒有証異而病同一經。藥同而或治兩証。類而分之。參而伍之。審知某証者。某經之病。某湯者。某証之藥。然後用之萬全矣。又況百問中一証下有數種藥方主之者。須是將病對藥。將藥合病。乃可服之。假如下利而心下痞。稱十棗湯、大柴胡、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赤石脂禹余糧湯、桂枝人參湯之類。雖均是治下利而心下痞。其方有冷有熱。仔細詳藥証以對治之。則無不中矣。所謂藥方並加減法者。仲景傷寒方一百十三道。病與方相應。乃用正方。科有差別。即隨証加減。昔人云:學方三年。無病可醫。療病三年。無方可治。往往世傳為名論。竟不知執方療病。或中或否。不知加減。移咎於方。古人用藥。如斗運轉。故攻病的而取效速。一服知。二服愈。假如理中丸証。腎氣動者。去白朮。小柴胡湯証。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蓋脾惡濕。腎惡燥。白朮治濕。茯苓利水。 故腎氣動者去白朮。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此推之。然後知不可執方療病。須是隨証加減。今於逐方下說病証用藥加減。庶幾修合之際。便見治法。兼古方凡稱 咀者。直云銼如麻豆大,云一升者只用一大白盞。以古準今。易曉而通用也。尋常疾勢輕者。只抄粗末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薑棗,煮七八分,去滓服之。 未知再作。病勢重者。當依古劑法(古之三兩,即今之一兩也。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古之三升,即今之一升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是也)

桂枝湯(一)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發熱汗出,惡寒鼻鳴乾嘔者,宜服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宜服之。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宜服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
○太陽病服桂枝湯。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作甘草乾薑湯與之。厥愈。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伸。若胃氣不和,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如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外証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服。
○太陽病外証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解外宜服。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服。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也。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服。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服。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裡。當發汗,宜服。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複熱煩。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服。
○傷寒醫下之。清穀不止。身疼痛。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宜服。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其解外宜服。(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宜服。
○病患煩熱汗出解。如瘧狀。日晡發熱。脈實者,宜大承氣湯。脈浮虛者宜服。(以上屬陽明)
○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服。(屬太陰)
○下利腹脹滿。身疼痛者。先溫裡。乃攻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服。(屬厥陰)
○吐利止。身痛不休,宜桂枝湯小和之。(屬霍亂)桂枝 芍藥(各三錢) 甘草(二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子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須臾啜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佳。
○(加減法)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証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後有桂枝証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
○戒曰。桂枝最難用。雖云表不解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須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頃卻溫。身雖微似煩而又增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冷。不惡寒。或飲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証服湯已。無桂枝証者。尤不可再與。

桂枝麻黃各半湯。(二)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服。(屬太陽)

桂枝 芍藥 甘草(炙,各八錢) 麻黃(半兩,湯泡焙秤) 杏仁(一十二個。湯浸去皮尖兩仁者)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辯誤)

桂枝二麻黃一湯。(三)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服。(屬太陽)

桂枝(八錢半) 芍藥(五錢半) 杏仁(八個。沸湯浸去皮尖) 甘草(二分半炙)麻黃(三錢一。字,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溫服,以微汗為度。(又見辯誤)

桂枝二越婢一湯。(四)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服之。(屬太陽)桂枝 芍藥 甘草(各半兩) 石膏(六錢。捶碎) 麻黃(半兩,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辯誤)

桂枝加桂湯。(五)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藥。(屬太陽)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桂枝東加桂。以桂能泄奔豚之氣也)

桂枝加附子湯。(六)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服之。(屬太陽)

桂枝(去皮) 芍藥(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附子(炮去皮。用半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去芍藥湯。(七)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宜服之。(屬太陽)桂枝(一兩半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恐成結胸。故去芍藥。佐則單用辛甘發散毒瓦斯也)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八)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宜服之。(屬太陽)

桂枝(一兩半去皮) 甘草(一兩炙) 附子(去皮尖半個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小便利即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九)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疼。小便不利者,此主之。(屬太陽)

芍藥 茯苓 白朮(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小便利即愈。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十)

傷寒脈浮。醫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 此主之。

桂枝 蜀漆(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牡蠣(二兩半) 龍骨(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十一)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此主之。(屬太陽)桂枝 人參(各一兩半) 芍藥(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湯。(十二)

