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治驚論

外物驚宜鎮心,以黃連、安神丸,若氣動所驚,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風丸,治風辛溫之藥,必殺人 何也?辛散浮溫熱者,火也,能令母實助風之氣,盛皆殺人也,因驚而泄,青色先鎮肝,以朱砂之類,勿用寒涼之氣大禁涼驚丸風木旺必克脾胃當先實其土後瀉其子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補土誤矣。其藥有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金,丁香辛熱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矣。其風木旺証,右關派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豈可以助火瀉金,如寒水來乘脾土,其病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益黃散聖藥也,今立一方,先瀉火補金,大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

益黃散

黃耆 (二錢) 人參(一錢) 炙甘草(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渣,食遠,服加白芍藥尤妙。
此三味,皆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金旺火虛,風木何由而來,克土然後瀉風之邪,夫益黃散、理中丸、養神丸之類,皆治脾胃寒濕大盛,神品之藥也,若得脾胃中伏熱火勞役,不足之証,及服熱藥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之証,用之必傷人命,夫慢驚風者,皆由久瀉脾胃虛而生也,錢氏以羌活膏,療慢驚風誤矣。脾虛者,由火邪乘其土位,故曰:從後來者為虛,邪火旺,能實其木,木旺故來克土,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瀉火以甘寒,更於脾土中補金以酸涼,致脾土中金旺火衰,風木自虛矣。損食多進藥愈,前藥是也。

治胃中風熱

黃耆 (二錢) 陳皮(去白) 人參(各一錢) 芍藥(七分) 生甘草 熟甘草(各五分) 黃連(少許)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食前服。

治驚論

二月間,有一小兒,未滿一百日,病腹脹,二日大便一度,瘦弱身黃色,宜升陽氣,滋血益血補血,利大便。

蠍梢(二分) 神曲末 升麻(各三分) 當歸 濃朴(各一錢) 桃仁(十個)
上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渣,食遠熱服。

治小兒失乳

治小兒失乳,以食飼之,未有食,腸不能克化,或生腹脹,四肢瘦弱,或痢色無常

濃朴 青皮(各二分) 橘紅 半夏 蒼朮 人參(各三分) 枳實 麥 面 神曲末(各五分)
上為極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忌飽食。

治驚論

時初冬,一小兒二歲大,寒証明,堂青脈,額上青黑,腦後青絡高起,舌上白滑,喉鳴而喘,大便微青,耳尖冷目中,常常淚下仍多眵,胸中不利,臥而多驚,無搐則寒。

黃柏 橘皮 葛根 連翹 蠍梢 炙甘草(各一分) 升麻 黃耆 柴胡(各二分) 當歸 身麻黃(各三分) 吳茱萸 生地黃 地龍(各五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半煎至六分,去渣,乳食後熱服,服藥之後,添喜笑精神出,氣和順乳食旺。

治黃疳

治黃疳,土色為熱,為濕,當小便不利,今反利,知黃色為燥,胃經中大熱,發黃脫落,知膀胱與腎俱受土邪,乃大濕熱之証,鼻下斷作瘡者,土逆行榮氣伏火也,能乳者,胃中有熱也,寒則食不入,喜食土者胃不足也,面黑色者,為寒為痺,大便青寒褐色,血黑色,熱蓄血中間,黃色腸中有熱,治法當滋榮、潤燥、除寒熱、致津液

防風 黃連(各一分) 黃柏 炙甘草 麻黃(不去根節) 羌活(各二分) 山梔子仁 柴胡 茯苓(各三分) 當歸(四分) 大蕪荑 白朮(各五分)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一大盞半煎至六分去渣,食前稍熱服。

治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能下

白朮 柴胡(各半分) 升麻(一分) 桂枝 麻黃 吳茱萸 濃朴 羌活 草豆蔻 神曲 末 蒼朮 澤瀉 白茯苓 豬苓 黃柏 橘紅(各二分) 青皮 黃連(各五分) 杏仁(二個)
上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治驚論

枳實 黃連(去鬚) 濃朴(各五分) 乾薑 薑黃 豬苓(各一錢) 橘皮 甘草 白朮( 各一錢五分)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二錢) 半夏(四錢) 黃芩(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治驚論

黃連(五錢) 黃芩(二錢) 濃朴(七分) 薑黃(五分) 乾生薑 人參(各四分) 甘草( 三分) 枳實(二分) 橘皮(一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小兒門 - 疹論