太陽病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此主之。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六兩。下利者先煎芍藥三四沸)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大黃湯。(十三)

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此主之。

桂枝(六分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炙) 大黃(二兩) 痛甚者加大黃(大實痛者。加一兩半。羸者減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辯誤)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十四)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主之。(屬太陽)桂枝(半兩去皮) 甘草(炙) 牡蠣(熬) 龍骨(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甘草湯。(十五)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主之。(屬太陽)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人參湯。(十六)

太陽病外証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此主之。

桂枝(一兩三錢) 甘草(一兩三錢炙) 乾薑(炮) 人參 白朮(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再、夜一服。

桂附湯。(十七)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屬太陽)

桂枝(一兩三錢。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一兩三錢) 附子(一個炮去皮)甘草(三分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桂枝加葛根湯。(十八)

太陽病。項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此主之。(伊芳尹湯液論。桂枝湯中加葛根。今監本用麻黃誤矣)

桂枝 甘草(炙) 芍藥(各六錢三字) 葛根(一兩三錢) 麻黃(一兩一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服。覆取微汗。

桂枝加濃朴杏子湯。(十九)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此主之。(屬太陽)

桂枝(去皮) 芍藥(各一兩) 甘草(六錢三字炙) 杏仁(去皮尖。十七個)濃朴(去皮。薑汁炙。六錢三字)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

麻黃湯。(二十)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服。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服。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証者與服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証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此主之。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衄。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服。
○脈但浮無餘証者與服。若不溺腹滿加噦者。不治。(以上屬陽明)

甘草(半兩炙) 桂枝(一兩) 杏仁(三十五個去皮尖) 麻黃(一兩半。去節。 百沸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不須啜粥。(加減法)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夏至後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服之。有發黃斑出之失。唯冬及春,與病患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在加減。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二十一)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此服之。(屬太陽)甘草(一兩炙) 石膏(四兩碎綿裹) 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麻黃(二兩。去節。 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二十二)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可與此藥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証。故微發汗也。屬少陰)

麻黃(二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相次三兩服。以身微汗為度。

麻黃細辛附子湯(二十三)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此主之。(屬少陰)

麻黃(二兩。去節。湯炮去黃汁。焙乾秤)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二十四)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此主之。(屬陽明)

麻黃(一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甘草(一兩炙) 赤小豆(半升)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生梓白皮(切二兩) 連翹(一兩。或作半兩連翹根是)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麻黃升麻湯。(二十五)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此主之。(屬厥陰)

麻黃(二兩半。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升麻 當歸(各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葳蕤(各三分) 芍藥 麥門冬(去心)桂枝(去皮) 茯苓 甘草(炙) 乾薑(炮) 石膏(碎綿裹) 白朮(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相次一炊久。進一服。汗出愈。

葛根湯。(二十六)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又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利。此並主之。(屬太陽)

葛根(二兩) 桂枝(去皮) 甘草(炙) 芍藥(各一兩) 麻黃(一兩半。去節,湯泡去黃汁。 焙乾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汗為度。

葛根加半夏湯(二十七)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主之。(屬太陽)

葛根(四兩或作一兩) 半夏(六錢一字) 麻黃(三分。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秤)甘草(炙) 桂枝(去皮) 芍藥(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

葛根黃芩黃連湯(二十八)

太陽病桂枝証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主之。

葛根(四兩) 黃芩(一兩半) 黃連(六兩或作二兩半) 甘草(二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進二三服。

小柴胡湯。(二十九)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設胸滿痛,與服。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痛。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此主之。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此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此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發汗吐下之後。四五日柴胡湯証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即愈。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此主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証。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表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令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服此。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証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証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腹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服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服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身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此藥主之。(以上屬陽明)
○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主之。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小柴胡湯証罷,此為壞証。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以上屬少陽)
○嘔而發熱者宜服。
○傷寒瘥已。後更發熱。此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屬辨陰陽易瘥後勞複病脈証)

黃芩(一兩半。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芍藥或作三分。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二兩)人參(一兩半。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微汗愈。若咳嗽者,去人參並棗子加五味子一兩一分乾薑一兩) 棗子(六枚。若脅下痞硬。去棗子加牡蠣二兩熬。牡蠣或作一兩) 半夏(一兩一分湯洗。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用四分之一。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參三分栝蔞根二兩) 柴胡(四兩去蘆) 甘草(一兩半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三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