夫疹始出之証,必先見面燒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煩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足稍冷,多睡驚並瘡疹之証,或生膿胞,或生小紅,或生癮疹,此三等不同何故?俱顯上証而後乃出,蓋以上諸証,皆太陽寒水,起於右腎之下,煎熬左腎足太陽膀胱,寒水夾脊逆流上頭下額,逆手太陽,丙火不得傳導,逆於面上,故顯是証。蓋旺癸寒水,克丙丁熱火,故也。諸証皆從寒水逆流而作也,醫者當知此理,乃敢用藥。夫胞者一名赤宮,一名丹田,一名命門,主男子藏精施化,婦人系胞有孕,俱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此天地之異名也,象坤土之生萬物也。夫人之始生也,血海始淨,一日二日精勝其血,則為男子,三日四日五日血脈已旺,精不勝血則為女子,二物相搏,長生先身,謂之神,又謂之精,道釋二門言之,本來面目是也,其子在腹中,十月之間,隨母呼吸者,陽氣也,而生動作滋,益精氣神,飢則食母血,渴則飲母血,兒隨日長,皮肉筋骨,血脈形氣,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惡血,啼聲一發,隨吸而下,此惡血,複歸命門胞中,僻於一隅伏,而不發,直至因內傷乳食,濕熱之氣下流,合於腎中,二火交攻,致榮氣不從,逆於肉理,惡血乃發諸疹,皆出於膀胱,旺水其瘍後,聚肉理歸於陽明,故三番始顯之証,皆足太陽旺膀胱,克丙小腸,其始出,皆見於面,終歸於陽明肉理,熱化為膿者也;二火熾甚,反勝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出,從足太陽傳變中來也,當外發寒邪,使令消散,內瀉二火,不令交攻,其中令濕氣上歸,複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仍令小兒以後,再無二番出之,患此內經之法,覽者詳之。

疹論

治証,悉具消化便,令不出如已出,希者再不生。

防風 羌活 麻黃根 升麻 生地黃 連翹(初出者減出大者加) 酒黃柏(各五分) 當歸身 黃連(各三分) 川芎 本 柴胡 葛根 酒黃芩 生黃芩 蒼朮(各二分) 細辛 生甘草白朮 陳皮 蘇木 紅花(各一分) 吳茱萸(半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夫疹出者,皆因內傷,必出榮氣逆故也,大禁牽牛、巴豆,食藥宜以半夏、枳朮、大黃、益智仁之類,去其泄瀉,止其吐;若耳尖冷,呵欠,睡中驚,嚏噴眼澀,知必出也,諸大膿泡,小水泡,疹癮,三色皆榮氣逆,而寒複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湯中,加當歸身、連翹,此定法也。
如肺成膿,先嗽喘,或氣高而喘促,加人參,少加黃芩以瀉伏火而補元氣 。
如心出小紅,必先見嗌乾,驚悸身熱,肌肉腫脈,弦洪少加黃連 。
如命門出癮疹,必先骨疼,身熱,其疼痛不敢動搖,少加生地黃,又加黃柏 。

諸疹皆為陰証瘡,須皆因內傷飲食,脾胃不足,榮氣逆行,雖火熱內熾,陰覆其外,治法如前。辨小兒証,呵欠,嚏噴,睡中發驚,或耳光冷,眼澀,或辨複食,口熱,或口醋氣,奶瓣不消,或腹中痛。
如証少具,其未發,乃與升麻湯三五錢,帶熱服之,待身表溫和,疹已顯,服藥乃止。
如其身涼,其未出辨得是証,無問服數,直候身表溫和,及瘡已顯然後乃止,只時時與桔梗湯,寬胸膈,利咽喉 。

疹論

如已出,只時時與之,快咽喉,寬利胸膈 。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炙)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渣,大溫,時時服之,不可計服數。
如見傷食証,又見証,先與不犯大黃、巴豆藥,克化過,再與升麻湯
如食重傷,前藥不能過,再與犯大黃、巴豆藥過
如大便行當即便,與升麻湯服之,恐子內陷,以後臨時作罪過
如子已出稠密,身表熱急,與下項

疹論

如疹子已出稠密,身表熱,急與此藥服之,防後青乾黑陷。

黍粘子(炒香)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各一錢) 柴胡 連翹 黃耆 黃芩(各一錢五分) 地骨皮(二錢)
上同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空腹服,藥畢且休與乳食 。

疹論

治小兒寒郁而喘,喉鳴腹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 草豆蔻仁 益智仁(各一錢五分) 吳茱萸 濃朴(各二分) 當歸梢 甘草 柴胡 生黃芩(各一分) 升麻 神曲 蘇木(各半分) 全蠍(二個) 紅花(少許)
上銼疹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渣,食遠服,忌風寒,微有汗則效。